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1.61 KB
- 文档页数:2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郑新杰【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 W E)的预防、诊治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A W E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术后病理检查为确诊主要依据;本组19例均一次切除病灶,术后切rTI 期愈合,病理检查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问质,腺体分化良好,3例伴大小不等的巧克力囊肿;出院随访0.5—5年,未见复发和恶变。
结论手术切除为A W E惟一有效治疗方法,确诊后应尽旱手术,充分切除以防复发;剖宫产术中避免蜕膜组织和子宫内膜问质成分散落术区,保护腹壁切口,避免子宫内膜种植是预防A W E的关键。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 i nal w al l endom et r i om a。
A W E)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临床少见,近年随剖宫J“率上升而增多。
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例患者年龄24~39岁,平均28.2岁,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其中腹壁横切口15例,纵切口4例,发病距产后8—34个月,平均23个月,病程2年以下者11例,2—3年6例,3年以上2例。
均在腹壁切口处出现不规则结节状痛性肿块,约l cm×1.5c l n一3cm×4.5cm大小,局部胀痛、刺痛明显,随月经发生周期性变化,患者服用消炎药物及理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
1.2临床表现:患者均有随月经周期变化的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轻重不一,多呈进行性加重。
月经前及月经期疼痛加重,痛性结节或肿块明显增大变硬,月经后疼痛减轻、肿块缩小变软,至经后3~7d消失。
腹壁切口下方或周围在月经期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约l em×1.5cm一3em x4.5cm大小,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18例为单发,l例扪及2个肿块。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分析作者张可楠【关键词】剖宫产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手术并发症也相应增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盆腔病灶占大多数,腹壁切口处较少见。
1990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7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7例病人均有剖宫产术史,年龄25——47岁,平均353岁。
其中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16例,中期妊娠行剖宫产术1例。
首发症状距剖宫产术时间为3个月——9年,平均36年,其中1——2年9例,占529412临床表现17例病人均表现为月经周期腹壁切口瘢痕处疼痛或肿胀,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包块,随术后时间延长,周期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为著。
其包块大小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经前及经期增大,经后缩小。
腹部检查示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孤立或多个结节,形态不规则,质硬,活动差,压痛。
包块直径1——5彩色超声检查示皮下或肌肉层内呈低至无回声区,包块形状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
病理诊断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含有4种成分子宫内膜腺体、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素及血液成分。
13治疗方法及结果手术切除病灶,包块及侵及范围较大的病人加用药物治疗。
17例病人均在硬膜外医学专用下行切口瘢痕部位病灶切除术距包块边缘外侧1处切开皮肤,电刀锐性切除全部病灶及包块外侧缘1的正常组织。
术中发现病灶均向下侵及腹直肌前筋膜,行筋膜减张缝合。
其中1例筋膜切除范围较大,减张缝合较困难,采用生物补片加固筋膜层。
常规冲洗缝合切口。
17例切口均Ⅰ期愈合。
7例术后服用孕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公司生产,用法月经第1天开始,每次25,每周2次,持续3个月。
术后17例均无复发。
2讨论2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清,其来源有几种学说,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
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防。
方法对我院20例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20例病患均得到确诊,给予手术切除病灶,术后加服孕三烯酮,预后良好无复发病例。
结论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由医源性因素引起,临床常表现为切口肿块,随月经周期的疼痛。
手术切除病灶疗效确切,提倡顺产可降低其发病率。
【关键词】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92-02有活性的子宫内膜常异位种植于卵巢、子宫韧带,异位于腹壁切口疤痕较为罕见,但随着近些年来剖宫产术的迅速增多,子宫内膜异位生长于腹壁切口的病例也不再少见。
我院对20例病患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手术切除辅以激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05年6月-2011年6月间就诊的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例。
育龄妇女患者年龄24岁-39岁,平均发病年龄32.5岁。
患者均有子宫手术史,3例为中孕期剖宫取胎术,另外17例为足月剖宫产。
术后6个月-6年内发病,平均发病期限为3年。
肿块直径1.3cm-4.6cm,平均直径3.2cm。
其中肿块局限于皮下组织者8例,占40%;7例患者肿块累及腹直肌,占35%;另5例患者肿块侵及腹膜,占25%。
1.2 临床表现 20例病患均与剖宫术后6m-6y内因切口处扪及肿块、周期性疼痛而就诊,肿块直径平均3cm,质硬固定,边界不清,经前肿大,经后缩小,2例病患经期可见切口肿块破溃,有血性液体渗出。
另有3例患者主诉随月经周期性下腹疼痛,术中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
1.3 辅助检查 b超检查能很好显示肿块大小,部位以及质地,我院20例患者入院后都行b超检查,示肿块直径1.3cm-4.6cm,边界不清。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临床分析【关键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因子宫内膜具有远处转移和生长的能力,可以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盆腔脏器和腹膜,但发生在腹壁瘢痕者相对少见。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而被逐渐重视。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发生在手术之后,其主要表现为腹壁切口瘢痕部位包块,且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肿块增大,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将我院诊治的2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3例患者年龄21-42岁,平均27.6岁。
最早发病者为术后4个月,最晚发病者为术后8年,平均3.4年;一次剖宫产15例,二次剖宫产7例;子宫肌瘤剥除术1例,腹壁纵切口8例,横切口15例。
1.2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以切口部位疼痛,发现瘢痕处有结节,且逐渐增大为主要症状就诊,其中16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与月经相关的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经前瘢痕处疼痛,经期疼痛最严重,经后疼痛逐渐缓解,且结节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前及经期增大,经后缩小。
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皮肤呈紫蓝色,总的趋势是包块逐渐增大;5例患者由于月经相关的包块部位疼痛而无大小明显改变;2例有包块存在而无不适。
患者腹壁切口瘢痕周围可触及质韧的结节状包块,最小者约2cm ×2cm×3cm,最者约6cm×6cm×5cm。
结节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数目1-3个不等,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活动差,结节质硬有触痛。
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检查结果提示下腹部腹壁内为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的包膜,无血流信号;ca125 均有不同程度增高,30-115mm/l。
1.3临床处理23例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病灶切除术,21例选用原切口,切口大小、部位依包块大小而定,另2例因病灶距切口较远约5cm处,包块较大,于包块较突出部位另行切口,切口深度以充分暴露包块为宜,术中发现病灶位于皮下未及筋膜者5例,深达筋膜及肌层者15例,均未及腹膜,用电刀完整切除病灶,并切除周围组织0.5cm,有3例因包快较大切除范围大,筋膜难以缝合采用补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妇科常见病之一,其好发部位为卵巢、宫骶韧带、子宫浆膜层、子宫直肠陷凹等处。
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恶变率低,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近年来,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发现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也不断上升。
发生在此部位者,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有不同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处。
本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2010年,本院共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例,年龄25~37岁,平均29.5岁,均为子宫下段腹壁横切口剖宫产。
其中3例有2次或2次以上剖宫产史,2例为小于37周的早产。
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8个月至5年,<1年12例,1~ 3年6例,3~5年2例。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于剖宫产术后8月至术后5年开始出现症状。
子宫切口瘢痕处或瘢痕周围皮下有与月经周期相伴的疼痛性肿块,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增大,局部压痛明显,进行性加重,经后3~5d局部疼痛消失。
体检可于腹壁瘢痕处或瘢痕周围触及质地偏硬,活动度差的单发结节。
位于皮下及深部,大小约2~4cm不等,有不同程度压痛,以经期明显,结节表面皮肤颜色未见异常。
1.3术前检查本组20例术前均行腹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腹壁低回声团块,边界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其内未见血流信号,结合临床查体情况,可确定诊断。
1.4手术方式20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异位病灶切除术。
于病灶周围3cm处用电刀将子宫内膜异位结节及部分周围正常组织切除。
其中3例患者行切口减张缝合,并留置引流,1例筋膜缺损过大,给予人工补片修补缝合。
2结果2.1病灶浸润深度20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术中发现8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6例达腹直肌前鞘筋膜层,4例深达腹壁肌层中,1例侵犯腹膜,1例侵及子宫切口瘢痕。
2.2病理检查结果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样腺体及炎症细胞。
2.3术后用药及随访9例病灶侵犯超过筋膜层者术后应用内美通(孕三烯酮胶囊)治疗3个月,其余未用药,术后均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