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虚词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6
隐性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 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之北)B. 舟车冠盖之冲(冲:冲过来)C.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循:遵守、依照)D.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退:谦退、谦逊)(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②硕求余文以记之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
远指代词:彼、夫、其。
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去今之墓而.葬焉 B.⎩⎪⎨⎪⎧ 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君乃.亡赵走燕 C.⎩⎪⎨⎪⎧ 豫州今欲何.至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秦王恐其.破璧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代词。
A 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 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C 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虚词【导学】学习目标:准确判断文言文具体语境下的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导思】一、[然]四、[为wèi]五、[因]六、[与]十、[于]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然”的用法和意思。
1、父利其然也。
()2、秦王怫然怒。
()3、为之怡然称快。
()4、然胡不已乎?()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若”的用法和意义。
1、烨然若神人()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曾不若孀妻弱子()4、皆若空游无所依() 6、若有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及意义。
1、山峦为晴雪所洗()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6、不受之人,且为众人()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2、不足为外人道也()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为之怡然称快()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夸父与日逐走。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然则何时而乐耶?()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2节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
”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
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
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
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
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
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答案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内虚词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承,那么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如果 )B.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并且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可是 )解析:“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其用作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本题 C 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意为“并且、而且”。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B.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C.①⑥ /②④ /③⑦ /⑤⑧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解析:①⑥ 为转折连词;②④ 为修饰连词;③⑦ 为顺承连词;⑤⑧为递进连词。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是 ()①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②曰:“壮士!.能复乎?” ③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虚御,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介,比;②助,表疑气;③助,表揣气;④形容尾。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例句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例句:幽独乎山中.A.噫吁嚱,危乎高哉.B.浩浩乎如虚御.C.相与枕藉乎舟中.D.其道也固先乎吾.解析:例句的“乎”作介,“于”。
A ,气助,表感,“啊”。
B ,副,用于形容或副之后,“⋯⋯的子”。
C,与例句的意和用法相同。
D ,介,“比”。
答案: C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A .其间旦暮闻何 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 .隐隐何 甸甸,俱会大道口.D .今日之事何 如.解析:例句的 “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 加强程度,“多么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二讲文言虚词教学案新人教版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或者作用。
近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呈逐渐淡化的趋势,课标全国卷已经取消了专门的虚词考查题,但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
典题探究【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
岐少明经,有才艺。
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
会河东太守刘祐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
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
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
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
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
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
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
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
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
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
”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
三府闻之,同时并辟。
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
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
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
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
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
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
任务突破练十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赋分40分,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先解释加框文字的含义,再完成1~5题。
(20分)刘仁恭求救于( )河东,前后百余辈( )。
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
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 )。
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 )并力拒之( ),非我之( )利也。
夫为( )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 )我救其急,以( )德怀之,乃( )一举而名实附也。
此乃( )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
”克用以为然( ),乃( )许仁恭和。
二年春,晋王病笃。
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 )善教导之。
”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
”言终而卒。
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
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 )?”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
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
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
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
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 )入。
梁兵大溃,南走。
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 )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
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
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寻阝营。
会天阴晦寻阝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 )得免。
王顾谓从骑曰:“几为( )虏嗤。
”皆曰:“适( )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
”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B.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C.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D.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A.⎩⎪⎨⎪⎧技盖至此乎.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B.⎩⎪⎨⎪⎧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儿寒乎.?欲食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 .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30 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我酌油知之./徐以杓酌油沥之.B.睨之,久而.不去/结友而.别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悟前狼假寐【答案】D【解析】2.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答案】D【解析】【详解】例句中的“其”是代词,前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D项中的“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D.其一犬坐于.前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代指元方/的B.表目的/用C.表转折,但是/表递进,而且D.在/在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至于负者歌于.途D.所欲有甚于.生者【答案】D【解析】【详解】ABC三项都是介词,在。
D项:比。
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C.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D.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同“贴”)【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何陋之有”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答案】C【解析】【详解】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要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考查形式主要是客观题,而主观考查主要是将虚词的考查糅合到翻译题中。
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并重,翻译题中对虚词的考查更侧重的是综合运用。
考查的高频虚词均为课内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如“而”“以”“乃”“之”“其”等。
“以”字用法辨析(一)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二)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
“而”字用法辨析(一)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B.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C.①⑥ /②④ /③⑦ /⑤⑧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 .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徐公何能及君也.D.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技盖至此乎.A.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儿寒乎?欲食乎.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010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虚词一、选择题(答案写在第3页的表格内。
共54分,每题3分)1.下列句中的“且”字按连词和副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⑤县官且.顺群臣⑥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⑦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⑧且.夫天下非小弱也A.④⑤⑦/①②③⑥⑧B.③④⑦/①②⑤⑧C.②③⑤⑦/①④⑥⑧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2.找出与“若.毒之乎”中的“若”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且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C.更若.役,复若赋。
D.此非若.所知也。
3.下列句中“所”字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②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③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④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⑤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⑥师之所.为,郑必知之⑦我所.以为此者……⑧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⑨顾计不如所.出耳⑩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A.①②⑦/③④⑧/⑥⑨⑩/⑤B.①⑦/④⑧/②③⑥⑨/⑤⑩C.①⑦/②④⑧/③⑥⑨/⑤⑩D.①②④⑦⑧/③⑤⑥⑨⑩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以.羊易之A.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B.令寡人不能,将师二三子夫妇以.蕃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D.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5、下列句子中的“其”,作连词的一项是()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D.其.若是,孰能御之6、下列句子加点的“然”字与例句中“然”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A.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C.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举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7、与例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蒙故业,因.遗策B.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C.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D.伍子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苦而不平A.豫州今欲何.至B.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C.何.其衰也D.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③无苗时采,则.实而沉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A.①③不同,②④相同B.①④不同,②③相同C.①④不同,②③不同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10.下列句中的“也”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其出人也.远矣11.下边句子中的“何”作疑问副词的一项是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B.春者何.?岁之始也C.嫂何.前倨而后卑也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4题。
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
慷慨伤怀,泣数下行。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眷恋)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免除赋税)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公兄固请留高祖。
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教之.歌B.令儿皆和习之.C.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D.唯陛下哀怜之.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自为.歌诗曰②道旧故为.笑乐③其.以沛为朕汤沐邑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高祖乃.起舞②荆轲知太子不忍,乃.私见樊於期B.①吾虽.都关中②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C.①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②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D.①丰吾所.生长②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18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指受骊姬陷害一事),晋人伐诸蒲城(当时重耳的封地,在今山西省)。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对抗),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卫地,在今河南省),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重耳的舅父)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采桑的女子)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15.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②公子安之.③以.告姜氏④醒,以.戈逐子犯。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
16.下面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B.吾其.奔也C.蚕妾在其.上D.其.闻之者,吾杀之矣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卫文公不礼焉.B.乞食于.野人将行,谋于.桑下C.有人而.校稽首受而.载之D。
从者.以为不可其闻之者.,吾杀之矣18.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野人与之.块 B.齐桓公妻之.C.姜氏杀之.D.醉而遣之.二、填空题(46分)19.说明下列语句中“而”的用法与含义。
(共12分,每空1分)(1)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
(6)军惊而.坏都舍。
(7)吾闻之,喜而.不寐。
(8)天下强国,非秦而.楚。
(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0)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11)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与赵。
(12)其子而.食,且谁不食。
20.说明下列语句中介词“于”的含义。
(共22分,每空2分)(1)积于.今六十岁矣。
(2)(3)不拘于.时,学于.余。
(4)有损于.人,而无益于己。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7)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0)赵尝五战于.秦。
(11)而大声发于.水上。
21.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用法(共12分,每空2分)(1)“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5)长铗归来乎.!(6)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参考答案二、填空题(46分)19.说明下列语句中“而”的用法与含义。
(共12分,每空1分)(1)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承接连词“来”(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并列关系可不译(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上)(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5)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关系“地”(6)军惊而.坏都舍。
通“如”,好象(7)吾闻之,喜而.不寐。
连词,表修饰“地”(8)天下强国,非秦而.楚。
连词,表选择“就是”(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连词,表转折“可是”(10)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11)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与赵。
连词,表假设“如果”(12)其子而.食,且谁不食。
连词,表让步“尚且”20.说明下列语句中介词“于”的含义。
(共22分,每空2分)(1)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2)(3)不拘于.时,学于.余。
“向”(4)有损于.人,而无益于己。
“对”(5)师不必贤于.弟子。
“比”(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在……方面”(7)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根据”(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由于”(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10)赵尝五战于.秦。
“与”(11)而大声发于.水上。
“从”21.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用法(共12分,每空2分)(1)“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介词“于”(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助词词尾“……的样子”(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语助词,表句中停顿(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揣测语助词“吧”(5)长铗归来乎.! 感叹语助词“啊”(6)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疑问语助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