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95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绪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第二章染色体与DNA第一节染色体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1)组蛋白:H1、H2A、H2B、H3、H4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
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二、染色质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异染色质(着色深)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子H1组成。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2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
单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朱玉贤-课后答案(全)------------------------------------------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1简述孟德尔、摩尔根和沃森等人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答:孟德尔的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摩尔根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成为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AN反向双平行双螺旋模型.2写出DNARNA的英文全称答:脱氧核糖核酸(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RNA, Ribonucleic acid)3试述“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生物学本质答:其生物学本质是基因遗传.子代的性质由遗传所得的基因决定,而基因由于遗传的作用,其基因的一半来自于父方,一般来自于母方。
4早期主要有哪些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答:一,肺炎双球菌感染实验,1,R型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2,S型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3,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2,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三,烟草TMV的重建实验:1957年,Fraenkel—Conrat等人,将两个不同的TMV株系(S株系和HR株系)的蛋白质和RNA分别提取出来,然后相互对换,将S株系的蛋白质和HR株系的RNA,或反过来将HR株系的蛋白质和S株系的RNA放在一起,重建形成两种杂种病毒,去感染烟草叶片.5请定义DNA重组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答:DNA重组技术:目的是将不同的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然后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实体及基因组1、基因定义基因(遗传因子)就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就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2、DNA修复DNA修复(DNA repairing)就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就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
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 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
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
3、DNA损伤DNA损伤就是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变,并导致遗传特征改变的现象。
情况分为:substitutation (替换)deletion (删除)insertion (插入)exon skipping (外显子跳跃)。
DNA损伤的改变类型:a、点突变: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b、缺失: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c、插入: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就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
d、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 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集及答案(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共10章)第一章绪论1.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2.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3.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如何?4.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答案:1.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
狭义:偏重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 DNA 的复制.转录. 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所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质主要是指对遗传. 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基本特征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从而为利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
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和在遗传信息传递及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由简单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组合以蕴藏各种信息,并且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形成精确的相互作用系统,由此构成生物的多样化和生物个体精确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控制系统。
阐明这些复杂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2. 分子生物学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A.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
由于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ics)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50 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
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
第五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DNA 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1. 简述PCR技术。
课本P165.2 .简述核酸的凝胶电泳。
答:将某种分子放到特定的电场中,它就会以一定的速度向适当的电极移动。
某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叫作电泳的速率,它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该分子所携带的净电荷数成正比,而与分子的磨擦系数成反比(分子大小、极性、介质的粘度系数等)。
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是离子化的,所以,DNA和RNA实际上呈多聚阴离子状态(Polyanions)。
将DNA、RNA放到电场中,它就会由负极 -正极移动。
在凝胶电泳中,一般加入溴化乙锭(EB)--ethidium bromide 染色,此时,核酸分子在紫外光下发出荧光,肉眼能看到约50ng DNA所形成的条带。
3. 什么是south 杂交?指将经过电泳分离的DNA片断转移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的过程第七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上)----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1.简述代谢物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两种方式。
① 转录水平上的调控(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② 转录水平上的调控(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包括mRNA 加工成熟水平上的调控(differen,tial processing of RNA transcript和翻译水平上的调控(differential translation of mRNA)。
3.简述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模型。
A、乳糖操纵子的组成: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透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0, —个启动子P和一个调节基因I。
B、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没有乳糖存在时,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序列O处,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诱导阻遏蛋白变构,不能结合于操纵序列,乳糖操纵子被诱导开放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绪论•基因与基因组•DNA复制与修复•转录与转录后加工•蛋白质翻译与翻译后加工•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01绪论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译、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等,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基因的结构、表达调控及其在生物体发育和进化中的作用。
DNA复制、转录与翻译的过程与调控研究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揭示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生物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关系。
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及其调控机制,揭示生物体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分子基础。
包括DNA 重组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等,用于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结构生物学方法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生物大分子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细胞培养和遗传学手段研究基因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
利用X 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揭示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02基因与基因组基因的概念与结构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因子。
基因的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又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
基因通过DNA序列的特异性来实现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基因组的组成与特点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所有基因的总和,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
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量差异巨大。
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序列和非编码序列,这些序列在生物进化、基因表达和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章绪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 (p8)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以至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融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不同学科专长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它虽产生于上述各个学科,但已形成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化学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转变与新陈代谢。
传统生物化学的中心内容是代谢,包括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能量代谢等与生理功能的联系。
分子生物学则着重阐明生命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生命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的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和亚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比单纯观察大体结构能更加深入认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则是从研究各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入手,但各个分子不能孤立发挥作用,生命绝非组成成分的随意加和或混合,分子生物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生物分子间的高层次组织和相互作用,尤其是细胞整体反应的分子机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向细胞生物学的靠拢。
第一章序论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用事实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创世说”。
达尔文第一个认识到生物世界的不连续性。
意义: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及其唯物主义的物种起源理论,是生物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分子生物学笔记完全版第一章基因的结构第一节基因和基因组一、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功能蛋白或RNA分子所必须的全部DNA序列.一个典型的真核基因包括①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②插入外显子之间的非编码序列—内合子(intron)③5'-端和3'-端非翻译区(UTR)④调控序列(可位于上述三种序列中)绝大多数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split-gene),外显子不连续。
二、基因组(genome)一特定生物体的整套(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基因组的大小用全部DNA的碱基对总数表示。
人基因组3X1 09(30亿bp),共编码约10万个基因。
每种真核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中的全部DNA量称为C值,与进化的复杂性并不一致(C-value Paradox)。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基因组学(genomics),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和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
蛋白质组(proteome)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第二节真核生物基因组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①真核基因组DNA在细胞核内处于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的染色体结构中.②真核基因组中,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的很小部分(2—3%),二、真核基因组中DNA序列的分类 •(一)高度重复序列(重复次数>lO5)卫星DNA(Satellite DNA)(二)中度重复序列1.中度重复序列的特点①重复单位序列相似,但不完全一样,②散在分布于基因组中.③序列的长度和拷贝数非常不均一,④中度重复序列一般具有种属特异性,可作为DNA标记.⑤中度重复序列可能是转座元件(返座子),2.中度重复序列的分类①长散在重复序列(long interspersed repeated segments.) LINES②短散在重复序列(Short interspersed repeated segments) SINESSINES:长度<500bp,拷贝数>105.如人Alu序列LINEs:长度>1000bp(可达7Kb),拷贝数104-105,如人LINEl(三)单拷贝序列(Unique Sequence)包括大多数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和基因间间隔序列,三、基因家族(gene family)一组功能相似且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ancestral gene)经重复(duplication)和突变产生。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一、绪论两个经典实验1、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实验: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活性以后、以及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分别侵染小鼠发现这些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当他们将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每次都死亡。
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
实验表明,死细菌DNA 进行了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当细菌培养基中分别带有35S或32P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子代噬菌体就相应含有35S标记的蛋白质或32P标记的核酸。
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 复制周期后进行检测,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35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30%以上的32P 标记。
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二、染色体与DNA嘌呤嘧啶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染色体性质: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一般特性:1、进化上极端保守,特别是H3、H4;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非组蛋白:HMG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蛋白质所隔开。
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 值一般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 值一般大于低等动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之;5、真核基因组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结构简练,绝大部分用来编码蛋白质,只有很少一部分控制基因表达的序列不转录;2、存在转录单元,原核生物DNA序列中功能相关的RNA和蛋白质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定部位,形成功能单位或转录单元,可以被一起转录为含多个mRNA的分子;3、有重叠基因,所谓重叠基因就是同一段DNA携带两种或以上不同的蛋白质的编码信息。
DNA的结构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简称。
L=T+W,L指环形DNA分子两条链间交叉的次数,只要不发生断裂,L是一个常量。
T为双螺旋的盘绕数,W为超螺旋数。
双螺旋DNA的松开导致负超螺旋,而拧紧则导致正超螺旋。
双螺旋碱基间距(nm)螺旋直径(nm)每轮碱基数螺旋方向A-DNA 0.26 2.6 11 右B-DNA 0.34 2.0 10 右Z-DNA 0.37 1.8 12 左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Semi -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把生物体的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始点。
归纳起来,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复制起点是固定的,表现为固定的序列,并识别参与复制起始的特殊蛋白质。
复制叉移动的方向和速度虽是多种多样的,但以双向等速方式为主。
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双链DNA的复制大都以半包六复制方式进行的,通过“眼”型、θ型、滚环型或D-环型等以复制叉的形式进行。
1、线性DNA双链进行双向复制时,由于已知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只能从5’到3’移动,所以,复制叉呈眼型;2、环状双链DNA复制可分为θ型、滚环型和D-环形几种类型Ⅰ、θ型,大肠杆菌染色体DNA是环状双链DNA,它的复制是典型的θ型复制,从一个起点开始,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当两个复制叉相遇时,复制就停止Ⅱ、滚环型,是单向复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噬菌体中很常见。
DNA的合成由对正链原点的专一切割开始,所形成的自由5’端被从双链环中置换出来并为单链DNA结合蛋白所覆盖,使其3’-OH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不断延伸Ⅲ、D-环形,也是单向复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双链环在固定点解开进行复制,但两条链的合成是高度不对称的,最初仅以一条母链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迅速合成出互补链,另一条链则称为游离的单链环。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DNA双螺旋的解旋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消除解链造成的正超螺旋的堆积,消除阻碍解链继续进行的这种压力,使复制得以延伸。
拓扑异构酶Ⅰ,催化DNA链的断裂和重新连接,每次只作用于一条链,不需要辅助因子如ATP等;拓扑异构酶Ⅱ能同时断裂和连接两条DNA链,通常需要辅助因子。
DNA解链酶(DNA helicase):解开双链DNA (DnaB蛋白:解螺旋酶;DnaA蛋白:辨认复制起始点;DnaC蛋白:辅助DnaB在起始点上结合并打开双链)单链结合蛋白(SSB):保证被解链酶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DNA复制的引发所有的DNA复制都是从一个固定起点开始的,而且目前所知的DNA聚合酶都只能延长DNA 链而不能从头合成DNA链。
DNA复制时,往往先由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RNA 引物,再由DNA聚合酶从RNA引物3’末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
DNA聚合酶功能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Ⅱ(修复)DNA聚合酶Ⅲ聚合作用5’→3’有有有外切酶活性5’→3’有无无外切酶活有有有性3’→5’生物学活性1 0.05 15 聚合酶Ⅲ部分亚基的功能亚基αεθβ功能聚合活性3’→5’核酸外切酶活性组建核心酶两个β亚基形成滑动夹子,提高酶的持续合成能力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真核生物DNA复制与原核生物DNA复制有很多不同,例如,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上可以有多个复制起点,而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只能在分裂期进行,原核细胞在整个细胞周期都能进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前,各个起点上DNA不能再开始,而在快速生长的原核生物中,复制起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表现虽然只有一个复制单元,但却可有多个复制叉。
真核生物DNA 复制叉的移动速度不到大肠杆菌的1/20,因此,人类DNA中每隔30000~300000个碱基就有一个复制起始点;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15种以上,大肠杆菌中存在的聚合酶有5种DNA复制的调控真核细胞中DNA复制有3个水平的调控:1、细胞生活水平调控,也称限制点调控,决定细胞停留在G1期还是进入S期;2、染色体水平调控;3、复制子水平调控,决定复制的起始与否。
DNA的修复错配修复一旦复制通过复制起点,母链就会在开始DNA 合成前的几秒至几分钟内被甲基化,此后只要两条DNA链上碱基配对出现错误,错配系统就会根据“保存母链,修正子链”的原则,找出错误碱基所在的DNA链,并在对应于母链甲基化腺苷酸上游鸟苷酸的5’位置切开子链,合成新的子链片段。
切除修复切除修复是DNA损伤最为普遍的方式,主要分为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复制后修复)先从同源DNA母链上将相应核苷酸序列片段移至子链缺口,然后再用新合成的序列补上母链空缺,主要作用是重新启动停滞的复制叉。
DNA直接修复DNA直接修复不需要切除碱基或核苷酸,最常见的例子是DNA光解酶把在光下或经外线光照射形成的环丁烷胸腺嘧啶二体及6-4光化物还原成单体的过程。
SOS反应细胞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应急措施,当DNA两条链的损伤邻近时,损伤不能被切除修复或重组修复,这时损伤处的DNA出现空缺,再随机加上核苷酸,容易造成突变。
DNA的转座DNA的转座或称移位,是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的现象,频率很低。
转座子(Tn)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原核生物的转座子包含4类:1、插入序列(IS);2、类转座子因子;3、复合转座子,两端由IS或类IS构成,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一旦形成复合式转座子,IS序列就不能再单独移动;4、TnA转座子家族,两端为IR,可编码转座酶,解离酶和抗性物质。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主要包括转座子和反转座子。
玉米细胞内存在自主型和非自主型两类转座子,非自主型转座子单独存在时是稳定的,不能转座,当基因组同时含有属于同一家族的自主型转座子时,它才具备转座功能。
转座子可分为复制型和非复制型,转座酶和解离酶分别作用于原始转座子和复制转座子。
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1、引起插入突变;2、产生新的基因;3、产生染色体畸变(DNA重复、缺失或倒位);4、引起生物进化组蛋白的种类、修饰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根据电泳性质可以把组蛋白分为H1、H2A、H2B、H3、H4,这些组蛋白都含有大量赖氨酸和精氨酸。
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以及ADP核糖基化等。
一般来说,组蛋白乙酰化能选择地使某些染色质区域的结构从紧密变的松弛,开放某些基因的转录,增强其表达水平;而组蛋白甲基化即可抑制也可增强基因表达,乙酰化修饰和甲基化修饰往往是相互排斥的。
简述DNA聚合酶Ⅰ和Klenow的结构和功能占DNA聚合酶Ⅰ蛋白2/3的C端区域,相对分子质量68000,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即可合成也可降解DNA,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占DNA聚合酶Ⅰ蛋白1/3的N端区域,相对分子质量35000,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可做用于双链DNA,又可水解5’端或距5’端几个核苷酸处的磷酸二酯键。
DNA聚合酶Ⅰ在DNA直接修复、除去冈崎片段5’端RNA引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Klenow大片段是用蛋白酶水解DNA聚合酶Ⅰ所得的大片段区域,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在基因工程中有广泛应用,主要有:修复反应、制备平末端;标记DNA3’突出末端;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DNA序列分析等。
三、生物信息的传递(上)RNA转录的基本过程模板识别真核细胞中的模板识别与原核细胞不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不能直接识别基因的启动子区,需要转录因子的辅助蛋白质按特定的顺序结合于启动子上,RNA聚合酶才能与之相合并形成复杂的前起始复合物(PIC),以保证有效的起始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