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拔管失败相关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1.54 KB
- 文档页数:3
新生儿机械通气拔管失败相关因素分析唐迎元;张丽华;彭华保【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拔管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68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中出现拔管失败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拔管失败率非肺力学监测组较肺力学监测组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3 d以上组较 0~3 d组高(P<0.05);早产儿组较足月儿和过期产儿组高(P<0.05);无静脉营养支持组较静脉营养支持组高(P<0.01);结论:利用肺力学监测指导呼吸机参数调整,加强机械通气管理,适时拔管,是减少拔管失败的重要因素;预防早产,加强患儿营养支持也是减少拔管失败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08(034)002【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拔管失败【作者】唐迎元;张丽华;彭华保【作者单位】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8目前,机械通气已成为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抢救治疗的重要手段,应用肺力学实时监测以调整呼吸机参数,尽量使呼吸机各参数在最适水平,保护肺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对提高拔管成功率极为重要。
拔管不成功,反复上机使患儿的病死率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且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病率[1],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人工呼吸机抢救重症呼吸衰竭患儿168例,现将其中18例拔管撤机失败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应用人工呼吸机168例,男96例,女72例;早产儿104例,足月儿53例,过期产儿11例;出生体重<2 500 g 112例,2 500~4 000 g 45例,>4 000 g 11例。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临床分析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临床分析,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的时机及失败教训,以提高呼吸机治疗的成功率。
方法回顾287例机械通气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发现46例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新生儿机械通气287例,撤机成功241例(83.9%),撤机失败46例(16.1%),较国内报告稍高。
撤机失败组早产儿百分比、原发病未控制率、肺部感染率、通气时间>3 d百分比、营养状况异常发生率及电解质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积极治疗新生儿的原发病,适时上机并尽早撤机,加强营养支持,控制肺部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是减少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关键。
标签: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随着现代新生儿科的开展,机械通气已成为抢救危重新生儿并发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在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然而,新生儿机械通气往往较易发生撤机失败,需要2次甚至多次上机,造成病情加重,经济负担增加,最终导致家人放弃治疗,新生儿病死率增加。
为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的时机及失败教训,以提高呼吸机治疗的成功率,笔者回顾医院新生儿科2006年9月-2011年9月287例新生儿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分析46例撤机失败的原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新生儿机械通气287例,男169例,女118例;早产儿133例,足月儿142例,过期产儿12例;出生体重<1500 g 37例,体重在1500~2500 g 42例,体重>2500 g 208例。
原发疾病:新生儿重度窒息136例,肺出血75例,重症肺炎39例,肺透明膜病37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8例,败血症23例,颅内出血19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
82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疾病。
1.2 方法1.2.1 一般治疗(1)加强支持对症及监护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正常;(2)积极治疗原发病;(3)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肺部感染;(4)积极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6例机械通气患儿撤机失败原因分析发表时间:2009-08-11T11:00:54.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平(华蓥广能集团总医院四川华蓥 638600)[导读] 资料来源于2005年12月~2008年5月在我院PICU 住院的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6月-11岁患儿35例,机械通气撤机失败6例,占17.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069-01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2005年12月~2008年5月在我院PICU 住院的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6月-11岁患儿35例,机械通气撤机失败6例,占17.1%。
其中金葡菌肺炎3 例,为男性;脑出血1例,为女性;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为女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为男性。
均以动态的胸片、肝功能全项、痰培养加药敏为依据。
呼衰发生后,均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标准是:呼吸机辅助通气超过72 h 而未能成功停机或停呼吸机≤48h者。
2 原因分析2.1 肺部感染在不能停机者发生率占100 % ,且痰培养显示菌株具有多样性,由于支气管及肺原有或有继发的感染、插管的刺激、脑水肿、心衰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有机磷中毒时大剂量阿托品以及脱水剂、利尿剂的作用,容易造成痰液粘稠,不及时抽吸、稀释、湿化痰液,会造成呼吸道不同程度的阻塞,导致呼吸困难和肺部感染难以控制。
2.2 原发病控制不力或难以控制金葡菌肺炎3例,主要表现为肺功能差,感染尚未有效控制。
2.3 重度营养不良在撤机失败组中,营养不良发生率占100% ,由于病后或创伤后进食差或不能进食,往往很快就发生低蛋白性营养不良,常为各种并发症之首,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发生率增加,终致呼吸肌功能不全。
2.4 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在金葡菌肺炎患儿,且此类患儿大多伴有心功能不全,心输出量低下可使氧输送减少,加重组织缺氧。
汇报人:日期:•患者相关因素•机械通气相关因素•撤机困难评估与预测目录•撤机困难处理措施•撤机后管理与随访•总结与展望01长时间机械通气导致呼吸肌废用性萎缩和肌力下降。
呼吸肌疲劳原发病未控制心理依赖如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导致撤机困难。
患者对呼吸机产生心理依赖,撤机时产生焦虑和恐慌。
030201患者因素如通气模式、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撤机困难。
呼吸机设置不当长时间机械通气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影响撤机进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因素过早或过晚撤机都可能导致撤机困难。
如撤机速度过快、未进行适应性锻炼等。
撤机策略不当撤机方式不合理撤机时机选择不当其他因素患者营养不良导致呼吸肌无力,影响撤机进程。
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影响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导致撤机困难。
患者相关因素长时间机械通气导致呼吸肌疲劳,撤机后患者自主呼吸能力不足。
呼吸肌疲劳气道分泌物、痰栓等阻塞气道,影响通气功能,导致撤机困难。
气道阻塞机械通气过程中易发生肺部感染,感染未控制时撤机困难。
肺部感染呼吸系统状况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撤机后不能维持足够的通气和氧合。
心肺功能不全机械通气过程中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影响肌肉收缩和神经功能,导致撤机困难。
电解质紊乱长时间机械通气和疾病消耗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呼吸肌功能和免疫力,撤机困难。
营养不良全身状况及并发症患者对撤机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导致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影响撤机过程。
焦虑和恐惧患者对机械通气产生依赖心理,撤机后缺乏自主呼吸的信心和能力。
依赖心理心理和认知因素机械通气相关因素通气模式选择不当如长期采用控制通气模式,导致呼吸机依赖,影响撤机进程。
参数设置不合理如潮气量、呼吸频率等设置过高,造成呼吸肌负荷过重,影响撤机。
通气模式与参数设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过程中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致撤机困难。
气道损伤与狭窄长期机械通气可能导致气道损伤和狭窄,影响撤机进程。
撤机策略与操作技巧撤机时机选择不当如在患者呼吸功能未完全恢复时过早尝试撤机,导致撤机失败。
大咖解读:重症新生儿先天性心脏手术后拔管失败率与什么有关?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需进行机械通气,但拔管失败将导致生理状态不稳定,推迟停止机械通气的时间。
在儿科心脏重症监护中,虽然早期拔管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但拔管失败可能导致生理状态不稳定,推迟停止机械通气的时间,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出现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拔管失败的原因较多,其中,气道狭窄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气道狭窄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易与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相混淆,临床上该症以儿童多见,在成人较为少见。
大多数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一般经有效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
通常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手术治疗,或气管镜下激光、支架置入等方法治疗气道狭窄。
但是关于心脏手术恢复期新生儿的拔管失败流行病学数据尚不清楚,我们希望通过识别风险因素,以确定对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该研究分析了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登记在儿科心脏重症监护联盟数据库中所有接受心脏手术的899名新生儿的临床数据,其中14%为早产儿、20%有遗传异常、18%为心外异常病变、74%行心肺旁路手术。
研究人员对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以确定危险因素与拔管失败的相关性。
拔管失败的定义:在第1次拔管后72小时内需重新插管。
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共有103名新生儿(11%)发生拔管失败,其中61.2%发生在拔管后24小时内(图1)。
未校正的拔管失败率在不同重症监护中心之间波动在5%~22%;对病情复杂性和气道异常进行校正后,这种变化没有改变。
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气道异常这一因素被确定为拔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95%CI为1.4~6.7;P=0.01)。
拔管失败的新生儿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33 vs 23天,P <0.001)和住院死亡率均明显升高(8% vs 2%,P=0.002)(表1)。
结论这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心脏手术后恢复期的新生儿有11%发生拔管失败。
ICU机械通气患者意外拔管脱管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摘要:ICU为危重患者的集中救治场所,导管繁多,如果处理不当,出现意外拔管会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ICU机械通气意外拔管脱管的主要原因有:环境及心理因素、镇痛镇静不、保护性约束不足、导管不合理固、交流与沟通障及护理人员自身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机械通气;意外拔管;护理干预意外拔管指的是患者未符合拔管指征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就将气管插管自行拔除或气管脱落[1]。
ICU是医院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导管较多,任何一根导管脱落都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特别是气管插管,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病情加重、呼吸困难,甚至会诱发死亡。
研究指出,意外拔管在ICU病房的发生率约为10.8%,找出意外拔管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笔者通过对我院ICU病房近几年意外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找出意外拔管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1拔管原因1.1环境及心理因素患者手术后麻醉尚未完全清醒,再加上ICU封闭环境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噪音、被迫体位干扰,加上伤口疼痛、插管引起的咽喉疼痛与不适、口腔分泌物增加、吸痰刺激及患者对病情的担心等都可能会导致意外拔管。
1.2镇痛镇静不足患者对气管插管耐受性比较差,再加上舒适度的改变,交流困难,睡眠障碍等原因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而医护人员容易低估患者疼痛,在镇痛镇静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顾虑,导致镇痛镇静不足,从而出现意外拔管。
1.3保护性约束不足未使用保护性约束带或者约束带使用不到位都有可能会出现意外拔管。
特别是清醒患者,如果不配合,虽然医护人员可以将其肢体约束,但是患者人体能够抬起胸部、头部,将头部靠近手部进行拔管,或者挣脱约束而拔管。
1.4导管不合理固定临床上一般采用胶布进行气管插管固定,因为插管会刺激口腔黏膜,导致患者口腔的分泌物增多,再加上皮肤油脂、汗液等的刺激会使胶布粘性不足,出现脱落。
小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小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我们要明白,这个问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关系到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呢!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又该如何避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1.1 原因一:操作不当说到这个原因,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小儿拔管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活,只要医护人员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现实情况却是,有些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疏忽大意、急功近利等原因,导致拔管操作失误。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1.2 原因二:设备问题除了操作不当之外,设备问题也是导致小儿非计划性拔管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说,有些医院的拔管器可能质量不过关,使用起来容易出现故障。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有可能在拔管过程中受到伤害。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1.3 原因三:家长不配合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家长的不配合。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了,该出院回家了。
于是,他们就不听医生的建议,强行要求孩子出院。
这样的话,孩子们在回家之后,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轻易让孩子出院哦!2.1 整改措施一:加强培训要想解决小儿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小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2.2 整改措施二:加强沟通对于家长来说,他们也需要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
了解孩子病情的具体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还要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不要轻易让孩子出院。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早日康复。
2.3 整改措施三:提高警惕我们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警惕性。
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家长,都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
ICU高难挑战:拔管失败有何解?对于 ICU 机械通气患者来说,再插管率平均高达 15% 的水平,而再插管又与不良预后有着密切联系。
如何避免拔管失败,是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
目前,研究提示拔管后无创通气可以增加拔管成功率,但研究结果局限于慢性肺部疾病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
对于综合ICU 来说,明确早期无创通气对哪些拔管后患者更有帮助,无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来之法国普瓦提埃教学医院 ICU 的 Thille 等,于 2016 年 2 月在Critical Care 发表了一项前瞻性的前后对照研究,其结果提示:存在拔管失败高危因素的ICU 患者,早期序贯无创通气可以降低再插管发生率。
这所教学医院的 ICU 拥有 13 张床位,历经 7 年完成了这项研究。
研究者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确立了本研究的一系列定义和干预方案:1. 拔管失败指拔管后 7 天内再插管;拔管失败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5 岁、基础心脏疾病(左室射血分数≤45%、缺血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心源性肺水肿史、严重心瓣膜病)、基础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低通气综合征、限制性肺部病变)。
2. 早期序贯无创通气方案:拔管后立即予以最少 1 小时的无创通气,拔管后第一个 24 小时内无创通气最短8 小时,并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呼吸衰竭的表现,决定是否停止或继续无创通气。
入选标准:计划拔管的ICU 患者,同时,患者存在拔管失败的一个或一个以上高危因素。
排除标准:气管插管时间<24 小时或拔管后不再插管的患者。
根据上述标准,2005.05~2006.05 期间,132 例计划拔管的患者中 83 例合并高危因素,作为研究的对照组,该组患者拔管后不行无创通气,仅予以常规吸氧。
2010.11~2012.04 期间,225 例计划拔管患者中,150 例符合入选标准,作为无创组,该组患者拔管后立即执行无创通气方案,其余的治疗与对照组无区别。
研究结果发现:无创组患者再插管率为1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然而,在这两个不同研究期间,还有部分没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他们之间的再插管率没有差异。
术前TN 分期中的临床应用对比[J ] •实用癌症杂志,2018, 33(3):481 - 484.[2] 刘敦波,范新,张乾世,等.3.0TMRI 在直肠癌术前分期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9, 41(3):205 - 209.[3]王铮,黄仲奎,廖锦元,等.3.0TMR 高分辨率成像对直肠癌局 部浸润的术前影像学评价[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8):1 196 - 1 200.有肌层,当外壁发生炎症时,未累及直肠外壁,MRI 图像因此会受到影响,导致发生误判结果。
本研究 仍存在局限性,如本研究属回顾性研究,样本纳入量 较少,所得结果可能具有一定偏倚,希望未来能够开 展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以提升结果可信度。
[参考文献][1]黎叶芳,马淑华,袁珠,等.3.0TMRI 和多层螺旋CT 在直肠癌DOI : 10.16096/J. cnki. nmgyxzz . 2020.52.12.027[收稿日期]2020 - 05 - 12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新生儿撤机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康鑫蔚(商丘市笫一人民医院,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NICU)行机械通气新生儿撤机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 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NICU 行机械通气的238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NICU 行机械通 气新生儿撤机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238例患儿中出现撤机失败27例(11.34%);撤机失败组胎龄 <37周、出生体质量W3 kg,Apgar 评分W5分、无营养支持、产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脏器功能损害、败 血症、肺部感染高于非撤机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性别、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无营养支持、胎龄<37周、多脏器功能损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 NICU 行机械通气新生儿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V0.05且OR21)。
常见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通气作为重症患者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常常面临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人为外力导致机械通气导管脱开或者自行拔出,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功能停止,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将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常见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1. 意外碰撞:医院内人员、器械的移动或者碰撞可能导致机械通气导管脱开。
例如,护士在给患者翻身或者拍背时,不小心碰到了导管,或者患者的床边有器械被误碰。
2. 管道松动:机械通气导管的管道松动也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一个常见原因。
可能是导管固定带松动或者脱落,导致导管脱出。
3. 患者行为: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不清、焦虑或者疼痛等情况,使他们试图自行排除导管,导致非计划性拔管。
4. 部分断开:机械通气导管可能在管道连接处发生脱落或者断裂,导致气道受阻或者通气不畅。
5. 置换错误:患者在进行自主呼吸试验或者导管置换过程中,医护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机械通气导管脱开。
二、预防措施: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患者和家属教育: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机械通气的相关知识普及和教育,增强患者的合作意识和理解,告知可能出现的危险和风险,避免患者行为引起非计划性拔管。
2. 导管固定:确保机械通气导管的固定带稳固可靠,定期检查固定带的紧固情况,避免出现松动或者脱落的情况。
3. 导管安全措施:使用可靠的导管固定带,避免摩擦产生的磨损,导致导管脱落。
同时,注意管道连接处是否牢固,避免部分断开导致机械通气的中断。
4. 做好监护: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情况,特别是焦虑、疼痛和不适等症状的变化,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减少患者因为不适而试图拔管。
5. 安全环境:当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时,应确保周围环境安全,避免人为的碰撞,减少外力导致导管脱出的可能。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分析朱凤芹徐艳刘文强王军摘要目的探讨导致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寻找预测指标减少撤机失败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354例机械通气时间M77 h并存活的新生儿。
根据撤机48h内是否再次插管,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
比较两组撤机前一般情况、临床变量、呼吸机设置及血气分析,撤机后无创通气模式及雾化情况。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高危因素,并预测指标价值。
结果47例(13.0%)发生撤机失败。
单因素分析显示3个变量是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o Lopuuc回归分析示机械通气时间长、吸痰耐受能力差、多脏器损害、高PCO0、撤机时自主呼吸及心率快是撤机失败的高危因素(P<0.09)o PCO0预测撤机失败价值高,AUC为0.812(0.923,0.900),P<0.008。
结论多种因素与撤机失败相关,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撤机前进行充分预测评估以减少撤机失败率。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影响因素;预测指标Analysji of inUuencing factors and preUictorc of weening failurg m newbora infants subjected to mechanicaU venhouahonZHU Feng-qin,XU Yaa,LIU Wen-qiang,WANG J ucDepartmeni op Neonatolopg,Afiggen HospH op Xuzhon Medical Universita,Xuzhon,Jiangsp221002,China [Abstract i Objective To stupy the iPluexcing factors of weaning failure in newboru infants subjecteX to mechanicai vextUation and find the preXictors to reXuee the failure rate.Methodt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o-formeX on350newboru iPants with mechanicai vextilaPon duraPon M72h in neonatai iPexsive care unit of oxo hos-pitai from Januara2015to Decembeo2019.According to whetheo intubation was repeateX within48hoxrs6ter weaning,thep were divibeX into the successful gropp and the failure parison of gexerai condiUons;clinicai variaPlvs;vePUator setUngs and blooP gas analysis before and Pteo weaning,noninvasive vextimtion moPes and neX-ulizaPon6teo weaning were compareX betweex the two gropps.and mu/ivaUaW analysis were useX to determine UsP factors and preXict the value of the iiPicatoo.ResaUs Weaning failure occarreX in47cases(13.4%-. Univariate analysis sPoweX that15\^116/)were relateX to weaning failure(P<0.09).Lopistic rearession analysis sPoweX that long mechanicai vePUation time,pooo sputum aspiration tolerance,multiple oraans damage,high PCO2, fast syontaneoxs breathing and rapid heart rate were the high UsP factors foo weaning failure(P<0.09).PCO2hab high preXichve vvlue foo weaning failure,and Us AUC was0.312(0.939~0.399)(P<0.008).Conclusion A vaUetu of factors are relateX to weaning failure2Clinicai iPervePions sPoxlb be carrieX oxt for these UsP factors,and fuli preXichve sPoxlb be conducteX before weaning,so as to reXuee the weaning failure rate.【Key woais t newboru iPants;mechanicai venUlaUon;weaning failure;iPluencing factors;predictors机械通气(Mechanicai ventUation,MV)是危重新生儿维持有效呼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科94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支持新生患儿,对比撤机成功与失败的两组新生患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撤机时体重、Apgar评分、合并症如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机相关肺炎、机械通气时间,并进行Logistics分析以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94例新生儿新生患儿中,36例撤机失败,58例撤机成功,其中Apgar评分1分钟≤6分、MODS、VAP及出生胎龄≤37w为导致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危险相关因素。
结论:造成新生儿撤机失败的因素复杂,撤机不当常造成病情反复。
撤机过程中做好相关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撤机失败率,减少新生儿机体损伤,确保新生儿生命安全。
关键词:机械通气撤机失败;新生儿;护理对策机械通气对于抢救重症新生儿,改善通气、纠正缺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应用率非常广泛,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但是,由于新生儿极其脆弱,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新生儿机械通气较易发生撤机失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1]。
为明确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本研究选取了我科94例机械通气新生儿,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主要因素与相关护理对策,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8~2017.8入住我科的94例机械通气支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35例;早产儿54例、足月儿40例;出生体重<2000g 59例、2000g~4000g 35例。
1.2纳入标准与机械通气撤机标准纳入标准:①出现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②家长知情同意,接受机械通气治疗;③无合并严重先天疾病及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存在大脑血流停止等;④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6-6233(2015)01-0089-04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离后预防拔管失败的临床探讨倡李文英1, 乔爱琴2, 吴春艳1(1.河北省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医院, 河北 赤 城 075500)摘 要:目的:探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正压通气(humidifiedhighflownasalcannula,HH-FNC)在新生儿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机械通气撤离后预防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将接受机械通气的93例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成HHFNC治疗组48例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患儿拔管失败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如呼吸暂停、开奶时间、腹胀、鼻粘膜损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
结果:HHFNC组患儿在呼吸暂停、腹胀、鼻黏膜损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明显低于NCPAP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在拔管失败率上与NCPAP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HHFNC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经呼吸机治疗撤机后也可代替NCPAP,作为一种新的无创辅助通气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使用。
关键词: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 新生儿呼吸衰竭; 并发症文献标识码: B doi :10.3969/j .issn .1006-6233.2015.01.029Clinical Study of the Prevention of Extubation Failure after Mechanical Ventilator Weaning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LI Wenying , et al(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Zhangjiakou ,Hebei Zhangjiakou 07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exploretheclinicalvalueofhumidifiedhighflownasalcannula(HHFNC)tothepreventionofextubationfailureaftermechanicalventilatorweaningofneonatalrespiratoryfailure.Meth -od :Totally,93casesofmechanicalventilationneonatediagnosedasneonatalrespiratoryfailureweredividedintotwogroups.Thetreatmentgroup(48cases)weregivenHHFNCandthecontrolgroup(45cases)weregivennasal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NCPAP)treatment.Extubationfailurerate,mortalityrateandthecomplicationincidenceofapnea,feedingtime,abdominaldistention,nasalmucosalinjury,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retinopathyofprematurity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 :Com-paredwiththeNCPAPtreatmentgroup,TheHHFNCtreatmentgrouphadindicatedstatisticalsignificanceonapnea,abdominaldistention,nasalmucosalinjury,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TheHHFNCtreatmentgroupwasbetterthantheNCPAPtreatmentgroup.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be-tweenthetwogroups,bu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extubationfailurerate.Conclusion :HHFNCcanalsoreplaceNCPAPinthetreatmentofneonatalrespiratoryfailureaftermechanicalventilatorweaning.Asanewnoninvasiveassistedventilation,HHFNCisworthyoffurtherstudyandclinicalapplication.Key words : Humidifiedhighflownasalcannula(HHFNC); Neonatalrespiratoryfailure; Com-・98・ 第21卷 第1期2015年1月 河 北 医 学HEBEIMEDICINE Vol .21,No .1Jan .,2015倡基金项目:河北省张家口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1321135D)plications 呼吸衰竭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或(和)外周性的呼吸生理功能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car-bondioxidetension,PaCO2)增加,是临床重要的危重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