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东西,特别是在其他方法不适用而攻击行为又被认可时; 4.儿童过去如有攻击史,观看电视播映的攻击行为,会增强
其攻击行为表现几率; 5.若家庭成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儿童更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6.攻击性行为对他人具有强制影响力,当一个人对他人采取
攻击行为时,另一个人也倾向于以攻击行为响应。
(1)榜样的攻击行为: 击打→竖起来抛向空中→击打头部→踢来踢去
• 由一个生物体对另一个生物体传达有害的刺 激;
• 这个有害刺激的传达带有伤害对方的意图;
• 攻击者期待这个有害的刺激能达到他所希望 的效果。
第二节 常见的品行障碍
一、攻击行为
根据性质可将攻击行为分为二类。
1. 良性攻击行为:良性攻击行为是指在种族或 个体生存受到威胁、或者荣誉尊严和正当权益受到损 害时所发生的防御性行为。它对于个体的生物适应和 社会适应及种族生存与繁衍具有积极意义。
三、品行障碍的原因
• 5.生物因素
• 研究表明,外伤和患臆病的儿童、遗传病 患儿都可能出现品行问题。XYY型者的行为 问题发生率高出一般人群的4—5倍,原来 认为它是侵犯性行为的主要原因,现在多数 人的看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患者侵 犯性行为增加。雄性激素与侵犯性有关,所 以男性的侵犯性行为更为多见。
2.恶性攻击行为:恶性攻击行为是一类为社会道德、 行为规范及法律制度等所禁戒的侵害性行为,它在客 观上导致物品损毁、肉体的伤害和心灵的苦痛,具有 一定的残忍性和破坏性。
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1.儿童经由观察楷模习得攻击; 2.儿童很可能会仿效高地位的人,他们经由攻击得到酬赏或
没有被惩罚的后果使其攻击行为更易被模仿; 3.经由观察或练习,孩子发现表现攻击行为可获得他们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