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2课时教案2
- 格式:docx
- 大小:21.34 KB
- 文档页数:6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下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教学设计可以从交通、社区、商场、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入手。
3•大屏幕展示学生设计的“公共生活秩序单”,分析一下同学们的秩序单有什么共同之处。
设想一下社会生活没有了秩序,会有怎样的后果?4•师总结: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里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疋和进步的基础。
活动三:秩序小实验找五个一端有长线的小球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
瓶口宽度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
1•分组进行试验,看看哪个小组能又顺利又快的取出瓶中所有小球,并说出你的理由。
2.最快的和最慢的都说一说原因。
活动四:阅读角阅读书中29页《应急车道就是生命车道》1•读了这段文章谈谈感想。
2•不遵守社会秩序危害太大了,“应急车道就是生命车道”,同学们假如我们的亲人开车时占用了应急车道,我们一定要提醒亲人,制止他们的行为。
活动五:公共标志我知道为了引导、提示大家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人们在公共场所设置了公共标志。
1•根据大家课前搜集的公共标志,完成30页学习单。
2•想一想有了公共标志的提醒,是不是人们就会自居维护或遵守公共秩序了。
单”分析问题回答。
学生分组游戏。
分享成功失败经验。
阅读思考说感悟。
根据课前调查填写学习单。
场合要注意哪些事项。
共同之处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别人的感受。
所有人都要维护秩序。
通过游戏亲身体验,感悟秩序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体会不遵守秩序不但是影响心情、耽误时间等,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通过完成清单知道了什么场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标志进行提醒。
体会在好的环境下人们的感受。
延伸活动人人都喜欢舒适、文明的公共生活,都希望别人不要破坏公共秩序,那就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文明行为的践行者。
观看视频了解文明行为的做法。
让学生明白不能光要求别人遵守社会秩序,自己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下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2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规则意识,维护公共秩序。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为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共贡献力量。
3、知识目标:知道我们个人可以如何构建有序生活,懂得有序生活需要各方努力。
重点知道我们个人可以如何构建有序生活。
难点知道我们个人可以如何构建有序生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视频:占用应急车道后果严重民警提示让出“生命通道”2、分享与讨论:(1)你在生活中有发现类似现象吗?一般是在什么时候会经常看到这种占用应急车道的行为出现?(2)这些占用应急车道的人可能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3、导入语: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1、图片对比:(1)有的人霸占候车室座椅(2)有的人却整齐地坐在地上(3)……2、生活观察员:在日常生活中,你也有经常观察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吗?它们不同在哪里?我们更应该怎样做呢?3、行为大清单:说一说,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建设有序生活,我们可以怎样做?4、试一试:在以下场合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对比,感受有的人把他人、社会、国家放在心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秩序。
而有的人却相反。
由此激励学生做心中有他人、集体、国家地人,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构建有序生活。
5、生活小镜头:当你看到这种景象,你会怎么做?(1)当有人踩踏草地、花卉(2)当有人插队6、小提示: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
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7、小调查:针对生活中出现的下列问题,调查了解国家、社会和个人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共建有序生活》教学设计学生看图,回忆疫情时期感动人的故事分组讨论交流⏹请说明我们在不同公共场合下应该怎么做。
✧当赛场上冉冉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提示:立正站好,面向国旗,保持肃立,少先队员行队礼,非少先队员行注目礼,齐唱国歌。
✧在博物馆参观,听讲解员介绍展品时……提示:保持安静,用心聆听,认真学习了解每一个展品的文化价值……✧参加社区组织的看望老人或爱护环境的公益活动时……提示:用心关爱老人,帮助老人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热心公益,以实际行动参加环保活动,共同创建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
说一说我们在学校操场、超市、电影院应该遵守哪些公共秩序?场景模拟:模拟学校操场升旗仪式场景(奏响国歌)。
注意站姿、手势、表情、眼睛。
(矫正不正确行为)小结:2.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1)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
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活动园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表达,感悟秩序学生模拟表演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公共秩序意识培养学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意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公共秩序端正学生升旗时的态度和姿势认识到公共有序生活的建议需要个人的努力⏹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个人、社会、国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做到建立维护有序生活的?提示:个人:做好个人防护,听从政府安排,不串门走访,不信谣传谣……社会:走访群众,排查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序组织人民应对疫情…国家:正确的政策指引,正面宣传报道,救治病人,安抚群众,做好科学研究,抗击病毒……(2)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不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单位或组织,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活动园⏹针对生活中出现的下列问题,调查了解国家、社会和个人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说课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依据: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同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要求学生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是本单元的核心素养。
第5课从“共建”的角度,以“公共秩序”作为话题,从“为什么需要建立公共秩序”和“如何建立公共秩序”两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共建这一概念。
《共同建设有序生活》是第5课的第二课时,在理解了“为什么需要建立公共秩序”的原因后,学生面临着“如何建立公共秩序”问题的挑战。
本课通过对公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共建有序生活需要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也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进一步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共建这一概念。
二、学情分析在学生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他们大多是从道德层面来理解遵守公共秩序的意义,而本课同样强调法律在共建有序生活中的重要保障,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法律在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课学生学习的增长点之一。
同时,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迁移“公共生活中应为他人着想”的概念分析不同行为背后的价值选择,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公共教养,更好的理解“公共生活靠大家”的单元概念。
五年级的学生在观察、分析社会问题时虽然能依据一些现象说明自己的观点,但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因此,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课学生思维的成长点。
三、教学目标1.知道共同建设有序生活离不开公民个人的自觉行动,也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2.理解只有共同建设和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才能享受美好的公共生活。
树立规则和公共意识,愿意做有公共教养的人。
3.通过为争创文明社区建言献策,尝试多角度分析问题,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共同建设有序生活离不开公民个人的自觉行动,也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以“遵守规则”为主题,让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在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从而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公共秩序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情境时,可能还不能完全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认识到公共秩序对生活的重要影响。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
3.通过对规则的遵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认识到公共秩序对生活的重要影响。
难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规则的重要性,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则的意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公共秩序相关的案例和图片。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引导词。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对生活的重要影响。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需要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对我们的生活和他人有什么影响?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体会。
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
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说课教案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说课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依据: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要求学生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
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是“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具有向下的统摄性。
本单元所呈现的共同维护公共秩序、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内容都是“公共参与”素养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核心素养下,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进行以“为争创文明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公共生活”建言献策的单元大任务为线索的单元整体设计,分别从“共同分享和维护公共利益”“共同建设和遵守公共秩序”“共同参与社区生活”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公共教养,树立规则和公共意识,最终建立“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核心概念。
其中,第5课就是从“共建”的角度,以“公共秩序”作为话题,从“为什么需要建立公共秩序”和“如何建立公共秩序”两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共建的概念。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是第5课的第一课时。
本课通过创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分析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的意义,认识到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和国家精神形象的重要表现。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提高公共教养,树立公共意识。
公共生活这一话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在中低年级的学习中也有过接触。
然而,与之前学习不同的是,本课更强调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重在思考个人行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公共秩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从小他们就被家长和老师教导要遵守公共秩序。
但却很少思考过遵守公共秩序的原因,以及有序的公共生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形成“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的理性认知,树立规则意识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增长点。
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境引入1.情境:研学旅行活动时,5.2班的同学参观了“仁和春”酒业的窖池。
在参观窖池的过程中,讲解员认真地讲解着酿酒、藏酒的过程和方法。
小明同学听得很不认真,一会儿问讲解员一些与酿酒无关的问题,一会儿又与旁边的同学嬉戏打闹,一会儿又发出一些怪声音。
严重破坏了5.2班的整体形象。
2.思考:在这样的场合,小明的做法对吗?为什么?3.师: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
4.揭示课题: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二、新知探究活动一: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一)规范言行,共建有序生活1.填一填:不同公共场合的秩序2.在小组内汇报自己觉得在这些场合的公共秩序。
3.全班交流汇报。
4.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公共场合的秩序?5.想一想:从今天开始,我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6.师小结: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
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二)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1.师: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不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单位或组织,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查资料,说一说:针对生活中出现的下列问题,调查了解国家、社会和个人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2)全班交流。
(3)完善表格,作补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公共秩序的种类、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意义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公共秩序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遵守公共秩序的具体做法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实例来感受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知道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学会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知道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难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分析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体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遵守公共秩序的过程,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准备相关道具和场地。
3.准备教学PPT,包括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公共秩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共秩序?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遵守公共秩序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遵守公共秩序的过程,引导他们总结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旨在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对于公共秩序的认识还相对较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过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但对于如何维护公共秩序,以及违反公共秩序的危害还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表现和意义,知道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品质,增强法治观念,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表现和意义,知道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公共秩序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公共秩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公共秩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表现和意义。
3.案例分析:展示违反公共秩序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体会,总结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5.模拟实践:设置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四学制)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2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1. 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
2. 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能力与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2.难点: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一些公共生活的规则,但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责任和法治意识还停留在浅层,需要进一步教育,让学生明白要依法依规维护公共利益。
另外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以抽象思维为主,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全面深入。
据此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和探讨式2.学法合作讨论交流,亲身实践。
3.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
1.师播放乘公共汽车、过马路、车站取票……视频,生认真观看。
师:同学们,人们在这些公共场所活动,如果不讲秩序,不遵守规则,会是什么后果呢?生:自由回答。
师:如果不遵守规则,公共秩序会大乱,甚至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关于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话题。
2.板书课题: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公共生活需要秩序1.活动与探究一:认识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性(1)生小组内合作探究: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
(2)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3)思考:①同学们的秩序单有什么共同之处?②设想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4)小组内交流感悟。
(5)师小结: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2.活动与探究二:体验公共秩序的作用(1)生分小组做小实验:秩序小实验(取瓶内小球)(2)比一比,交流与分享理由:分组进行试验,看看哪个小组能又顺利又快递取出瓶中所有小球,并说出你的理由。
2.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视频观看、分享生活、感受交流等活动,认识到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要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识,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
(教学重点)2.通过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小组探究等活动,明确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国家的支持、制度的保障。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课前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共同建设有序生活》(出示课题)一、规范自己行为1.出示教材“活动园”,分组讨论我们在不同公共场合应该怎么做小结作为一名小学生,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养成文明好习惯,为共建有序生活履行好小公民的义务尤为重要。
(板书:个人文明习惯)二、社会各方努力,构建有序生活不过,生活中的和谐有序,也会因为一些小状况而被打破。
比如说(出示问题)问题一:路口红绿灯坏了,车辆行人乱成一团。
问题二:工厂向河流排放污水,导致河流受到污染。
问题三:社会上出现感染性较强的流行病疫情。
2.课前我们对书本上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出示课前调查表)先在小组里交流下吧,(小组交流,播放录音)哪一组先来和我们分享?(一)交通出行问题预设:1.我调查的是路口红灯坏了的解决办法,我咨询了爸爸的交警朋友黄叔叔,我们一起去听听交警叔叔怎么说吧!(播放录音)当我们发现路口的信号灯发生故障时,我们应先拨打110报警。
2.同学们思考下,当路口的信号灯指示方向和交警叔叔的手势指挥不一致时,我们该听谁的呢?你说的真棒!答案是(出示图片)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警察的指挥通行。
3.2020年4月25日,在我县百尺南路上出现了文明有序的一幕(播放45度让路视频)小结:个人自觉的规则意识,成就了一个个感动的瞬间!4.交通出行涉及千家万户,课前,同学们对家人的行车情况进行了调查。
(出示调查表)我们看到,虽然出行途中会碰到一些情况,但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正在努力!(出示小红花)5.路口终于恢复了有序的通行,同学们这都是谁的功劳啊?(学生回答)6.小结:公共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是一个人,某个部门,某一个团体就能解决的,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二单元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公共秩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公共秩序的理解可能比较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公共秩序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增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公共秩序的内涵和外延。
2.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如何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和外延。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化对公共秩序的理解,增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
3.实践操作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准备模拟情景,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公共秩序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对公共秩序有更深入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境引入1.情境:研学旅行活动时,5.2班的同学参观了“仁和春”酒业的窖池。
在参观窖池的过程中,讲解员认真地讲解着酿酒、藏酒的过程和方法。
小明同学听得很不认真,一会儿问讲解员一些与酿酒无关的问题,一会儿又与旁边的同学嬉戏打闹,一会儿又发出一些怪声音。
严重破坏了5.2班的整体形象。
2.思考:在这样的场合,小明的做法对吗?为什么?3.师: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
4.揭示课题: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二、新知探究活动一: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一)规范言行,共建有序生活1.填一填:不同公共场合的秩序2.在小组内汇报自己觉得在这些场合的公共秩序。
3.全班交流汇报。
4.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公共场合的秩序?5.想一想:从今天开始,我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6.师小结: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
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二)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1.师: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不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单位或组织,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查资料,说一说:针对生活中出现的下列问题,调查了解国家、社会和个人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2)全班交流。
(3)完善表格,作补充。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了解公民个人的自觉行动对建设有序生活的重要性;2、认识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对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3、通过建言献策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公民个人的自觉行动对建设有序生活的重要性;2、认识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对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认识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对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了公共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建言献策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公共秩序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教材名称为《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要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通过建言献策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放映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公共场所,画面中有一些人在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对城市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对城市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预设: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会让城市变得脏乱差,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教师:非常好,这些不文明行为对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生活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自己的文明公德行为呢?学生回答预设:有的同学说自己会扔垃圾到垃圾桶里,不会随地吐痰,不会乱涂乱画等。
教师:非常好,能够注意文明公德行为是非常好的,但是除了我们个人的行为之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到公共生活的有序和谐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今天的课程内容了。
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引入
1.情境:
研学旅行活动时,5.2班的同学参观了“仁和春”酒业的窖池。
在参观窖池的过程中,讲解员认真地讲解着酿酒、藏酒的过程和方法。
小明同学听得很不认真,一会儿问讲解员一些与酿酒无关的问题,一会儿又与旁边的同学嬉戏打闹,一会儿又发出一些怪声音。
严重破坏了5.2班的整体形象。
2.思考:在这样的场合,小明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3.师: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
4.揭示课题:
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共同建设有序生活
(一)规范言行,共建有序生活
1.填一填:不同公共场合的秩序
2.在小组内汇报自己觉得在这些场合的公共秩序。
3.全班交流汇报。
4.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公共场合的秩序?
5.想一想:从今天开始,我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
6.师小结:
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
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二)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
1.师: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不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单位或组织,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查资料,说一说:针对生活中出现的下列问题,调查了解国家、社会和个人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
2)全班交流。
(3)完善表格,作补充。
板书设计:
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规范言行,共建有序生活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心中有()、心中有()、心中有()。
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构建有序和谐的()。
2.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的行为做起。
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的人。
3. 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的力量。
不论是(),还是社会单位或(),都需要遵守(),共同营造良好的()。
4. 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离不开()的支持、()的保障。
对积极维护秩序的行为要大力()或(),对破坏公共秩序的人或组织要(),形成尊重公共秩序光荣,破坏公共秩序可耻的()。
二、判断。
1.路口的红绿灯坏了,没有红绿灯的限制,我们可以不顾车辆随便过。
()
2.在公路是晒谷可以罚款。
()
3.单位或组织要遵守社会秩序,个人不用遵守社会秩序。
()
4.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要从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做起。
()
5.对积极维护秩序的行为要大力宣传和表扬。
()
6.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是个人行为,没有法律惩戒。
()
三、论述题。
当在学校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堂检测答案:
一、填空。
1.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
2.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
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3. 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不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单位或(组织),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法制)的保障。
对积极维护秩序的行为要大力(宣传)或(表扬),对破坏公共秩序的人或组织要(依法惩戒),形成尊重公共秩序光荣,破坏公共秩
序可耻的(社会风尚)。
二、判断。
1.路口的红绿灯坏了,没有红绿灯的限制,我们可以不顾车辆随便过。
(X )
2.在公路是晒谷可以罚款。
(√)
3.单位或组织要遵守社会秩序,个人不用遵守社会秩序。
(X )
4.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要从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做起。
(√)
5.对积极维护秩序的行为要大力宣传和表扬。
(√)
6.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是个人行为,没有法律惩戒。
(X )
三、论述题。
当在学校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当在学校升国旗时,我们首先应该安静,然后行队礼和注目礼,大声唱响国歌,尊重国旗,并为长在国旗下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