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通用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一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民生问题1.近些年来,一批批聚焦人民之所想的电视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山海情》再现扶贫故事;《小欢喜》演绎家长里短;《大江大河》讲述改革发展;《人世间》书写时代沉浮。
这些电视剧的脱颖而出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坚持A.以市场经济为指导 B.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C.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 D.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答案】C【详解】材料提到的电视剧作品均聚焦于人民关注的事件,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D项。
故选C项。
2.1601年,英国出台的《济贫法》,认定贫困的根源来自个人,贫困是“个人责任”,国家不应该承担救助的责任。
这表明当时英国A.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B.没有根本解决社会贫困问题C.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D.减轻了下层民众的后顾之忧【答案】B【详解】由材料中英国《济贫法》的内容可知,在自由和社会公平及正义之间,英国选择了前者,这表明当时英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B项正确,排除CD两项;材料中缺乏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信息,A项中“率先”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项。
3.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浙东大饥,朱熹借常平米600石,在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开耀乡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社仓事目》(即社仓章程),于淳熙八年(1181年)奏请孝宗批准推行全国。
后人把这个《社仓事目》连同开耀乡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
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创立“社仓”,其主要目的是①维护社会稳定 ②灾年赈济,扶植生产 ③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 ④提供社会保障,造福百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制定《社仓事目》” “朱子社仓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其创立的“社仓”,维护了维护的社会稳定;在灾年进行赈济,扶植稳定了生产;同时通过立法,为提供社会了保障,造福了百姓,①②④符合题意,B 项正确;其创立“社仓”无法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③错误,排除A、C、D项。
《师说》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⑴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⑾余嘉其能行古道()⑿作《师说》以贻之()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五、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5)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6)今之众人古义:今义:(7)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彼童子之师(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4)惑惑之不解惑而不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无圣人无常师无长无少,无贵无贱(6)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皆出于此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7)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则群聚而笑之如是而已(8)之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之所以为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9)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10)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皆出于此乎不拘于时(11)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怪也欤七、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八、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吾从而师之(5)而耻学于师(6)师不必贤于弟子(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不拘于时九、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历史练习题及答案历史是一门重要而广阔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老师们常常布置历史练习题。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一些师说的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近代史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期。
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道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练习题: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列举至少三个原因。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资源,导致了紧张局势的加剧;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增加了紧张局势;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各国之间的民族问题逐渐引发紧张局势。
二、古代历史古代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它见证了农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帝国的兴衰。
以下是一道有关古代帝国的练习题:问题:古埃及帝国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古埃及帝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河流-尼罗河。
周期性的尼罗河洪水给予埃及肥沃的土壤,从而支持了稳定的农业生产。
农业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同时,河流也提供了贸易和交通的便利。
三、现代史现代史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历史时期,这是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时期。
以下是一道关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练习题:问题:世界经济危机是在哪个时期发生的?它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答案: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至1939年之间,也被称为大萧条。
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激增。
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崩溃,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通过这些历史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陈旧的数据和事件,它是我们的过去,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然而,在学习历史练习题时,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历史是深入的、复杂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思考来理解其中的内涵。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某某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
高中语文《师说》练习题及答案筑基达标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 吾师.道也(从师、学习)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C .惑之不解.(解决)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 D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提示:B 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其古之圣人, B .⎪⎩⎪⎨⎧••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 C .⎪⎩⎪⎨⎧••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 D .⎪⎩⎪⎨⎧••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其闻生乎吾前, 提示:C 项“习”均为“学习”之意。
A 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 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 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
答案:C3.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提示:D 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 、B 、C 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
答案:D4.判断下列句子是哪种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不拘于时,学于余。
提示:注意常见的文言句式。
参考答案:(1)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高中语文?师说?练习题及答案筑基达标1.以下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贤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华〕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所以〕提示: B 项,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答案: B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同样的一组是〔〕A .古之贤人 ,其出?其皆出于此乎?人也远矣B.人非生而知之者 , 孰能无于其身也 ,那么耻师焉, 惑?惑?矣C.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习其句读者?D.生乎吾前 ,其闻师道?道也固先乎吾?之不复可知矣提示: 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
A项前一个“出〞为“高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同样; B 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 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民风〞之意。
答案: C3.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同样的一项〔〕A.贤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尔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提示: D 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依靠; A、B、C三项中的“所以〞表原由。
答案: D4.判断以下句子是哪一种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 1 页共 5 页〔3〕不拘于时,学于余。
提示:注意常有的文言句式。
参照答案:〔1〕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子、坚毅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由于专心专一。
师说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标准练二C.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针锋相对D.清朝否认英国对香港拥有主权解析:《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但在《南京条约》中文官本中将这一情况表述为“给予”“常远据守主掌”,这反映出当时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B项正确。
答案:B6.“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毛泽东不像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理论的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
”这表明( )A.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毛泽东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C.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D.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解析:早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据此排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为A项。
答案:A7.1943年2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新华社社论认为,“收复缅甸,不仅可以恢复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而且可以拿它作为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收复缅甸,是真正准备大陆反攻的重要步骤。
”中国共产党旨在( )A.给予盟国联合作战的舆论支持B.强调抗战全面反攻时机的成熟C.宣传国共合作抗战的伟大功绩D.表明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解析:结合题中的时间“1943年2月11日”可知,此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反攻时机还不成熟,据此排除B项;C、D两项与背景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为A项。
答案:A8.“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知,该运动应该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B项中的“彻底”说法不准确,排除。
答案:C9.16世纪法国某一著名的知识权威和批评家说道:“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选择题标准练(六)满分48分,实战模拟,15分钟拿下高考客观题满分!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1.《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D.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解析:由题干中的“一曰食,二曰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可以看出,两部书记载的都是当时商业地位的内容,所以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地位并不低,故B 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开始实施的,故排除A项;农商并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答案:B2.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解析: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古代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但这不是实质,排除A项;平民不是监察的对象,排除C项;古代监察制度有加强管理官吏的成分,但这不是首要任务,排除D项。
监察制度的本质是强化皇权,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中国古代的某类绘画不与中国画的三门之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笔、写意有所区分。
它是中国绘画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交集。
陈衡恪认为其创作须具备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以下画作与此吻合的是()解析:题干所述为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其通常取材于山水、花鸟、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结合。
历史师说高三练习题历史学习是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历史知识非常重要。
而高三时期,学生们面临着备战高考的压力,如何有效地复习历史知识,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历史师的建议,分享一些高三历史练习题的方法。
第一部分:选择题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细节和概念。
为了提高解题能力,在高三期间,我们需要加强选择题的练习。
以下是一道选择题的例子:1. 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朝法律制度特点的是:A. 九品中正制B. 郡县制C. 里正制D. 郡县制和里正制E. 九品中正制和郡县制这道题考察了对秦朝法律制度的了解。
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包括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第二部分:解答题解答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它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论述。
为了提高解答题的水平,我们应该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拓展。
以下是一道解答题的例子:2.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这道题要求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背景进行论述。
解答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合理组织文章结构,清晰地表达观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主观题主观题是历史考试中的思辨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表达个人观点和思考。
以下是一道主观题的例子:3. 你认为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影响?请阐述你的观点。
这道题目要求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阐述个人观点。
在回答主观题时,我们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历史事实和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和论述。
总结:在高三历史学习中,选择题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解答题的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分析和论述能力;主观题的回答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见解。
通过系统的练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考试的成绩。
希望以上的历史师提供的高三练习题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历史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阶段能力提升(六)(第11~14讲)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求同存异”B.20世纪60年代——“非集团”“不结盟”C.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大片”D.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解析:“非集团”“不结盟”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外交政策,故B项对应关系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B2.“会议的后半段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委员会进行实质性讨论。
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其中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会议取得的一项最重大的成就。
”该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会议D.布雷顿森林会议解析:1955年的万隆会议关注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认为国际争端不能诉诸战争,而应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会议提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赖的,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
本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B3.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
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答案:B5.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C.在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解析:根据“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可知,土地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土地公有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的信息可以看出,改革是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的是大农业,而非小农经济,B项错误;农业的政策性调整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与国际市场是否冲击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这一现象是农村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D项正确。
热点题型专练(一)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
(15分钟48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1.(2016湖北武汉四调,24)《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
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
”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解析:材料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指的是同一族群或家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因此“族坟墓”的做法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选A项。
周代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分封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D项。
答案:A
2.(2016安徽合肥二检)《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
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先王为诸侯定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
这表明周天子用制度约束诸侯,即“先王制诸侯”具有制度性保障,故选B项。
答案:B
3. (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上田弃亩”“下田弃圳”的做法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这说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而《吕氏春秋》创作于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该做法并未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安徽合肥二检,27)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交纳赋税,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改变,故A项错误;仅有个别交换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C项错误;纺棉出售贴补家用无法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东北三校二模,26)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
”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商人向西入川、南走粤经商,常常获利丰厚,这反映了民间贸易发达,故选A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和区域经济差异,故C、D 两项错误。
答案:A
6.《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
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作者认为,汉初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 B.鼓励开发
C.盐铁官营 D.抑制豪强
解析:根据“汉兴,海内为一”可知司马迁认为,国家统一促进了汉初商业的发展。
选A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A
7.(2016广东深圳一调,2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的进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
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的做法,有利于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故B项正确。
财产继承属于宗法制下的一项权利,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无法说明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故A项错误;这一制度与促进工商业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6河北石家庄二检,26)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此诏的颁布( )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宋太宗诏令让农师与里正村耆一起组织“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按照民间租佃制的关系订立契约,收成依契约分成。
这种租佃制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选C项。
A项中“解决了”和B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
答案:C
9.(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其意在说明( )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既要改善民生,又要思想教化,故选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依法治国”和“重利轻义”,排除A、B、D三项。
答案:C
10.(2016四川成都三诊,25)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
这折射出汉代( )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并不反对寡妇再嫁,这折射出汉代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选C 项。
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妇女整体社会地位如何和能否拥有婚姻自主权利,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11.(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5)《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