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诗经三首《诗经》三首[教学目标]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预习指导]一、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正音《卫风•氓》氓:méng 蚩:chí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陨:yǔn徂:cú汤:shāng渐: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咥:xì隰:xí泮:pàn二、诵读全诗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教学指导]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一、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即比喻,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二、老师范读三、全班齐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前两册语文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但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知识扎实,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涵盖了丰富的课文类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
教材中的课文既具有文学性,又富有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拓展等。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秀诗文。
(2)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3)能够读懂简单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能够初步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能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短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注重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提高作文质量。
五、教学措施1、激发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1、《诗经》三首一、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设想:1、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
2、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
3、分析语言,体味神韵。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多媒体第一、二课时:学习《卫风·氓》【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氓》的内容提要。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想纯正)’”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一直到今天,《诗经》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仍在不断滋润着我们民族文艺的生长,《诗经》的许多语言仍活跃在我们民族的现代语汇中,《诗经》所表现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魅力仍奔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1林黛玉进贾府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1、通过阅读分析,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2、赏析本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㈡过程和方法:1、通过边看课文边听录音了解课文大意;2、通过重点赏析了解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把握文章主题;3、观看影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和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教学设计:㈠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2、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㈡教学用具:课件、录音带。
㈢教学课时: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1、导入课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是号雪芹,清代卓越的小说家。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字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巨大的变故使其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
3、关于《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历史,揭示了封建社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
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4、看课文,听录音,了解大意。
5、重点字音。
翠幄Wò敕造Chì便宜biàn惫懒bèi放诞dàn伺候cì作揖yī嫡亲dí狡黠xiá杜撰zhuàn内帏wéi两靥yè忖度cǔn阜盛fù6、理清思路,分析情节链: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找到情节链。
2023学年度第1学期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前言本教学计划是针对2023学年度第1学期语文第三册的教学安排。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高年级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升学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熟练掌握高年级语文知识,包括阅读、写作、听说等能力;2.能够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3.能够阅读和写作高难度文章;4.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本学期的语文第三册,共包含以下章节:1.《机遇》2.《谢幕》3.《背后的身影》4.《窗外》5.《家在哪里?》6.《微光时代》教学节奏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总共分为16个教学周,每周10课时,共160课时。
具体教学节奏如下:教学周数教学内容授课时间第1周机遇(上)10课时第2周机遇(下)10课时第3周谢幕(上)10课时第4周谢幕(下)10课时第5周背后的身影(上)10课时第6周背后的身影(下)10课时第7周窗外(上)10课时第8周窗外(下)10课时第9周家在哪里?(上)10课时第10周家在哪里?(下)10课时第11周微光时代(上)10课时第12周微光时代(下)10课时第13周复习(机遇、谢幕)10课时第14周复习(背后的身影、窗外)10课时第15周复习(家在哪里?、微光时代)10课时第16周期末检测10课时教学方法本学期的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分组活动等。
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周设立3个课后作业。
教学评估评估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
本学期的教学评估以期末检测为主,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总分为100分,满分为优秀。
总结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高年级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是一份系统而完整的教学计划。
希望教师能认真执行此教学计划,不断探索实践出符合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2一、教材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2、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
有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等。
3、课文的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新选的课文有描写自然现象的《秋天的图画》,有反映学生生活的《一株紫丁香》、《一分钟》,有表达爱国情感的《欢庆》、《我们成功了》等。
4、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课后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等语文练习外,还编排了词句积累与扩展的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练习。
5、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加了亲和力。
本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
首先,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本”变为“学本”。
其次,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再次,在“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6、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
二、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留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掌握第三册课本中汉字的笔画、字形和基本意义,提高汉字识读技能。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理解能力,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3.强化学生语文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4.通过门类丰富的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第一学期第一单元:读古诗1.讲解《登鹳雀楼》、《将进酒》等古诗,强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基本韵律的认识。
2.探究《古诗十九首》中的文化内涵,分析古诗中的隐喻和比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动手创作诗歌,掌握诗歌情感和艺术表现能力。
第二单元:读小说1.研读丰子恺的小说《一根红线》和张爱玲的小说《荷塘月色》等,挖掘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阅读小说,讲解小说中的各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安排小组讨论,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单元:说理文章1.研读鲁迅的《伪自由书·序》,探究文章的立意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讲解论证、举例等文章表达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出一篇说服力强的文章。
3.安排主题演讲,让学生尝试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第二学期第四单元:传统文化1.讲解《行路难》、《离骚》等古文诗篇,学习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掌握汉字和词语的演变历程,了解汉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安排面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书法、绘画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知。
第五单元:现代文学1.阅读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讲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人生哲学等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分析现代文学中的表达方式和文学手法,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说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反映他们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1500字尊敬的教师,以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的教案,目录如下:第一单元鲁迅与现代文学课文导读:1. 《狂人日记》 2. 《孔乙己》词语解释:鲁迅与现代文学诗歌鉴赏:孔融让梨结合实践,要求学生以鲁迅思想为指引,写一篇个人小论文。
第二单元名篇鉴赏课文导读:1. 《遗憾》 2. 《匆匆》词语解释:文意双解、结构分析、常见句式分析文学欣赏:名篇名句实践与探究: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古文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第三单元语言运用与修辞课文导读:1. 《智取威虎山》 2. 《黄帝内经》词语解释:运用实践与探究:以黄帝内经为篇目,分组进行学习,形成不同的学习心得。
第四单元文学细读课文导读:1. 《山海经》 2. 《蝴蝶》词语解释:细读实践与探究:以山海经为样本,准备一次班级展览,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第五单元古诗新和课文导读:1. 《桂花》 2. 《对晚会而不欢的事》词语解释:细读文学欣赏:唐代江南曲实践与探究:以唐代江南曲为样本,进行创作一个母亲节歌曲。
第六单元课外阅读课文导读:1. 《骆驼祥子》 2. 《葫芦娃》词语解释:课外阅读实践与探究:阅读骆驼祥子,进行一场班级阅读报告的展示活动。
第七单元口语运用课文导读:1. 《茶花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词语解释:口语运用文学鉴赏:中国经典名著实践与探究:以中国经典名著为样本,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口语表达。
第八单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课文导读:1. 《宁波古楼》 2. 《古琴》词语解释:文化遗产文学鉴赏:世界文化遗产实践与探究:策划一次班级文化讲座,讲述班级同学自己的家乡文化遗产。
第九单元读懂文本中的音乐课文导读:1. 《沁园春》 2. 《话剧与音乐欣赏》词语解释:音乐欣赏实践与探究:组织班级音乐会,要求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解读和分享。
第十单元语文课的社会化探究课文导读:1. 《国文课什么也教不了我》 2. 《国家语言安徽话》词语解释:社会化探究实践与探究:组织校内辩论,探讨语文课的社会化教学。
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两册语文的学习,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但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错别字较多,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还有些学生在写作时思路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生动。
针对这些情况,在第三册语文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材分析第三册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涵盖了丰富的文学体裁和主题。
教材中的课文既有经典的名家名作,也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现代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同时,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如词语的运用、句式的转换、修辞手法的理解等,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秀诗文。
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和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写作训练,通过批改、讲评等方式,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写出内容丰富、有个性的作文。
五、教学措施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问题导向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前两册语文的学习,学生们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简单的文本,但在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
在写作方面,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句子和段落,但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逻辑性和规范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同时,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有所欠缺,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第三册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记叙文、童话等多种文体。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渗透。
在单元主题的设置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秀诗文。
(2)认识本册教材要求的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和运用常用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有条理地叙述事情,能根据给定的主题进行简单的写作,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质疑和总结,提高阅读方法和技巧。
(3)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2)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的读写和运用,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有条理的写作,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2、教学难点(1)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023学年度第1学期语文学科第三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语文学科第三册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语文学科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文学习: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若干篇经典课文,通过阅读、分析、理解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精神的领悟和认识。
2.语言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3.语文知识学习:通过学习语义、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在学习之余,读一些好书,积累语言素材,增强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本学期语文学科第三册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互动授课法: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借助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素材,与学生进行互动授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内容导入法:教师将以感性体验为基础,以理性思考为导向,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
3.任务驱动法: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制定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在任务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4.合作学习法:教师也会鼓励学生之间在学习中互相合作,通过小组研讨、合作作业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意识。
四、考核方式本学期语文学科第三册的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期中考试:在学期的中间时期,将组织一次期中考试,考核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
2.作业考核:在学期中,教师也会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作业考核,以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3.小测验:在学期中,将会不定期组织小测验,考核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在学期末期,将组织一次期末考试,考核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识字”、“课文”组成。
“识字”与“课文”部分全部注了音。
“识字”安排了两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
“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共24课。
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
本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
全册共安排生字456个,其中要求写的为279个,另外的177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
大体上按内容分为6个单元:1~4课为“秋光篇”,课文内容大都与秋天的物候有关;5~8课为“生活篇”,意在反映儿童的生活乐趣;9~12课为“人生篇”,意在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13~16课为“勤学篇”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18~21课为“环保篇”,主要教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21~23课为“品德篇”,意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本册教材仍然坚持“多编少搬”的原则,所编选的课文,仍然体现内容丰富、充满情趣的特点。
本册课文语言规范,浅显易懂,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插图精美,富有童趣,便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继续培养语感,并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
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继续坚持指导学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
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复习巩固所学生字新词,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
四是句式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使他们充分感知,反复习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
二、班级情况分析二年级大部分同学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们聪明好学。
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映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后进生的学习,使他们逐步赶上大部队。
学年度第1学期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
学年度第1学期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第三册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
二、教学内容:
语文第三册教材的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 练习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2.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演讲等互动活动。
3. 任务型教学:设计任务型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设计每周的教学计划,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六、教学评价:
1. 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日常评价。
2. 设计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以上是大致的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高。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比如,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加强,写作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和生动,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等。
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板块和内容。
在课文的选择上,涵盖了多种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文言文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等板块,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表达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秀诗文。
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够正确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加强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作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加强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1、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2、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备课指南: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备课指南的一部分,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下面,本文针对语文第三册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在语文第三册的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1、学习并掌握更多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的个人美学表达兴趣。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通过快乐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语文知识更好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每篇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2、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水平。
3、激发学生追求语文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1、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语文文本内涵所要表现的意义。
2、要求学生在理解内涵的同时,加强自身语言表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
四、教学方式1、主体性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2、合作学习。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应该进行合作和互助,互相学习,相互帮助。
3、理论结合实践。
语文学习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扎实地应用在生活中。
五、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应该以学生教科书、阅读清单、课外阅读书单为主,集中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注重阅读体验、思考和思辨,注重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启发,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语总之,制定好一份全面的教学计划是教师教授语文第三册有意义、高质量、高效益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1、在语境中自主识字_1个,规范书写8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从文字中发现美,在头脑中浮现美,在朗读中表现美。
用心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3、在学文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4、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积淀美,并付诸实践。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6、鼓励孩子们自己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1、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55个生字,会写4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加深热爱祖国,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3、继续学习识字方法,掌握构字规律。
通过构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学会更多的生字。
加深对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以及独体字结构的认识。
4、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学习正确的书写方法。
注意学生对于汉字关键笔画的掌握,进一步规范学生笔顺的书写。
5、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领会课文的主旨,背诵相关相关课文。
2、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3、引导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4、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编辑故事。
1、本单元要求会认 44 个生字,会写 40 个生字。
2、与生活链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从而感知社会。
3、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
4、学习日记的格式。
5、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
1、会认 65 个生字,会写 46 个生字。
2、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
引导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
3、本单元的主题课文是带说明和记叙性的,因此读通,读好,读懂成了重要目标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
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2祝福
3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
4蜀道难
5杜甫诗三首
6琵琶行并序
7李商隐诗两首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9劝学
10过秦论
11师说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13宇宙的边疆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研究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研究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1-善待生命研究论证爱的奉献研究议论中的记叙讨论
梳理探究
社交中的语言应用文学作品的本性化解读语文研究的自我评判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总复习。
202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必修三中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基本内容、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分析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创作,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语文知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合作与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圈点勾画、做笔记等,提高阅读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其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文学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如象征、隐喻、对比等。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挖掘和理解。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表达。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利用相关背景知识或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新课呈现: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叙事结构、人物形象等。
讲解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讨论与探究:组织学生围绕文学作品的某个主题或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发表个人见解。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
汇总讨论结果,对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巩固练习与拓展: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阅读理解、文本分析等,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学计划(新课标)一、教材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2、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
有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等。
3、课文的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新选的课文有描写自然现象的《秋天的图画》,有反映学生生活的《一株紫丁香》、《一分钟》,有表达爱国情感的《欢庆》、《我们成功了》等。
4、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课后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等语文练习外,还编排了词句积累与扩展的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练习。
5、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加了亲和力。
本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
首先,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本”变为“学本”。
其次,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再次,在“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6、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
二、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留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概括中心思想;(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4)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文学作品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本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古代诗歌;第二单元:现代诗歌;第三单元:散文;第四单元:小说;第五单元:戏剧;第六单元:文言文。
2.课文目录:第一单元:《雨霖铃·寒蝉凄切》、《长恨歌》、《登高》、《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二单元:《再别康桥》、《雨巷》、《致橡树》、《乡愁》;第三单元:《荷塘月色》、《我的叔叔于勒》、《故都的秋》、《我的叔叔于勒》;第四单元:《祝福》、《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雷雨》;第五单元:《茶馆》(第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六单元:《劝学》、《师说》、《六国论》、《赤壁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概括中心思想;(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4)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3)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导入: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4)写作训练:以诗歌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2.第二单元:现代诗歌(1)导入:介绍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4)写作训练:以现代诗歌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3.第三单元:散文(1)导入: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分类;(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体会散文情感;(4)写作训练:以散文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4.第四单元:小说(1)导入: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分类;(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情节;(4)写作训练:以小说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5.第五单元:戏剧(1)导入:介绍戏剧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分类;(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戏剧内容,分析戏剧情节;(4)写作训练:以戏剧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6.第六单元:文言文(1)导入: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言文内容,分析文言文结构;(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生字词和重点词语学习: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凄切’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解释:“‘凄切’形容的是一种悲伤而深切的感情,大家可以在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种情感呢?”(2)课文内容理解与中心思想概括:教师引导:“请大家阅读《长恨歌》的第一段,然后告诉我,这段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3)文学作品欣赏与文学常识: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苏轼是谁吗?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豪放洒脱,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高一下学期教学反思暨第三册教学工作计划
反思:
江高2011级结束了高一教学活动,绵阳统考成绩出笼,细细分析,可圈可点。
而语文有走麦城之味,回想起来,心里酸酸的。
想高一上期是那般辉煌,本期老师是那么尽力,怎么与预期差别忒大?下面理理思路,以期扬长避短,东山再起,重振河山!
一、主观原因:
1、上期期末成绩真的不错,恐怕在不同程度上带给了老师们麻痹思想,这点每位老师当反
省。
2、上期许多好的做法不同程度上有些松懈,比如,周记写作和督查问题,以不同方式练字
规范卷面问题等。
3、疯狂读书活动安排有点骛远,未能与期末考试紧密结合,以致教材课文中出现的名句熟
记程度不好得分不理想。
4、据了解,期末复习时,老师们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与技法的指导普遍不很到位,学生答
题显得有些盲从。
5、期末复习重练习轻读书的现象比较明显,对教材课文的理解缺乏理性与深度。
6、《读本》文言没按组内要求完成教学的班级较多,以致《苏武牧羊》中的文言翻译丢分
严重。
7、……
二、客观原因
本期组内因孕休息女老师多达3人,加上其他喜事连连,代课、换老师上课成家常便饭,给学生适应带来了困难。
另外,因师资紧张,有4位老师长时间上3个班的课,其中李嘉斌还是班主任。
三、期末成绩基本情况与增长点
1、A优211人,落后大盘人;B优122 人,落后大盘人;平均分。
2、A优69分,全年级68分共有66人,67分共有90人,潜力巨大;B优60分,59分共有148人,58分有125人,市场广阔,前途无量。
3、从改卷场获知,南山中学、江油一中总复习时均强化练习过《锦瑟》名句默写,本校仅有位数不多的学生背过,相信我们的疯狂读书,其效果总有爆发的时候……
4、最大增长点:全体师生的信心和精神!
计划:
一、基本情况简析
2011级高一时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教与学配合比较默契,学生作业较认真。
而有些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少部分同学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表现为作业不能完成,上课时有迟到、瞌睡、不做笔记等,适宜多开展一些讲新闻、即席演讲、朗读比赛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听说与社交能力等。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存在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解题技巧较为欠缺等问题。
二、教学目的:
1、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从而进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2、通过对古、现代诗歌的学习,教授学生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欣赏的能力。
3、古代文言文单元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在讲授现当代文和古代散文过程中,穿插兼顾写作、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2、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着重加强语文双基础的训练,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4、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各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一)1—2周第五单元
17.六国论………………………………………苏洵
1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9.*伶官传序……………………………………欧阳修
20.*石钟山记……………………………………苏轼
词类活用
(二)3—4周第一单元
1.《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2.离骚(节选)…………………………………屈原
3.*孔雀东南飞(并序)………………………
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他古诗诵读篇章湘夫人……屈原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三)6—8周第二单元
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近体诗六首
山居秋暝……王维登高……杜甫*蜀相……杜甫*石头城……刘禹锡
*锦瑟……李商隐*书愤……陆游
8.词七首
*虞美人……李煜雨霖铃……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鹊桥仙……秦观*声声慢……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扬州慢………姜夔
综合性学习:解读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
其他古诗诵读篇章
渔翁……柳宗元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
李凭箜篌引……李贺过华清宫………杜牧
菩萨蛮……温庭筠浪淘沙…………李煜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苏幕遮……周邦彦一剪梅……李清照
(四)9—10周半期考试
(五)11—12周第三单元
9.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10.故都的秋……………………………………郁达夫
11.*道士塔………………………………………余秋雨
12.*泪珠与珍珠…………………………………琦君
散文的艺术魅力………………………………佘树森
(六)13—-14周第四单元
13.灯下漫笔(节选)…………………………鲁迅
14.漫话清高……………………………………金开诚
15.*巴尔扎克葬词………………………………雨果
16.*短文两篇
美腿与丑腿……富兰克林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
(七)15—16周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21.项脊轩志……………………………………归有光
22.五人墓碑记…………………………………张溥
23.*登泰山记……………………………………姚鼐
24.*病梅馆记……………………………………龚自珍
(八)17—20周期末考试复习
综合性学习山水与文化
文言常用句式
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议论要有理有据劝说
第二单元议论要有条有理讨论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中国文学的鉴赏…………………………………袁行霈20世纪中国文学概况…………………………殷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