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诗赏析
- 格式:pptx
- 大小:590.56 KB
- 文档页数:24
古诗思乡的诗句翻译赏析关于描写思乡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翻译】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句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
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月夜忆舍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句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秋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张籍。
其全文诗句如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出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全文诗句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1.《静夜思》- 李白-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通过描写明月照床的情景,自然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疑是地上霜”的错觉,更增添了夜晚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而“举头”“低头”的动作,将诗人思乡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赏析: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强调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则直接道出了在节日时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后两句通过想象兄弟登高插茱萸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3.《泊船瓜洲》- 王安石- 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前两句写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虽与家乡相隔不远,但却有重重山峦阻隔。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同时“绿”字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
4.《秋思》- 张籍- 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赏析:首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从而产生了写家书的念头。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想说的话很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写家书时的反复斟酌和不放心。
5.《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赏析:词的上阕通过“山一程,水一程”的重复,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艰辛和遥远。
“夜深千帐灯”则展现了夜晚宿营时的壮观景象,但也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
下阕的“风一更,雪一更”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聒碎乡心梦不成”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痛苦,“故园无此声”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故乡宁静生活的怀念。
关于思乡的诗句10句以下是 10 句关于思乡的诗句: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此句借景抒情,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状况,突出了秋的萧瑟、寒冷,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2.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时的矛盾心情,既想知道家中的情况,又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3.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寂寞,在佳节时加倍思念亲人的感受。
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赏析:此句通过对比少小离家和老大回乡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6.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夜晚听到有人吹奏折柳曲,心中不由得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赏析:此句通过描绘日暮时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迷茫之情。
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即使离开了家乡,也依然怀念那里的山水。
9.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此句借明月寄托相思,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们分隔五地,难以相见的悲伤之情。
10.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渴望归去的心情。
岑参思乡诗句赏析岑参(715年-770年),唐朝诗人,字高唐。
他出生在今天的山东菏泽,后来在黄州(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做官。
他的父亲是一名长官,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学和社交活动。
岑参既有治政才能,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隽永见长,被誉为“北方巨鹿派”代表诗人之一。
本文将介绍岑参思乡诗句的魅力。
思乡岑参的《思乡》一诗是他心灵深处的倾诉,写出了远离故土和亲人的苦楚和思念。
下面介绍一些诗句。
诗句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思归。
这是岑参《思乡》中的一句诗。
此句诗讲述了一名江南游子,独自站在楼上,眺望着落日的余晖,并且听到了远方断续的鸿鹄之声。
他思绪万千,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诗句2孤馆灯青,夜深人静,清风吹往年。
这句诗表达了岑参独自在外,夜深人静时回忆起往事,感受到了清风的吹拂。
灯笼下孤独的人影,在清风中显得格外凄凉。
这种孤独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诗句3吴山青遥,雨松风烟,迢迢一别经年。
这句诗表达了岑参离开故土的艰辛,走过了千山万水。
此时他在远方看到了吴山的青翠,听到雨声和松枝的摇晃声,感受到了江南的风景。
虽然已经并肩行过千万里,但是离开已有经年,思乡之情仍旧不减。
思念亲人除了思乡,岑参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下面介绍其中的一些诗句。
诗句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讲述了一个男子背负着行囊,在竹林之外,偶见几枝娇艳的桃花。
虽然他身在异乡,但是拾起这几枝桃花,仿若拥有了亲人的拥抱。
值得注意的是,“鸭”在唐代是指出门或启程的意思,因此“鸭先知”也可以理解为“先知要离开”,更加突显出“离别”与“相思”的主题。
诗句2家在涂山,心在吴江。
这句诗,表达了岑参的家乡是浙江嘉兴,而他在黄州做官已经十几年,久离故乡。
明明身在黄州,但是心里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人和事。
诗句3落日长在,书声琅琅,忆归途。
这句诗写出了岑参对离家的坚定信念。
尽管已经长时间离开,但是他仍在读书求学,在思索回家的途径。
与思乡有关的诗句及鉴赏思乡诗句赏析(一) 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
这“欲”字颇可玩味。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古诗词赏析宋词中的思乡情怀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流传至今的思乡情怀更是引人注目。
宋代文人通过诗词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助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了离乡背井的心情。
本文将选取几首经典的宋词,进行赏析,带领读者一同感受宋词中的思乡情怀。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晏殊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若悟长门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可怜一曲笛,无情也似三春恨。
这首词以写景入手,通过描绘山光和池月的变化,暗示了思乡者对故乡时间变迁的牵挂。
接着,晏殊以问句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长门事的悟性和离人的冷落。
接下来的几句,则勾勒出主人公酒醒时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可怜一曲笛,无情也似三春恨”,再次用音乐的形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整篇词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渐渐地雨声收后,春笋般的思念此起彼伏。
辛弃疾通过青玉案和元夕的描写,将烛光、流萤、夜色等细腻的意象穿插其中,使整首词充满着离别中的思乡之情。
词的结尾,辛弃疾运用了几个形象化的动作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祈盼,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除了上述两位大家外,苏轼也是宋代以思乡情怀著称的文人之一。
下面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又雨,画楼西畔桂堂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词以问答的方式展开,苏轼从“明月几时有”的问题开始,引发了对人生和人世的思考。
他表达了几度离乡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最后,苏轼提到“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值得一提的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写景的方式描绘了夕阳下的溪亭和归途中的意外情况,表现了思乡者返乡的渴望和现实的阻碍。
思乡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思乡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乡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文《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思乡诗赏析思乡诗大全赏析《乡思》【宋代】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
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
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滞雨》【唐代】李商隐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所谓“滞雨”即因雨而停滞之意,可诗的首句却不说“夜雨滞长安”,反而说“滞雨长安夜”,于是,“雨”也因“滞”字多了几分厚实、缠绵的质感,让人觉得有无法排解的凝重。
有雨的夜向来最引人迷醉,最让人动情,因为夜晚、雨水总是让人与怀念结合起来,这怀念因夜而深远,因雨而厚重。
更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总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属于倾听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少一人。
▶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括。
《思江南》【唐代】方干昨日草枯今日青,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看到冬天的枯草又开始绿了,留在远方的.游子也动起了思念故乡的感情夜里梦见自己踏上了回乡的道路,在梦中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梦就醒了!《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宋代】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思乡的古诗赏析《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关于思乡的诗句赏析 【关键词】 诗词 名句,抒情,思乡,想象,白发 【名句】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出处】 宋 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译注】 不禁遐想,回到了家,小孩会抓着衣角,笑我满头白发吧。
① 华颠:头上白发。
【说明】 远离故乡的游子, 即将踏上归家的路程, 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而作为被强留仕金的吴激来说,这种心态显得更加复杂而深沉。
在这首词中,作 者以饱蘸感情的笔墨, 运用白描的手法, 既对这种归心似箭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 述,又吐露了一腔思乡的浓烈情意。
吴激早年在宋朝甚有声名,春风得意。
此时屈仕北国,贰臣之疚自不待言, 而思念故乡之情也只能托归来的游子之口道出。
整首词造语清婉,哀而不伤。
那 无可奈何的思乡情丝仍能激发起读者深切的同情。
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 词名句请关注“” 【赏析】 这首词不同于大多数思乡诗 作。
一般的思乡诗多表达有家难回的惆怅或不得归家的苦衷, 而这首写的是1/5归家途中的情景,因此情调不是那么低沉。
“夜塞茅店不成眠, 残月照吟鞭”写游子旅居茅店, 因久别将归而一时难以 入眠,这其中有思归心切的因素,也有得以回家的激动情绪。
“残月照吟鞭”, 终于,他还是动身启程了,且行且吟。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两句是以 自然景物来泻染气氛,“催”字写游子急于归家的心情。
“鸥似雪, 水如天”是眼前所见之景, 这种美景唤起了游子当年的美好回忆。
作者生长于江南, 鸥鸟如雪一般洁白, 碧水连天, 如诗如画, 他的家乡应是这样。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几句是作者的想象,十分真切动人。
作者想 象游子回家的时候,有小孩牵着他的衣服撒娇,还不忘笑他满头白发的样子。
这 几句充满戏剧性,其中既有得享天伦之乐的喜悦,又有年老体衰、时不我待的淡 淡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