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患儿,10个月,发热泄泻2天,大便日行十余次,泻势急迫,如蛋花汤样,量多,色黄秽臭,烦恼,小便短黄。
其最需防范的并发症是()A、营养不良B、休克C、高热惊厥D、脱水E、心力衰竭正确答案:D2、高温环境下工作者,最好给下列哪种饮料防止中暑()A、温开水B、橘子汁C、凉开水D、冰水E、淡盐水正确答案:E3、水痘出疹期间不适宜用下列哪类药物,以免病情恶化()A、抗生素B、激素C、甲紫D、退热药E、抗病毒药正确答案:B4、盆腔炎常用的护理技术不包括()A、中药贴敷B、艾灸C、拔火罐D、刮疮E、中药保留灌肠正确答案:C5、哪个脏器的功能可以防止呼吸表浅()A、脾B、肺C、肾D、心E、正确答案:C6、“邪气盛则实”中的“实”是指()A、邪气亢盛而致的虚证B、实证的变化C、邪气亢盛而致的实证D、正邪相争E、邪气克盛正确答案:C7、以下不属于辨证施护特点的是()A、异病同护B、同病异护C、三因制宜D、急则护其本E、急则护其标正确答案:D8、肛管直肠疾病的常见诱因和症状是()A、疼痛B、肿块C、便血D、便秘E、瘙痒正确答案:D9、但寒不热见于()A、里实证B、半表半里证C、表热证D、伤风证E、里寒证正确答案:E10、风寒闭肺型肺炎喘嗽的舌苔为()A、舌淡苔薄白B、舌红苔花剥C、舌红绛苔白腻D、舌红苔黄腻E、舌红绛苔黄腻正确答案:AIK与手少阳经相表里的是()A、足少阳B、手太阳C、手少阴D、足厥阴E、手厥阴正确答案:E12、咯血肺热壅盛型中医治法是()A、益气固脱B、清热泻肺、化痰止血C、回阳救逆D、滋阴清热、润肺止血E、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正确答案:B13、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者,属于()A、少气B、短气C、上气D、夺气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14、患者出现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澹泄,小便清长,证属()A、表热里寒证B、上热下寒证C、上寒下热证D、真寒假热证E、实中夹虚正确答案:A15、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欢热水,性格内向属于()A、阴虚质B、阴阳平和质C、偏阳质D、偏阴质E、气郁质正确答案:D16、痹症患者痛痹者一般可以酌量饮酒的原因是()A、活血化瘀B、活血化痰C、祛除湿气D、化痰通络E、温经散寒正确答案:E17、最早提出黄疸病名的书是()A、《景岳全书》.B、《沈氏尊生书》C、《诸病源候论》D、《金匮要略》E、《内经》正确答案:E18、气血两虚型压疮的舌象正确的是()A、舌红,苔少B、舌边有瘀紫C、舌质红润,苔黄腻D、舌绛红,苔黄腻E、舌质淡红,苔薄白正确答案:A19、中风的主要病机是()A、外邪阻滞经络,脑窍失养B、风火痰斑扰乱脑窍C、脑髓空虚,清窍失养D、阴阳失调,神机逆乱E、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正确答案:E20、哪一项是异位妊娠破裂时最主要的症状()A、休克B、突发下腹部剧烈疼痛C、停经史和早孕反应D、不规则阴道流血E、急性贫血正确答案:B21、结脉代脉促脉,其脉象的共同点是()A、脉来较数B、止无定数C、脉来缓慢D、脉来时止E、止有定数正确答案:D22、妊娠早期,呕恶不食,食人即吐,或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A. 五行学说B. 阴阳学说C. 八纲学说D. 脏腑学说2.中医基本理论中,阳对应的属性是?A. 寒B. 热C. 阴D. 湿3.中医基本理论中,病因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哪一项?A. 六淫B. 五劳七伤C. 精神因素D. 饮食不当4.中医中,人体的防御系统被称为?A. 免疫B. 抵抗力C. 气虚D. 抗生素5.中医中,主要用于养生的方法是?A. 针灸B. 推拿C. 草药D. 饮食调养6.下面哪一种中药性质味道偏寒凉?A. 附子B. 生姜C. 人参D. 枸杞7.中医理论中,脉搏的数量和质地反映了哪一方面的情况?A. 中药的煎煮时间B. 病情的变化C. 饮食的调节D. 灼烧伤的程度8.下面哪一项不是中医的四诊之一?A. 望诊B. 问诊C. 听诊D. 切诊9.中医中,主要通过哪些方法辨识病情?A. 洗澡B. 摸诊C. 闻诊D. 拉诊10.中医基本理论中,气血的生成与哪一脏腑的功能相关?A. 心脏B. 肺脏C. 肾脏D. 肝脏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来描述万物变化。
阴阳是根据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进行划分的。
阴阳学说的应用包括诊断、治疗和养生等方面,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维护身体健康。
2.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来描述和分析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的原理包括相生相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应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和药物选择等方面。
3.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学说的原理和应用。
【答】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器官为基础,研究脏腑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
脏腑学说的原理包括脏腑功能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它应用于中医诊断、辨证施治和养生等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库(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下列属阴的事物是()A、黄、赤B、青、白C、声高气粗D、鲜明E、呼吸有力正确答案:B2、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A、《本草拾遗》B、《经史证类备急本草》C、《新修本草》D、《海药本草》E、《食疗本草》正确答案:C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区别的主要依据是()A、生理功能的差异B、所在部位的不同C、经脉络属的有无D、解剖形态的差异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4、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是()A、肺主呼吸之气B、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C、肺主调节全身气机D、肺主管气的生成E、肺主治节正确答案:B5、具有易伤阳气,以及重浊、黏滞之性的邪气是()A^风邪B、湿邪C、暑邪D、寒邪E、燥邪正确答案:B6、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A、脾之运化B、脑髓充足与否C、肾气盛衰D、心血是否充盈E、肺气盛衰正确答案:C7、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气是()A、营气B、卫气C、宗气D、肾气E、元气正确答案:B8、在五脏关系中,与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脏是()A、心与肝B、脾与肺C、肺与肾D、心与肺E、肝与肺正确答案:B9、“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A、互根互用B、相互交感C、对立制约D、相互转化E、消长平衡正确答案:C10、神志活动的主宰是()A、心B、肝C、脾D、肺E、肾正确答案:A11、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B、曲直C、润下D、稼稿E、从革正确答案:B12、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血行方面B、气血生成方面C、血行和神志活动方面D、神志方面E、血液的调节方面正确答案:C13、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关键()A、肝B、脾C、肾D、肺E、心正确答案:C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补阴扶阳D、阴病治阳E、阳病治阴正确答案:E15、皮肤感邪,常内传于()A、脾B、肾C、心D、肺E、肝正确答案:D16、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是()A、肝B、肾C、肺D、脾E、心正确答案:B17、“金水相生”说明哪两脏的关系()A、肝与肾B、肝与肺C、心与肾D、肺与肾E、脾与肾正确答案:D18、胃脱隐隐灼痛,饥不欲食者,证属()A、胃热证B、食滞胃院证C、胃气虚证D、胃阳虚证E、胃阴虚证正确答案:E19、贯心肺而上息道下气街的气是()A、元气B、营气C、脏腑经络之气D、宗气E、卫气正确答案:D20、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A、叶桂B、陈无择C、李中梓D、李杲E^刘完素正确答案:D21、病人罗某,臀部疮疡5日,查见局部红肿高突、灼痛,根盘紧缩,按之边硬顶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及答案1. 元气是()。
A. 先天之精命门处化生,水谷之精滋养补充B. 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C. 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D. 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答案】A2. 治疗血瘀证,常酌配补气、行气药物,其机制是()。
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答案】B3. 连结“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
A. 经脉的相互连结B. 气血的相互关系C. 心主营,肺主卫之间的相互作用D. 宗气的贯通和运行【答案】D4.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哪两者的关系?()A. 气与血B. 气与津液C. 津液与血D. 津液与汗【答案】C5. 全身“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A. 三焦B. 肺、脾、肾C. 十二经脉D. 奇经八脉【答案】A6.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气和津液的关系?()A. 气能载津B. 气能生津C. 津能化气D. 气能摄津【答案】A7. “气随液脱”的原理是()。
A. 气能行津B. 气能生津C. 津能载气D. 气能摄津【答案】C8. 《金匮要略心典》所云“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病机是()。
A. 气不固津B. 气随液脱C. 脾胃气虚D. 津停气阻【答案】B9.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A. 行呼吸B. 行血气C. 资先天D. 温养全身【答案】D10. 与语言、声音及心脏搏动等密切相关的是()。
A. 元气B. 宗气C. 卫气D. 中气【答案】B1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暨南大学2019研]A. 隋唐时期B. 金元时期C. 战国至秦汉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答案】C12. 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下派”的医家是()。
[暨南大学2019研]A. 刘完素B. 李杲C. 朱震亨D. 张从正【答案】D13.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暨南大学2019研]A.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B.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C.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答案】C14. 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奠定基础的书籍是()。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腹内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多为()A、蓄水B、燥屎内结C、口聚D、虫积E、癞积正确答案:C2、治疗痹症的基本原则是()A、调神利窍、缓急止痛B、祛风散寒C、祛邪通络止痛D、调神利窍E、通络止痛正确答案:C3、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A、刘完素B、陈无择C、巢元方D、陶弘景E、张仲景正确答案:B4、胸痹之寒凝心脉证的治疗方法是什么()A、宣痹通阳,散寒止痛B、活血化瘀,通脉止痛C、补益阳气,温振心阳D、通阳泄浊,豁痰开结E、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正确答案:A5、饮证的主要原因是()A、饮食不节B、过逸少动C、情志所伤D、感受湿邪E、脏腑功能减退正确答案:E6、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虚质B、阴阳平和质C、气虚质D、偏阳质E、偏阴质正确答案:E7、中医的预防思想,主要体现在()A、标本兼顾B、扶正祛邪C、未病先防,既病防变D、根据患者的不同职业,生活习惯,用药亦有所区别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8、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A、祛风散寒B、运脾化湿C、健脾化湿D、消食化积E、清肠化湿正确答案:B9、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治疗首选()A、大黄牡丹汤B、少腹逐瘀汤C、膈下逐瘀汤D、理冲汤E、慢盆汤正确答案:C10、男,5岁,于夏季突然出现高热,2小时后抽搐,面色灰暗,四肢凉,血压下降心肺未见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
最可能的诊断为()A、颅内肿瘤B、结核性脑膜炎C、颅内出血D、中毒性细菌性痢疾E、化脓性脑膜炎正确答案:DIK神昏患者亡阴证宜选用何方药()A、至宝丹B、云南白药C、涤痰汤D、牛黄清心丸E、冯氏全真一气汤正确答案:E12、五行“木”的特性是()A、曲直B、炎上C、从革D、稼稿E、润下正确答案:A13、“气不足便是寒”是气的哪种作用失常()A、防御作用B、推动作用C、固摄作用D、温煦作用E、生理作用正确答案:D14、在妊娠28周内,胎漏、胎动不安相当于西医的()A、过期流产B、难免流产C、不全流产D、先兆流产E、完全流产正确答案:D15、黄疸早期治疗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除下列哪项之外的治法,给邪以出路()A、清热B、通下C、温化D、解毒E、利湿正确答案:C16、脐中至耻骨联合常用骨度为()A、5寸B、10寸C、8寸D、12寸E、14寸正确答案:A17、风寒痹阻所致的项痹的中药代表方剂是()A、益气逐瘀汤B、八珍汤C、导痰汤D、左归丸E、化瘀除痹汤正确答案:A18、论治的依据是()A、病因B、病性C、邪正消长D、病位E、辨证的结果正确答案:E19、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最主要因素是()A、三焦水道不利B、小肠清浊不别C、脾气运化失健D、肺气宣降失职E、肝气疏泄失常正确答案:C20、妇人;⅛痕的主症是()A、下腹部疼痛B、下腹部胀满C、月经过多D、腰腹部疼痛E、下腹部结块正确答案:E21、“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A、病势缠绵B、阻碍气血C、阻滞气机D、致病广泛E、扰动神明正确答案:D22、阴阳的相互转化是()A、量变的B、决定的C、偶然的D、必然的E、有条件的正确答案:E23、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燥邪B、湿邪C、热邪D、寒邪E、暑邪正确答案:E24、治疗风寒头痛的代表方是()A、芍芷石膏汤B、川茸茶调散C、羌活胜湿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E、天麻钩藤饮正确答案:B25、在思虑的基础上,准确处理事物,支配行为对事物做出适当反应的措施称为()A、志B、智C、神D、魂E、意正确答案:B26、矫正胎位的月俞穴是()A、大横B、至阴C、合谷D、隐白E、三阴交正确答案:B27、锁肛痔最早出现的症状是()A、便血B、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C、腹部包块D、肠梗阻E、腹痛正确答案:B28、消渴中属于上消的证型是()A、湿毒浸淫B、胃热炽盛C、肺热津伤D、阴阳两虚E、肾阴亏虚正确答案:C29、内伤头痛中肝阳头痛的经典方是()A、镇肝熄风汤B、加味四物汤C、天麻钩藤饮加减D、乌头汤加减E、四磨汤正确答案:C30、里实证的中医法治是()A、辛温解表B、健脾渗湿C、补养气血D、清热解毒E、辛凉解表正确答案:D31、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咯吐不爽,胸中满闷,呕恶纳呆,舌苔白厚而腻,脉滑,宜用何法治疗()A、清热化痰,泻肺平喘B、疏风散寒,宣肺平喘C、祛痰降逆,宣肺平喘D、宣肺泻热,降气平喘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C32、劳神过度主要损伤()A、心脾B、心肺C、肝脾D、心肾E、心肝正确答案:A33、骨折晚期宜多食用()A、白鸽汤B、雪耳肉汤C、胡萝卜D、动物的肝肾脏煲汤E、青菜正确答案:D34、气逆证的发生,下列哪项最不可能()A、B、心C、月市D、胃E、脾正确答案:E35、正虚邪恋型肛屡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舌淡,苔黄,脉濡B、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C、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D、肛周有溃口,漏口时溃时愈E、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正确答案:B36、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固定,主要是那个脏器的功能()A、B、肺C、心D、脾E、肾正确答案:D37、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阴虚阳亢B、阳盛格阴C、阳损及阴D、阴损及阳E、阴盛格阳正确答案:E38、能充养脑髓和滑利关节的是()A、气B、液C、精D、津E、血正确答案:B39、心陲而痛,胸闷气短,动更甚,神倦怯寒,四肢欠温,证属()A、心肾阳虚B、寒凝心脉C、痰浊闭阻D、气阴两虚E、心肾阴虚正确答案:A40、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A、早期治疗B、先安未受邪之地C、人工免疫D、阻截病传途径E、早期诊断正确答案:C41、可以多食辛温升散之品的季节是()A、长夏B、秋季C、夏季D、春季E、冬季正确答案:E42、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是()A、关节液B、涕C、泪D、胃液E、水湿正确答案:E43、患儿,4岁’急惊风后肢体拘挛强直,持续低热,形容憔悴,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绛少津。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一、选择题1.中医学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学科?A. 经验学科B. 实证学科C. 哲学学科D. 数理学科答案:A2.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五脏六腑B. 阴阳五行C. 经络气血D. 三焦九窍答案:A、B、C3.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哪些?A. 针灸B. 草药C. 推拿D. 手术答案:A、B、C4.中医所讲的“气血阴阳”是指什么?A. 人体的营养物质B. 人体的生命活动能量C. 人体的体液循环系统D. 人体的神经系统答案:B5.中医的“望闻问切”是指下面哪些内容?A. 观察患者的面色B. 听患者的言语C. 问患者的病史D. 触摸患者的脉搏答案:A、B、C、D二、填空题1.中医所讲的“五脏”指的是肺、肝、心、脾和(胃)。
2.中医所讲的“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3.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和(五行)为核心。
4.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通过调节人体经络和气血来治疗疾病。
5.中医草药的治疗原理是通过草药的药性作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三、简答题1.中医的“阴阳”理论是什么?中医的“阴阳”理论是指万物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阴阳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人体都有阴阳之分,阴阳是相对的,互为存在。
在人体中,阴阳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中医的“五行”理论是什么?中医的“五行”理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保持了人体的动态平衡。
五行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中医的“经络气血”理论是什么?中医的“经络气血”理论是指人体内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
中医认为,经络系统是连接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系统流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气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1. 下列哪个不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散证学说D. 致病学说答案:C2.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受到什么因素的调节?A. 英气B. 民气C. 神气D. 脂气答案:A3.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 个体化和整体观念B. 实证主义C. 分析方法D. 药效论答案:A4. 中医药学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A. 因材施治B. 短期见效C. 药物副作用小D. 病情可掌控答案:A5. 下列哪个不是中医学辩证法的基本方法?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触诊答案:D6. 中医学所使用的“寒、热、温、凉”等术语属于下列哪种基本概念?A. 气机C. 阴阳D. 虚实答案:C7. 下列哪个是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A. 阻止病症发展B. 突出临床症状缓解C. 以病象驱除病因D. 提高机体免疫力答案:C8. 中医中,“寒邪凝滞”是指什么情况?A. 寒气过多阻滞经脉B. 寒湿困滞肌肤C. 发作时体温无明显升高D. 发热时容易出汗答案:A9. 中医辨证方法中,“察舌象”依据的是什么?B. 舌体C. 舌根D. 舌质答案:B10. 中医基础理论中,以下哪条是关于“病因”的正确描述?A. 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情志等B. 病因包括急性病与慢性病C. 病因只有一种,即内伤D. 病因主要有寒、热、湿、燥等答案:A11. 下列哪个是中医证候的特点?A. 普遍性B. 特殊性C. 可复发性D. 个体性答案:D12.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B. 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C. 以外治为主要治疗方法D. 以调气补虚为主要治疗方法答案:D13. 中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一般以哪种治疗方法为主?A. 外治法B. 中药治疗C. 针灸治疗D. 按摩治疗答案:B14. 中医学的辨证要点是什么?A. 辨证的紧密性和灵活性B. 疾病与证候的无关性C. 治疗方法的流程性D. 辨证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答案:A15. 中医药学中,所谓“药物相克”是指什么?A. 不同功效的药物互相制约B. 药物配伍需要相互搭配C. 药物对病情的改善速度有限D. 药物疗效与用药剂量成反比例关系答案:A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试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附具体例子。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四气”之一的是:A. 阳B. 阴C. 平D. 动答案:A2. 中医“五输”的理论与以下哪个学科相关?A. 肾脏学B. 气功学C. 经络学D. 耳鼻喉学答案:C3. 中医的“四诊”包括以下哪种方法?A. 问诊、望诊、切诊、闻诊B. 望诊、闻诊、验诊、切诊C. 问诊、望诊、闻诊、切诊D. 问诊、望诊、闻诊、验诊答案:C4.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不包括:A. 病因病机辨证B. 治则治法辨证C. 脏腑辨证D. 祛邪证治答案:D5. 中医理论中的“气血”指的是以下哪种生理物质?A. 气压和血液B. 气体和血压C. 气体和血液D. 气压和血压答案:C二、填空题1. 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统称为____________。
答案:四体液2. 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____________”。
答案:祛邪3. 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根据“____________”选择治疗方法。
答案:辨证论治4.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主要____________。
答案:脏器5. 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____________条经络。
答案:经络三、简答题1. 请解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
答案: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是指对立而又关联的两种对立物质。
阴阳在宇宙万物中普遍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
阴阳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2.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不同表现,通过辨证分析,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的目的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3. 中医的“四诊”方法是什么?答案:中医的“四诊”方法包括:问诊、望诊、闻诊、切诊。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其病情。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脉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项?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经络学说d) 全部都是答案:d) 全部都是2.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a) 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引起的b)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c)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阴或阳d) 全部都是答案:d) 全部都是3.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以下哪项不属于五行?a) 木b) 火c) 土d) 铁答案:d) 铁4.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下列哪项不符合经络学说的观点?a)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b) 经络可以调节气血流动c) 经络可以影响器官功能d) 经络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答案:d) 经络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5. 中医的四诊法包括以下哪项?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诊e) 全部都是答案:e) 全部都是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答案: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天和地、日和夜、上和下等。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阴或阳。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 请简要介绍中医基本理论中的五行学说。
答案: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生不息。
每一种五行代表着一种属性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病理等内容。
五行学说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
3. 请简要介绍中医基本理论中的经络学说。
答案: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通过气血的运行调节身体机能。
经络可以调节气血流动,保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中医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刺激经络可以改善病理状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春善病鼽衄”(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一、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于、、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为。
二、判断题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三、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2.整体观念3.百骸4.人气5.证 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四、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答案一、填空题1.《黄帝内经》2.《脉经》3.《伤寒论》《金匮要略》4.隋巢元方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9.慧安加甚10.辨证论治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13.基础动力主宰二、判断题1.×2.×3.√4.√5.√6.√7.√三、名词术词解释1.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骸,泛指骨骼。
百骸,指全身骨骼。
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
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四、简答题1.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其特征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①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②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
③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
其主要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论杂病。
二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学辨证论治的楷模。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5.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与神的关系表现为: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
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6.是关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其内容包括: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②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部分③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②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③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④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⑤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8.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①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的《中医基础理论》;②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④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10.①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
②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
③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
④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11.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辨证准确,立法无误,则疗效确切。
五、论述题1.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的主导思想,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的病变往往是整体的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的不同,即使是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①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若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
其中,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或乱及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
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2.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病是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阶段,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又由症组成,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
由于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体,所以中医既辨病,更重视辨证论治。
3.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①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②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