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60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问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关系的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炼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现象、问题,揭示教育背后所存在的客观规律,以作为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依据和指南。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如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念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三大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只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的总结。
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到的论述之中。
2.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末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的主要内容(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教育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教育形式可能是由父母或长辈亲自教导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没有在此时出现。
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才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欧洲的教育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德国就有了第一所教育学院。
18世纪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研究所。
到了19世纪,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其中,罗素、杜威、佩斯卡尔等人的教育哲学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现代的教育学则更关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某种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而产生的。
教育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同时,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制定教育政策,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课程。
在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教育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教育哲学到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科学化时期1.前学科时期(1)在教育实践上,有了学校实体的产生,有了教育教学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孔子、苏格拉底等。
孔子苏格拉底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开其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达其辞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对话式,问答式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问答的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
(2)出现了教育研究的文本。
如《学记》,《论演说家的教育》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记》亚里士多德:博雅教育思想2.前科学化时期·(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教学:“讲述与传授的艺术”3.科学化时期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科学化时期。
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由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知识基础。
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桑代克创立了现代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的猫与迷笼实验桑代克约翰·杜威实验学校等研究主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教育科学化形成的标志。
这些教育家的实验教育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教育学不再局限于一门学科,而是成为众多学科组成的教育科学体系。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在探索人如何才能得到发展道路上,无数教育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来探索。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马克思的教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1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
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教育现象以来,教育学便开始悄然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教育学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教育学的国家之一、《尚书》和《礼记》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被视为中国教育学的起源。
古希腊则是西方教育学的起源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观,从而奠定了希腊教育学的基础。
其次,教育学在中世纪经历了相对停滞的发展。
由于中世纪的宗教统治,教育受到束缚,教育学的研究陷入停滞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学才重新得到关注。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从灌输提高到培养个性,这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想基础。
再次,现代教育学的特点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强调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启蒙运动强调通过理性思维改变社会,教育学开始借鉴科学方法,强调教育应以实证研究为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学开始注重研究教育的实践应用,为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到了20世纪,教育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影响下,教育学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体系,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教育学者。
例如,美国的约翰·杜威提出了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国的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开启了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应用;法国的罗洛·迪伊从社会学角度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问题。
这些教育学家的贡献丰富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篇章。
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产生与发展正是为了研究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探索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在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开始思考教育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内容和趋势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的起源1.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2.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影响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二、教育学的确立与发展1.近代教育学的奠基者a.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b.小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2.教育学独立学科的形成a.19世纪教育学的快速发展b.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的形成三、现代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1.行为主义教育学理论a.形式反应理论b.激励理论2.认知心理学理论a.信息加工理论b.学习过程理论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1.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a.问卷调查法b.实验研究法2.教育评价方法的探讨a.教育评价的定义与意义b.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五、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全球化与跨文化教育研究a.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b.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与特点2.科技与教育的结合a.网络教育的发展b.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总结: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产生与发展与教育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教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建立、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未来趋势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意义,并且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未来的教育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现象。
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2.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
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
3.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进行揭示和说明;二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系进行阐释和解释。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l 古代中国1.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例如:(1)“有教无类”;(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因材施教”2.孟子(1)性善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教育目的:明人伦。
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学记》: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孟子学生写的●孔子:《论语》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启发式教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罗马的昆体良。
他的《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易错提醒:1.孔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或问答法(二)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人物著作思想——客观题)●培根:1.代表作:《新工具》——号召采用实验调查法2.地位:科学归纳法第一人3.教育思想:《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夸美纽斯:1.代表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2.地位:教育学之父3.教育思想: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的艺术)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1.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2.地位: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3.教育思想:1)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教资考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其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中国】(1)孔子提出教育的作用:庶富教(社会性)、性相近习相远(个人)提出有教无类教育内容:文行忠信教育过程:学思习行教育方法: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性原则);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③因材施教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学记》地位: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思想:①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②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③豫时孙摩: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④课内与课外: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⑤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实者也(多、寡、易、止)⑥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其困。
【西方】(1)苏格拉底助产术/产婆术:是西方最早启发式教学产婆术的步骤: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2)柏拉图著作《理想国》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最早提出“寓教育于游戏”(3)亚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学》,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著作:《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论著。
2、创立阶段(1)培根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了中提出来(2)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诗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成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提出“泛智”教育,是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内容;言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3)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著有《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提出一个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两大基础:伦理学与心理学;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杜威实用主义,创立五步教学法;提出教育无目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