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工具和任务
- 格式:pdf
- 大小:281.52 KB
- 文档页数:13
《学前心理学》纲要1.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的对象和任务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6岁学前时期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方面: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时期的心理过程及个性的发展。
3、科学的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以1882年德国蒲来尔的《儿童的心理学》为标志。
二、名解: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问答:5、简述儿童学前心理学的任务。
1、一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二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6、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供参考)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学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7、简述学习儿童心理学的收获。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以研究任务和课题为标准,可以分成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法。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间接观察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等五种方法,其中观察法是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常见的方法是日记法或传记法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要注意贯彻如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观察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有开放性抽样、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等三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含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两方面。
系统研究是指从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又是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演化到现代人的心理,这种研究由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来进行。
个体心理的研究一般是指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至直衰老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及一般的发展心理学来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以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是指从0—6、7岁的学前儿童心理。
二、如何理解研究对象在理解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时应搞清:1、学前儿童与动物不同2、学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①学前儿童心理本质上与成人一样是人脑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完全等同,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其特点,低水平。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发生指心理什么时候出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不完全等同。
发育、成长更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且更意味着量的增长。
发展——含义更为广泛,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学前时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志)(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普通心理学儿童解剖生理学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辅导安徽省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结才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以个体发展为研究重点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与发展,对一个人最终形成成熟后的个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保进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一)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信息既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晶,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我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心理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天程序的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后天环境的复写。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三)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又称为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的发生发展。
2.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3.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人类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又可以分为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
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2,普通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3,学前教育学1.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4,儿童解剖生理学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的科学。
2.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3.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3、如何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1,抓住学科特点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2,发展性原则1.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
(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发展趋势、年龄特征、个别差异);
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
的”,即“知其然”。
任务二解释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作为未来的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本章教学时间安排二、本章重点、难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本章重点(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本章难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的涵义及特点。
3.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入手,阐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2)从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两个层面讲清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该门学科的研究意义。
(3)讲清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等,要让学生了解每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与特点。
三、本章应讲授的内容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题目: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和作用?2.讨论参考资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3.讨论参考答案: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五、课堂习题1.习题内容: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选取。
2.参考答案: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六、案例分析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选取。
七、课堂提问的问题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2.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调查法和观察法有什么区别?八、本章思考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3.观察法有哪些类型?4.问卷调查法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5.活动产品分析法这种研究方法有什么优势?九、本章作业题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十、本章参考书目1.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2.杨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第2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本章教学时间安排二、本章重点、难点及应注意的问题1.本章重点(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流派及其主要理论观点2.本章难点(1)各个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2)如何正确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3)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流派及其主要理论观点3.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讲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时,要讲清楚每种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影响。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成熟期:0—18岁学前时期: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一、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三、教育性原则•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1、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2、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3、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1、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2、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缺点: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横向研究的优点:取样较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
缺点: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二、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四、间接观察法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人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
一、初生到满月(新生儿期)(一)适应新生活(二)依靠无条件反射(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1、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儿童为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
2、条件反射即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3、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1)大脑皮层出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
(2)具备基础反射。
(3)条件刺激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多次吻合。
4、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5、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第一个月,心理已经发生)(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二、满月到半岁(婴儿早期)(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四)开始认生1、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2、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也表现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半岁到周岁(婴儿晚期)(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坐、爬、站、走的发展(都是6—12个月这个阶段学习的)(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2、双手配合;3、摆弄物体;4、重复连锁动作(三)语言开始萌芽(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第二节1—3岁一、学会直立行走•1—2岁孩子独立行走还不自如1、头重脚轻,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2、全身的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二、使用工具•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1、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2、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3、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4、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 岁左右形成的。
四、出现独立性1、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2、独立性的出现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第三节3—6岁(学前期——幼儿期)一、3——4岁•3—4岁时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
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生活范围扩大1、生理的发展2、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3、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园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
(二)认识依靠行动(三)情绪作用大(四)爱模仿二、4——5岁•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
具体如下:(一)活泼好动(二)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性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
(三)开始接受任务(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三、5——6岁•5—6岁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一)好问、好学(二)抽象能力明显萌芽(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四)个性初具雏形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原始的感知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1、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2、儿童的视力障碍:远视;近视;弱视。
3、早期矫正有效果,学前期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期。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1、颜色视觉的障碍:色盲;色弱。
2、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已出现。
3、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4、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一、儿童听觉的发生(一)胎儿的听觉反应(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三)听觉发生的指标:“大动作反应”、“机体内部变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关键在于:一、发生的声音是持续的;二、要使新生儿处于能处于能自由转动头部的位置。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体差异很大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1、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2、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二)视触的协调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婴儿期也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1、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2、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1、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1、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