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闻周刊人物素材整理

王旭东:执掌故宫

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在回顾单霁翔七年故宫工作的同时,不少人感叹“下一任院长压力山大啊”。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就是这位“网红”院长的继任者。而在此之前,王旭东已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30年时间。

1991年,敦煌研究院招地质工程人才加入莫高窟石窟保护。在老师的推荐下,王旭东“决定去敦煌看看”。就是这一“看”,王旭东被莫高窟独有的神韵吸引,决定留下来,从事莫高窟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久而久之,他了解到壁画的价值,进而对莫高窟的管理、保护工作愈加用心。2014年,王旭东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从耳濡目染到发自内心的敬畏,王旭东开始寻求如何最大限度延缓文物“衰变”。在王旭东任院长期间,“数字敦煌”逐渐成为现实。不过在王旭东看来,数字化手段保存文物还只是第一步。“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让年轻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在他看来,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通过保护,最终要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我们保护、研究、弘扬要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考。”

2017年有记者问王旭东,故宫等博物馆的文化创意非常火爆,敦煌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王旭东的回答是,“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的价值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做基于莫高窟文化价值的文化创意,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应该说,在这次采访中,王旭东表现出的对于敦煌文创产品的态度是谨慎的。

他说:“莫高窟背后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荟萃的多元文化,要有不一样的创意,就需要跟社会设计机构和品牌联合,但是联合也是有难度的,不是一件简单的合作。就是要品牌设计师真正地了解敦煌,充分并且深入地理解敦煌文化艺术,这需要时间、耐心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太急躁。敦煌文化持续了一千年,一旦太急、做偏了,那就完了,要挽回是很难的。”

他希望敦煌的文创产品不仅要让公众有“美的享受”,同时还要“能从中看到一种文化的力量”。

“莫高窟一千多年的营造史,也是中原文明和波斯、印度、希腊文明等多元文明的千年交融史,反观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相互尊重、沟通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广泛接受的文化形态”

如今,从大漠来到故宫,王旭东这位故宫新“掌门”引人期待。

小钱:油站灭火

顾客就是上帝。但作为上帝的顾客并不是为所欲为,无视法律责法规的规定。近日,在杭州某加油站就发生了一幕,客人在加油站加完油离开后反遭加油站员工拿灭火器喷头,最后还是这位客人进派出所拘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3月24号早上8点左右,李某在加油站加完油并没有完全把车开走,反而在加油站出口停了下来。刚在加油站上班四个月的小钱从厕所里面出来后,就看到这辆车停在出口,甚是奇怪,而且车里面还冒出烟。

小钱上前查看,发现这辆车的司机李某在车里面吸烟,手放在窗户外边还夹着烟。见此情况,小钱马上叫他开走。加油站里面明显禁止打电话和禁止明火。由于司机李某停车的位置离油站比较近,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结果司机不但不听,反而怼你小钱一句“你想怎么样”小钱见此劝不动司机李某就返回加油站拿出灭火器直接往驾驶位置喷他。此时,司机李某手上的烟虽然灭掉了,但是司机李某心里的火就上来了,下车推了小钱一把。小钱又用灭火器直接喷了过去。司机李某此时就更加来火了,并且还打了小钱一巴掌。

小钱被打后就马上报了警。民警赶到现场后把双方都带到派出所了解情况。经调查,司机李某今年53岁,平时开网约车。李某加完油后在此出口处停车是因为烟瘾上来了,而且他又觉得已经在油站出口,也没什么大事。所以就在出口处吸烟。

对于此事,很多网友都表示李某缺乏安全意识,不配当网约车司机,有但如此,而不考虑人家的安全。但对于油站员工很多网友都给他点赞!

顾雏军:改判五年

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原审被告人顾雏军等人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资金再审一案,撤销了原判对顾雏军的部分罪名量刑,部分原审被告人被宣告无罪。作为一起始于十多年前的涉产权疑难复杂案件,加之顾雏军本身的社会知名度,该案备受社会关注。

旁听了顾雏军案再审宣判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卫东说,“从实体到程序,最高法的判决有理有力、合情合法,法庭尊重保障了控辩双方的各项权利。”陈卫东认为,再审判决“有改有维”,体现了公正严格的司法原则。此次判决树立了一个标杆,再审案件“部分错部分纠、全部错全部纠”,彰显实事求是的法治精神。

人民网称,顾雏军案的有力纠偏,既体现了党中央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要求,又向全社会释放了产权司法保护的积极信号,对于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政法委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则从民企保护角度评论称,不矮人一等,也不高人一头,合法经营不必担心“飞来横祸”,违法犯罪必然遭受法律惩处。法律无差别地保护所有人,这样的法治环境下,市场经济才能在公平正义中不断向前发展,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们才会更有安全感,才能毫无顾虑地纵情向前。

许惠春:李记的离去

这是一桩旧事,长达35年的捐款单在时间的侵蚀下磨平了岁月的鲜活和细节的生动。这是一桩心愿,半个世纪的长度还不足以去阐释一个老人的伟大和高尚。

“李记”,这个对外人来说陌生的名字,在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却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他是一个富人,还是一个团体?几十年来,关于他的猜测从未停歇。但同时,对于生活在祖国大地的另一部分困难群体来说,即使远在青海、甘肃,也会收到“李记”的捐款,大爱之路从未终止。

随着3月20日安庆88岁老人许惠春的去世,关于神秘人“李记”的谜底终被世人揭晓,但此时此刻,我们找到了“李记”,他却走了,众人震惊、触动、泪目交织。

回眸“李记”,一生浮沉,饱受甘苦,仍慈悲善良。今天,我们第N次寻找“李记”,说出许惠春老人的故事,如果可以,我们选择做许惠春一样的好人,不是为了回报,而因为那是对的事。

一、一个长达30年的疑团

关于神秘人“李记”的故事,安庆石化几乎家喻户晓。

1991年7月8日,安庆石化总厂党委收到颍上县政府的一封来信,信中提及一位署名为“安庆石化报李记”的同志曾经汇款300元,支援该县抗洪救灾。事后,安庆石化在全厂范围内发动多名工作人员寻找“李记”,并不是安庆石化报工作人员。一时间,寻找“李记”成了全厂职工关注的焦点。

1998年9月2日,“李记”再次现身捐款。安庆石化总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倪寿松收到一封来信,信中只有一张3000元定活两便储蓄存单,在储蓄单背面写着“主席您好,请(将)此钱汇总救灾会”,落款为“石化报李记”。由于不知道“李记”是谁,这张储蓄存单迄今为止未能把钱取出,完整保存于安庆石化总厂。

“李记”到底是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庆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就300元,一次能捐这么多钱,李记一定是个有钱人!大家都这样猜,他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或是一个组织。

所有人都不知道李记是谁,但所有人都默默在心中寻找着“李记”的身影。

多年来,“李记”的事迹无形地影响着一代代石化人。在安庆石化总厂宣传部办公室,一本“总厂十件好事”的册子里,发黄的纸页,刻着“李记”的故事。他是唯一一个评选票数第一却缺席颁奖典礼的人。

二、木箱子里翻出现实

今年3月22日,安庆石化大湖生活区职工宿舍内,88岁退休职工许惠春老人因病去世,三个儿子许海鑫、许海东、许海石整理遗物过程中,在父亲生前最珍爱的木箱子里,发现了一些东西,除了父亲年轻时获得的三等功奖章,还有一些信件和一个笔记本。打开笔记本,里面用纸包着一沓厚厚的汇款单,几乎每一张汇款单下面都署名“李记”。

“这对我们家来说简直是惊天的消息。”大儿子许海鑫说。

汇款单中,最早的是1984年,金额为20元。在过去35年时间里,许惠春老人几乎每年都会捐款,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000元,甘肃舟曲县中国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5000元……能找到的汇款单加起来有27张,总额有10万元。这些捐款有一个共同点:每次用虚拟地址,如安庆石化报、石化医院医保科等,署名全是“李记”。

许海鑫兄弟三都是石化厂的职工,从小在厂里长大,对“李记”的事迹烂熟于心。看到眼前这一张张汇款单,三兄弟才明白,父亲原来就是匿名捐款的“李记”。

拥有美好品质的人从未因为生活清贫而改变,许惠春老人就是这样的人。这些汇款单中,最让许海鑫深感触动的是父亲的最后一笔捐款。这是2016年7月18日,父亲向安庆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当时他已85岁,脑梗出院不久。

“一种非常自豪的感觉,觉得父亲非常伟大。”许惠春二儿子许海东说,看着这些汇款收据,心情沉重又释然,父亲把有限的工资,奉献给了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他的爱深沉而博大,无言而又动人。

三、伟大的好人,穿梭的邮局

许惠春生于1932年,当过兵、立过三等功,退休前是安庆石化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在儿子们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个艰苦朴素、严以律己的人。

“大家都说我们是石化职工家庭,在当地应该是条件挺好的,但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一直没有存款。”大儿子许海鑫说,“父亲去世以后,也没有给儿孙留下一笔存款,兄弟三人曾对此有过误解。”

许惠春老人生前节俭是出了名的。据大媳妇介绍,老爷子不舍得买肉,去菜市场经常买猪皮,有一回买了一次猪蹄,肉吃完了又把骨头扔到锅里炖。

许惠春老伴章美芳也是石化职工,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长年卧床,三弟许海石在2014年诊断出口腔癌。有时,他们怀疑父亲工作这么多年,为何没有一些存款,可每次问及这些事情,父亲总是不愿过多提及。

尽管生活简朴,但在工作上,许惠春却十分认真。印象深刻的是,1981年由于工作表现出色,50岁的许惠春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但他却婉言推辞,说要把荣誉让给年轻人。

1990年,厂里一位同事家里遭遇变故,许惠春二话没说就把衣服捐出去。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好,许惠春1992年退休的时候工资也就340元,家里还有三个儿子要养,但他仍然愿意挤出生活费帮助别人,令人敬佩。

“他太低调了!”今年已经70岁的徐杨送说,大家都觉得“李记”应该是条件比较好的人,没想到是许老,对于这件事许老生前从未透露过,现在想想,这与他本人的德行、品质都是吻合的。

勤勤恳恳工作、热情开朗待人,是许惠春老人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惠春就化名“李记”匿名捐款帮助素不相识的遇到困难的他人,无论本地外地每次都是300元,安庆石化报收到的寻找线索已有10多次。多少年过去,“李记”从未找到,但一直在捐款。

“李记”的捐款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当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生做好事不留名却不易。许惠春老人默默无闻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很好地演绎了如春天般惠风和畅。

四、“李记”走了,大爱从未停

2019年4月1日,许惠春的儿子许海鑫带着二十年前父亲寄给总厂工会的储蓄存单走向了集贤路邮局,当年,因为不知道“李记”是谁,所以这张存单里的存款从未被取出来过,一直保存在工会的档案室,今天,他要为父亲完成这个心愿,把这份大爱延续下去。

关于“李记”的故事结束了,但故事背后的感动永远不会结束。许惠春老人的大爱将被铭记、被延续、被传递,生生不息。

网友留言

这几日,关于安庆88岁老工人匿名捐款近40年,去世后“李记”谜团揭开,一段段发自内心的赞叹在朋友圈中不断闪现——

当年安庆石化报老编辑说,作为三十多年前‘李记’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这种情怀无以言表。以我陋见,‘李记’今天以这样方式呈现更有意义感谢谜底带给我,如此澄明干净的惬意,穿越无声的静好,以及自我回望的自得。

网友说,虽然谜底时隔近三十年才揭晓,但许惠春老人无言的大爱代表的是一代又一代安庆石化人那种朴素的情感和内蓄的精神,博大而深沉!

网友还说,为这种纯粹而美好的温暖感动并致敬!多年前翻阅材料读过李记的故事~没想到今时今日有幸等到谜底揭开~我一度揣测李记背后是团队聚力,温暖的力量,永远源自真诚与真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