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反思)(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25.11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本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对其所了解的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本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第三部分是通过阅读相应的节日诗词、童谣等文本,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浪漫和欢乐;第四部分是通过听取祖辈讲授经历和传统习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学会传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传统节日的形象感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将其分类;②知道一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③学会阅读和欣赏节日诗词、童谣和传统文化经典;④了解祖辈们的传统习俗,明白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⑤观看多媒体素材,形象感知传统节日。
2.能力目标①能够观察、分类、描述、表达和创作;②能够听取祖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③能够理解诗词、童谣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培养学生的传统节日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目标①学会尊重、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②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增加爱国情感;③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好和良好的品质,增进同学和社会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能够准确分类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②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欣赏诗词、童谣,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①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②学会欣赏诗词,理解并感受内在含义。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口语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2.项目化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制作月饼、包饺子、写年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中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与家长、长辈进行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并能口头和书面表达相关内容;2.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和庆祝方式;2.观看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影视资料;3.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和分享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环节老师播放一段有关中国的视频,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好风景,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老师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中华传统节日。
3. 预习小活动3.1. 学生自己搜索了解和自己有关的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3.2. 小组内讨论并总结所学到的信息。
第二课时1. 詹伐树的节日1.1. 打开电子PPT,为学生介绍“詹伐树的节日”;1.2.向学生展示节日庆祝活动图片、故事、神话传说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庆祝方法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小组分享2.1. 老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2.2. 教师出示有关“詹伐树的节日”的问题,要求小组讨论并用华文汇报,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
第三课时1. 北京的庆祝活动1.1. 播放介绍北京地区庆祝节日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庆祝的方法和方式;1.2. 反复模拟庆祝活动,让学生自己领会节日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2. 学生研究2.1. 小组内学生研究自己所选的传统节日,总结习俗、庆祝方法等等;2.2.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将资料提交老师审核。
3. 总结讨论3.1. 边界小议论,包括节日的起源,庆祝方法等问题;3.2. 老师给予指导和提醒。
四、教学反思本次语文教学主题是“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的实施由于设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通过活动、讲解介绍、影片欣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到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培养了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元日》教学反思《元日》这一课虽然上完了,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反思和总结如下:1、按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再选择学习方法自学,并和同学交流汇报,在理解字词的同时,应及时让学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不应专门把理解句意单设成一个环节,对于古诗的学习,应注意这一点。
2、在“走进作者”这一环节,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而应该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分享交流。
3、课堂上安排稍显前松后紧,应该在字词的理解上压缩时间,就显得最后的拓展环节宽松一些。
4、在对诗整体把握的同时,我让学生归纳了诗中讲的四个场景,并板书,再总结:这些场景或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这个板书变得更简洁明了一些就更好了。
当然,反思这节课,也有几处值得回味的地方。
比如在选择“元”的意思时,有一个学生质疑,元旦和元日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我抓住这个时机,讲解了有关“农历”和“公历”的知识,学生就不会把元旦和元日混淆了。
在理解“桃符”时,我首先讲了此句省略的词语及原因,然后又讲了桃符的演变过程及故事,又把一对桃符带到了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看、听、摸几个环节,准确地理解了桃符。
之后,又讲了“桃”字,和记忆技巧:“哪来的邪呀,只不过是人们盼望有个好兆头罢了”。
指导写字,又扩词“桃李”,让同课头的老师拍手称快。
课堂上,还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拓展,有一学生说到“国庆节”,我立即引导,让学生明确传统节日和节日的区别。
另外,我还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如: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这也是我们中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家是多才的,诗人更是智慧的等,这样,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一个熏陶,也能让课堂浑然一体。
因为这是反映过年习俗的一首诗,我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除了课件的背景颜色是红的外,我还把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成一封信的形式装在红包里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气儿。
《元日》教学反思《元日》这一课虽然上完了,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反思和总结如下:1、按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再选择学习方法自学,并和同学交流汇报,在理解字词的同时,应及时让学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不应专门把理解句意单设成一个环节,对于古诗的学习,应注意这一点。
2、在“走进作者”这一环节,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而应该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分享交流。
3、课堂上安排稍显前松后紧,应该在字词的理解上压缩时间,就显得最后的拓展环节宽松一些。
4、在对诗整体把握的同时,我让学生归纳了诗中讲的四个场景,并板书,再总结:这些场景或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这个板书变得更简洁明了一些就更好了。
当然,反思这节课,也有几处值得回味的地方。
比如在选择“元”的意思时,有一个学生质疑,元旦和元日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我抓住这个时机,讲解了有关“农历”和“公历”的知识,学生就不会把元旦和元日混淆了。
在理解“桃符”时,我首先讲了此句省略的词语及原因,然后又讲了桃符的演变过程及故事,又把一对桃符带到了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看、听、摸几个环节,准确地理解了桃符。
之后,又讲了“桃”字,和记忆技巧:“哪来的邪呀,只不过是人们盼望有个好兆头罢了”。
指导写字,又扩词“桃李”,让同课头的老师拍手称快。
课堂上,还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拓展,有一学生说到“国庆节”,我立即引导,让学生明确传统节日和节日的区别。
另外,我还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如: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这也是我们中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家是多才的,诗人更是智慧的等,这样,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一个熏陶,也能让课堂浑然一体。
因为这是反映过年习俗的一首诗,我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除了课件的背景颜色是红的外,我还把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成一封信的形式装在红包里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气儿。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内容分析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一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1.人文主题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写作训练要素: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2.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3.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过程与方法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视频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展示活动成果。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确定主题,明确方法1.交流传统节日及习俗。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三首》,知道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2)学生交流。
2.讨论与交流,方法引路。
【人文主题训练】中华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想不想更详细、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它们?(1)这么多传统节日,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由此来确定小组的研究小课题,并根据节日为小组取名,如端午节习俗组、清明节习俗组、春节习俗组、中秋节习俗组……(2)小组讨论:围绕选定的传统节日,你们想研究它哪些方面的内容?打算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研究时要注意什么?又如何记录呢?(3)交流反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第一课时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第12课之后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与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契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展开的,先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丰富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我结合地方实际设计了《中华传统节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说学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华传统节日了解缺失。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我通过组织《中华传统节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有些什么习俗?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五、说教法学法1、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教部编版综合性研究·中华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各地的俗,了解其丰富内涵。
2.通过收集资料和诵读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资料和诵读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手抄报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我们将研究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起走进中华民族的文化。
2.师讲:节日小故事:“年”的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到除夕就会伤害人们。
有一年,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村里,说他能驱赶“年”兽。
当“年”兽准备进村时,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惊恐逃走。
从此,每年的除夕,人们都燃放爆竹,守岁过年。
二、活动活动一:快乐春节来回味1.师播放欢庆春节的课件。
2.学生回顾课件中的场景。
3.揭题。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人们会进行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等活动。
通过这些场景,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忆,调动研究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课堂充满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活动二:传统节日知多少1.师问: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2.强调关键词“中国的”和“传统的”,引导学生自查自纠。
3.师补述: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悠久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主动走进生活,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能主动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与他人交流,用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活动成果。
3、在语文活动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能主动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与他人交流,用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活动成果。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二、诗词中节日习俗(一)复习古诗带入活动。
1、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其中这一首与春节有关,大家还记得吧?(课件出示标题)2、师生合作背诵古诗。
3、师:这首诗中提到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谁能结合诗句说一说?(二)诗词小组汇报展示。
1、师过渡: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很多都提到了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上次交流时,我们知道x小组对这个专题进行了探究,下面就请他们来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吧。
2、小组分享古诗词中节日习俗。
(1)组长:同学们,前期我们对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进行了收集与整理。
今天,我们将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来与大家分享。
(2)组长:我们的主题是?规则是?(课件出示)(3)组长出题。
①第一题,请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句诗。
并说出有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花市灯如昼;元宵;观花灯)②第二题,请从以下九个字中,识别出一句词。
并说出有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千里共婵娟;中秋;赏月)③第三题,“南北山头多墓田”,请接下句。
并说出有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扫墓)④第四题,“还来就菊花”,请接上句。
并说出有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待到重阳日;重阳;赏菊)⑤第五题,“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这句诗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追问:为什么选这个?⑥第六题,“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句诗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追问:为什么选这个?(4)组长:同学们,古代诗人在传统节日中留下许多著名的诗句,大家课后还可以看看我们小组做的小报,上面还有很多经典名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