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审美与宗教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26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摘要: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混合体。
从发生学上讲宗教与艺术有着历史和内在的深刻渊源,从宗教的外在形态看,宗教中都充斥着艺术与美,宗教音乐﹑宗教建筑﹑宗教器物和宗教舞蹈等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宗教有着携手前行、欲言又止的微妙关系。
研究艺术必须了解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宗教宗教艺术关系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宗教色彩伴随着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
在原始社会,宗教与艺术浑然一体。
从远古时代的壁画开始,人对自然的崇拜,在一笔一划里构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那对图腾的顶礼膜拜自然而然的生成宗教,而基于宗教传统色彩上发源出的艺术,具有神秘的感染力。
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或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初级形式的宗教活动,是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艺术反映了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宗教和艺术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
宗教与艺术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强调说:二者“是人们到达痴迷的境界同时摆脱现实环境需要的两个途径,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宗教和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两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精神方面的愉悦。
宗教和艺术都诉诸人的精神生活,以各自的方式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宗教和艺术都是对人类精神的升华,但两者又各具特色,宗教情感是对信仰的崇拜,这种情感超越了人对当时生活的感受,这种彼岸的寄托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慰和对人类绝望心理的麻醉,艺术情感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使人们对人生、生活再次思考,唤起人类最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的欲望。
正确认识美术课中的宗教艺术作者:张文军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第03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内容与宗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学美术课中的一些欣赏内容(绘画、雕塑、建筑等)即是如此。
这需要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对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
一、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分析了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以及二者与科学的区别和对立。
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理智的领域。
因此,他强调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
审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热是联合在一起的两个派别,艺术与宗教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
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联系,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在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影响上。
1.宗教影响艺术。
首先是宗教利用各种艺术来进行宣传,为艺术提供了大量题材和内容。
其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在于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2.艺术影响宗教。
首先,表现为艺术家参与宗教活动。
其次,表现在艺术作品宣扬宗教思想上。
二、正确认识宗教艺术宗教艺术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对绘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多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与宗教有关。
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为西斯庭教堂而作的祭坛画《西斯庭圣母》,就是应教会的委托而创作的。
这幅作品是典型的宗教绘画,但作品中的圣母却是世俗化的妇女形象:她光着脚,头裹粗布头巾。
这不能不说是艺术家个人艺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被誉为“画圣”的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
他的创作成就首先就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一生创作的壁画大多是为寺庙而绘制的。
雕塑在宗教艺术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宗教和艺术看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意识形态,否定它们之间存在任何联系。
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
如果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
宗教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即是它们联姻的产物。
探讨宗教和艺术的关系,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探讨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文认为,宗教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起源上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艺术与宗教,在起源中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
原始人对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洞穴壁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艺术,其内容大多为动物形象。
这些壁画,或者画在悬崖峭壁的凹处,或者画在岩石的缝隙中。
在人的足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目的,而是原始人巫术观念所致。
其创作的心理动机,如鲁迅先生所说:原始人“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也就是说,原始人作画,带有一定的实用或功利目的,他们描绘动物,是用某种巫术“禁咒”野兽,以求狩猎成功的实践活动。
原始舞蹈的产生,也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联系,它是原始人的宗教信仰和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揭示了原始歌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宗教活动,特别是敬神、娱神的图腾崇拜活动,因伴有歌唱和舞蹈,对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考古学家从甲骨卜辞里巫与舞同字同形的分析中,也得出歌舞起源于巫术的结论。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彭肜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基本的两种文化形态。
前苏联著名学者乌格里诺维奇曾明确地指出:“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头绪纷纭,错综复杂,至今研究还很不够。
在苏联文献中,对艺术和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作理论总结的专著寥寥无几。
”(注:乌格里诺维奇著:《艺术与宗教》第2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新时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艺术与宗教的交叉研究方兴未艾,产生了一批相关的论著。
有些论著论述了某一宗教(或教派)与某一门艺术(或体裁)的相互关系,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但总的看来,对艺术和宗教的相互关系深入进行理论总结的专著仍显单薄,只在一些宗教学概论的著作中御涉及。
怎样从元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呢?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一个论述角度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先后移译了几本有关艺术与宗教关系方面的著作,它们虽各有千秋,但仍未从元理论角度来全面思考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
这些著作中,有的侧重于从宗教与艺术的起源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对艺术与宗教在历史上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大抵取决于对二者起源的阐释”(注:乌格里诺维奇著:《艺术与宗教》第14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有的着重论述基督教徒对艺术的看法(注:参阅N·沃尔斯托夫著:《艺术与宗教》,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有的侧重于论述宗教与诗和悲剧两种文学体裁的相互关系(注:参阅海伦·加德纳著:《宗教与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有的明确指出:“本书专论人类精神文明中艺术与宗教的相互作用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艺术在这些宗教里的功能问题”(注:雅科伏列夫著:《艺术与世界宗教》第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有的则将宗教理解为艺术,“我主张宗教做艺术同样的事情”,见同而不见异(注:T·R·马特兰著:《宗教艺术论》第1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
笔者认为,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
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宗教之外的精神追求。
在此趋势的驱动下,美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追求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本文旨在探讨美育在代替宗教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美育教育方法。
关键词:美育;宗教;精神追求;教育方法一、引言宗教作为一种集合信仰、道德、文化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精神现象,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下,宗教的地位逐渐被其他精神追求替代。
在这种背景下,美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追求方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实践的焦点。
二、美育代替宗教的现象分析1.宗教信仰的动摇。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失去对传统宗教的信仰,导致宗教在人们心中地位的下降。
2.人类精神追求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外,随着文化多元化和互联网交流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变得多元化。
3.美育的普及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育的教学和实践日益普及和发展,成为重要的精神追求方式。
三、美育如何代替宗教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和技巧,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美。
2.强化文化素养。
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文化认识,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3.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美育教育应当注重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更优秀的道德和品质。
四、结论美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追求方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能够代替宗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并通过这些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美育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出来。
与传统的宗教相比,美育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古代中国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研究在古代中国,艺术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宗教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而艺术则是宗教的重要表达形式。
艺术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媒介,也是人们思考宗教哲学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并分析其深层次含义。
首先,宗教对古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时期,宗教信仰主要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主,这些宗教思想渗透到了当时的艺术作品中。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在绘画作品中被大量表现出来,景泰蓝花瓶上的人物画描绘了人们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情景。
而道家的自然观念则在山水画中得以体现,山水画家追求自然山川的真实和表现自然风光的情感。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体现在古代瓷器的装饰中,瓷器上的图案代表了人们互相关爱的精神。
古代中国的宗教符号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是独特的。
宗教符号在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例如佛教的佛像和道教的金饰。
这些符号不仅代表了宗教的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宗教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佛教艺术作品中的佛像表情平和,姿态端庄,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这种表现方式代表了佛教中追求心灵宁静的理念。
而道教金饰中的龙纹和凤纹,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这些宗教符号的运用,不仅使艺术作品更具特色,也增添了宗教信仰的神圣气息。
除了艺术作品中的符号表达,宗教对于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中的“禅宗艺术”代表了一种纯粹、超脱的精神境界。
禅宗艺术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对生命的把握,主张将艺术当作修行的一种方式。
这种审美观念在诗歌和书法中也能找到,通过感悟自然、抒发心境的方式,艺术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意义。
而道家则注重自然的表达和生命的美学。
他们认为真正的美是融入自然的美,通过观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来感悟人生的真谛。
古代中国的宗教艺术还与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宗教艺术作品通常涉及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传达。
例如,佛教艺术弘扬了施与爱的精神,它鼓励人们关爱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与艺术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思想和艺术审美是密不可分的。
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艺术则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两者的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宗教艺术。
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绘画、雕刻还是建筑,都有宗教的影响和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如巫术、祭祀等,这些都是中国宗教思想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宗教相继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中发展壮大。
这些宗教传统,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艺术审美在中国文化中也非常重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充满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审美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使用的一种主观感受和认识方式。
中国艺术的审美理念是非常独特的,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宗教艺术的表现中。
宗教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宗教信仰的手段,更是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中国古代的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宗教的薰陶和启迪。
建筑是中国传统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寺庙和宫殿建筑。
寺庙和宫殿建筑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形式上集合了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特点和思想。
在建筑风格、结构设计、空间布局、内部装饰等方面,都充满了宗教和文化的意义。
例如,少林寺的建筑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就是因为它建筑风格独特,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儒家的道德观念,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
雕刻和绘画是中国宗教艺术的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宗教雕刻和绘画表现着不同的宗教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如佛教造像、道教图案和儒家书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分析【摘要】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艺术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及其重要性。
在艺术中,宗教主题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传达宗教的理念和情感。
宗教也对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指导着艺术家们创作宗教主题的作品。
艺术品作为宗教信息的传达工具,承载着信仰和敬畏之情。
在共同追求美、真、善的目标下,艺术与宗教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与宗教关系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精神信仰。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艺术, 宗教, 关系, 表现方式, 影响, 传达信息, 创作, 目标, 促进, 发展趋势1. 引言1.1 概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艺术与宗教一直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宗教则是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无论是宗教建筑、雕塑、绘画还是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深深地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通过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精神追求。
艺术和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既体现了人类对美和真理的追求,也推动着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建构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艺术与宗教的联系的重要性艺术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性,这种联系不仅反映了人类对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探求,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信仰的方式,而宗教则提供了一个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框架,两者相互交织共存。
在宗教中,艺术被用来传达宗教故事、理念和价值观,通过符号、图像和音乐等形式激发信徒的信仰情感。
艺术作为宗教实践的一部分,帮助人们感知和理解超自然的存在,同时也丰富了宗教仪式和仪式性活动。
美学与宗教一美学(aesthetics)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这个字的原意,通常指能引起人们惊叹、怜悯、恐惧等感情的艺术品。
这个词的意义比较肤浅,不太准确。
我想美学这个词用“鉴赏之学”来表达更为恰当。
平常说美学研究的范围是美,这还不完整。
比如说艺术家画鬼,画钟馗,并不是漂亮的形象,但仍然作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又如,中国园林中选的石头,不是选四面光滑平整的,而往往选残缺的、有窟窿的、不完整的、看起来丑陋的,讲究选所谓“瘦、透、皱、陋”。
又如画神仙,要画得清奇古怪。
作为鉴赏对象,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它美不美,不是从它本身来看它的漂亮。
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树很少是成材的、笔直的,都是扭曲的、有树洞的。
画梅花,也不是直上直下,常常画的是根部突出、扭曲、枯瘦的。
仕女画也不是画得很漂亮,而是讲究淑静之气,目的是在于画出仕女的风度。
鉴赏是主、客观的结合,没有客观对象则无从鉴赏,但没有主观判断,也无所谓鉴赏。
鉴赏是在美学价值上对对象做出的判断、评价,但鉴赏之学不承认美有它的客观基础是不对的。
古人有极力强调内心的欣赏,不一定有对象,只要内心起欣赏的作用就算鉴赏了。
陶渊明有一无弦琴,无弦。
陶渊明弹琴,取出来抚摸以寄意。
这种欣赏是“但得琴中趣,何必弦上音”,领会琴趣就行了,不一定通过琴弦来发音,这样才算达到欣赏的目的。
这种美的鉴赏也只能是陶渊明自己欣赏,无法使别人共同欣赏,只能“独奏”,不能“合奏”。
这种欣赏态度有片面性。
如果真有这种事,这只是陶渊明个人的癖好,不能作为普遍原则。
Aesthetics这个字在近代被提出来作为独立的学科。
这门学问目前的状况是作为哲学的部分而存在。
现在美学界中国、外国都有人主张所谓自然美。
自然美是相对于人工美来说的。
有没有纯粹的自然美,现在也有争论。
因为自然、客观存在的外界的东西,如山水、草木、日月、风景,从古代就存在,它客观地摆在那里,但人类懂得歌颂、欣赏自然美,却不曾发生在遥远的古代。
北京猿人时期,周口店地区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遍地树木花草,那时北京猿人关心的是如何狩猎。
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观念的关系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观念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艺术产生了深入的互动与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在中国古代,宗教观念深入影响了人们的艺术发展。
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儒教,宗教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些宗教信仰对艺术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艺术提供了灵感与方向。
例如,佛教教义中的轮回转世观念启发了雕塑艺术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雕塑作品来传达佛教的智慧与慈悲。
儒家思想注重礼俗之道,演绎了一种典雅的艺术风格。
宗教观念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其次,艺术也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
古代的宗教信仰注重祭祀与仪式,而艺术作品则成为了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例如,在古代的道教和佛教寺庙中,殿堂中的壁画和雕塑以及绘制的佛经都是信众进行礼拜和祈祷时的重要辅助工具。
这些艺术作品代表着宗教的神圣与崇高,通过它们寄托着信众们的虔诚与敬畏之心。
艺术作品在宗教仪式中的使用,为宗教信仰赋予了形象与形式。
此外,宗教信仰也为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题材。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宗教信仰成为了创作的重要来源。
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宗教人物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
例如,壁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佛陀形象,道教信仰的神仙人物,都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主题。
宗教信仰提供了创作的题材与内容,充实了艺术作品的内涵。
除了以上的影响,宗教信仰还促进了艺术的技术与风格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各种宗教建筑的兴建为建筑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庙宇、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的建造推动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也对历代建筑风格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宗教信仰也对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宗教信仰影响了艺术的思想、表现形式、题材选择以及技术与风格的发展。
同时,艺术又成为了宗教信仰的表现载体,为宗教仪式增添了神圣的色彩。
论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主持1班孙皓冉101502115在论述两者关系之前,首先认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宗教。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
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
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里的反映,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
希腊的神话,希腊的泛神论,广义说也是一种宗教,不过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相比,较少钳制人民的意识。
艺术与宗教在原始艺术中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歌舞、表演、雕刻、岩画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审美只是一种次要的功能。
艺术与宗教确有相通之处,这就是能激发人的内心的强烈情感。
现代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宗教和艺术都是人类深邃的情感启示。
”“在巫术和宗教两种仪式中,人们都必须诉诸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方法,以造成强烈的情感经验。
艺术的创造,正是产生这种强烈的情感经验的文化活动。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我国从魏晋开始佛教盛行一时,北魏和南梁先后正式定佛教为国教。
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后产生出中国的禅宗而走向衰亡。
我国的宗教艺术也可以称之为石窟艺术,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历史悠久,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
从古代的玉器到现代的电子游戏,艺术与信仰都是中国文化瑰宝的组成部分。
其中,艺术作品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
艺术通过它的形式表现宗教信仰的内涵和精神,展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和文化创造。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艺术紧密相连。
这主要是因为宗教信仰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又是表现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儒采信仰、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等多种宗教信仰在中国传播,而这些信仰都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信仰是中国的传统信仰之一,它强调“仁、义、礼、智、信”等诸多道德价值观。
在儒家的艺术中,注重品德、人性、厚德等方面的表现。
儒家的艺术注重描绘人物的精神面貌、人物形象的理想化和高度化表现,反映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
道教也是中国的传统信仰之一,它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道教的艺术中,注重描画自然界的景致和人物与自然的关系。
道教艺术的特点是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强调形式的和谐和意境的深远,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佛教是中国的代表性信仰之一,它强调“生、老、病、死”等人生命题,倡导涵养“菩提心”。
在佛教的艺术中,注重描绘佛教主题和表现佛教精神。
佛教的艺术特点是强调形体的规整和神态的端庄,反映了佛教信徒“舍得、善行、愿解脱”的精神。
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各种神仙、祖先、灵异故事等为内容,包括神仙画、神像雕刻、民间木版年画等形式。
在民间信仰的艺术中,注重描绘民间的传说故事和地方特色。
民间信仰的艺术特点是强调表现生动、形式多样,反映了普罗大众对神秘、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信仰之间是一种互动、融合、互相影响的关系。
因为受宗教信仰的影响,艺术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风格、主题、精神内涵上也有所不同。
宗教信仰为艺术提供了灵感、内容和主题,而艺术又通过它的形式表达宗教信仰的精神,增强人们对信仰的认同和感受。
中西宗教文化审美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神话与原始宗教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是远古的理想,文化的根系,它包容着一族群的团队哲学和整体艺术,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
所以,民族是从有神话以后才开始的,宗教是第一文化。
[1](p73)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不同的民族所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带有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
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
本文从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感性包容与理性独尊,淡然宁静与积极进取等方面比较,探讨宗教哲学差异对两种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行动,达到更有效地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伦理现实与世俗超越众所周知,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伦理与审美。
[2]p88儒家思想体现的这种伦理,是讲求伦理秩序的礼,用于节制人的欲望,以免破坏中国的伦理血缘基础及社会秩序。
这种伦理观念对悠久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尤其在《三国演义》中,作品鞭挞了不忠不孝,无信无义的曹操,赞扬了正统的蜀汉伦理国家,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弘扬儒家的仁、义、礼、智、性。
注重伦理秩序的孔子精神更偏于现实与平凡,因为被尊为文化圣人的孔子,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都是由世俗人物的修炼神化而成的。
他们以自己的深刻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人们的信仰,因而慢慢地获得神性变成神的。
所以儒道思想更体现了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注重现实生活的享受;强调现实的伦理关系;在生活现世之中寻找永恒。
中古的西方似乎分为两个世界,一个属于教会的,神灵的,智慧的信仰世界;一个是世俗世界统治者的属人的、情欲世界。
“艺术概论”论文浅议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姓名:李某某学号:院(系):艺术系班级:专业:美术学完成时间:年月摘要:伴随着文明的成熟,艺术与宗教相互影响,并都在文化的影响下带给人类无限的精神价值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作。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艺术社会学的问题,如同艺术与经济、政治一样是在联系中共存,个性中发展的,艺术世界的健康生存是需要多方而的营养供给的,宗教是艺术营养的一部分,艺术带给宗教的只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不同显现。
关键词:艺术宗教宗教艺术一、前言艺术宗教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
这二者作为心灵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共同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
艺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出来;宗教离开艺术的客体性相转而把内在的主体性呈现于观念。
也可以说,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宗教作为梳理过的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的体系,与感性的艺术似乎是相抵触的,事实却是,二者之间虽然有相互制约的成分,但也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充满活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更是游离于宗教之间。
二、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从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即艺术与宗教均处于萌芽状态时,二者即发生着联系。
大部分的艺术形式诸如音乐、舞蹈、雕塑、绘画、陶器等都会用来表现某种神秘的神性控制,并用于原始宗教的仪式当中。
据我国著名的东方美学大师、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先生考证,舞与巫原同一字,可见原始歌舞和巫术仪式紧密相关,这在今天一些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中也有反映。
而诸如尼日利亚头雕、拉斯科洞穴岩画、青海陶盆、广西花山岩壁画等等这些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作品也大多是出于巫术目的或带有宗教色彩而创作的。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有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的宗教歌曲和宗教音乐,如道教的斋醮乐,佛教的唱经乐等。
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利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
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使宗教不但能对教徒产生界著效果,对一般民众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浅论美学和宗教之间宗教与审美分属于人类不同的感性精神活动,审美代替不了宗教,宗教也代替不了审美。
它们都作用于人的生命形态,是存在维度上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的契合,同时都是对人存在本身的意义世界的精神维度建构方式,是爱的见证,更是对自由的无限接近与追寻,都致力于人的精神开拓与幸福。
标签:美学宗教存在意义一、从“美育代宗教”还是“宗教代美育”说起以“美育代宗教”是20世纪中国美学先驱蔡元培提出的著名主张,然而这并不是美学理论使然,乃是时代的特殊性使然。
他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遍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保守的、有限的”[1]。
显然,蔡先生是把宗教看作是落后愚昧的旧文化,以批判宗教的形式批判旧文化,以提倡美育形式的传播新文化。
然而,这仅是推进作为新文化的主题而提倡美育的特殊方式,并不是学理上的严格论证的结果。
尽管当时曾获艺术家的热烈拥护,美学学术界却应着寥寥。
在那个国人尚不知审美、美育为何物的时代,蔡先生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以此宣扬近代科学理性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传播美学新知,自有其时代的合理性,虽思之未深,亦情有可原。
百年余后,事实更证明了美学没有代替宗教,但是宗教也没代替美学。
正如潘知常先生所言“‘美育代宗教’无论是学理上还是逻辑上都不成立,这是一个假问题。
”[2](p117)他在《我爱故我在》中也提到“我们可以拒绝宗教,但却不能拒绝宗教精神。
我们可以拒绝信教,但却不能拒绝信仰。
我们可以拒绝神,但却不可以拒绝神性。
”[2((p5)哲学、宗教、科学、伦理、审美等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形式,其背后是人类深刻的内在的特殊的精神文化需要,只要这种内在的精神需要不灭亡,精神文化形式就不会灭亡。
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类的精神文化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每一种精神文化形式均有其独特性和局限性,独特性言其存在的理由,局限性言其他文化形式补充的必要。
由此而言,美育、审美代替不了宗教,宗教也代替不了审美。
二、宗教和美学的存在的合理性当人类理性面对“人为何而来,世界又为何而存”等等问题时,尽管人有能力提出,但又尚未能以纯实证的手段来证明此类问题得不出答案又会造成心理焦虑,由此,宗教便又是为人类为解决人类精神上归属感而生,赋予这个世界以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