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16
摘要人们讲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项异性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无论是岩性或物性变化,通常都是极其复杂的,并且直接影响开采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内容与发展进行讨论。
本文所运用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除了从地质角度去考虑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因素外,还把储层所处的沉积微相、油层的顶底面构造以及流体在其中流动能力等因素纳入了研究中。
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可以升华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而且在确定开发方案、进一步部署井网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表征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1)2.1 储层概念 (2)2.2 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概念 (2)2.3 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3)第3章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4)3.1 Pettijion(1973)的分类 (4)3.2 Weber(1986)的分类 (5)3.3 Haldorson(1983)的分类 (5)3.4 裘亦楠(1989)的分类 (6)第4章层间非均质性 (7)4.1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7)4.2层间非均质性的成因 (7)4.3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8)4.3.1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 (8)4.3.2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8)4.3.3统计表征参数方法 (9)4.3.4 油田开发应用 (10)第5章层内非均质性 (10)5.1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10)5.2 层理构造……………………………………………………………………. .115.3层内夹层 (11)5.4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11)5.5引起层内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12)第6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1章前言我国地大物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
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
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
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
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吴泓辰;何金先;张晓丽;王爱宽;金洪波;任泽强【摘要】The pore structure in shale reservoir shows strong heterogeneity. To enhanc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issue, through sub⁃stantial literatures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heterogeneity of micropore in shale reservoir and its impacting factors. The result has considered that the heterogeneity of shale gas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reflected both on the pore type diversity and the pore parameters variation including pore diameter, porosity,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 fractal theories can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heterogeneity of shale pores, thus helpful to carry out comparison heterogeneity strong or weak among shale gas reservoirs, and can probe into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and heterogeneity. Thermal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are all have certain effect on shale ga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
开发中后期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摘要油气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对油气的聚集、产出、分布和油气藏的形成等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及三次采油、四次采油的需要,储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研究不仅在石油勘探领域很重要,而且在开发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确定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是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在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次作业针对油藏开发中后期,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进行预测研究,利用地震、地质和测井信息,借助波动分形法进行储层砂体预测,建立了储层砂体的定量预测模型。
借助“扩展两阶段法”建立了储层渗透率分布场预测模型,成功的对开发中后期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预测,这一技术对于油田的开发意义重大。
关键词:开发中后期非均质性;砂体预测;波动分形法;扩展两阶段法;渗透率;1概述油气储集层是石油地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而油气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对油气的聚集、产出和油气的分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学家认为,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后在圈闭中的聚集。
但从储层意义上看,在其他石油地质条件相同时,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通过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能建立油气在圈闭中的分布模型,搞清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详尽的地质资料。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对地质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状,这次作业以地质、测井以及地震资料为依据,将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地质统计学与随机模拟(分形模拟)相结合,借助于数学方法,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及几何形态、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微观非均质性为研究对象,使相应的方法研究在砂体定量预测中得以体现,建立一套系统的有关砂体预测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
枣园油田Z 1281断块储层非均质精细表征随着全国石油资源勘探形势日益严峻,探索老油田持续开发,是我国油田油气稳产的基础。
本文通过研究探索枣园油田枣1281断块储层非均性精细表征研究,为后续二次开发提供依据。
标签:油气资源;枣园油田;非均质性1 引述沧东凹陷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夹持于沧县隆起、徐黑凸起及孔店凸起之间,是在区域性拉张背景下发育的一个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
该区枣V油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水道、河口坝、坝间泥、席状砂、滩坝砂、浅湖泥等沉积微相。
河口坝为主体构型要素,河口坝进一步细分为坝主体、坝内缘、坝外缘,砂体发育程度较高,砂体呈条带状、连片状分布,砂体连片发育,相互叠置形成河口坝的复合体。
2 储层物性通过分析枣南枣IV、V的8口取心井882块样品,表明枣IV、枣V油组储层参数比较相似,新钻取心井枣1281-8井渗透率值较老取心井值偏低;枣IV油组储层孔隙度在14.7%~28.2%之间,平均孔隙度为22.2%。
储层水平渗透率在8.0~590.0×10-3μm2之间,平均135.3×10-3μm2;枣V油组储层孔隙度在9.7%~26.8%之间,平均孔隙度为22.4%;储层水平渗透率在1.01~949×10-3μm2之间,平均117×10-3μm2。
3储层岩性特征研究枣南孔一段岩性为长石细粉砂岩和岩屑长石细粉砂岩。
粒度累积曲线多为上拱的三段式和四段式为主,细、粉砂含量相对较多,分选较差。
以跳跃和悬浮组分为主,为牵引流搬运特点。
粒度中值变化在0.05~0.19,平均为0.095,粒度较细,以细粉砂为主。
沉积物的成分成熟度很低,石英含量一般小于40%,平均为31.9%,长石类和岩屑类含量较高,长石类含量变化在44%~64%之间,平均为53%。
岩屑含量一般是4.0%~25%,平均达15%。
胶结物含量也较高,以方解石为主。
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其结构成熟度也较低。
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引言目前,国内外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非常重视,并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定量表征研究。
国外利用地质统计理论对渗透率平面区域变化特征参数、渗透率的分布特征、各种非均质参数的计算和比较来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也有通过二维流体流动模型,二维渗透率模型和岩石物理模型半定量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
国内则多从层间、层内、平面和微观角度用多参数来表征非均质程度。
近年来,有人提出用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但只限于几个参数或平面上描述,仍难以达到真正实现三维定量地刻划之目的。
针对实际需要,综合了苏53气藏的14种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参数,利用波叠加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实现非均质综合指数的三维建模,充分利用非均质各方位的反映因素,求同存异,较准确地定量表征研究区储层空间的非均质性。
1、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原理1.1非均质参数的选取目前常用的非均质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渗透率参数变化为主线的非均质参数有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等;②表征砂体厚度及分布的非均质参数有平均砂层厚度、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等;③表征储层中气层分布变化的非均质参数有夹层频数、夹层密度和有效砂层系数等。
此外还有连通系数、分布系数、孔隙度和孔喉半径等储层参数也常用于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这些参数可用于求取储层的综合指数,以全面、定量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针对苏53气藏的地质和开发特点,选用了14种影响该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参数。
这些参数均通过25口测井的多井处理和解释获取,具有精度高、数据量大、平面延展性强的特点。
此外,还引入沉积微相控制指数,将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行量化。
1.2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通过前述分析,用单参数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都有片面性,将不同参数定量化和归一化处理后求得的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在求取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时,假设各项参数具有同等重要性,采用波叠加的原理,先将各井点反映储集层非均质变化的14项参数定量化,将14种参数归一化处理为[0,1]区间的数值(“0”代表非储集层,“1”代表高质量均质储集层)后,求得的14项参数的算术平均值即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最后用Petrel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可绘制出其三维空间分布图,真正实现苏53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全三维空间精细定量表征,这一成果将为气藏开发方案编制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