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诗歌三美分析共37页
- 格式:ppt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37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摘要:现代诗人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再别康桥》展现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点,散发出诗人独特的写作魅力,表达出诗人对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下面将笔者将从“三美”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再别康桥;探寻音乐美;研究建筑美;探索绘画美一、作家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生于1896年,1916年进入北大,后出国留学,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为之后的浪漫主义诗风打下基础,先后创作诗词、散文等优秀作品[1]。
其中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浪漫题材的巅峰作品。
徐志摩的作品字句清新,其韵律唯美,比喻协和新奇,想象力天马行空,境界上婉转优美,在艺术的整体形式上别具一格。
被称为新月派的盟主,是新月派代表作家。
而徐志摩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做到了普通知识分子能做到的一切,对民族的命运问题也有着深刻见解。
二、再别康桥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以诗人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柔美,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而康桥时期也是作为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徐志摩曾经讲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在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其形势不拘一格,韵式上二四押韵。
优美的节奏形式涟漪起伏,表达诗人的感情起起落落。
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独秀的诗风使不少人对他的作品赞叹有加。
诗人突出对康桥的热爱,正是徐志摩毕生所追求的自由浪漫、明静的生活极为向往。
三、“三美”的分析(一)绘画美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很多文人对写诗绘画水平也是颇高,所以很多文人把绘画和书法合为一体,在一幅画下写上一段诗文,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也是对作品的含义更好的表达[2]。
以“三美理论”分析《再别康桥》作者:林敏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3期摘要:历来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研究不胜枚举,在本文中,我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以及从徐志摩的个人经历出发,运用“三美”理论来探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这首诗的音乐美是指诗歌具有节奏美、押韵美、结构美。
绘画美是指这首诗具有西方油画的外表以及中国写意画的内涵。
建筑美是指这首诗局部参差变化,但整体对称匀整。
关键字:《再别康桥》、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引言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硖石镇的首富之家,他后来留学美国学经济学,那时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银行家,因为他夫人张幼仪的大哥张公权担任民国政府中央银行的行长。
可是徐志摩富有诗人的气质,很显然他对经济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将要拿到学位证书之前,他就追随他崇拜的伯特兰?罗素(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跑到了英国。
在英国,徐志摩过得非常的快活。
在徐志摩看来,德国人太蠢,办事机械;法国人有点阴险;南欧人太乱,没有头脑;而美国人又太浅薄,它的文化历史比较短暂,缺乏一种底蕴。
比较起来,还是英国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着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非常符合徐志摩他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使得徐志摩如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把英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再别康桥》是诗人在1928 年出国欧游的归途中写下的,全诗通过对康河优美宁静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泛舟寻梦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康河和剑桥大学的深切眷恋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写到“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在诗歌创作时有意遵循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主张,但相较于闻一多提出来的“三美理论”,徐志摩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下面我将对《再别康桥》中“三美理论”的运用与体现进行分析。
一、音乐美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
诗歌的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原创版】目录1.引言2.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3.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5.结论正文【引言】《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自问世以来,该诗以其优美的诗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再别康桥诗歌的魅力所在。
【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首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再别康桥》具有显著的美感。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诗人描述了康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第二部分,诗人通过金柳、青荇等自然景物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第三部分,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收尾,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康桥的感激。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其次,《再别康桥》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美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康桥的美景跃然纸上。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再别康桥》的语言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最后,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再别康桥》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诗人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个意境中,康桥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深邃、悠远的感觉。
特别是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更是将离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结论】总之,《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意境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徐志摩的才华,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康桥画卷。
第1页共1页。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再别康桥诗歌的形式美
3.再别康桥诗歌的音韵美
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蕴美
5.结论
正文
诗歌是文学的皇冠,它以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语言,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现代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康桥的美丽和诗人的离愁。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美: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首先,再别康桥诗歌的形式美体现在它的结构和布局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变化。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排比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其次,再别康桥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在它的语言和音节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音韵的变化,使得整首诗的节奏和谐,而又富有韵律感。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音韵变化,使得诗句更加优美,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最后,再别康桥诗歌的意蕴美体现在它的主题和情感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深刻,而又富
有哲理。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诗句更加深刻,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即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再别康桥》以诗人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读者通过对全诗的阅读,不仅要感受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要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三美”概述以及《再别康桥》赏析(一)“三美”概述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它是新月派对于诗歌的主张。
在五四白话运动后,新诗松散、随意,诗人闻一多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诗歌的音乐美要求诗歌要有平仄,要有韵脚;诗歌的绘画美要求诗人要注重词语的选用,选择明丽的、具有色彩感的辞藻;诗歌的建筑美强调诗句的匀称与均齐。
诗歌的“三美”除了要求诗歌的内容以外,也重视诗歌的格式、节奏以及视觉画面。
(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小节,每一节四行,每行停顿不一,长度不等,表面看全诗结构随意,但是,每一句都遵守一定的规则。
全诗的押韵在每一小节的二、四句上,这种工整的押韵方式,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属于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看到剑桥的一景一物,想起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心中充满了留恋、惜别和感伤之情。
诗人在第一小节写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在夕阳西下之时,与西天的云彩告别,从这儿可见作者的缠绵、留恋之情。
接着诗人又描写了“金柳”“青荇”“清泉”,表面写的是康桥的美,实则表达的是诗人对这里一景一物的留恋与牵挂。
第五节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六节是全诗的高潮,“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小节将诗人的惆怅之情作了充分的抒发。
一个“沉默”不是康桥的沉默,而是诗人的心情低落,诗人离别之前的惆怅。
最后一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第一节诗人告别天边的云彩,最后一小节,又写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云彩代表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与母校的告别,更是与康桥文化的告别,与自己康桥理想的告别。
二、《再别康桥》“三美”的特色浅述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理论的奠基人,而徐志摩先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梁豪时间:2010-9-2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再别康桥》三美
导语:《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
那么这首诗到底美哪里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再别康桥》的优美之处!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
音韵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
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
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统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
~。
再别康桥的美再别康桥的美《再别康桥》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一、情真意切,细腻含蓄。
徐志摩一贯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流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再别康桥》即是这一诗论的结晶。
诗中写了三方面内容,情感极为丰富:一写康桥之美,抒发深爱之情;二写心境之变,表现理想已碎、今非昔比的无奈心态;三写离别之苦,流露出欲厮守而不能的缠绵情思和难言隐忧。
三者浑然融为一种缱绻而凄惘的复杂心绪。
全诗共七节,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以轻盈跳跃的节奏托出含泪缓步而去的形象,透露了一种“更行更远还生”般难舍难分的离情,为全诗定下伤离别的基调。
2至4节,借对康桥优美风光的具体描绘,表达了对康桥往昔生活的回味和对康桥发自内心的挚爱。
“夕阳中”绿油油的水草向将别的诗人招手致意;“榆荫下”,清潭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沉淀着令人神往的梦境!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真切细腻的情思,完全融入康桥景物之中。
第5、6节,表现了感情的明显起伏。
诗人为追寻“彩虹似的梦”,便欲撑篙漫溯,甚而“在星辉斑谰里放歌”。
此时诗人已忘情到“不知今夕为何夕”了,然而梦幻倏忽即逝,惜别的苦哀爬上心头,他已“不能放歌”,只能在心灵深处悄悄地吹奏起“别离的笙箫”。
尾节与首节相呼应,融进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诗人的缠绵、惆怅和幻灭之情萦绕再三,回荡不已。
这感情是何等的柔细、真纯!诗贵含蓄。
《再别康桥》运用多种方法隐蔽意向,蕴蓄感情。
如以“彩虹似的梦”象征理想,以虹影之碎暗示理想破灭。
再如第6节,通过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把无声的“悄悄的”、“沉默”与有声的“笙箫”、“放歌”等相对立的听觉内容,重叠、凝聚在一个意象中,委婉地道出了复杂的别离之情,避免了表达之直露。
尤其是,诗人没让伤感一味上涨、泛滥,而是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轻轻煞住,使真切的爱恋之情深藏心底,无限的凄惘之愁止流心头,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