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13.97 KB
- 文档页数:3
2013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宗教学与宗教观⑶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适用专业:历史学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五、学分:3分六、总学时:45学时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八、课程简介: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
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
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
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
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
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十一、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6级历史教育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4学时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2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4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3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1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第三周4学时1.3.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1.3.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以往宗教观的主要区别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4学时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3 宗教与文学艺术5.3.1 宗教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与区别5.3.2 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第五周4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4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4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4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16级历史藏汉双语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2学时2、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4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5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2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6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第三周2学时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2学时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5.3 宗教与文学艺术第五周2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2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2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2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十二、参考书目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宗教学复习资料宗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填空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
缪勒)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
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
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
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撒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
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10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
11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
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二、判断题1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
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
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
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1.掌握宗教学和宗教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知识。
2.对宗教学和宗教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I.名词解释1.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题型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
II.简答题1.考试要求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题型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
III.论述题1.考试要求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哲学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题型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声明:此资源由本人收集整理于网络,只用于交流学习,请勿用作它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宗教复习一.名词解释(4个)1.麦克斯·缪勒英国语言学家,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
将比较语言的方法运用到宗教研究中,创立了比较宗教学。
他的众多著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宗教学导论》。
该书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一概念,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西方宗教学的奠基性著作。
2.氏族宗教最原始的宗教形态,根本特征在于氏族性。
(从宗教信仰和宗教观念看)氏族宗教以祖先崇拜为其根本形式和中心内容。
(从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的关系看)氏族宗教的特征在于它之同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合一。
它有绝对的“集体性”或“无个体性”。
绝对排他性。
3.民族宗教一定民族成员共同信仰的宗教,是随着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中由氏族宗教发展而来,具有民族性、国家化、此世性的特点,形成了比较系统化的教义体系和初步的神学思想。
4.世界宗教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世界宗教是迄今为止宗教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史时从民族宗教发展而成的。
它突破了之前宗教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具有世界性影响。
其信仰对象具有超验性和普世性,宗教具有个体性和相对独立性。
5.自然宗教宗教的原始形式,是以自然事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
人们所崇拜的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物或自然力本身,是人们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所直接感知到或感受到的自然物或自然力。
主要表现为“大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图腾崇拜”6.多神教同时信仰和崇拜许多神的宗教。
从逻辑上讲,多神教是由自然宗教一步步发展,人们创造的神明越来越多所导致的。
历史上讲,原始人类“地域局限”逐渐突破,生存、生存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因此产生不同地域神灵并存的局面。
7.一神教认为只有一位人格神存在并对其崇拜的宗教。
这个唯一神创造了世界和宇宙万物,他既不生育,也不被生,创造万物而又超绝万物之上。
一神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8.宗教观念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包括宗教神话和宗教理论。
宗教观念是宗教信仰的解释体系,是宗教信仰的系统化、条理化和规范化。
2019年辽宁大学考研专业课大纲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试行)
I.考试科目:宗教学概论
II.考试目的:
一、检验考生掌握宗教学概论各知识点的程度。
二、检验考生以宗教学理论分析宗教现象、宗教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IV.考试时长:180分钟
V.试题范围:基本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
VI.考试适用对象:参加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
Ⅶ.考试内容:
一、学习宗教学的预备知识
1、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2、宗教学的历史、性质、内容构成
3、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方法
二、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1、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及其比较
(1)、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
(2)、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
(3)、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
(4)、对上述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2、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宗教本质的论述
(2)、《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3、“宗教四要素说”及其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三、宗教观念
1、灵魂观念
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
宗教学的创始人是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他1873年出版的《宗教学导论》是宗教学科问世的标志。
我们研究宗教学推荐大家采用我国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的“宗教要素说”。
吕大吉先生认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
一类是内在因素,一类是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有两部分:宗教观念或思想、宗教感情或体验。
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宗教行为或活动、宗教组织或制度。
这四个要素在宗教体系中实际上是四个层次。
基础层或者核心层是观念或思想(具有超人间、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观念),第二层是感受或体验,第三层是行为或活动,最外层是组织或制度。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本质,揭示宗教规律的一门科学。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①分析宗教构成要素;②揭示宗教规律(探索规律、预测演变);③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④研究宗教对象与人的关系。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与其他人类社会文化形式一样,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衰落和消亡的历史过程。
神灵观念与宗教礼仪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宗教的形成。
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处于“自然的奴隶”的地位。
原始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或者叫思想基础: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并视为不可理解的神秘力量;灵魂不死以至于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
原始宗教的特点:1、宗教观念非常朴素,崇拜对象非常直观2、神灵崇拜具有个别性和多样性3、信仰目的主要是为了现实生活在宗教起源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目前主要呈现这几样观点:自然神话论(认为宗教源于自然神话)、图腾论(源于人类图腾崇拜)、巫术论(源于巫师巫术活动)。
古典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后古代、中古代、近古代这几个时代的宗教的通称。
在宗教历史进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民族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当今的伊拉克)、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波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和古代希腊(克里特)等,它们是世界上拥有最早宗教盛典的国家或者说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河和尼罗河流域雅利安人和闪米特人对宗教发展贡献很大,因为雅利安人中的印度人产生了婆罗门教和佛教,闪米特人中的西伯来人产生了摩西教和基督教。
名词解释:1、:是人们用幻想反映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这种力量既包括自然力量,也包括社会力量。
在里,这些力量是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
对这种力量人们往往视以崇拜的仪式来与之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关系。
2、人为:人为是相对原始的自然而言的。
它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阶级特征的神学观念性和组织严密的。
它具有很强的人为因素。
3、图腾:图腾是每个氏族认为自己源于某一动植物。
他们把该动植物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
在古代,人们禁止杀食图腾动物,同一图腾的人不准结婚。
相信图腾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
认为现存的图腾动植物的兴衰象征氏族的兴衰,对图腾动物加以保护。
4、基本命题:指使得以存在和立足的一种理论观念。
这些理论观念基本上对各种不同的所共同具有。
5、灵物:灵物是人们在行使巫术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神性观念把具有可以产生某种神秘影响的某种特征的事物视为灵性之物。
6、巫术:根据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神秘联系而运用某种神秘的手段去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或满足人们的某种愿望的操作方式。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7、学:以对现象的研究来对的性质产生发展以及与有关的问题进行理论阐明的学科,它的目的就是在于揭示的本质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8、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
它是在中国原始的基础上吸取了古代流传下来的鬼神祭祀、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方技巫术,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与理论支柱。
以修真悟道、羽化登仙为最终目的的一种。
简答题:1、恩格斯关于的解释为什么可以作为的定义。
A、世界上没有本质上不是“幻想的反映”的含义B、它揭示了幻想的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C、它说明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2、从对待的态度看,研究领域主要有哪几个学派?A、神学学,以唯心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社会的现象,目的在于为上帝和神明和教义,信仰和虔诚的神圣性,永恒性和必要性提供种种说明和解释B、非神学学,在研究上相对摆脱了神学学家的立场,他们立足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和说明现象。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掌握宗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宗教的基本知识。
2. 对宗教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 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总分150分。
I.名词解释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每个名词6分,总分30分。
II. 简答题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 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每题20分,总分为60分。
III. 论述题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 题型
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