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首辅】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元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47
一、选择题“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
“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据此完成1~2题。
1. “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A. 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 人定胜天思想C. 人地对抗性思想D. 和谐论思想2. 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A. 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C. 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D. 人地关系和谐,地理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1. 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济”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并不产生污染。
2. D(解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活动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正在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
目前天津已建成三座垃圾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烟气净化工艺,把垃圾用来焚烧发电,废渣用来制砖,余热用来取暖,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有效地改变了过去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据此回答3~4题。
3. 关于建垃圾发电厂对天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解决了能源紧张状况B.冬季取暖完全由余热提供C. 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D.加剧了人地矛盾4. 城市垃圾除焚烧发电外,以下哪种方式还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A. 垃圾分类填埋处理B.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C. 露天焚烧D.远郊堆放,自然降解3. C(解析)建立垃圾发电厂,可以实现废弃物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4. B(解析)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下图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 该社会发展阶段()A. 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B. 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 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 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6. 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 ①②B.③④C. ①③D.②④5. C(解析)图中的生产活动为农业生产,因而该图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农业文明时期。
2012年人教新课标一轮同步练习-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读可持续发展图,完成以下2题。
1.E、F、G的内容分别是(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2.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以下2题。
3.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 )①坡地垦田②围湖造田③林地利用④果园开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对于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增强③环境污染④下游洪水威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据此回答以下2题。
5.下列行为或主X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有( )A.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封山育林,定期伐木6.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B.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论述。
据此完成以下2题。
7.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是人地关系思想的(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8.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文明时期 B.工业文明时期C.采猎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读两种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以下2题。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高考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7~9题,2012年江苏卷第18题,2011年天津卷第4题,2009年江苏卷第9~11题等。
2.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如2013年福建卷第1~2题,2013年江苏卷第19~20题,2013年安徽卷第35题,2012年浙江卷第1题,2012年江苏卷第17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人均GDP 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统计图,考查对图的判读能力以及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原因的分析能力。
2.常结合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考查对清洁生产流程中区域布局、集聚原因的分析能力。
3.常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图,考查对生态农业系统中不同环节的判读能力及生态农业特点的分析能力。
4.常结合区域图和题干信息,考查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引发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同时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点睛】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1)A 代表采集渔猎时代,B 时代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科技进步,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地矛盾加剧。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1.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图中A 表示社会系统,B 表示经济系统,C 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理在书中](一)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2015·重庆高考·节选)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如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②雾霾严重③珊瑚退化④海平面上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审题指导]1.审设问“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2.审材料“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有独特的旅游资源;“马尔代夫”“岛国”→受海洋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