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变电磁详细原理23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3
瞬变电磁法基本理论瞬变电磁法[1][2](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的基础是电磁感应原理,场源为人工源,因为研究的是响应场与时间的关系,又被称为时间域电磁法(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其人工场源分为2类:电偶源(即接地回线)和电磁源(即不接地回线)。
利用人工场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场,在其激发下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回线法线方向传播的一次磁场(即一次场),在一次场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
在一次场消失以后,涡流不会马上消失,它会有一个衰减的过程,此过程会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并继续传播,再由接收回线接收二次场。
这样,通过分析二次磁场的信息变化,就可以得到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
图1 瞬变电磁法的原理图[3]对于层状大地的瞬变电磁场,在垂直磁偶源的情况下,其均匀半空间的计算公式如下[4]:1.1烟圈效应针对瞬变电磁法激发的磁场,美国科学家M.N.Nahighian 提出[4][5]:感应涡流场在地表的磁场值为地下各个“环带”涡流层的总效应,该效应等效于一个电流环。
人们形象的将其称为“烟圈效应”。
涡流的形状为向下、向外扩散的同心环状,涡流与地面成47°扩散,其密度最大值的扩散方向与地面夹角大概30°。
其扩散公式如下[7]:其原因可以做如下解释:从上面的原理部分我们可以知道,在一次场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涡流会引发一个磁场。
这个迅速衰减的电磁场会在它的周围感应出一个更弱的涡流。
如此不断循环。
这一过程将会继续到磁场能量耗光。
为了克服烟圈效应提高探测精度,一些地质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2011年,王大设等人设计了,基于烟圈效应的11点超前探观测系统设计,可以在不同巷道条件下使用。
2015年,杨聘卿等人基于烟圈效应,对于山西常蒋煤矿的老空积水危害问题,设计了一个精度较高的方案,经验证比较准确。
1.2视电阻率磁偶源条件下的早期视电阻率,指取的极限条件时,推导出的计算视电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