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进入规制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30.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五章市场规制法一般原理讲授内容:1、市场规制法概述2、市场规制法理论基础3、市场规制法功能与目标4、市场规制法体系讲授重点:市场规制法功能与目标讲授课时:4学时第一节市场规制法概述一、市场规制法的含义市场秩序规制法是调整因国家在控制、协调和维护市场交易及市场竞争秩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市场秩序规制法调整的主要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市场运行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具有一下三个特征:1、市场规制关系发生在国家规制市场的过程中;2、市场规制关系的一方是国家或其代表机关,而且市场规制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地位不平等;3、市场规制关系具有强制性,即市场规制关系的发生是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其产生过程之中或者产生之后,都没有协商的余地,相对人必须服从和执行。
二、市场规制法的主要内容市场规制法由市场要素规制法和市场竞争行为规制法组成。
(一)市场要素规制法1、对市场主体的规制。
对于一般的市场交易主体之设立、组织、资格、条件等均由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如公司法等中以规定,但是,对于特殊的市场主体,如政府机构、交易机构、市场优势拥有者和市场弱势者以及管理部门等,必须通过专门的立法予以规定,从而确保该类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条件符合市场交易的需要,防止产生不公平交易,以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2、对市场客体的规制。
市场客体是指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
经济法对商品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规定禁止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的品种、类别,规定国家专营产品的范围,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等。
3、对市场行为的规制。
对于不同的市场交易,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
商品交易的基本法律就是合同法,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交易活动是不受国家特别规制的。
但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市场,如粮油、房地产、证券保险、劳动力等市场的交易,具有与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殊交易方式和规则,那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性质相适应的规制制度,才能保证流通的有序进行。
第五章规制理论与政策第一节规制理论的发展第二节规制的依据与目标第三节规制的类型与工具第四节规制政策的改革第一节规制理论的发展一、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的产生源于对市场失灵现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探索依靠政府力量来弥补市场缺陷。
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一般会在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领域产生失灵现象。
市场失灵的存在及对政府规制几乎无成本的假定,使得纠正市场失灵现象和提高社会福利成为公众的共同需求。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受到的批评:首先,前提假定受到了严厉批评。
第二,现实中实施规制的领域与公共规制理论预期的市场失灵领域并不完全相符。
第三个主要的批评来自于大量能够对这一理论解释进行驳斥的事实依据。
二、规制俘虏理论规制俘虏理论的基本观点:不管规制方案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产业的规制实际上是被这个产业所“俘虏”的结果,规制提高了产业利润而不是社会福利。
规制俘虏理论对实践的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前)潜在竞争产业:货车业和出租车业自然垄断产业:电力产业对规制俘虏理论的评价:规制俘虏理论解释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历史上的许多规制现象,因而更具说服力。
然而,其所面临的批评之一就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没有解释规制如何逐渐被产业所控制和俘虏的。
三、规制经济理论规制经济理论的四个主要特点:第一,规制政策的设计倾向于牺牲规制偏好较小的相对较大的集团,而使相对较小的有强烈规制偏好的利益集团获益。
第二,在政治支持最大化的目标下,规制政策的制定会使利益或财富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第三,规制更可能存在于相对竞争性或相对垄断性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规制会对某些集团的福利产生最大的影响。
最后,从减少净损的角度出发,规制者会尽量避免导致总分配财富减少的政策。
四、新规制经济学新规制经济学的定义(拉丰):新规制经济学使用委托--代理理论的方法对规制者和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分析,沿袭机制设计的传统,以描述最优规制机制的特征为目的。
规制理论的一般性框架一、基本模型一个企业将完成一个对于消费者具有价值S的公共项目。
假设企业的成本函数为线性形式,即C=β−e(1)其中β是效率参数,e是经理人的努力水平。
简单起见,规定β,e 0。
经理人的努力水平越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越低。
但经理人的努力将造成负效用ψ(e),ψ (e)>0且ψ (e)>0。
需要指出ψ(0)=0,lim e→β=+∞。
假设规制人可以观测到成本,遵循成本补偿规则,规制人在成本之外需向企业提供数量为t的净货币转移支付。
因而企业的效用函数为:U=t−ψ(e)(2)若企业的保留效用为0,其个体理性约束为:t−ψ(e) 0(3)令λ>0为公共资金的影子成本(扭曲性税收增加的负效用),消费者净剩余为:S−(1+λ)(t+C)=S−(1+λ)(t+β−e)(4)若规制人是功利主义的(这一假设值得商榷),事后的社会福利为:S−(1+λ)(t+β−e)+t−ψ(e)=S−(1+λ)[β−e+ψ(e)]−λU(5)以上社会福利方程的特征为规制人将设置最低的企业租金。
假定规制人是斯塔克尔伯格先行动者,并向企业作出一次性(take-it-or-leave-it)要价。
完全信息下,规制人将会求解:max{S−(1+λ)[β−e+ψ(e)]−λU}(6)(U,e)其约束条件为U 0。
这一系统的解为:ψ (e)=1→e=e∗(7)U=0→t=ψ(e∗)(8)1(7)式意味着努力的边际负效用必须等于边际的成本节约。
(8)式说明公共资金的影子成本的存在使企业没有得到任何租金。
完全信息下,规制人可以向企业提供固定价格合约t(C)=a−(C−C∗)。
其中a=ψ(e∗),C∗=β−e∗。
这种情况下企业是成本节约的剩余索取者,因而会选择e来最大化a−(β−e−C∗)−ψ(e)。
当e=e∗时,企业效用为0。
固定价格合约给了企业降低成本的完美激励。
二、两种类型设置改变完全信息假设。
现在规制人知道β属于集合{β,β}。
市场规制理论演进轨迹一、市场规制的经济学内涵规制(Regulation)中文也译成“管制”,狭义上指“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或制约”①。
广义上,规制包含一切公权组织对私权个人或小团体的激励和约束,有政治上的规制、法律上的规制、道德上的规制等形式。
如米尼克(Mitnick,1980)指出,“规制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政政策,它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规则”②;吉尔洪和皮尔斯(Gellhorn&Pierce,1982)认为“政府的产业规制仅仅是对众多私人经济力量的法律控制形式中的一种”③。
一般而言,通过司法程序去实施的规制是间接规制,通过行政部门去实施的规制是直接规制。
直接规制又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是针对特定行业的规制,主要指对自然垄断和信息偏等行业,以价格规制和市场进退规制为主要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产品的价格、服务的质量以及投资、财务等方面的活动进行干预,以确保公平竞争和防止资源配置非效率;社会性规制主要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利益为目的,通过制订一定的标准去禁止或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如为防止公害、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法规。
规制可从规制的执行主体和被规制的对象来分类,前者有政府规制、法律规制、行业协会规制、集体产权组织规制、社会舆论规制等,后者包括市场规制、社会秩序规制、收入分配规制、卫生保健规制等。
市场规制在广义上指各个公权组织对市场失效采取的纠正、约束和激励;狭义上如金泽良雄所定义,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矫正或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而干预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④。
即狭义上的市场规制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法律区分开来,将规制限定于那些由行政机构执行的施加于市场的一般性法规和特殊行为。
丹尼尔•史普博在此框架下,提出三种类型的市场规制:第一,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的规制。
如价格规制、产权规制及合同规则。
在某些市场里,价格体系可能完全或部分由商品的行政性配置来取代,如公共企业的行政性定价;第二,通过影响消费者决策而影响市场均衡的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