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装备的武器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15
长征中的故事有哪些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里最为重要的时期,它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国民党势力的围剿而进行的一次持久战,历时两年,行程约25000公里。
长征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长征中的故事有哪些。
一、悬崖长征开始时,红军失去了连城的战斗,接着开始了一场痛苦的撤退,一路上有许多艰难险阻。
其中,最著名的是“悬崖”。
这个险峻的悬崖很难通过,为了保命,红军只能利用绳子攀爬登上悬崖。
这个悬崖长达30米,绳子根本无法支撑所有人同时爬上去,红军只能小批次地一人一人攀登。
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有许多红军牺牲在了悬崖下面,但是,他们依然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取了大部队的安全。
这个故事成为了长征艰苦卓绝的象征之一。
二、地震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在四川省盆地地区的遭遇了一场大地震。
大地震持续达长达3分钟之久,红军官兵被震得摇摇欲坠,第二天,他们在废墟中心痛地找寻幸存者。
最后经过艰苦鏖战,他们救出了600多人。
人们不禁赞叹,这群拼命抗争的革命者,不仅要与敌人战斗,还要与自然灾害搏斗。
三、草地号子在进入青藏高原的路上,红军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其中主要是交通困难和缺水。
这时,他们聚集在了一起,唱起了一首草原的号子——《草原上的小太阳》。
这首歌起初被认为只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但事实上它们在唱出来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他们内心不屈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也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充满爱和挚爱之情。
四、赤脚医生长征期间,许多红军官兵感染了严重的疾病,但由于交通不便,路途奔波,很难找到医生给他们治病。
于是,一批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
这群医生没有文凭,也没有药箱,他们只是摇着轿子,不停地赶着路,为生命而奋斗。
他们伸出双手,为红军官兵治疗疾病,给他们注射青霉素,开小小的手术,为他们谱写了一曲生命壮歌。
五、胡哨子在长征中,红军没有多少武器和弹药,所以常常使用民间武器,比如胡哨子。
这种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像出奇葩,大声喊叫与大喊应吟之间的交错,使整个队伍的声音变得更有力量和魅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与武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国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各种军事装备和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步兵武器在抗日战争中,步兵是中国军队主力,因此步兵武器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当时主要使用的步兵武器有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等。
由于当时国内产能有限,中国军队主要依赖外援,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苏联。
中国使用的主要步枪是著名的M1加兰德步枪,这是一种半自动步枪,具有极高的射速和精准度。
由于加兰德步枪具有可靠性和优秀的性能,被广泛用于中国军队的步兵部队。
除了步枪,机枪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机枪是列宁式机枪,这种机枪具有高射速和强大的火力,能够有效地制造火力压制,保护步兵突击。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苏联的DP-28机枪,这种机枪重量轻、可移动性好,适合在山地和城市作战。
手榴弹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常用的武器之一。
中国当时采用的手榴弹主要是苏联的RG-42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具有爆炸威力大、有效杀伤范围广的特点,对于攻击敌人阵地和破坏敌人工事非常有效。
二、坦克与装甲车辆在抗日战争中,坦克和装甲车辆是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对于打破敌人阵地和突破防线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坦克是苏联的T-26和M3轻型坦克。
这些坦克虽然在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上相对较弱,但由于灵活性好,适应性广,能够在山地和城市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军队还使用了苏联的装甲车辆,如BA-10装甲车和BA-20装甲车。
这些装甲车辆具有高速度和机动性,能够迅速运送兵力和武器装备,对于战场机动和扩大战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炮兵火炮抗日战争中,炮兵火炮在战场上的威力不可忽视。
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火炮有迫击炮、火炮和反坦克炮等。
迫击炮是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火炮之一,这种火炮射程短,易于携带和操作,成为步兵部队的得力武器。
中央红军“切尾巴”战役:切谁的尾巴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4期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陕北吴起镇,国民党骑兵团就已到了苏区大门口,如同甩不掉的“尾巴”。
为了不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中央红军打响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
这场战役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兵打败骑兵的奇迹,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彻底破产。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由中央苏区瑞金等地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中央红军的长征,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一年有余,途经11个省,行程25000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进入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胜利结束。
吴起镇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共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
面对甩不掉的“尾巴”,打还是不打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吴起镇,国民党骑兵团就已到了苏区大门口,如同甩不掉的“尾巴”。
党中央连夜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分析敌情。
“两条腿打四条腿,怕是开玩笑吧。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介绍,当时因为敌人的骑兵师装备精良,我们有些干部一开始不主张打,认为经过长途行军后部队很是疲惫,对当地情况又不熟悉。
但是党中央大多数同志是主张打的,他们认为,一定要在这里打,绝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
中央红军已经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有了群众基础,且之前有步兵打骑兵的经验,所以有把握一定能打胜仗,给陕北人民送一个见面礼。
“那时红军战士穿得很少,群众都穿棉衣了,他们还是单衣,还有穿半截裤的,大部分战士穿着茅草鞋。
”吴起县倒水湾村村民张新说:“我爷爷张宪杰曾给中央红军提供了做饭的水缸。
当时,刚刚抵达陕北苏区的红军战士早已疲惫不堪,装备补给严重匮乏。
”当时,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并立即电令彭德怀前来,又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讨论作战方案,最终决定由彭德怀部署和指挥这次战斗。
六盘山长征纪念馆里文物介绍
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内有许多与长征相关的文物,以下是其中一部分的介绍:•红军长征中的上百件遗物、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红军的武器、装备、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见证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和顽强奋斗。
•仿制毛主席住过的窑洞。
在纪念馆内,仿制了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窑洞,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高26.8米,长18米,宽4.5米,矗立在六盘山顶,表达了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崇敬和纪念。
在山下312国道上,
可望见这座高大雄伟的纪念碑和碑上气势磅礴的词文,每位从山下经过六
盘山的人都能体会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阔意境,激发人们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
•红军长征路线图。
在纪念馆内展示了许多长征路线的相关图示,这些图示详细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行进情况。
•其他文物和展品。
除了上述文物外,纪念馆内还有许多其他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和展品,包括红军时期的报刊、书籍、照片等。
这些文物和展品不仅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研究长征历史的途径。
武器描述文案
1.AK47:俄罗斯生产的传奇军用步枪,采用7.62毫米弹药,射击稳定,火力强劲,是战场上的可靠利器。
2.M16A4:美国军用步枪中的经典之一,采用5.56毫米弹药,射程远,精度高,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之一。
3.德国MP5:一款轻便高效的冲锋枪,采用9毫米手枪弹药,射程远,精度高,适用于特种部队和警察行动。
4.阿瓦农:中国特种兵选择的标准武器之一,是一款具备高射速和精
准度的冲锋枪,能够在近距离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
5.M240机枪:美国军队使用的重型机枪,采用7.62毫米弹药,火力
强大,适用于战场上的阻击和火力掩护。
6.狙击步枪:狙击手必备的武器之一,采用高精度的瞄准镜和重量级
的枪身设计,能够在远距离精准打击目标。
7.RPG-7:一款俄罗斯生产的反坦克火箭筒,能够对重型装甲车辆造
成严重破坏,是战场上的必备利器。
8.手榴弹:一种常见的投掷式爆炸装置,能够在近距离摧毁敌方的掩
体和防御工事,是战争中常用的短程杀伤武器。
9.刺刀:军队中的标配武器之一,能够将步枪转化为近战武器,造成
极大的伤害和威慑效果。
10.战斧:一种双面锋利的近战武器,能够在战斗中造成重创,是特
种部队和战斗力强大的士兵的选择。
红军挎包的故事
答: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所使用的“挎包”其实是一种帆布背包。
这种背包的背带由几根细绳子和一根扁担组成,战士们可以将其跨在肩上,非常方便实用。
当时,红军部队装备简陋,缺乏武器、弹药等物资,因此“挎包”成为了红军官兵们最重要的随身携带物品之一。
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生活起居,“挎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艰苦的长征途中,“挎包”更是成为红军官兵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由于条件艰苦,粮食供给不足,红军将士们常常需要自己解决食物问题。
他们把粮食装进“挎包”,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红军还将药品、衣物、鞋子等物品也放在“挎包”中,以便在战斗或生活中随时取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挎包”,红军将士们在长征途中才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险阻,最终胜利到达目的地。
如今,“挎包”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红军将士们的英勇奋斗和不屈精神。
赣州有名的长征文物及故事我到赣州这地儿啊,就老能听到长征时候的那些个事儿,看到那些个文物。
我就感觉我跟那段历史啊,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就说那红军的草鞋吧,我瞅着那草鞋啊,就好像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们穿着它翻山越岭的样子。
这草鞋看起来可简单了,就几根草绳子编巴编巴的,但你可别小瞧它。
我就想啊,当时的战士们,脚蹬着这草鞋,那得走多少路啊。
我就仿佛看到一个个战士,他们的脸被晒得黝黑,眼睛却特别有神,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可那腰杆儿挺得倍儿直。
他们就穿着这草鞋,一步一步地在这赣州的山水间跋涉。
我还听说这么个故事呢。
有个小战士啊,他的草鞋坏了,那脚都磨出了血泡。
旁边的老战士就瞅见了,皱着眉头,眼睛里满是心疼,就说:“小鬼,你这脚可咋整呢?”小战士还咧嘴一笑,说:“没事儿,这点伤算啥,还能继续走呢。
”老战士就把自己备用的草鞋拿出来,递给小战士,说:“穿上,别逞强。
”小战士还不要呢,直摆手,说:“您比我更需要这草鞋呢。
”这俩战士啊,就你推我让的,那场面,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还有那些个红军用过的枪支弹药啥的,虽然都已经锈迹斑斑了,但是放在那儿,就感觉有一种力量。
我摸着那些冰冷的枪杆子,就好像能摸到当年战士们手上的温度,能感受到他们握着枪的时候那种坚定的决心。
那时候的枪啊,可不像现在这么精致,但是在红军战士手里,那就是对抗敌人的有力武器。
我走在赣州的街头巷尾,有时候就觉得啊,这空气里好像都还残留着当年长征的气息。
那些故事啊,就像一个个鲜活的人在我眼前晃悠。
这赣州的长征文物和故事啊,就像是一本本活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艰辛、勇敢和希望。
我每了解一点,心里就多一份敬重,对这些红军战士,那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革命文物分类一、武器类文物革命时期的武器类文物是记录着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这类文物包括各种枪械、刀剑、炸弹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武器类文物之一是毛泽东的长征步枪,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征历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武器类文物,如朱德的手枪、刘少奇的军刀等,它们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符号。
二、文件类文物文件类文物是指记录着革命活动的各种文件、信函、传单等。
这类文物是了解革命过程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会议纪要、中共中央发出的各类指示文件、毛泽东的诗词手稿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件类文物。
三、纪念品类文物纪念品类文物是指为纪念革命事件或革命领袖而制作的各种物品。
这些物品通常以标志性的标识、图案或文字来表达纪念的意义。
比如,红色革命纪念章、红军帽徽、革命纪念邮票等,都是纪念品类文物的代表。
四、书籍类文物书籍类文物是记录着革命思想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这类文物包括各种革命时期出版的书籍、刊物、报纸等。
其中,最著名的书籍类文物之一是《红楼梦》,它被视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书籍类文物,如《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等,它们记录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五、照片类文物照片类文物是以照片形式记录革命时期的人物、事件和场景。
这些照片是对革命历史的珍贵记录。
比如,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合影、红军长征途中的照片、抗日战争期间的战斗照片等,都是照片类文物的重要代表。
六、艺术品类文物艺术品类文物是革命时期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形式。
这些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表达了革命的精神和情感。
比如,木刻版画《战士》、革命主题交响乐《红旗颂》等,都是艺术品类文物的典范。
七、纺织品类文物纺织品类文物是指革命时期的纺织品制品,如红军服装、红色围巾、红军袜等。
这些纺织品以其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成为了革命时期的标志。
红军服装和红色围巾更是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
八、雕塑类文物雕塑类文物是以雕塑形式表现革命英雄和革命场景的作品。
日军日军战术单位通常为师团,一个师团标准配置为: 士兵21945人,马匹5849匹,步骑手枪9476枝,576具,轻机枪541挺。
重机枪104挺,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
( 你可以做成一个简易的汇总表)轻武器: 1. 军刀篇:32式军刀(俗称32马刀):日本陆军军刀采用传统“阵太刀”的形式日军2战98式军刀2. 手枪篇: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枪,估计没有几个听说过。
但是如果提起“王八盒子”手枪,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此枪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装备的主要手枪。
他不但样子怪,威力也小,由于这枪的皮套有个圆形的盖子,所以中国民间俗称其“王八盒子”,臭名昭著的王八盒子。
94式手枪,该枪杀伤力与极度凶残。
3.步枪篇:“三八大盖”“三八大盖”。
与王八盒子一样臭名昭著。
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鬼子的大盖枪”呢!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整整40年。
重武器:1,轻机枪,歪把子:。
“歪把子”是中国广大抗日军民给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
这个俗名既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又蕴含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与仇恨。
2. 九二式重机枪被日军称做除了重量偏大以外没有任何缺陷的重机枪,是整个战争时期日军最重要的重机枪,战场上这种重机枪,号称枪响人亡绝非夸大3 .迫击炮、山炮:日军60式迫击炮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
支援火炮四一式75毫米山炮50毫米口径的八九式掷弹筒,具有一定近战火力优势。
高端武器:坦克:三式中型坦克,重约18吨。
四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为30.8吨飞机:川崎九一三菱九六国军国民政府武器装备概况:国军一般以师为单位,以精锐的中央军为例,一个师10923人,步骑手枪3831枝,掷弹筒243具,轻机枪274挺,重机枪54挺,野山炮12门(9门)。
《我们的方阵》红缨枪红缨枪就是在枪上加个红缨,红缨的作用据说是,缨穗吸血,可以组织枪头上的血顺着枪杆流下来不利于持枪者发力,换言之就是擦血抹布,选红色是因为血的颜色染成而且在攻击时可以给对手造成错觉,增加士气。
从文献上看,至少东汉已经出现了红缨枪。
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器。
枪的别名叫“肩二”,《清异录》:“蜀王建军中隐语,枪曰‘肩二’。
”枪亦称为‘一丈威’,《事物异志》:“隋炀帝易枪名为一丈威。
”枪的历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会。
原始的长枪仅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是了。
《通俗文》:“削木伤盗曰枪。
”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长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
相传诸葛亮制木柄枪长达两丈(约米),竹枪长达两丈五尺(约米)。
《长枪法选.长枪说》:“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
”不同用途的长枪其长度各不相等。
用于车战,骑战的枪明显长,用于步战的枪明显短,用于守城御寨的明显长,用于进攻的枪明显就短。
长枪可达八米之余,短枪可为一点三米之多。
宋代李全用的铁枪,杆长七八尺(—米),重约二十多公斤(摘自《齐东野语》)。
《手臂录》记载:“沙军杆子丈八至二丈四”,“敬严木枪长九尺七寸”。
后世习武之人通常以“丈八大枪”“七尺花枪”“六尺双枪”为标准。
枪的种类很多。
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等。
清代有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
枪以宋,明两代最为盛行,创造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运用于步兵和骑兵。
要补充说明的是枪与矛的区别,矛和枪的区别关键在于杆的软硬。
矛是重兵器,杆以枣木等硬木或精钢制成,基本没有韧性。
最重的钢杆长矛重量可达七八十斤。
使用者需具备极大臂力才能发挥威力。
除了可以用于击刺对手,打、砸也是重要的攻击手段。
它的历史远比枪长得多,早在西汉就逐渐在我国军队中取代了戈的地位,成为士兵常用的重要装备。
而枪则在东汉末年才逐渐得到应用,三国时期的赵云就是使枪的将军。
红军长征中的战术分析在长征中,红军采用了一整套的战术,包括游击战、伏击战、反围剿战、腹背受敌战、小股部队连续出击等。
这些战术之间相互配合,抓住了敌人的漏洞,使红军在千难万险中获得了胜利。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战术进行分析。
一、游击战游击战是红军长征中的主要战术之一。
红军之所以能够在长征中存活下来,关键就在于游击战术。
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战争观念,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战术,不再强调主力部队的存在,而是大部分时间都分散作战,像鱼儿一样,时而觅食、时而隐蔽,突袭敌人的后方,并在攻击后准备撤退。
由于无法预测红军哪里会发动袭击,敌人时刻处于疲惫状态,相当于长期处于高度的战斗状态之中,这就让敌人觉得无数的红军像是随时出现的鬼魂,让他们难以承受。
二、伏击战伏击战是红军长征中的另一种主要的战术。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大都地采用了伏击战,伏击敌人运输队和护卫队,以摧毁敌人的后方。
在红军长征中,大部分时候都处于劣势,但红军却能够迅速调整战术,利用地形,采用“以少胜多”的战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奇袭敌军,迫使敌军陷入被动。
三、反围剿战红军在长征途中,曾多次遭遇敌军围剿,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采取了一种好像是磨磨杀杀的极少数敌人消耗和游击战战术,先消耗敌军的精力再突围。
当敌人集中的时候,红军则分散藏匿避免被敌人发现。
这样敌人就在走迷宫一样无助中疲劳到极点,精力消耗殆尽,红军再实行猛烈的反攻,使敌军无法承受,最终红军成功突围。
四、腹背受敌战圍攻中突圍一場之後,红军往往會采用腹背受敌战的战斗态势。
要充分把握机会,敌人的腹背受敌,在消耗掉敌人强大的火力之后采取全面的反击,切断敌人的运输线、后勤后援,缴获更多的武器和军粮,改变战局的优势劣势。
五、小股部队连续出击红军曾在略阳县北面一带地区组织了一次小股部队出击的战术。
红军各纵队分别以 1 个团为单位,在西喂罗山中心部署组成小股部队连续出击。
小股部队的兵力不大,但却像一颗钉子,打在了敌军要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