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科学试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37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是指用于对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和测量的设备,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多个指标。
这些仪器在气象科学研究、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我国规定了一系列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具体如下:1. 准确度和精度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准确度和精度是衡量仪器质量的重要指标。
我国对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的准确度、精度和误差限进行了详细规定。
例如,气温仪器的温度读数误差限一般不超过±0.3℃,风速仪器的风速读数误差限一般不超过±0.3m/s。
2. 稳定性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在长期运行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稳定性要求涉及到仪器的工作环境适应性、长时间观测数据的连续性等方面。
例如,气压计在相同工作环境下,其读数的变化应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3. 抗干扰能力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需要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以防止外界干扰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这种干扰可以是电磁干扰、物理振动、水汽等。
仪器应具有良好的屏蔽设计、信号处理能力等,来减小干扰源对观测仪器的影响。
4. 自动化和远程监测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自动化和远程监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我国对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自动化、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例如,观测数据的自动记录、自动上报、实时数据传输等。
5. 维护和校准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需要定期维护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可靠。
我国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维护周期、维护内容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气温仪器的定期校准周期一般为一年,维护内容包括温度传感器的清洁、校正系数的调整等。
6. 安全性要求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以防止因仪器故障或操作不当产生的安全事故。
我国对气象观测仪器的安全性进行了相关规定。
例如,电气设备安全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仪器的安装、使用、维护需要遵循相关操作规程。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132)2.1 环境条件要求 (132)2.2 观测场 (132)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132)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135)2.5 观测值班室 (135)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136)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136)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136)3.3 维护和检验 (137)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 (137)第一编气象要素的观测 (138)第3章云 (138)4.1 概述 (138)4.2 云状 (138)4.3 云量 (141)4.4 云高 (141)⑴云幕球测云高 (141)⑵激光测云仪测云高 (142)⑶云幕灯测云高 (142)4.5 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143)第4章能见度 (145)5.1 概述 (145)5.2 白天能见度的观测 (145)5.3 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147)5.4 能见度观测仪 (148)第5章天气现象 (149)6.1 概述 (149)6.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149)6.3 观测和记录 (152)6.4 天气现象观测仪 (154)6.5 纪要栏的记载 (154)第6章气压 (155)7.1 概述 (155)7.2 水银气压表 (155)⑴安装 (155)⑵移运 (156)⑷维护 (156)⑴安装 (157)⑵移运 (157)⑶观测和记录 (157)⑷维护 (157)7.3 气压计 (158)7.4 电测气压传感器 (159)⑴结构原理 (160)⑵安装和维护 (160)7.5 计算海平面气压 (160)⑴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低于15.0M的气象站(当低于海平面时为其绝对值,下同),用下列公式计算高度差订正值: (161)⑵当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达到或超过15.0M时,海平面气压的计算方法: (161)第7章空气温度和湿度 (162)8.1 概述 (162)8.2 百叶箱 (162)8.3 干湿球温度表 (163)8.4 最高温度表 (165)8.5 最低温度表 (166)8.6 温度计 (167)8.7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167)8.8 毛发湿度表 (168)8.9 湿度计 (171)8.10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172)8.11 遥测通风干湿球传感器 (172)8.12 通风干湿表 (173)第8章风向和风速 (175)9.1 概述 (175)9.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175)9.3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 (178)9.4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 (179)9.5 轻便风向风速表 (179)9.6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179)9.7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 (180)第9章降水 (181)10.1 概述 (181)10.2 雨量器 (181)10.3 翻斗式雨量计 (182)⑵安装与检查 (183)⑶记录器 (183)⑷观测和记录整理 (183)⑸调整与维护 (184)10.4 虹吸式雨量计 (185)10.5 双阀容栅式雨量传感器 (187)第10章雪深和雪压 (189)11.1 概述 (189)11.2 观测地段 (189)11.3 雪深观测 (189)11.4 雪压观测 (189)⑴体积量雪器是测量雪压用的一种仪器(见图11.2)。
Contents第一编总则第 1 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1.1 观测站的分类和观测方式、任务1.2 观测项目1.3 观测程序1.4 时制、日界和对时1.5 地面气象观测员第 2 章地面气象观测场2.1 环境条件要求2.2 观测场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2.5 观测值班室第 3 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3.3 维护和检验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第 4 章云4.1 概述4.2 云状4.3 云量4.4 云高4.5 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第 5 章能见度5.1 概述5.2 白天能见度的观测5.3 夜间能见度的观测5.4 能见度观测仪第 6 章天气现象6.1 概述6.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6.3 观测和记录6.4 天气现象观测仪6.5 纪要栏的记载第 7 章气压7.1 概述7.2 水银气压表7.3 气压计7.4 电测气压传感器7.5 计算海平面气压第 8 章空气温度和湿度8.1 概述8.2 百叶箱8.3 干湿球温度表8.4 最高温度表8.5 最低温度表8.6 温度计8.7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8.8 毛发湿度表8.9 湿度计8.10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8.11 通风干湿表第 9 章风向和风速9.1 概述9.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9.3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9.4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9.5 轻便风向风速表9.6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9.7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第 10 章降水10.1 概述10.2 雨量器10.3 翻斗雨量计10.4 虹吸式雨量计10.5 双阀容栅式雨量传感器第 11 章雪深和雪压11.1 概述11.2 观测地段11.3 雪深观测11.4 雪压观测第 12 章蒸发12.1 概述12.2 E601B型蒸发器12.3 小型蒸发器第 13 章辐射13.1 概述13.2 总辐射的观测13.3 净全辐射的观测13.4 太阳直接辐射的观测13.5 散射辐射与反射辐射的观测 13.6 长波辐射的观测13.7 辐射自动观测仪第 14 章日照14.1 概述14.2 暗筒式日照计14.3 聚焦式日照计14.4 自动观测日照传感器第 15 章地温15.1 概述15.2 玻璃液体地温表15.3 铂电阻地温传感器第 16 章冻土16.1 概述16.2 冻土器第 17 章电线积冰17.1 概述17.2 电线积冰架和观测辅助工具 17.3 观测和记录17.4 注意事项第 18 章地面状态18.1 概述18.2 场地的选择18.3 观测记录第三编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第 19 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19.1 概述19.2 结构及工作原理19.3 硬件19.4 系统软件19.5 采样和算法19.6 安装19.7 日常工作19.8 维护19.9 自动气象站网第四编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第 20 章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20.1 月报表的编制要求20.2 月报表的填写规定20.3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20.4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20.5 三次观测站02时记录的统计规定20.6 夜间不守班站天气现象的填写方法和统计规定20.7 月报表格式第 21 章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21.1 月报表的填写规定21.2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21.3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21.4 月报表格式第 22 章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22.1 年报表的编制要求22.2 年报表的填写规定22.3 观测资料的计算机处理22.4 观测资料的统计方法22.5 三次与四次观测、白天守班与昼夜守班观测资料合并统计的规定22.6 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记录的统计22.7 年报表的格式第 23 章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23.1 疑误记录的处理方法23.2 缺测记录的处理方法23.3 不完整记录的统计规定附录附录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表1-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准确度要求与常用仪器性能表1-2 人工观测气象仪器技术性能表附录2 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附录3 风力等级表附录4 气象辐射观测常用的公式附录5 气象辐射量新旧符号与单位换算附录6 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和内容附录7 辐射观测中常用的附表表7-1 时差EQ表表7-2 赤纬DE表表7-3 大气质量m查算表表7-4 日地平均距离修正表表7-5 日出时间(TR)表(地平时)表7-6 日落时间(TS)表(地平时)表7-7 遮光环订正系数CQ2附录8 日照量别日数时数值表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
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
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云的观测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
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或暗色)眼镜。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估计云量的地点应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
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总云量的记录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记0。
低云量的记录低云量的记录方法,与总云量同。
云高指云底距测站的垂直距离,以米(m)为单位,记录取整数云幕球测云高激光测云仪测云高云幕灯测云高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
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以百帕(hPa)为单位,取1位小数。
空气温度(简称气温,下同)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简称湿度,下同)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地面观测中测定的是离地面1.50米高度处的气温和湿度。
有关“气象观测”的标准
有关“气象观测”的标准如下:
气象观测标准是指对天气、气象灾害等自然现象的观测规范,这些规范包括观测要求、观测方法、观测设备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观测要求涉及观测内容、观测时间、观测频度等;观测方法涵盖观测方式、观测顺序、观测时序等;观测设备则包括观测仪器、感应器等。
具体来说,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观测规范》,天气观测内容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风向、能见度、云量、天气现象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详细的气象观测体系与标准,包括3个专业方向(气象仪器与方法、大气成分观测、气象卫星与空间天气),6个技术领域(基础通用、站网建设、技术装备、数据获取、数据处理、运行保障),以及19个标准系列(如质量控制、产品开发、检验评估等)。
这些标准和规范共同构成了气象观测的完整体系,旨在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为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其他相关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一.观测业务要求1.1观测时次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
(摘自气发〔2008〕475号)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
(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1.2观测项目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和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
(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
(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和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
(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1.3观测任务与流程1.每日观测任务(1)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和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
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看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和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3)逐时上传地面小时数据文件、辐射数据文件,按规定上传加密数据文件。
ICS N备案号:QX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7部分:自动气象观测系统Specifications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art17: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System(草案稿)中国气象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 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结构及工作原理 (2)4.1体系结构 (2)4.2工作原理 (2)4.3主要功能 (3)5 硬件 (3)5.1传感器 (3)5.2数据采集器 (3)5.3电源 (4)5.4通信接口 (4)5.5外围设备 (4)6 系统软件 (4)6.1采集软件 (4)6.2业务软件 (4)7 采样和算法 (4)7.1采样 (5)7.2算法 (5)8 安装 (5)8.1基本要求 (5)8.2传感器的安装 (6)8.3电缆的安装与连接 (6)8.4采集器、电源、计算机与打印机等的安装 (6)8.5避雷装置 (6)8.6软件安装 (6)9 日常工作 (6)10 维护 (6)图1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结构图 (2)表1 每小时正点观测数据 (3)前言QX/TXXXX—200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分为二十二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云——第3部分:能见度——第4部分:天气现象——第5部分:气压——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第8部分:降水——第9部分:雪深与雪压——第10部分:蒸发——第11部分:辐射——第12部分:日照——第13部分:地温——第14部分:冻土——第15部分:电线积冰——第16部分:地面状态——第17部分: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第18部分:月报表处理和编制——第19部分:辐射报表处理和编制——第20部分:年报表处理和编制——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本部分为QX/TXXXX—2005的第17部分。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是指在地面上进行的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和记录工作,是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指观测人员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要求。
以下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一些基本要点进行总结。
一、观测点的位置选择1. 观测点应位于地理条件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段,远离建筑和树木的干扰。
2. 观测点周围不应有明显的人为影响,如建筑、道路或其他设备。
3. 观测点应保持清洁,避免观测精度受到尘土、垃圾等的影响。
二、观测仪器的摆放1. 摄氏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仪等仪器应放置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以避免接触地面影响测量。
2. 仪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互相干扰。
三、气象要素的观测1. 温度观测:使用摄氏温度计,在每次观测之前应将温度计归零,并保持观测时的稳定姿势。
2. 湿度观测:使用湿度计,每次观测前应先用干净的布擦拭干燥,然后将湿度计放置在空气中,避免有其他物体遮挡。
3. 风向风速观测:风向风速仪应安装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风向的观测应对准北方,并记录为0度。
观测风速时,应注意观测时间的稳定性,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观测记录表格上。
4. 大气压力和降水观测:使用气压计和雨量计进行观测,观测时应注意观测仪器的记录精度,并及时记录观测结果。
四、观测记录的要求1. 观测人员应定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上进行详细的记录。
2. 观测记录上应标明观测日期、观测时间和观测地点等信息,并对各个气象要素的观测数值进行整理和标注。
3. 观测记录表格上应注明观测人员的姓名和观测所属单位。
4. 针对异常观测数据,观测人员应进行说明,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五、观测数据的汇总和上报1. 观测数据汇总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汇总和上报的观测数据应标注观测人员的姓名和所属单位,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向上级报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第一版)第1章测试题姓名:分数:一、填空题(共20分)1、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
2、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3、观测记录要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4、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归。
5、地面气象常规观测任务包括、、数据存储、、运行监控、技术保障和观测产品加工。
二、单选题(共20分)1、地面气象观测是对地球表面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
()A、一定范围内的B、全部范围内的2、辐射和日照采用时A地方平均太阳时 B北京时3、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包括:气温、气压......等项已实现仪器自动观测的项目()A、17B、18C、19D、204、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包括:总云量、云高......等项可通过综合判识或图像识别实现自动观测的项目。
A、10B、13C、15D、195、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观测项目包括:雨凇、雾凇......等项观测项目。
A、3B、5C、7D、9三、多选题(共40分)1、地面气象观测为提供重要的依据。
()A、天气预报B、气象信息(数据)建设C、气候分析D、科学研究E、气象服务2、比较性: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时间观测的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
()A、同一、同一、不同B、同一、不同、同一C、不同、同一、同一D、不同、不同、同一3、地面气象观测在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A、观测时间B、观测仪器C、观测方法D、数据处理4、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包括:已实现仪器自动观测的项目()A、大型蒸发B、降水C、能见度D、霾5、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包括:可通过综合判识或图像识别实现自动观测的项目。
()A、冻土B、积雪C、沙尘暴D、冰雹6、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观测项目包括:观测项目。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一、概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气象部门进行实时气象观测和记录的重要任务,为正确预报天气和提供气象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了加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本技术规定。
二、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
气象站主要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降水量等观测要素的仪器设备,气象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降水传感器等。
三、地面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地面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分为日常观测和特殊观测两类。
1. 日常观测日常观测主要包括定时观测和报时观测。
定时观测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一般为每小时一次。
报时观测是指当天的观测数据获取完毕后,报告给气象台或气象局。
2. 特殊观测特殊观测指对特定气象现象进行观测,如暴雨时段的观测、重大天气事件的观测等。
特殊观测需要事先制定观测方案,并在观测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灵活性。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传输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校正和数据存储等环节。
数据录入应确保准确无误,校正环节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存储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以便后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一般分为手工传输和自动传输两种方式。
手工传输主要指通过传真、电话等渠道将观测数据传输给气象台或气象局,自动传输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五、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是保证观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观测操作的规范执行、数据的实时校验和数据缺失的补充等。
六、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培训和考核地面气象观测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气象观测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应接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培训内容包括气象观测规程、气象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传输等。
七、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监督和评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应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
监督包括对观测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观测人员的日常督导和培训指导等;评估包括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和业务效果的评估等。
野外科学观测站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章制度的目的和依据1.为了保障野外科学观测站的正常运行,维护科学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规章制度。
2.本规章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科学观测站设立的相关规定以及科学观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规章制度的适用范围1.本规章制度适用于野外科学观测站的所有工作人员。
2.所有工作人员在野外科学观测站内从事相关工作时,必须遵守本规章制度。
第三条规章制度的宗旨1.本规章制度的宗旨是为了规范野外科学观测站的工作秩序,提高科学观测的效率和质量,保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2.本规章制度要求各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共同维护野外科学观测站的良好工作环境。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四条观测科学研究1.工作人员应按照科学观测站的研究方向和任务要求,开展相关的科学观测工作。
2.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科学观测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观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工作人员应及时整理、分析和报告观测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第五条设备维护和管理1.工作人员应负责科学观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和安全要求使用设备,防止设备损坏和人员伤害的发生。
3.工作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良好状态。
第六条安全防护和应急措施1.工作人员应遵守科学观测站的安全规定,加强安全意识,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工作。
2.工作人员应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技能,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第三章工作要求第七条工作纪律1.工作人员应遵守科学观测站的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
2.工作人员应按照工作安排和任务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3.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严禁擅离职守、玩忽职守等行为。
第八条保密要求1.工作人员应严守科学观测站的保密制度,不得泄露与科学观测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2.工作人员应妥善保管科学观测站的资料和设备,防止被盗窃或损坏。
第九条学习培训1.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科学观测技能和知识水平。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一、总体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
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
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臵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
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必须建设气压室(有条件的应对原气压柜改造),其装修与值班室一致。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气象观测规程气象观测是气象学的基础,通过对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的测量,可以获得大气的运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气象变化的过程和趋势等信息,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控等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为了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连续性,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气象观测规程。
本文将介绍气象观测规程的主要内容。
一、气象观测的基本原则气象观测的基本原则包括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连续性。
可靠性是指观测系统和设备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观测数据的正确性和可比性;准确性是指观测数据必须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偏差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及时性是指观测数据必须及时传输和处理,以保证及时预报和监测;连续性是指观测要持续进行,不能中断,确保观测序列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二、气象观测要素和方法气象观测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能见度等。
各要素的观测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风向仪、降水计、能见度仪等。
观测要素的单位也需要统一,如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湿度的单位为相对湿度百分比,气压的单位为帕斯卡等。
三、气象观测站的布设和管理气象观测站的布设需要考虑气象要素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观测站应该远离城市和人工设施,尽量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避免地形和建筑物对观测的干扰。
观测站的管理需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观测的连续性,包括设备的校准和维护、数据的记录和传输、环境的保护等。
四、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格式转换、异常值和漏报的处理、时空一致性的检验等;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统计分析、观测误差的评估等。
同时,观测数据还需要进行质量认证,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可用性。
五、气象观测规程的更新和修订气象观测规程需要根据科学研究和观测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修订。
新的观测技术和设备应及时引入,旧的观测方法和标准应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