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祝福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022.68 KB
- 文档页数:4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优秀6篇)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塑造人物的方法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作家作品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祝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祝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2. 能够理解并背诵《祝福》这首诗,感受到祝福他人的美好情感;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并背诵《祝福》这首诗;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祝福》教学设计PPT;2. 音乐播放器或录音机;3. 课堂装饰:诗歌《祝福》的海报。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将课堂装饰打开,展示《祝福》的海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步骤二:朗诵原诗(10分钟)教师朗诵《祝福》这首诗,要注意语调和节奏的把握,引导学生仔细倾听,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深祝福。
步骤三:理解诗意(15分钟)教师提问:“《祝福》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你在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或场景?”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描绘的内容。
步骤四: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祝福》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景物。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步骤五:小组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倡导学生多种表达方式。
步骤六:诗歌创作(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祝福的关键词,如爱、友情、温暖等,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创作自己的祝福诗。
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步骤七:诗歌分享(15分钟)请每个学生依次上台,朗读自己的祝福诗。
让全班同学欣赏并共同感受每个人的祝福。
步骤八: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朗诵、欣赏、创作等多种方式理解并表达对他人的祝福。
《祝福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小说的主题。
2.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 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 难点:探讨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 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归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引出《祝福》这篇小说。
2.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 教师提问: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不幸?3. 人物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 讨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4. 主题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 明确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祝福》说课稿范文说教材:《祝福》是2024年高中英语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围绕“祝福”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学习不同场景下的祝福语和用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不同场景下适用的祝福语和用语,扩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祝福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祝福语,让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不同场景下适用的祝福语和用语,能够流利自然地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去。
难点在于理解祝福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到语境中。
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英语这门语言课程时,尤其是在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时,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操作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祝福语。
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与同学合作互动。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准备了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如PPT、课件、练习题等。
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祝福语的运用场景和语境。
教学过程: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不同场景下的祝福用语,让学生猜测视频中人物的关系和他们说的祝福语,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任务一:小组合作讨论,根据给定的场景,学生共同设计适用的祝福语,并用英语进行表达。
通过小组展示和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3. 任务二:情景模拟演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出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并用英语进行对话。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习重点理顺故事情节;学习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祝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会对祝福的理解和掌握。
2.获得用祝福表达心情的技能。
3.培养学生心中充满祝福和关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祝福,学会用祝福表达心情。
教学难点:带有情感的祝福的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任课教师播放一段简短、具有感染力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或增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2.预习通过预习,帮助学生准备学习的知识内容。
建议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祝福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祝福表达自己的情感。
完成预习任务后,让学生呈现出来。
3.学习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的祝福语录,让学生了解祝福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祝福。
要求学生分析祝福的表达方式,并且选出最感人的几句话。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祝福,注重情感的传递和理解,让学生通过祝福语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渴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祝福类歌曲或电影,以“生日快乐”的歌曲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惜,让学生领悟不同祝福语背后的深刻意义。
4.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互相讲述自己所表达出的感受,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祝福价值的理解。
5.作业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要求学生写下一封祝福信或一个祝福信的片段,充分发挥他们对祝福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小组练习情况的检查。
2.祝福语理解能力的把握情况。
3.独立作业的完成情况。
4.学生对“祝福”概念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后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科学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学科更感兴趣,产生更加自然深刻的理解。
当教师用一颗爱心去做好每堂课的设计,便会令学生成为健康、长期、积极的习惯,使学生一生受益。
初中语文祝福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祝福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领会祝福的含义,培养爱心、同情心。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祝福?我们平时是如何给他人祝福的?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鲁迅的《祝福》,了解祝福的含义,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祝福的含义。
2. 强调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
三、情感教育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 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象。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祝福的含义。
2. 强调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祝福的含义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