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x
- 大小:20.13 KB
- 文档页数:5
大兴安岭地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统计局(2012年3月13日)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既有木材调减的不利影响,又有利好政策的扶持,既有发展瓶颈的制约,又有破茧成蝶的锐意进取,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拼搏与成就并存。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经济总量持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加快。
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1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24.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141元,增长16.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5.6%。
分类别看,八大类呈现“六升两降”态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居住类上涨5.4%、衣着类上涨5.4%、烟酒及用品上涨3.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4.7%。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2744万元,增长41.1%。
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完成7600万元,增长19.3%;营业税11533万元,增长62.5%;企业所得税4804万元,增长86.6%。
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增长19.5%,社会保障和就业、金融监管等事务、科学技术、国土资源气象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16.4%、73.3%、73.1%、71.5%、66.8%、38.2%。
二、农业2011年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粮食总产量达吨,比上年增长6.4%。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指标 2011年比上年增长%粮食吨 6.4其中:小麦吨 21.9大豆吨 -0.9马铃薯 27890吨 -4.2油料 129吨 -53.9蔬菜吨 -32.42011年实现林业产值万元,比上年增长12.6%。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全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省经济在调结构、控通胀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健康发展轨道内,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2011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69.30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818.76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206.13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4:48.7:37.9调整为13.1:50.1:36.8。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2.5%、10.9%、10.1%、1.3%、4.4%、18.9%和15.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5.8,价格水平上涨5.8%,其中:城市上涨5.5%,农村上涨6.3%。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1.6%,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4.1%,衣着价格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8%,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5.8%。
12月当月价格水平上涨4.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0%,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9.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5%。
市场主体发展加快。
2011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8.25万户,增长24.7%;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6.26万户,增长21.8%;个体工商户39.96万户,增长26.7%。
2011年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四个突出”和“八策并举”,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27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0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43.61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403.17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9.1%、58.9%、32.0%,分别拉动GDP 增长1.0、6.5和3.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8:42.6:31.6,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04.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63.3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3亿元,增长30.0%,其中,税收收入34.30亿元,增长33.9%,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7.4%;非税收入10.03亿元,增长18.2%,占22.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2.80亿元,增长28.2%。
其中,教育支出57.29亿元,增长43.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50亿元,增长36.6%。
全部国税收入25.18亿元,增长33.5%;全部地税收入27.04亿元,增长44.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
其中,城市上涨5.0%、农村上涨4.9%。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5.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上涨7.9%。
2011年各类价格指数业105.59万人,第三产业152.82万人。
通辽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放缓、近期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加剧的国际背景下,面对全国经济减速、通胀压力较大的形势,通辽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保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得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我市国民经济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综合据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64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886.71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353.47亿元,增长9.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2︰58.6︰26.2变化为14.4︰61.2︰24.4。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1.8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税收收入47.08亿元,增长23.9%;非税收收入26.17亿元,下降2.5%。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收入6.17亿元,增长8.4%;营业税收入10.90亿元,增长10.4%;企业所得税收入5.22亿元,增长77.1%;个人所得税收入1.42亿元,增长40.3%。
一般预算支出213.52亿元,增长15.8%。
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9.8%、46.6%、26.2%和59.7%,用于住房保障和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57.8%和26.5%。
主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了1.1%,消费品价格上涨了6.7%。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1%。
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4.72万人,比上年增长1.6%。
神农架林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7页)神农架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神农架林区统计局(2009年2月27日)2008年,在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保护与发展全局,坚持十六字建设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全区三级干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六个更加注重”,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9681万元,同比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1720万元,同比增长20.7%,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2220万元,同比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35927万元,同比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37.8:45.8调整为15.1:39.8:45.1。
人均GDP为9917元,同比增长14.0%。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63305万元,同比增长8.0%。
二、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2008年,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
一是种植业平稳增长。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78亩,同比基本持平,总产量达20385吨,同比增长0.4%;油料产量382吨,同比增长25.2%;蔬菜产量34935吨,同比增长0.8%;茶叶产量77.4吨,同比下降15.7%;烟叶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7.5万人次,同比增长28.9%。
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0059人次,是上年的3.3倍。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科技创新继续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
2008年,全区各项科学技术支出1608万元;全年实施区级科技项目16项。
其中可持续发展示范与关键技术研究5项;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示范3项;科技合作与开发研究4项;科技成果推广4项。
神农架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神农架林区统计局(2009年2月27日)2008年,在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保护与发展全局,坚持十六字建设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全区三级干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六个更加注重”,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9681万元,同比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1720万元,同比增长20.7%,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2220万元,同比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35927万元,同比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37.8:45.8调整为15.1:39.8:45.1。
人均GDP为9917元,同比增长14.0%。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63305万元,同比增长8.0%。
二、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2008年,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
一是种植业平稳增长。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78亩,同比基本持平,总产量达20385吨,同比增长0.4%;油料产量382吨,同比增长25.2%;蔬菜产量34935吨,同比增长0.8%;茶叶产量77.4吨,同比下降15.7%;烟叶总产量226吨,同比增长201.9%;干果产量1110吨,同比下降20.2%。
二是养殖业有增有降。
全年生猪出栏55136头,同比下降5.84%;牛出栏1232头,与去年同期持平;山羊出栏14257只,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3%;家禽出笼217307羽,增长45.4%。
三是渔业快速增长。
全区水产品产量达119.7吨,同比增长18.8%。
四是劳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鄂尔多斯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鄂尔多斯调查队2012年2月24日2011年,鄂尔多斯市各族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沿黄经济带,推进双百亿工程实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000亿元,达到321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33.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1.7亿元,增长13.2%。
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6.4%,第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为31.4%。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6:60.1:37.3。
二、财政收入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继续实现高速增长,完成796.5亿元,同比增长48.0%。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6.2亿元,同比增长44.8%。
其中,市本级33.1亿元,同比增长65.4%;旗县区级313.0亿元,同比增长42.9%。
分税种看,增值税完成61.4亿元,同比增长47.6%;营业税完成56.1亿元,同比增长28.5%;企业所得税完成50.1亿元,同比增长51.0%;个人所得税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51.0%。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4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教育支出49.4亿元,同比增长12.5%;科技支出7.1亿元,同比增长155.7%;环境保护支出9.1亿元,同比下降20.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1亿元,同比增长29.1%;医疗卫生支出25.4亿元,同比增长54.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2.6亿元,同比增长34.9%。
三、农牧业全年现价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4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4.9%。
2011年,面对国内外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4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06.8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348.25亿元,增长15.4%。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8.64∶38.06∶33.3调整为 27.75:38.92:33.32。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及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4.8%、 9.8%、10.9%、11.4%、12.0%和30.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90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4.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2%、居住类上涨4.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3%、烟酒类上涨 5.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4%,衣着服装类价格上涨2.7%。
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3.82亿元,增长4.4%。
粮食种植面积771.17万亩,同比减少1.33%;棉花种植面积82.47万亩,同比增长0.86%;油料种植面积353.81万亩,同比增长1.74 %。
种植业总产值232.9亿元,增长4.4%。
粮食总产量301.14万吨,比上年增产12.3万吨,增长4.26%,其中:小麦17.17万吨,同比增长0.7%;稻谷253.56万吨,增长1.75%;棉花产量8.29万吨,增产1.01万吨,增长13.8%;油料产量51.45万吨,增加 2.51万吨,增长5.1%;蔬菜产量261.55万吨,同比增长8.2%;水果10.35万吨,同比增长16.2%。
2011年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近日,《2011年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公报显示: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41亿元,增长5.1%,对GDP的贡献率为1.32%,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11.28亿元,增长18.4%,对GDP的贡献率为62.68%,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2.01亿元,增长12.0%,对GDP的贡献率为36.0%,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90:51.05:45.05转变为3.56:53.36:43.08。
以下是公报的全文: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面完成了2011年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41亿元,增长5.1%,对GDP的贡献率为1.32%,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11.28亿元,增长18.4%,对GDP的贡献率为62.68%,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2.01亿元,增长12.0%,对GDP的贡献率为36.0%,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90:51.05:45.05转变为3.56:53.36:43.08。
全年人均GDP为34743元,折合美元为5379美元,增长14.4%。
财政: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7.11亿元,增长29.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25亿元,增长31.1%;上划中央税收37.45亿元,增长28.5%;上划省级收入4.41亿元,增长22.76%。
大兴安岭地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统计局(2012年3月13日)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既有木材调减的不利影响,又有利好政策的扶持,既有发展瓶颈的制约,又有破茧成蝶的锐意进取,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拼搏与成就并存。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经济总量持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加快。
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129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367万元,增长12.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898万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474029万元,增长24.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141元,增长16.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5.6%。
分类别看,八大类呈现“六升两降”态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居住类上涨5.4%、衣着类上涨5.4%、烟酒及用品上涨3.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4.7%。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20109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2744万元,增长41.1%。
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完成7600万元,增长19.3%;营业税11533万元,增长62.5%;企业所得税4804万元,增长86.6%。
一般预算支出445942万元,增长19.5%,社会保障和就业、金融监管等事务、科学技术、国土资源气象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16.4%、73.3%、73.1%、71.5%、66.8%、38.2%。
二、农业2011年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粮食总产量达447760吨,比上年增长6.4%。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2011年实现林业产值3124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
2011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矿业整治整合带来的影响,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三三四四”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五大建设”,狠抓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攻坚克难,负重奋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361.36亿元,增长1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3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8.3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6.59亿元,增长13.1%。
人均生产总值为14138元,增长10%。
全州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39.9∶43.8转变为15.6∶41.1∶43.3。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9%。
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42.4%和51.9%。
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8.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7.46亿元,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州财政总收入41.92亿元,增长30.1%。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16亿元,增长41.5%。
实现税收收入13.05亿元,非税收入12.11亿元,分别增长14.2%和90.5%。
财政支出126.38亿元,增长21.4%。
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支出均呈20%以上的增长。
全年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建设财政投入资金38.29亿元,增长35%。
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272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795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674户;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771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州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基本医疗覆盖215.5万人,参合率95.18%,参合农民补助水平人均达200元;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72.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66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1575元/年,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两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全免。
2011年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大庆调查队(2012年3月20日)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坚持“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总体要求,着力打牢“四个基础”,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全市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攀升,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2.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3%。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3.9亿元,同比增长39%,一般预算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37.6%。
地方财政支出241亿元,同比增长39.8%。
一般预算支出174.5亿元,同比增长33%。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增长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8%、衣着价格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6%、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下降1%、居住价格上涨2.8%。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为123.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9%,比上年下降0.11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4%。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54.3万吨,同比增长9.6%。
神农架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一园四区”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圆满实现了“十五”主要发展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4145万元,占年初计划101.7%,比上年同期增长19%。
三大产业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一产业增加值89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85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4%;第三产业增加值2664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9:29.9:51.2调整为16.6:34.4:49.0。
人均GDP为68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4787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
二、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粮、油、经济作物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
粮食总产达到18845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7%。
油料总产26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5%;茶叶总产78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9%;蔬菜总产3.2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6%。
养殖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全年肉类总产量5612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8%;生猪、羊出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4%、21.1%;鸡出笼下降3.5%。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4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长5.2%;拥有拖拉机345台,比上年同期增加18台;农村用电量539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2.8%。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再现强劲态势。
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126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1%,增速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
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03-02 12:14:02 来源: 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年经济增速继续在较高位上运行,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开始得以遏制,富民强区进程加速推进。
经济的稳定性、自主增长性、市场化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246.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4.9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092.0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3亿元,增长1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9%。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515元,增长13.8%,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8905美元。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2:56.8:3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5.5%,农村牧区上涨5.7%。
分类别看,八大类全部呈现上涨局面,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3%,居住类价格上涨4.7%。
从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涨6.1%和7.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8%。
2011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类别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年=100) 105.6城市 105.5农村牧区 105.7食品 113.7粮食 111.4肉禽及其制品 126.8蛋 117.6水产品 111.4鲜菜 103.6鲜果 127.3烟酒及用品 102.9衣着 102.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3交通和通讯 10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8居住 104.72011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243.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18万人,增长5%。
神农架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神农架林区统计局(2009年2月27日)2008年,在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保护与发展全局,坚持十六字建设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全区三级干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六个更加注重”,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9681万元,同比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1720万元,同比增长20.7%,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2220万元,同比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35927万元,同比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37.8:45.8调整为15.1:39.8:45.1。
人均GDP为9917元,同比增长14.0%。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63305万元,同比增长8.0%。
二、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2008年,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
一是种植业平稳增长。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78亩,同比基本持平,总产量达20385吨,同比增长0.4%;油料产量382吨,同比增长25.2%;蔬菜产量34935吨,同比增长0.8%;茶叶产量77.4吨,同比下降15.7%;烟叶总产量226吨,同比增长201.9%;干果产量1110吨,同比下降20.2%。
二是养殖业有增有降。
全年生猪出栏55136头,同比下降5.84%;牛出栏1232头,与去年同期持平;山羊出栏14257只,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3%;家禽出笼217307羽,增长45.4%。
三是渔业快速增长。
全区水产品产量达119.7吨,同比增长18.8%。
四是劳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011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十六字"发展方针,紧紧围绕"一园四区"发展战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011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5302万元,同比增长11.5%,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871万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0100万元,同比增长13.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0331万元,同比增长11.3%。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4:39.7:48.9调整为10.2:41.4:48.4。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6.3%、10.5%、13.9%、5.0%和15.1%。
市场主体发展加快。
2011年,全区登记市场主体3350户,同比增长13.1%。
其中:私营企业495户,新增78户,同比增长18.7%;个体工商户2855户,新增311户,同比增长12.2%。
二、农业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2011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8512万元,同比增长10.0%。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4320亩,同比下降4.2%;粮食总产量20089吨,同比下降1.0%;蔬菜产量37048吨,同比增长0.2%;油料产量522吨,同比下降3.2%;药材总产量为771吨,同比增长15.2%。
全年肉类总产量5866吨,同比下降2.0%;出栏生猪56062头,同比下降2.2%;山羊出栏14100只,家禽出笼29.8万只,同比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196吨,同比增长1.6%。
全年林业产值达到1244万元,同比增长32.5%。
实有茶园面积11700亩,同比增长 10.7%,茶叶产量69吨,同比下降8.0%;当年人工造林面积333公顷;全年核桃产量434吨,是上年同期的8.5倍;板栗产量817吨,同比增长 19.8%。
2011年,农村外出务工9395人,同比基本持平;务工收入6921万元,同比增长25%。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
2011年,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6万千瓦,同比增长21.1%;农村用电量103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6.6%。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8900万元,同比增长6.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200万元,同比增长6.5%。
一是工业产品呈现"一增两降"。
2011年,生产磷矿石184.5万吨,同比增长10.9%;生产黄磷5931吨,同比下降48.2%;发电量完成 47779万千瓦时,同比下降6.4%。
二是工业产销衔接良好。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126.6%,同比提高26.4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利润大幅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675万元,是上年同期的9.6倍。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
2011年,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000万元,同比增长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110.6%。
其中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4%,招投标承包面积16.9万平方米,招投标率为90.4%;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62997元/人,同比增长7.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11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590万元,同比增长36.7%。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3730万元,同比增长36.9%。
一是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115760万元,同比增长44.7%,非国有经济投资37970万元,同比增长17.8%。
二是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8507万元,同比增长63.7%;第二产业完成33645万元,同比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完成111578万元,同比增长 52.0%。
三是重大项目支撑有力。
2011年,全区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完成投资88418万元,占城镇项目投资总额的57.5%。
神农架机场、神农架 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玉泉河流域开发、惠苑国际大酒店、神农坛景区、大九湖公园开发等项目进展顺利。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
2011年,我区共引进项目29个,其中新建项目10个,续建及改扩建项目19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7个;协议资金2953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71311万元,同比增长13.2%。
五、国内外贸易消费市场繁荣。
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77万元,同比增长17.1%。
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9013万元,同比增长 16.0%;农村实现零售额21264万元,同比增长18.5%。
分行业看:批发业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9233万元,同比增长16.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11044万元,同比增长20.1%。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
2011年,全区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256万美元,同比增长40.0%。
价格水平继续保持上涨。
2011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7%,上涨6.7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类、烟酒类、医疗保健类、交通运输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9.3%、22.4%、5.3%、3.6%、4.7%和4.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9%,上涨 4.9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6.6%,上涨6.6个百分点。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稳定发展。
2011年,全区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3659万元,同比增长3.5%;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2776万元,同比增长9.4%。
完成货物周转量4561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0%;旅客周转量2879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6.0%。
邮电通信业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719公里;局用交换机达到61.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32万户,同比减少0.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7万户,新增0.88万户;全区电话普及率为72部/百人;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6700户。
七、旅游旅游经济大幅增长。
2011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06万人次,同比增长40.3%。
其中:海外游客8.9万人次,同比增长9.9%。
实现区内旅游经济收入99540万元,同比增长32.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11年,全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806万元,同比增长36.0%。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687万元,同比增长37.8%;税收收入完成11685万元,同比增长41.0%,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66.1%。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7641万元,同比下降 4.2%。
金融支撑力度加强。
2011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8208万元,比年初增加53144万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7352万元,比年初增加22656万元。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055万元,比年初增加21729万元。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8892万元,比年初增加8355 万元;中长期贷款35162万元,比年初增加13374万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
2011年,全区保费收入1348万元,同比增长13.3%。
其中,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74万元,同比下降25.3%;运输工具保费收入872万元,同比增长8.6%。
支付各类赔款591万元,同比增长51.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011年,全区共有学校27所,在校学生6256人;全区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5%;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
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达100%,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1%,享受"两免"学生达 10060人次,享受"一补"学生1619人次,受益面达55%。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2011年,全区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5个,良种、新品种实验基地2个;成功引进了异地蜂王、新型蜂箱及打蜜生产等新技术 8项;培育了绿芦笋、灵芝菌、金银花、豪猪特色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
《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荣获湖北省2010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1年,全区共有群艺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共有各类图书8万余册。
《黑暗传》被公布为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区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本年新增6个行政村全民健身路径,开展了形势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神农架被命名为"国家级户外运动中心"。
广播电视发展加快。
2011年,全区共有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27座。
电视覆盖人口达7.53万人,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4%;广播覆盖人口为4.73万人,广播覆盖率为58.6%。
2011年,新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700户,数字电视用户累计达到16500户;全年完成内宣稿件2800 多条、外宣73条、专题专栏宣传500余期。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2011年,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1个(不含村卫生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28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人;病床床位202张,每千人拥有病床床位2.5张。
全区6个乡镇卫生院和61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达到100%。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出生继续保持低水平增长。
2011年,全区户籍人口为80083人(常住人口为76300人)。
其中:男性人口为42914人,女性人口为 37169人,男女性别比为115.5: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4‰。
全区共出生798人,出生率为9.96‰;死亡650人,死亡率为8.12‰。
全区18岁以下10786人,18-35岁之间22897人,35-60岁之间31490人,60岁以上14910人。
城乡居民实现双增收。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12元,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0元,比上年增加557元,同比增长13.6%。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
2011年,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08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5350人,参合率为91.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100%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年末社会福利院收养260人,集体经济供养孤寡老、残、幼913人。
新增就业1030人,困难人员就业1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0人,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302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