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权威发布弱视诊治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268.01 KB
- 文档页数:10
国家弱视消除标准
一、覆盖范围
国家弱视消除标准旨在全面覆盖从诊断、治疗、预防到康复的各个领域,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二、诊断标准
1.视力低于0.8或矫正视力低于0.8;
2.存在明显的斜视或眼球运动障碍;
3.眼部结构异常或病变;
4.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三、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
3.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视力、眼位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四、预防措施
1.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早发现弱视等眼部问题;
2.提倡科学用眼,保持正确的阅读和观看姿势;
3.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
4.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五、康复标准
1.视力得到明显提高,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
2.眼位恢复正常,眼球运动障碍得到改善;
3.患者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
六、监测指标
1.视力变化情况;
2.眼位及眼球运动情况;
3.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七、资源配置
1.建立健全的眼科诊疗体系,确保基层医院具备弱视诊疗能力;
2.加强眼科医生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3.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八、知识普及
1.开展弱视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弱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3.提供弱视防治科普资料,方便患者及家属获取相关知识。
弱视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弱视概述弱视(amblyopia)是常见的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眼部疾病之一,指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但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视力的恢复,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英文名称:amblyopia。
其它名称:弱视症。
相关中医疾病:小儿通睛、能远怯近、胎患内障、疳积上目、小儿眼生翳、视瞻昏渺。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弱视不是遗传病,不会遗传给后代,但是引起弱视的因素,如高度散光、高度近视、斜视等是有遗传倾向的。
发病部位:头部,眼。
常见症状:视力差、视物模糊。
主要病因: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形觉剥夺。
检查项目:视力检查、屈光状态检查、外眼检查、瞳孔检查、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双眼红光反射试验、注视性质检查、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早期诊断和治疗疗效较好,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临床分类:1、斜视性弱视为单眼弱视。
发生在单眼性斜视,双眼交替性斜视不形成斜视性弱视。
2、屈光参差性弱视即两眼之间存在屈光参差,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D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D,屈光度较高的一眼可以形成弱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为单眼性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为双眼性弱视。
双眼中低度近视一般不会形成弱视,超过-10D(即1000度)的近视有形成双眼弱视的危险。
由双眼高度散光引起的弱视又称子午线性弱视。
4、形觉剥夺性弱视可为单侧或双侧,单侧较双侧更为严重。
这种弱视形成所需要的时间比形成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时间要短。
婴幼儿即便短暂地遮盖单眼也可能引起剥夺性弱视,故应该在视觉发育关键期避免不恰当的遮盖。
二、弱视的发病特点三、弱视的病因病因总述:婴儿出生时,视力不及成年人的1%,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双眼光感受细胞不断发育和完善,5岁前是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视觉发育会延续至6~8岁,此时,若因某种原因造成双眼视物障碍,光感受细胞则不能得到正常的刺激,视功能便会停留在一个低级水平。
眼视光弱视训练指南及培训方案弱视概述一、弱视定义: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的所引起的远视力小于0.9,且不能矫正者。
二、弱视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斜弱视组2010年制定的最新的弱视诊断标准,弱视是指发生在视觉发育期间,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由于存在斜视、未经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下限,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
各年龄阶段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限分别为:3岁以下儿童0.5、4岁至5岁0.6、6岁至7岁0.7。
三、弱视分类:按弱视程度分:1、轻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8-0.62、中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5-0.23、重度弱视:矫正视力≤0.1按弱视性质分:1、斜视性弱视: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
2、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的屈光度相差球镜≥1.50D,柱镜≥1.00D。
3、屈光不正性弱视:双侧,未矫正过,双眼视力接近,远视≥3.00D,近视≥6.00D,散光≥2.00D。
4、形觉剥夺性弱视:婴幼儿期由于屈光间质混浊,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不适当遮盖等引起的视功能障碍。
5、其他:先天性、子午性、中毒性、营养性、癔病性等弱视治疗及训练一、弱视治疗1、中心注视性弱视治疗①屈光矫正,配戴眼镜②遮盖疗法③压抑疗法④视刺激疗法2、旁中心注视弱视治疗①后像疗法②红光滤光片疗法③海丁格刷疗法④传统遮盖法3、综合疗法①视近训练②弱视治疗仪辅助训练③视频图像疗法4、药物治疗①左旋多巴②胞二磷胆碱③药物压抑法④神经化学疗法及微量元素⑤中医药5、弱视的双眼视功能重建①同时视训练②融合训练③立体视训练④其他:固视训练、异常视网膜对应矫正、手描立体镜、视-听训练、红绿立体图片、实体镜等。
二、弱视训练方案1、远视性弱视:如某患儿阿托品散后屈光度数为OD:+7.00/+1.50*90°;OS:+1.00配镜度数:OD:+6.00/+1.00*90°→0.12 OS:平光→1.0训练方法:后像疗法→红闪(15分钟)→CAM(20分钟)→游戏(10分钟)→视力表训练(20分钟)→后像疗法→精细作业(30分钟)→海丁格光刷(5分钟)。
弱视诊治指南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常造成视力低下并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要尽早积极治疗。
为标准弱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弱视的定义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历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正确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称为弱视。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年龄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二、弱视的分类〔一〕斜视性弱视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
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融合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响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
交替性斜视因双眼获得视觉刺激的时机均等,一般不会引起弱视。
〔二〕屈光性弱视1.屈光参差性弱视当双眼的屈光度数不等时,可以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的程度与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屈光度数较高眼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双侧屈光不正性〔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弱视是屈光性弱视中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幼儿的双眼视力下降。
它的发生机制只涉及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作用,多发生于未配戴矫正眼镜的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正确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
远视屈光度数≥、散光度数≥,可增加发生弱视的危险性。
近视性屈光不正由于患儿可以获得近处景物的影像而较少引起弱视,只有大于0Ds的高度近视才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发生,因此近视性弱视的诊断需慎重,大于0Ds的高度近视尚需排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
一般在配戴屈光矫正眼镜3~6个月后视力不能恢复正常可确诊。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眼的屈光间质完全或局部不透明,导致视网膜上影像模糊而引起的。
引用本文:中国低视力康复临床指南(2021).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丨古匕l i f2021,23(3): 161-170. DOI: 10.3760/l 15909-20210221-00068. 丨阳;小1日丨午J U l l l l L d l I T U l U d U l C中国低视力康复临床指南(202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2008200项目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目H见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目料见光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吕帆(ORCID:〇〇〇〇-〇〇〇2-5262-8110),Email:lufan62@关键词:低视力;康复;流程;临床指南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2008200)DOI: 10.3760/ 115909-20210221-00068Chinese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Clinical Guideline (2021)Research Panel of t he National Key R&D Project 2020YFC2008200; Chinese Optometric Association of Chinese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 Optometry Committee of Chinese Ophthalmologists AssociationKey words: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process; clinical guideline Funding: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Q iina (2020YFC2008200) DOI: 10.3760/cma.j .cn 115909-20210221 -00068视觉是人类感觉信息来源的主体(>82%),视觉损伤不仅影响视觉功能,更降低患者的独立生存 能力,增加家庭以及社会经济负担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近视防治指南、斜视诊治指南和弱视诊治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06.01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8〕393号
•【施行日期】2018.06.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已被修改
•【主题分类】医政医管
正文
关于印发近视防治指南、斜视诊治指南和弱视诊治指南的通
知
国卫办医函〔2018〕3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等问题日益严重,且低龄趋势明显,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为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等低视力防控工作,我委组织编写了《近视防治指南》、《斜视诊治指南》和《弱视诊治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可从我委网站下载),供医疗卫生机构在防治工作中应用,请你们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附件:1.近视防治指南
2.斜视诊治指南
3.弱视诊治指南
(代章)
2018年6月1日。
弱视诊治指南弱视,即视觉缺陷,是一种常见的眼睛疾病,其特点是眼球结构正常,但视觉功能异常。
在弱视患者的眼睛,无论是角膜、晶状体还是视网膜,都没有明显的问题,但大脑对光信号的处理能力却存在障碍。
弱视的主要原因是儿童期视觉发育异常,通常发生在0-6岁之间。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视觉发育需要两只眼睛同时协调工作。
而当一只眼睛视觉功能不正常时,大脑会更加依赖另一只眼睛,导致未受刺激的眼睛的视觉功能进一步退化,最终引发弱视。
弱视的症状包括视力模糊、视物模糊或呈现双影、眼睛干涩、过于频繁眨眼等。
由于弱视在儿童期就开始出现,因此一些儿童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视觉问题。
因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视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就医。
那么,弱视的诊治指南是怎样的呢?首先,寻找专业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应该带着弱视患者去正规的眼科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弱视和弱视的程度。
医生将进行视力检查和眼底检查,帮助确诊。
第一篇完。
接下来,请让我继续第二篇写作。
谢谢!一旦确诊弱视,接下来就是治疗阶段。
弱视的治疗主要包括眼镜矫正、眼部训练和药物治疗。
眼镜矫正是弱视治疗的基础,它可以通过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视觉问题来提高视力。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患者配备适合的眼镜,以便保持最佳的视觉状态。
眼部训练主要包括闭眼训练、眼球运动训练、远近距离转换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刺激弱视患者的大脑对视觉信号的处理,从而有助于提高弱视患者的视力。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一些弱视治疗药物,如光感受器激活剂、光感应酶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弱视患者的视觉敏感度,促使患者对刺激物有更好的反应。
总结起来,弱视的诊治指南包括早期发现、及早诊断、找到专业医生、配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眼部训练和药物治疗。
家长和患者本身都需要密切合作,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以便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弱视是一种早期发现并及早治疗就能够纠正的视觉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弱视的中医病机治疗指南1、什么是弱视?其就是单眼或是双眼最佳矫正视力比相应年龄的视力低,然而在眼部检查中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这是因为视觉发育期的不正常视觉经验导致的,如,高度屈光不正、单眼斜视、形觉剥夺、屈光参差等,弱视在八岁前还没有诊断和治疗,就会因为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终身视力低下。
该疾病的基本病因是:大脑需要同时两只眼睛接受一个明确、布局合理的图像,这样视觉系统才可以正常发育。
这一发育一般是在3岁内开始,到6-8岁结束。
如果有一只眼睛成像不清楚或是错误,或是视觉信号不能经过视神经传导中枢神经,大脑就会忽视由患侧眼睛传入的信息,导致形成弱视。
如果抑制的时间过长,就会诱发长久的视力异常。
容易诱发弱视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孕期吸毒品或是饮酒、发育迟缓、早产、孕期吸烟、父母有弱视、胎龄较短。
2、弱视的中医病机肝肾虚损。
这是因为先天不足导致的,肝血不足,肾精亏少。
眼带或是眼珠发育的不是很好,导致能看到远处,但是近处比较困难,长期如此,目珠偏斜。
幼儿长时间逼近视物,或者是头偏向一侧,看的太久会导致筋脉痉挛,产生斜视性弱视;肝虚和肾虚,神光衰弱,导致能近怯远。
如果父母有高度近视,可能会遗传给孩子;早产婴儿眼内组织发育的还不够全面;或者是在母亲怀孕期间因为反应太大而导致营养不良,限制了胎儿眼球的发育,易导致弱视的出现。
脾胃虚弱。
中医学中,脾主肌肉,眼带属于脾所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眼睛得不到有效的涵养,并看不清楚物体。
眼连经络,能视万物。
立足于经络循行路径而言,十二经络都和眼具有联系,密布在眼周,只有将气血精微物质持续的输送给眼睛,才能确保眼功能的正常。
弱视辩证治疗,一般是疏通经络和调理气血,进而明目增视。
3、弱视的诊断在诊断中应该注重望诊以及问诊。
基于问诊,全面的掌握患者发病的过程,望眼部能够大概辨别是内障还是外障,疾病轻重度等。
再加上触诊,借助仪器,准确的做出诊断。
该疾病属于发育性疾病,应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如果存在一些情况,容易产生弱视,如,屈光参差、斜视、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等等。
一、前言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患病率约为儿童的1%-5%。
弱视仅发生在视觉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期。
弱视的治疗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弱视影响立体视觉。
二、定义(一)VonNoordenMD(1985)由于形觉剥夺或双眼相互作用异常导致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经恰当治疗后视力提高者。
(二)美国眼科学会临床指南(2003)由于视觉中枢异常导致最好矫正视力下降,儿童早期由于光学性、物理性或眼位异常引起视觉发育异常。
(三)美国视光学会临床指南(CPG)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1.0,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病年龄上限是6-8岁(2004)。
(四)美国眼科学会眼科基础与临床教程斜视与小儿眼科分册不能直接归因于眼部或视路的任何结构异常所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是由生命早期异常的视觉经验引起的,常发生于眼位偏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和各种造成视觉图像质量下降的疾病。
(五)中华眼科学会斜视弱视学组(2010)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
三、病因弱视的根本原因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视觉剥夺和双眼相互作用异常。
(一)视觉剥夺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
(二)双眼相互作用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两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
四、分类按病因可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一)斜视性弱视由于斜视引起的复视和视混淆,使病人感到极度不适,大脑视皮质中枢主动抑制由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使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形成弱视。
单眼性斜视形成弱视。
(二)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发生于未戴过屈光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主要见于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相近。
弱视的诊疗流程及进展[ 定义]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
目前定义不是很统一,但基本含义相近。
von Noorden 曾把其概括为无器质性原因的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下,矫正镜片不能改善视力,但如在正确治疗下,则视力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复[1、2]。
眼科临床指南(美国)一书认为弱视是由于视觉中枢缺陷而导致的最好矫正视力下降,是在儿童早期由于光学性、物理性或眼位异常而引起的视觉发育异常[3] 。
我国斜视弱视专业工作者曾在学组会议上将弱视定义(1987,1996)为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且不能矫正者[4]。
我国近年多版的眼科学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材将其描述的较详细,认为弱视是指由于在视觉系统发育时期进入眼内的有效视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视网膜黄斑部形成清晰物象(形觉剥夺)的机会和/或两眼视觉信息输入不同,引起双眼间清晰物象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发育障碍,引起矫正视力(远)≤0.8,或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眼底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者[5、6]。
儿童视力有其发育性特点,不同年龄段可能存在不同的正常生理值。
经常被人们提到的是 J.Lvwton Smith视力:1岁20/200(0.1)2岁20/40(0.5)3岁20/30(0.6)4岁20/25(0.8)5岁20/20(1.0)眼科临床指南(美国)建议的转诊适应证视力[3]:3岁左右≤0.4,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5岁左右≤0.5,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5岁以后≤0.7,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已加大力度开展这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有望很快出台我国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正常生理视力及弱视视力诊断标准。
[ 发病机制]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年以来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而形觉剥夺和双眼异常交互作用则被认为是导致弱视发生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的神经生理学机制认为反常的双眼竞争比直接的视觉剥夺本身更有害。
眼科眼科临床指南对弱视的定义眼科临床指南对弱视的定义1. 引言眼科临床指南对于各类眼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眼科领域中,弱视是一种常见而且重要的眼病,对儿童特别具有挑战性。
本文将对眼科临床指南中关于弱视的定义进行探讨,并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2. 弱视的概念和病因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障碍,通常出现在儿童早期,如果未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会引起长期的视觉损害。
其主要特征是视觉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同时伴有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弱视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屈光不正、斜视、白内障等。
3. 眼科临床指南对弱视的定义眼科临床指南对弱视的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3.1 弱视的视力标准根据指南,弱视的诊断通常依赖于视力检查。
以常规的“视力表”或“视力图”为基础,要求患者按照特定的规则读取给定的视觉信息。
一般情况下,眼科临床指南认为,当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2以下(也可以是视力比例低于50%)时,可诊断为弱视。
3.2 弱视的起始芳龄和时间要求根据指南要求,弱视的病程应在儿童早期开始,大多在6岁前才逐渐显现。
指南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弱视的重要性强调,提出在3-5岁之间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非常关键。
3.3 弱视的诊断标准眼科临床指南将弱视的诊断标准具体分为两个方面:视力标准和弱视原因。
视力标准要求满足前述0.2以下的视力差异;弱视的原因包括屈光不正、斜视、白内障等。
指南鼓励医生在诊断时要全面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眼科临床指南对弱视的定义能够为医生提供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促进诊断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指南中强调了早期发现和治疗弱视的重要性,这对于儿童视力的正常发育非常关键。
然而,我认为指南对于早期干预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5. 总结和回顾本文对眼科临床指南对弱视的定义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弱视作为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眼病,对儿童特别具有挑战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6.17•【文号】国卫办妇幼发〔2021〕11号•【施行日期】2021.06.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妇幼健康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妇幼发〔202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规范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早期发现儿童常见眼病、视力不良及远视储备量不足,及时转诊干预,控制和减少儿童可控性眼病及视力不良的发展,预防近视发生,根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我们组织制定了《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1年6月17日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和加强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促进儿童眼健康,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国卫基层发〔2017〕13号),进一步细化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内容,制定本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时间及频次根据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眼及视觉发育特点,结合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时间和频次,为0~6岁儿童提供13次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
其中,新生儿期2次,分别在新生儿家庭访视和满月健康管理时;婴儿期4次,分别在3、6、8、12月龄时;1至3岁幼儿期4次,分别在18、24、30、36月龄时;学龄前期3次,分别在4、5、6岁时。
三、服务内容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儿童常见眼病、视力不良及远视储备量不足,及时转诊干预,控制和减少儿童可控性眼病及视力不良的发展,预防近视发生。
弱视诊治指南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常造成视力低下并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要尽早积极治疗。
为规弱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弱视的定义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称为弱视。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年龄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二、弱视的分类(一)斜视性弱视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
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融合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应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
交替性斜视因双眼获得视觉刺激的机会均等,一般不会引起弱视。
(二)屈光性弱视1.屈光参差性弱视当双眼的屈光度数不等时,可以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的程度与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双侧屈光不正性(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弱视是屈光性弱视中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幼儿的双眼视力下降。
它的发生机制只涉及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作用,多发生于未配戴矫正眼镜的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
远视屈光度数≥5.00Ds、散光度数≥2.00Dc,可增加发生弱视的危险性。
近视性屈光不正由于患儿可以获得近处景物的影像而较少引起弱视,只有大于6.00Ds的高度近视才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发生,因此近视性弱视的诊断需谨慎,大于10.00Ds的高度近视尚需排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
一般在配戴屈光矫正眼镜3~6个月后视力不能恢复正常可确诊。
浅谈清视优瞳青少年视力疗愈方案发布时间:2022-04-24T05:20:07.939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期作者:郑瑞莹丁兆鹏[导读] 清视优瞳是一家专业致力于青少年近视防控及综合手段干预的专业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理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把中药、按摩、磁疗、脉冲等方式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眼部近视综合干预系统。
郑瑞莹丁兆鹏山东协和学院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7摘要:清视优瞳是一家专业致力于青少年近视防控及综合手段干预的专业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理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把中药、按摩、磁疗、脉冲等方式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眼部近视综合干预系统。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近视一、政策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时代。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带给人们的社会信息量不断加大,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生活节奏和信息淘汰率加快....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接收信息主要依靠人体的眼睛。
眼睛是人类器官中最重要的器官。
人类大脑中大约有80%的各类信息是由眼睛获取的。
因此保护和防治眼疾已成为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眼睛近视率之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2016年,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协同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具体要求。
具体包括:一是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教育、卫生发展相关规划;二是组建省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专家队伍;三是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试点,探索建立融合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跟踪管理等内容的长效防控机制;四是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考核指标;五是注重早期发现,探索建立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档案,做到视力异常早发现、早干预。
弱视诊治指南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常造成视力低下并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要尽早积极治疗。
为规范弱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弱视的定义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称为弱视。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年龄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二、弱视的分类(一)斜视性弱视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
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融合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应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
交替性斜视因双眼获得视觉刺激的机会均等,一般不会引起弱视。
(二)屈光性弱视1.屈光参差性弱视当双眼的屈光度数不等时,可以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的程度与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双侧屈光不正性(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弱视是屈光性弱视中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幼儿的双眼视力下降。
它的发生机制只涉及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作用,多发生于未配戴矫正眼镜的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
远视屈光度数≥5.00Ds、散光度数≥2.00Dc,可增加发生弱视的危险性。
近视性屈光不正由于患儿可以获得近处景物的影像而较少引起弱视,只有大于6.00Ds的高度近视才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发生,因此近视性弱视的诊断需谨慎,大于10.00Ds的高度近视尚需排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
一般在配戴屈光矫正眼镜3~6个月后视力不能恢复正常可确诊。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眼的屈光间质完全或部分不透明,导致视网膜上影像模糊而引起的。
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或生后早期获得性白内障。
角膜混浊、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积血以及上睑下垂也会造成形觉剥夺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是不太常见的弱视类型,但是比较严重且难以治疗。
由单眼瞳孔区的遮挡所导致的弱视性视力丢失要比同等程度的双眼剥夺性弱视所产生的视力损失更大。
对于患有影响视力的单眼白内障的患儿,如果在生后2个月前进行白内障手术并进行光学矫正和视功能训练,预后较好。
医源性遮盖性弱视是形觉剥夺性弱视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在长期眼部遮盖性治疗或以睫状肌麻痹剂进行离焦后发生,这种类型也称为“可逆性弱视”。
三、弱视的危险因素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未矫正的屈光不正(远视性屈光度数≥5.00Ds、散光度数≥2.00Dc,近视度数≥6.00Ds)及形觉剥夺(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完全性上睑下垂等)。
发生弱视的危险因素还包括早产、小于胎龄儿、发育迟缓,患者的一级亲属有弱视及孕期吸烟、喝酒等环境因素。
四、弱视的诊断(一)相关检查弱视的相关检查,除了常规的视力、外眼、眼前节与眼底检查,还包括双眼红光反射(Bruckner)试验、注视类型、双眼视及立体视检查、双眼眼位和眼球运动检测、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等。
儿童视力检查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而定。
对1岁以下的婴儿可观察其注视行为、采用注视和追随试验、遮盖厌恶试验、视动性眼球震颤(optokineticnystagmus,OKN)、选择性观看(preferential looking,PL)、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VEP)等检查方法。
1〜2岁的儿童可采用垂直三棱镜试验、PL等检查方法;2〜3岁儿童可采用认图和图形配对等检查方法;3岁以上可采用图形视力表、E字视力表检查。
3岁以下儿童视力的评估:①注视和追随试验用于评估儿童单眼注视的能力,包括注视的质量(稳定、不稳定)、注视持续的时间(持续性注视、非持续性注视)、注视的位置(中心注视、偏中心注视)。
②遮盖厌恶试验即交替遮盖患儿两眼,观察其反应有无差别从而比较患儿两眼视力的不同。
通常患儿会拒绝检查者遮盖其视力较好的一眼,表现为哭闹、扭脸等拒绝反应。
③垂直三棱镜试验用于正位眼或小度数斜视儿童弱视的诊断。
在患儿眼前放置一块10~15△基底向下的三棱镜就可以鉴别患儿哪一只眼正在注视,因此就可以决定其两眼的注视偏爱。
④双眼注视偏爱试验常用于患有大角度斜视不配合检查视力的儿童弱视的诊断,对其两眼视力进行比较。
(二)视力检查儿童主观视力检查:主观视力检查涉及辨认视标,包括字母、数字或符号,这是评估视力确定弱视的最常采用的方法。
视标可挂在墙壁上、显示在计算机屏幕或手持卡片上,在远距离(3~6米)和近距离(35~40厘米)进行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应当标准化以便于对一系列随诊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标准视力检查应采用白色背景、黑色视标的高对比度视力表。
儿童在视力检查时能否配合取决于视力表的选择和检查者的技术,以及和儿童的友好关系。
为了检查结果的准确真实,检查的环境应当保持安静。
幼儿在视力检查开始时,对放在近处的视标进行熟悉会对检查有帮助。
对年幼、害羞或有认知缺陷的儿童进行检查时,让儿童将视力表上的视标与他们在手持卡片上的图案比对可以取得更好的检查效果。
视力检查应当左右眼分别进行,并备有屈光矫正的设备。
非检查眼应用粘贴的眼罩或胶带来遮盖以防止儿童偷看。
有时儿童不允许有任何单眼遮盖,这种情况下应当测量双眼视力。
对于眼球震颤的患者进行单眼视力检查需要应用一个高度正球镜的镜片将对侧眼进行雾视,或者应用一个半透明(而不是完全不透光)的挡眼板进行遮盖,而且对这些患者要进行双眼视力检查。
视力表上视标的选择和排列能明显地影响视力检查结果。
视标应当是清楚、标准、具有相似的特征。
目前常见的视力表有LEA图形视力表,HOTV字母视力表,Snellen视力表及国际标准视力表。
视力表上视标的排列是较重要的因素,完整一行的视标数应当是5个。
最好是每行视标的数目相似,排列的空间相等。
儿童应当能准确地辨认视标,才能通过这行的检查。
由于弱视患者区分孤立的视标要比成行的视标容易一些(拥挤现象),在检查中以单个视标进行视力检查有可能高估视力,因此,在弱视患者检查中以成行的视标来呈现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单眼视力评估。
当检查者指向每个连续的符号时不要遮挡其它视标,这是为了保持邻近视标的拥挤作用。
如果对于一些儿童必须要用单个视标才能进行视力检查,应当在这单个视标周围以棒状图案围绕其上方、下方和两侧,来造成拥挤现象,这样就不会过高地估计视力。
(三)验光检查诊断和治疗弱视必须确定屈光度。
患者应当接受主觉验光和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
在睫状肌麻痹之前,动态的视网膜检影可以对调节功能进行快速评估,在评估具有高度远视眼或可能有调节不足的视疲劳儿童时是有效的。
由于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调节力更大,因此,应在正确滴用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获得最大睫状肌麻痹效果后验光,特别是10岁前、初次验光,伴有斜视特别是内斜视的患者。
五、弱视的治疗原则弱视治疗的成功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然而,无论患者的年龄大小都应当进行治疗。
弱视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消除弱视的危险因素(如矫正屈光不正、手术治疗斜视、治疗形觉剥夺因素等);二是通过遮盖和压抑优势眼来促使弱视眼的使用。
治疗方法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视力和既往治疗的依从性决定,也决定于儿童的身体、社会和心理状态。
弱视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弱视的原因、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治疗时的年龄、既往治疗史、对治疗建议的依从性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等。
形觉剥夺性弱视应首先解除剥夺因素,保持屈光间质的透明,屈光性弱视要进行光学矫正。
(一)光学矫正对于屈光性弱视患者(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合并屈光不正的其他类型弱视患者(合并屈光不正的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配戴眼镜的度数应参照睫状肌麻痹验光的结果,正确的光学矫正能够显著提高弱视眼的视力。
大量研究显示患有双眼屈光性弱视的儿童,甚至有斜视的儿童在单用光学矫正后,弱视眼的视力也有实质性提高。
通常儿童对眼镜有较好的耐受性,特别是当视力有所提高后。
正确地配戴和调试有利于患者接受眼镜。
在婴儿中应用头带或柔韧的一片式框架更适合,也可用带子固定眼镜或用绳索系紧眼镜的柄脚和弹性铰链来戴好眼镜,对于儿童来说聚碳酸酯镜片更为安全。
(二)遮盖遮盖疗法可以提高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的视力或双眼弱视患者较差眼的视力,也可能在一些儿童中改善斜视。
遮盖最好应用不透明的眼罩直接粘在非弱视眼的周围皮肤上。
遮盖后再戴上处方眼镜。
在眼镜框上装上布套来遮盖有可能会造成“偷看”。
近年来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在治疗7岁以下重度弱视(视力为0.16~0.2)儿童中,每天给予6小时的遮盖可以产生与全天遮盖疗法相似程度的视力提高。
在中度弱视(视力为0.25~0.6)的儿童中,每天给予2小时的遮盖与每天6小时的遮盖治疗效果是相似的。
对于10岁及以下年龄的弱视患者,遮盖疗法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若治疗3~4个月视力提高不理想可延长遮盖时间或转换为光学压抑。
对于12~17岁的大龄儿童,遮盖的效果与之前是否进行过弱视治疗有关,若未接受过弱视治疗,遮盖疗法仍可提高弱视眼视力。
在遮盖疗法中需要注意的不良反应包括:经过遮盖治疗的儿童可能在健眼发生遮盖性弱视,这种弱视一般在打开遮盖后会很快恢复。
由于眼罩的粘贴治疗产生不同程度的皮肤刺激(轻度刺激占41%,中度或严重的刺激占6%)。
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遮盖方法或在儿童不进行遮盖时将润滑剂涂于刺激的区域,来尽量减少遮盖后的刺激性。
应当告知家长/监护人仔细地监查戴着遮盖布罩的儿童。
(三)药物性或光学性压抑疗法如果非弱视眼是远视眼,药物性压抑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弱视。
可以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大多数常用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来对非弱视眼进行光学离焦的治疗,可应用于中度弱视、遮盖性眼球震颤、遮盖失败或需要维持治疗的儿童,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改变健眼的光学矫正来引起视物模糊已被用于治疗弱视眼。
然而,这种技术的有效性具有相当大的变异且缺乏随机临床试验验证。
(四)手术治疗弱视的病因当弱视是由于屈光间质混浊导致的(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角膜混浊)或上睑下垂的程度已经到了不进行手术就会阻碍成功的弱视治疗时,应当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后仍然需要弱视治疗。
(五)弱视的随诊评估确定弱视眼的视力是随诊评估的主要目标。
随诊检查应当安排在开始治疗后的2~3个月进行,但是时间的安排应根据治疗的强度和患儿的年龄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