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第三章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2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节DNA的结构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1.概述DNA结构的主要特点。
2.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过程的交流和讨论,认同交流合作、多学科交叉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①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③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2.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即A+G=T+C。
3.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DNA的任何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等。
[主干知识梳理]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构建历程3.新模型的特点及意义二、DNA的结构项目特点整体结构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配对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三、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目的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2.制作程序[边角知识发掘]1.下图为DNA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相应序号表示的物质或结构:①胸腺嘧啶;②脱氧核糖;③磷酸;④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⑤胞嘧啶;⑥腺嘌呤_;⑦鸟嘌呤;⑧胞嘧啶。
(2)脱氧核糖中的1′C是指与碱基相连的碳,5′C是指与磷酸基团相连的碳。
(3)从图中看出DNA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依据是:从双链的一端起始,一条单链是从5′端到3′端的,另一条单链则是从3′端到5′端的。
2.在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借鉴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提示:①当时科学界已发现的证据;②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③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教学设计一、以生命观念的塑造为指引,创设疑问导入新课生命观念的培养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本节课为学生在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本节课导入没有直接讲述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第一节内容为基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DNA 为什么具备这样的功能?这样的功能需要以什么样的结构为基础?二、视频观看,激发学习兴趣,问题引领,思考探究过程播放沃森和克里克的探究历程视频,学生阅读教材资料,通过视频和教材资料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是一蹴而就的么?他们经历了哪些波折?2、资料中涉及到了哪些学科的知识?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发展有什么启示?3、沃森和克里克的默契配合,传为佳话。
他们的工作方式给了你哪些启示?通过视频观看、资料阅读与问题分析,学生基本明确DNA 的空间结构,同时通过对科学家探究历程的回顾和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品质、耐心和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品质。
三、问题回顾,夯实基础;模型梯次建构,理解逐步加深首先让学生回顾必修一学习的关于DNA 的基础知识。
1、DNA 的组成元素?2、DNA 的基本单位?3、DNA 基本单位由哪三部分组成?4、这三部分是如何组成基本单位的?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拼接一个脱氧核苷酸,并让学生进行点评,更正。
之后让学生阅读教材49 页文字及图3--11 思考以下问题1、DNA 是由几条连构成?它们的方向关系?DNA 空间结构是?2、DNA 的基本骨架是什么?碱基在什么位置?3、配对的碱基之间是如何连接的?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问题梳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教师准备的材料依次构建两个模型① DNA 的平面结构图② DNA 双螺旋结构平面模型有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并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
四、理性思维与科学探究结合,阐释DNA 结构与功能统一在平面模型展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展示更正后让学生讨论以下的问题:1、DNA 只含有4 种脱氧核苷酸,它如何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2、DNA 结构的稳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DNA 分子中的4 种碱基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嘌呤碱和嘧啶碱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五、当堂训练,巩固知识。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已有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家对DNA 分子结构的探索成果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探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它与前面所学的有关《核酸》和《细胞的增殖》的知识相联系,同时也是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和选修中《基因工程》的基础。
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有重要。
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但可以理解本节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二学生对后面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dna分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简案)清河中学高二生物组陈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说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概述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能力目标:(1)制作DNA分子的平面和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成员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平面和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模型制作法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模型的材料和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并制作PPT多媒体课件、对话单和教案;学生预习本节课相关内容,并完成对话单上的“生本对话”部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几张不同的笑脸,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孩子的长相各不相同呢?”学生回答:“每个人的遗传物质(DNA或基因)不同。
”。
教师又问:“那么,每个人DNA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借此引出DNA分子的结构,导入新课。
二、新课研学(一)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并带领学生学习一遍。
(二)复习回顾1.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脱氧核苷酸又是由哪三部分构成的呢?(三)模型建构模型建构1: DNA的平面结构教师:大家都知道,蛋白质是由它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形成的,那么,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学生:首先,许多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再经过盘曲和折叠,最终形成蛋白质。
教师:那么,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又是如何形成DNA的呢?教师安排各小组利用已发的材料在黑板上尝试构建DNA的平面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DNA分子的结构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的分析,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
3.科学探究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基于资料提供的证据,得出DNA 的结构特点。
4.社会责任通过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四、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
他们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以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从已知的遗传物质话题开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完成对DNA结构探究历程的分析,动手合作进行模型构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能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一.教的效果分析在本课教学中,通过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开始,让学生思考要具备这些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究;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及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构建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将抽象的微观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2节DNA的结构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遗传信息。
1.生命观念:说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科学思维:思考在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和数量之间的规律,总结有关碱基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3.科学探究:动手制作模型,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构建者:沃森和克里克。
2.构建过程3.新模型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这样组成的DNA分子具有恒定的直径。
(2)意义①能解释A、T、G、C的数量关系。
②能解释DNA的复制。
③模型与X射线衍射照片完全相符。
二、DNA的结构1.平面结构(如图)基本组成元素↓组成物质↓基本组成单位↓DNAC、H、O、N、P[①]碱基,[②]脱氧核糖,[③]磷酸[④]脱氧核苷酸,共4种两条链反向平行(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称作5′端,另一端有一个羟基(—OH),称作3′端,两条单链走向相反,一条单链是从5′端到3′端的,另一条单链是从3′端到5′端的。
(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某学习小组,利用材料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请将合理的制作顺序排列起来③①②⑤④。
①组装“脱氧核苷酸模型”②组成多核苷酸长链③制作若干个磷酸、碱基和脱氧核糖④获得DNA分子的立体结构⑤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经历了相同碱基配对到嘌呤与嘧啶配对的过程。
《DNA 分子的结构》《DNA 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的第二节,主要包括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 分子的结构以及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
以沃森和克里克的模型建构过程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模型,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之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学习遗传的本质。
在此之前,必修一中已详细介绍DNA 的中文名称、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及核苷酸的种类,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这一节,为后面将要学习的“DNA 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相关内容做铺垫。
【知识与能力目标】1、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拐卖儿童的一些新闻。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怎么检测被盗儿童的身份呢?介绍DNA数据库在打拐行动中的应用。
带领学生回顾DNA的相关知识点。
DNA的中文全称: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元素:C H O N P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快问快答方式回顾4种碱基和核苷酸。
教师:那DNA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它有怎样的分子结构?【讲授新知】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通过课前的预习,目前最经典的模型是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7-48页的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从三方面进行分析:①科学界已有认识②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X射线衍射图谱)③查哥夫这就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出来的整个科学史,那沃森和克里克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与你哪些启示呢?【讲授新知】二、DNA分子的结构接下来就共同学习脱氧核苷酸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构成DNA分子的。
DNA分子的结构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模型名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3.模型构建历程二、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结构层次基本组成元素:C、H、O、N、P↓基本组成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4种)↓DNA单链:脱氧核苷酸链↓两条DNA双链:DNA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②脱氧核糖和①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⑤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⑦C(胞嘧啶)配对。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仔细阅读教材P47~48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探究下列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借鉴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提示:①当时科学界已发现的证据;②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X射线衍射图谱;③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错误?提示:①将碱基置于螺旋外部。
②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连接双链。
2.判断正误(1)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曾尝试构建三螺旋结构模型。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经历了相同碱基配对到嘌呤与嘧啶配对的过程。
(√)二、DNA分子的结构1.观察教材P49图3-11,结合制作模型体验,探讨下列问题:(1)DNA分子中同一条链和两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结构有何不同?提示:同一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结构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两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结构是氢键。
(2)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在所有的双链DNA分子中,(A+G)/(C+T)的值相同吗?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是否存在同样的规律?提示:①相同。
第2节DNA的结构1.通过尝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概述DNA分子的结构及特点,领悟人们在探索DNA分子结构历程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2.基于对DNA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3.运用数学方法分析DNA分子的结构,阐述碱基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蕴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
新知探究一DNA的结构及其模型构建资料1: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1种含有1个特定的碱基。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1):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哪些小分子组成的?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尝试构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
提示: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
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
问题(2):DNA中的N、P分别存在于脱氧核苷酸的哪一种成分中?提示:N存在于含氮碱基中,P存在于磷酸基团中。
问题(3):脱氧核苷酸长链是如何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的?配对有什么规律?提示: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通过碱基对连接在一起。
A与T 配对,G与C配对。
问题(4):以下为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请找出图中的错误有几处?分别是什么?提示:4处;核糖应为脱氧核糖;碱基U应为T;磷酸二酯键连接位置应该在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之间;C、G间氢键数应为三个。
问题(5):现有M、N两个均含有200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其中M分子中共有260个氢键,N分子中含有20个腺嘌呤,那么M、N分子中有C—G碱基对各多少个?这两个DNA分子中哪个结构更稳定?提示:由题意可知M分子中有A—T碱基对 40个,C—G碱基对60个,N 分子中A—T碱基对有20个,则G—C碱基对有80个,氢键共有20×2+80×3=280(个);氢键越多的DNA分子越稳定,因此N分子更稳定。
资料2:某研究小组绘制了DNA分子的两种结构模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2节 DNA 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DNA 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概述DNA 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教学实际思路首先将中关村标志性建筑DNA 双螺旋雕塑介绍给同学们,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解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索历程,说明最终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将DNA 的结构特点介绍给同学们,同时介绍DNA 的三个特性,最后,让同学们学习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景引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 的结构 中关村标志性建筑。
掌握DNA 的结构特点。
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DNA 的特性 熟悉DNA 的3个特性。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模型。
DNA 的X射线衍射图谱。
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数量占18%,那么鸟嘌呤的数量占()A.9% B.18% C.32% D.36%答案:C三、DNA的特性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如一个最短的DNA分子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种。
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听讲。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的结构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为后面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奠定理论基础。
因此说,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之一。
生命观念:理解并掌握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理解DNA分子的结构中相关计算;科学探究:学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等,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社会责任:了解科学家构建模型的研究历程,领悟模型构建在研究中的应用,体会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PPT展示DNA的相关图片: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用激光打出的DNA双螺旋结构。
DNA对于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它又具有怎么的结构呢?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PPT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各位科学家的功劳: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且DNA是由许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资料2 1951年11月,根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获得的数据,沃森和克里克推测出DNA分子是规则的、螺旋形的,而且不止由一条链构成。
他们先后建构了几种模型,三链、双链都有。
资料3 他们设想的模型是将同种碱基以配对的方式排在内侧。
由于嘌呤和嘧啶碱基形状不同,这个结构的骨架会因为这些“长度不一”碱基对的交替出现,而显示出凹凸不平的形状。
资料4 查伽夫研究发现,在DNA分子中,腺嘌呤(A)的数量与胸腺嘧啶(T)的数量“非常相似”,鸟嘌呤(G)的数量与胞嘧啶(C)的数量也是如此。
就是说,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间形成氢键,而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形成氢键。
获此消息,沃森和克里克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A-T、G-C碱基对安排在内部,脱氧核糖磷酸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的模型。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六、教学流程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DNA的结构层次并板书(优教提示:打开素材动画演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元素:C、H、O、N、P碱基有几种呢?分别是什么?在我们的材料中这四种碱基是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教师板书四种碱基对应的颜色A--绿色G--蓝色C--红色T--黄色这三种小分子连接起来就组成了DNA的基本单位,请大家书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教师同时板书脱氧核苷酸都写的非常好!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书写,制作几种不同类型的脱氧核苷酸。
(教师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待学生制作完毕,幻灯片播放:探究任务1: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相的。
学生回答4:4种学生从桌子上的材料中找出这三种小分子学生回答:四种。
分别是A、G、C、T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对应不同的碱基。
邀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学生边讨论边制作脱氧核苷酸的模型。
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己书写以及动手制作,加深对脱氧核苷酸结构的理解。
为学生的自主探连呢?讨论(1)可以在脱氧核苷酸的哪些部位把它们连接起来?(2)结合课本图,给出正确的连接部位非常好!我们提出的这几种连接方式都有可能,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图3-11,找出正确的连接方式。
教师总结,在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会形成一个化学键,把一个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这个化学键叫磷酸二酯键。
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制作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
教师板书:脱氧核苷酸长链并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制作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教师提问:DNA分子有几条链?我们制作另外一条链时应注意些什么呢?引出第二个探究任务,并用幻灯片展示探究任务2: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具有什么联系教师幻灯片展示两条相同的脱氧核并踊跃发言,提出可能的连接部位:磷酸与磷酸之间、碱基与碱基之间、碱基与磷酸之间、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碱基与脱氧核糖之间等等。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1)DNA分子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重要性。
<3)DNA分子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特点。
3.教学疑点
DNA分子中只能是A—T、C-G配对吗?能不能A—C、G—T配对?为什么?
4.解决办法:
<1)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化学组成、立体结构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
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JwdunDXfDc
<2)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3)通过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通过配合适当的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4)通过单环化合物、双环化合物所占空间及碱基对之间氢键数的稳定性,来说明只能是A—T、C—G配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经过学习,已经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是怎样贮存遗传信息的?它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弄清DNA的结构。
JwdunDXfDc
新课: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列出“思考与讨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47—49,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我探究能力。
小结: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二、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化学组成
学生回顾并阅读教材P42-43和P47-49,看懂图3-1和图3-11及银幕上出现的结构平面图,基本单位图。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JwdunDXfDc
①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每个基本单位由哪三部分组成?
②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脱氧核苷酸呢?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①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一个脱氧苷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
②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
<C)、胸腺嘧啶<T);有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NA
的每一条链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脱氧核苷酸链。
JwdunDXfDc
2.DNA分子的立体结构
出示DNA模型,学生阅书第8页,指着模型进解说过归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①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简要解释“反向”,一条链是55-35,另一条链是35-55,不宜过深)。
JwdunDXfDc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教师对“氢键”要进行必要的解释)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JwdunDXfDc
可见,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可在黑板上练习一道题以巩固互补配对原则)。
JwdunDXfDc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后,由教师回答:
设问一:碱基配对时,为什么嘌呤碱不与嘌呤碱或嘧啶碱不与嘧啶碱配对呢?
这是由于嘌呤碱是双环化合物<画出双环),占有空间大;嘧啶碱是单环化合物<画出单环),占有空间小。
而DNA分子的两条链的距离是固定的,只有双环化合物和单环化合物配对才合适。
JwdunDXfDc
设问二:为什么只能是A—T、G—C,不能是A—C,G—T呢?
这是由于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G与C通过三个氢键相连,这样使DNA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JwdunDXfDc
学生训练: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占< )
A.9% B.18% C.32% D.36%
答案:C
<为巩固DNA立体结构的有关知识,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此时应让学生做P50《模型构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的材料及一些基本步骤可在上课前准备好,教师示范,控制好上课的时间)。
JwdunDXfDc
3.DNA的特性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JwdunDXfDc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如一个最短的DNA分子大约有
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种。
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JwdunDXfDc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JwdunDXfDc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立体结构和DNA 的特性。
组成DNA的碱基共有A、T、G、C四种,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也有4种。
每个DNA分子由二条多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DNA分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
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4种脱氧核苷酸排列的特定顺序,包括特定的遗传信息。
每个DNA分子能够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JwdunDXfDc
【板书设计】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二、DNA分子的结构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