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计划,华南理工大学13数学学院各系本科课程学分及所需必修选修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16.41 KB
- 文档页数:1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华南理工大学从1999年开始实行本科综合培养计划。
综合培养计划包括专业教学计划、附修专业教学计划、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和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四部分。
各教学环节互有联系,学生除了完成本专业教学要求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
一、关于综合培养计划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分规定(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活动。
人文素质教育学分由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组成。
其中,“人文素质课程”、“公益劳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为必修,“校园文化活动”及“各类文体活动和竞赛”为选修。
人文素质教育学分达不到要求,不予毕业。
学分具体规定如下:(1)人文素质教育必修学分(2)人文素质教育选修学分(四年累计不少于2学分)说明:①“公益劳动”要求学生参与志愿者等社区活动不得少于1周(志愿服务活动按服务30小时达到1个学分计算)并记入实践课成绩,成绩在第七学期统一按二级制(通过、不通过)记载。
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由思想政治学院和校团委组织教学。
③“校园文化活动”是指由校团委、校学生会等校级学生组织及各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大型文艺演出、美术书法展览、诗歌朗诵、文学征文等,凡有作品或参加表演的可获得学分。
由主办单位具体确定每次活动可得学分数,不可高于0.5学分/次,并由活动主办单位负责考核。
④“各类文体活动和竞赛”由主办单位具体确定每次活动可得学分数,不可高于0.5学分/次,并由主办单位负责考核。
(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四年累计不少于4学分。
累计学分达不到4学分的,不予毕业。
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内容及学分规定如下:1.科研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课外科研实践项目,并顺利结题,根据科研投入的时间,按照一学期2学分、一学年4学分的标准计算,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专业代码:080907T学制: 4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智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以及具有计算机、自动化、电子等交叉学科基础的人才,能在企业、事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和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决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设计、工程应用、决策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经典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导论、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脑机接口与认知科学导论等,为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工程实践中去做好准备。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较好的掌握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具有本专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决策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能将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系统设计、集成、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了解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附件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专业
专业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所属学科类别:工学
2.毕业学分要求:25学分
3.收费标准:115元/学分
备注:开课时间是指秋季(学年第一学期)或春季(学年第二学期)。
主管教学副院长签字(盖学院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专业
专业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所属学科类别:工学
2.毕业学分要求:50学分
3.收费标准:115元/学分
备注:1.开课时间是指秋季(学年第一学期)或春季(学年第二学期)。
2.如没有实践环节可不填。
主管教学副院长签字(盖学院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
专业英文名称: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所属学科类别:工学
2.培养目标:(150字左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研究能力或工程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工业企业、研究部门、计算机软件、硬件产业和开发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计算机研究或工程开发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毕业学分要求:60学分
4.收费标准:115元/学分
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备注:开课时间是指秋季(学年第一学期)或春季(学年第二学期)。
主管教学副院长签字(盖学院章):。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关于制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22级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培养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
为了使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现对制订2022级专业培养计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适应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需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终身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理念;突出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彻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华南理工大学教育品牌。
二、基本原则1.充分体现“确保基础,突出主干,注重技能,适应发展”的原则。
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注重“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保证成人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的结合,尽可能结合行业岗位考证或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设置,以便更好地提升成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整体优化原则。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构建专业基础课平台。
专业基础课以模块化进行设置,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又要体现成人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相同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注意专科与本科之间的衔接、延续性,防止简单重复叠加。
3.专业培养要求和个性发展需求相统一原则。
制定培养计划既要保证专业培养要求,也要考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保证培养要求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尽可能增加选修课,提供给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课修读的机会,以利于解决目前成人学生供学矛盾的问题,推进学分制的实施。
选修课要符合培养要求和专业方向,既要保证各培养层次的要求,也要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
计算数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生应具有比较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学科进展和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交叉渗透研究,以问题驱动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该专业以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图像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及应用为研究方向,培养具有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计算机高级实际应用技能,并获得理论与应用研究训练的高级专业人才。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外文学术论文。
毕业生适合从事与大规模计算、数据分析、图象处理、软件开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如移动、电信、银行、证券、软件开发等。
二、研究方向
1. 科学计算及其应用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3. 图形图象处理
三、学习年限
学制:3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最低总学分:34,必修课学分最低值:22,选修课学分最低值:12
五、学位论文
硕士生应在第四学期末制定出论文工作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在申请学位论文送审之前,必须在有ISBN/ISSN/CN号的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录用)1篇论文,或公开发表1篇被三大索引收录的会议论文。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六、培养方式。
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建筑专题调研(肖毅强、林哲负责) *为任选课 &为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方向限选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系: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年级:2011 人数:50人执行时间:2015年3月2日其它: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景观专题调研(翁奕城负责) &为限选课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系:建筑学专业:建筑学年级:2012 人数:81人执行时间:2015年3月2日其它:19—21周传统建筑调查测绘(肖旻、郑力鹏负责)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19—21周传统园林调查测绘(邢君、翁奕城负责) &为限选课 *为任选课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建筑认识(假期安排)(杜宏武、苏平负责),建筑画表现(二)(杜宏武、苏平负责),美术写生(二)(美术组负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导读、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内教学并行,由授课老师根据实际上课情况安排。
制表日期:201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其它:建筑认识(假期安排)(杜宏武、苏平负责),建筑画表现(二)(杜宏武、苏平负责),美术写生(二)(美术组负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著导读、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内教学并行,由授课老师根据实际上课情况安排。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通选课学分要求说明一、2006级、2007级通选课学分要求1.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关于修订2005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通知》(华南工教〔2005〕031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含其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外语类学生不能选修语言文化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4)各专业学生应修够6个学分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列课程。
2.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2005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二)》执行。
二、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通选课学分要求南、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关于修订2008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通知》(华南工教〔2008〕026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含其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括本学院开设的通选课程)和6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4)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必须修读2.5个学分、其他专业必须修读6个学分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列课程。
备注: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人文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
三、2012级通识教育课学分要求南、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识教育课学分要求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12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华南工教[2011]81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领域、4个学分社会科学领域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内各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和4个学分科学技术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内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和6个学分的科学技术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内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四、学生不能修读本学院的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除在本学院跨学科修读外)。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自主性,按照“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特制定并实行《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
一、学分与学分制1.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
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的课内外时间合并计算,折算为学分。
2.我校实行学期标准周制,即每学期理论教学周数为16周,课程按每16学时计1学分,少于16学时但达8学时以上计0.5学分,少于8学时的不计学分;体育课、实验课每32 学时计1学分,少于32学时但达24学时以上计1学分,少于24学时但达12学时以上计0.5 学分,少于12学时的不计学分;实践性课程环节,累计每周计1学分,少于一周但达半周以上计0.5学分,少于半周的不计学分。
3.学生需按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数,按综合培养计划规定,原则上理、工科专业为177学分,经、管、文、法、体、艺类专业为166学分。
二、综合培养计划、附修专业及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1.综合培养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修读课程的基本依据,学生必须根据综合培养计划要求完成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综合培养计划的学制为基本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类专业为5年),学生在校最长时间(含休学)的上限为基本学制加2年。
提前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未如期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可延长在校时间,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上限。
综合培养计划主要内容有:(1)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
学生必须修读并获得必修课程的学分数,并修够所要求的选修课程学分数,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2)课程设置。
明确课程属性、课程名称、学时数、学分数及各教学环节的分配。
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信息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与新能源科学和工程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现代实验技术,了解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1.储能与动力电池2.燃料电池3.光电化学能量转换4.绿色纳米催化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课程学习最低总学分25学分,必修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公共选修课(含跨学院基础类课程、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现代实验技术课程、人文社科经管艺术类课程)至少选2.0学分。
五、学位论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以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环境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六、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并完成社会实践环节。
定期做学术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
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40学分。
课程学习学分不少于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9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2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学术报告会(2学分)。
每次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讲座)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附不少于1500字由导师签字认可的小结。
硕士生参加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英文论文,可视为参加5次学术报告会。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数学教材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数学教材是为华南理工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而编写的一本教材。
该教材旨在通过系统而全面地介绍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按照教材内容的章节顺序,对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数学教材的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章:数列与极限本章主要介绍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及其应用。
还涉及数列极限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极限的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函数与极限本章主要介绍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包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像和性质。
还涉及函数的极限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和特性,掌握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章:导数与微分本章主要介绍函数的导数和微分,包括导数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微分的定义和应用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函数的变化规律和斜率,进一步掌握导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并能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不定积分本章主要介绍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和求解方法。
包括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学会求解一些基本的不定积分,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本章主要介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和求解方法,包括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定积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曲线下的面积、求平均值等。
第六章:微分方程本章主要介绍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包括一阶微分方程、高阶微分方程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并能够应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物理、生物等领域的建模与求解。
第七章:无穷级数本章主要介绍无穷级数的概念和性质,包括数项级数、幂级数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无穷级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无穷级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函数展开、逼近等。
华南理工大学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学生选课操作手册推荐使用谷歌Chrome、火狐、Edge浏览器。
可选课程只表明该课程允许学生选,与学生一定选上某门课程无关。
一、选课平台学生选课一律在教务系统中进行。
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网址为,登录方法如图1所示。
账号为学生学号,密码为学生个人已设定的,忘记密码可与网络中心联系。
图1.登陆新版教务管理系统二、学生的选课行为与各行为的选课操作方法学生的选课行为可分为:正常选课、重修选课:2.1正常选课指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进度要求首次选择修读该课程。
正常选课操作方法进入“自主选课”,点击查询,所显示的课程为可选课程,有关“自主选课”操作如下所示:图2.自主选课主要界面1)上方的“条件筛选区域”,指学生可选择或输入指定的条件对可选课程进行过滤。
2)主修课程、板块(体育),通识类选修课三个选项卡介绍。
各选项卡的出现受选课开放影响,如某个时间段只开放了一个系列选课,则只显示该系列选项卡,且只显示当前可选课程,注意:默认是不显示可选课程(教学班)信息,务必要点击上方的“查询”键。
主修课程选项卡,可选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专业课。
板块(体育)选项卡:可选相应学年学期的大学体育系列课程。
3)右侧的学生选课个人课表:指选课时,选择了某门课程之后,对学生个人课表的实时影响,此处不代表最终的学生个人课表。
4)选定某门课程,每门课程的右侧均有“选课”按钮,点击表示选择该门课程。
2.2退课学生可对已选上或待筛选的课程进行退选,操作方法如下:选课成功后该按钮变成退选按钮。
点击退选按钮,跳出确认提示,点击确认后即可退选成功。
2.3个人课表或筛选查询学生已选上或待筛选的课程均会反映到学生个人课表,其中已选上显示为“蓝色字体”,待筛选显示为“红色字体”,个人课表查询与筛选结果操作方法如下,有两种方式:选择“选课”菜单下的“学生选课情况查询”,操作路径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只有选课状态为“已选上”的才可代表最终的结果。
附件1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名单序号学院名称课程名称所属领域所属模块课程负责人职称课程类别备注1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学美育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苏宏元教授核心2新闻与传播学院电影鉴赏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张步中教授核心3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曹智频教授核心4新闻与传播学院岭南文化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刘起林教授核心5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黄有东副教授核心6思想政治学院中国情感文化学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李怡教授核心7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韩金龙教授核心8外国语学院英语传媒与文化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李昀副教授核心9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与文化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颜学军教授核心10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化与英语歌曲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周娉娣副教授核心11外国语学院美国社会与文化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邓仁华副教授核心12新闻与传播学院视听传播与节目赏析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周建青副教授一般13新闻与传播学院主持人艺术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严俊讲师一般14新闻与传播学院实用传播学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严俊讲师一般15新闻与传播学院视听传媒认知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李幸教授一般16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赏析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陈映副教授一般17新闻与传播学院纪录片赏析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黄桂萍副教授一般18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古代名著导读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赵泓副教授一般19新闻与传播学院文物鉴赏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鲁方等一般20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文化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刘银娣讲师一般21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与文化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李小华副教授一般22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人文经典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赖寄丹教授一般23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民俗比较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储冬爱副教授一般24新闻与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齐莉莉讲师一般25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学经典选讲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杨蔚教授一般26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当代文学景观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徐肖楠教授一般27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文学概观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施军副教授一般28新闻与传播学院演讲与口才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刘继红教授一般29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黄有东副教授一般30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精粹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黄有东副教授一般31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小说欣赏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刘小妮讲师一般32新闻与传播学院人生哲学人文科学哲学与人生苏宏元教授一般33新闻与传播学院城市文化与美学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周可讲师一般34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文学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周可讲师一般35公共管理学院科学哲学人文科学哲学与人生叶圣涛讲师一般36公共管理学院休闲思想史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叶圣涛讲师一般37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传统文官制度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吴业国副研究员一般38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历代行政管理思想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吴业国副研究员一般39公共管理学院行政公文写作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韩书成讲师一般40设计学院西方美术欣赏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张珂副教授 一般41外国语学院德语初级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戴敏助教一般42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阅读与鉴赏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刘喜琴副教授一般43外国语学院俄语初级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曲志文讲师 一般44外国语学院英语演讲艺术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夏晶晶助教一般45外国语学院科技交流英语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夏晶晶助教一般46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写作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许能锐副教授一般47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概论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杨俊副教授一般48外国语学院英语诗歌选读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周建新教授一般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周曦讲师一般49外国语学院二十世纪美学视野中的西方绘画50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集邮学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孙海平副教授一般51建筑学院建筑美学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唐孝祥教授一般52思想政治学院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人文科学哲学与人生左伟清副教授一般71艺术学院中外舞剧欣赏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任道讲师一般72艺术学院舞蹈作品理论分析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任道讲师一般73艺术学院音乐剧欣赏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温玲助教一般74艺术学院世界民族音乐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吴娟助教一般75艺术学院声乐“流行唱法”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罗志旋副教授一般76艺术学院西方古典作品欣赏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熊茵讲师一般77艺术学院影视名片欣赏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胡健副研究员 一般78法学院知识产权概论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关永红教授核心79法学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张洪林教授核心80体育学院竞技体育赏析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刘明教授核心81工商管理学院创业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刘志超教授核心82思想政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黄建榕教授核心83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经典品牌案例评析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佘世红讲师一般84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谢笑珍副研究员一般85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钟玉英副教授一般86公共管理学院西方政治思想史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王欧讲师一般87公共管理学院领导科学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叶贵仁副教授一般88公共管理学院影像中的西方政治文化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喻锋讲师一般89公共管理学院西方政治与行政制度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喻锋讲师一般90公共管理学院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刘红波讲师一般91公共管理学院现代政治分析原理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李文彬副教授一般92公共管理学院政府公共关系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王福涛副教授一般93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王福涛副教授一般94公共管理学院行政学概论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曹静晖讲师一般95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原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黄爱华副教授一般96工商管理学院营销学原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贾建忠副教授一般97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原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曹晓丽副教授一般98工商管理学院创业营销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贾建忠副教授一般99工商管理学院理财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令媛媛讲师一般100工商管理学院合同管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张咏莲讲师一般101工商管理学院管理沟通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黄爱华副教授一般102工商管理学院现代推销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刘志超教授一般103工商管理学院产品与品牌管理基础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黎文副教授一般104工商管理学院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创新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陈明副教授一般105工商管理学院商业智慧全脑思维训练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陈明副教授一般106工商管理学院商务谈判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涂健讲师一般107工商管理学院创业法律实务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张咏莲副教授一般108工商管理学院新领域营销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赵翔讲师一般109思想政治学院社会心理学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宋广文教授一般110思想政治学院婚姻家庭学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李薇菡副教授一般111思想政治学院心理科学概论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王贤钏讲师一般112思想政治学院当代青年学生发展与成才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昝玉林副教授一般113思想政治学院经济法学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李海霞讲师一般114体育学院运动、营养与慢性病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胡红梅副教授一般115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学原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申兆光讲师一般116经济与贸易学院休闲与人生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毕斗斗副教授一般117经济与贸易学院现代商务礼仪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陈菲副教授一般118经济与贸易学院酒店文化与管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曲波讲师一般119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学原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徐枫副教授一般120经济与贸易学院创新力与创业管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祁明教授一般原名:技术创新原理与应121经济与贸易学院电子商务概论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周朴雄副教授一般122就业指导中心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冯小宁研究员一般123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大学安全通识社会科学安全与 环境议题殷瑞祥教授一般124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蔡敏教授一般125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工程认知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胡青春教授核心126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童真教授核心127轻工与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熊犍教授核心128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信息检索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徐红云教授核心129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党志教授核心130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前沿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林影教授核心131电子与信息学院走近微电子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姚若河教授核心132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科学中的数学科学技术数学与逻辑学胡兵副教授一般133公共管理学院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科学技术数学与逻辑学刘江副教授一般134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创新思维与实践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张铁教授 一般135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加工技术发展简史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王红飞副教授一般136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概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陈忠副教授一般137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概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朱刚讲师一般138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全文化基础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马小明副教授一般139土木与交通学院土木工程概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虞将苗上岗副教授一般140土木与交通学院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刘曾美讲师一般14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改变生活的材料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曹姗姗讲师一般原名:材料科学与工程概142化学与化工学院大学化学实验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刘静副教授 一般143轻工与食品学院资源科学概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刘颖讲师一般144轻工与食品学院化学与人类文明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陈小泉副教授一般145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万金泉教授一般146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健康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任源吴锦华教授副教授一般147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问题与伦理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牛晓君副教授一般148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陈礼敏讲师一般149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医药与保健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吴晓英副教授一般150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技术概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卓敏副教授一般151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导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王斌讲师一般152南校区实验中心人文物理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黄绍江高级工程师 一般153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工程实践安全通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 与工程技术殷瑞祥教授一般154思想政治学院科学技术发展史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刘金玉讲师一般155电力学院能源与电力概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戴栋副教授一般156经济与贸易学院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高克昌讲师一般157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陈晓峰教授一般158轻工与食品学院基础生命科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李冰副教授一般159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统人生智慧人文科学哲学与人生曹智频教授核心160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学语文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李广琼副教授核心(培育)161外国语学院学术英语写作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杨俊副教授核心(培育)同时面向国际162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周煜讲师一般163新闻与传播学院心理学与生活人文科学教育与心理付佳讲师一般164新闻与传播学院动漫文化与产业概论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于小川讲师一般165新闻与传播学院西方人文经典导读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黄汉林讲师一般166思想政治学院人类文明史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莫银福副教授一般167思想政治学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人文科学历史与文化张倩讲师一般168外国语学院高级英语视听说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张小梅副教授一般同时面向国际169外国语学院日语初级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李博讲师一般170外国语学院英语短篇小说选读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曾艳讲师一般171外国语学院英语写作技巧与训练人文科学语言与文学蔡苏露讲师一般172设计学院东方美术作品欣赏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王雁讲师一般173设计学院绘画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李瑞副教授一般174艺术学院艺术概论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曲海洋讲师一般175艺术学院东方音乐与文化人文科学艺术与审美黄阳讲师一般176经济与贸易学院物流与社会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蔡文学教授核心177法学院逻辑与思维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夏正林教授核心178华南理工大学医院健康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刘冰副主任医师一般179经济与贸易学院创业精神与创业故事会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周育红讲师一般180工商管理学院生产运作管理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余建军副教授一般181工商管理学院产品创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李牧南副研究员一般182外国语学院公民与性别社会科学社会政治与法律李昀副教授一般183新闻与传播学院危机公关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张庆园讲师一般184教育技术中心数字化学习社会科学教育与心理陆芳高级实验一般师185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张雷教授核心186环境与能源学院能源与绿色社会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刘江教授核心187理学院物理系天体与宇宙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文德华教授一般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叶晓靖工程师一般188理学院物理系科学实验训练(电子测量)189理学院数学系数学建模方法概论科学技术数学与逻辑学刘深泉教授一般19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社会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薛锋副教授一般191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叶代勇副教授一般192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概论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于英豪助研一般193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酒•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林影教授一般194设计学院标准化基础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潘鲁萍副教授一般术创新原理与应用;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更改料科学与工程概论;由2013~2014年第一学期开始更改。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通选课学分要求说明一、2005级、2006级、2007级通选课学分要求1.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关于修订2005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通知》(华南工教〔2005〕031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含其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外语类学生不能选修语言文化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4)各专业学生应修够6个学分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列课程。
2.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2005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二)》执行。
二、2008级、2009级、2010级通选课学分要求南、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关于修订2008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通知》(华南工教〔2008〕026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含其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括本学院开设的通选课程)和6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4)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必须修读2.5个学分、其他专业必须修读6个学分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列课程。
三、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人文、艺术、经管、语言等四类;各年级学生不能修读本学院开设的通选课。
四、2010~2011学年度第2学期开始2009级工科学生将以学院为单位安排上《知识产权概论》(2学分)通选课,2010~2011学年度第2学期安排的学院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
数学类创新班(本硕连读)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专业代码:070101学制:3+1年培养目标: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培养德才兼备,数学及应用数学领域拔尖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宽广的数学理论知识,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有很强的运用数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潜在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的毕业生大部分要攻读数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攻读与数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如:经济、金融、管理等。
使之具备进一步从事数学及应用数学各个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宽广的数学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目标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等的潜在能力。
目标3:(系统认知和创新能力)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数学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
了解相关的数学应用技术。
目标4:(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动化科学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全球竞争意识,具有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专业特色:本专业强调数学和应用数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力、抽象思维力等基本能力以及理论分析能力;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广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可塑性和很强的发展潜力。
数学类创新班(本硕连读)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专业代码:070101 学制:3+1年
培养目标: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培养德才兼备,数学及应用数学领域拔尖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宽广的数学理论知识,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有很强的运用数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潜在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创新班的毕业生大部分要攻读数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攻读与数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如:经济、金融、管理等。
使之具备进一步从事数学及应用数学各个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宽广的数学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目标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等的潜在能力。
目标3:(系统认知和创新能力)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数学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
了解相关的数学应用技术。
目标4:(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动化科学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全球竞争意识,具有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强调数学和应用数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力、抽象思维力等基本能力以及理论分析能力;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广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可塑性和很强的发展潜力。
培养要求:
知识架构:
A1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A2 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