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
此正气有四:“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
此为壮气。
”“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乃豪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恋进退,思不虑得失,举杯邀月,游目聘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无穷。
此乃逸气。
“与天地相应和,与自然相吐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落水流,能知其旨趣,听禽鸣天籁,可悟其天真。
此为清气。
此四气合在一起,就是“做人”最高境界的“浩然正气”,有此浩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人善养浩然之气。
古有苏武以他的民族气节与坚强毅力凛然不降,持节傲立;有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舍生取义;有屈原为了民族的衰亡而跳江自尽,杀身成仁。
今有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拯救人的灵魂,焕起人们心中的光明。
这些志士仁人在生命的存亡关头也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可见有了浩然之气就有了一股生命蒸腾的英雄气,有了一脉亢奋激扬的刚烈之气。
所以养气能萌发心情的正义,唤起灵魂的激昂。
人只有在行善的时候是“理直气壮”的,人在作恶的时候是鬼鬼祟祟,战战兢兢地。
《易经》说“视索索,履索索”,抖抖索索的样子。
这样就不能养浩然之气。
一切得不到正当的理由的东西,就是这样。
诡辩,强词夺理,聪明反被聪明误。
什么是“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大自然的存在的最刚健的物质支持,也是最合理的精神支持。
浩然之气是宇宙永恒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丧失这种必然性和合理性,宇宙就会毁灭。
具体的事物丧失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某种偶然性中的成功都会被必然性代替。
所以,浩然之气就是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一方面合理性是存在的原因,必然性是存在的内在价值。
没有这样的两种保障,一切存在都是短暂的,飘忽不定的。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浩然之气”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浩然之气的含义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浩然之气是指人内在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天性,这个天性具有激发人追求善良、正义和道义的特质。
而这种特质,即所谓的“浩然之气”,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发扬的。
浩然之气是指人内心高尚、纯洁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它是一种崇高的情操和道德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应该追求和发展的品质。
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的倾向比较明显。
而浩然之气的提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道德追求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摆脱功利和狭隘的个人利益追求,追求更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正如孟子所说:“人皆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只有通过对浩然之气的追求,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浩然之气也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
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和伦理困境,而浩然之气的培养可以使人们更有责任感和良心,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问题。
浩然之气也是人们追求公正正义的基础,只有在浩然之气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浩然之气还具有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就,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展。
而浩然之气的培养可以使人们注重精神品质和内在修养的提高,帮助人们走出功利和狭隘的个人主义,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对孟子阐述的浩然之气的理解-回复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气质,意为高远博大的气度和品德。
它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激发他人向善的精神力量。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但需要经过教育的磨炼和修养的培养才能贯穿于行为和处世之中。
而浩然之气的核心,即“仁爱”之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推动个人向善的根本动力,也是催化整个社会向善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孟子提出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洞察,能够摆脱浮躁和虚荣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实现自身的价值,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总之,浩然之气是一种高尚的气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内涵的浩然之气,源于《孟子》。
《孟子》是一套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思想体系,以崇尚爱护人民为总括基调,以“仁、义”等道德观念为思想特色,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一致,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礼义与仁爱的精神和真谛。
“浩然之气”指的是整体仁爱之气,让人们抱有彼此共同参与、相互尊重和团结一致的理念。
“浩然之气” 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强调有爱心、有智慧的治理,同时也包括坚定的自信与道德的约束,浩然之气旨在维护社会正义,完善公平正义、真理正义和礼义正义,以及对社会问题以和谐解决的政治理念。
孟子深信道德尊严和仁爱高于一切,他认为行政治理者就是要把自己的本性与仁爱结合起来,不但要制定合理的法律,也要培养一种志士的精神,以一种爱的态度去服务于大众。
不以法律之名,而要以仁爱义道之名,来维护正义真理,将仁义礼智慧的精神植根于百姓的心中;培养惩前毖后的勇气,宣言正义的力量将能够推动很大改变,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能够使政府具有高明的办法和极高的责任感,并以独到的正义思想和明确的道德准则,不仅可以开辟一条共同发展的路,而且可以引领一众志士实现仁爱之心、理智之用、根本之理,实现公义、真理、仁爱能力,实现和谐之美、人性之美、和合之美,如此,“浩然之气”正是智者所盼望的。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性、伦理、政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浩然之气的内涵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是:“是所以直内而抗外也,故曰‘归正也。
’是所以直内而不佞也,故曰‘曲则全不直。
’”这里的“内”和“外”既可以指个人内心和外部环境,也可以指个人自身和社会整体。
由此可见,“浩然之气”是一种在内外抗衡中保持正义和真实、不卑不亢、有决心和原则的“品德力量”。
具体来说,“浩然之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忠诚正直。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纯粹和正义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妥协和屈服。
这种忠诚和正直的品质就是“浩然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感恩和奉献。
孟子提倡“仁爱”和“慷慨”,认为一个人应该对身边的人和社会有感恩之心,同时也应该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种奉献和感恩的精神也是“浩然之气”的重要内容之一。
3. 谦虚谨慎。
孟子认为,一个人不能过于骄傲自大,应该保持一份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尊重他人,思考问题,不轻易下定论。
这种谦虚和谨慎的品质也是“浩然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培养良好的品德。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追求短期的成功和荣誉。
而“浩然之气”正是一种让人坚持正义和真实、有品德的优秀品质。
如果一个人具有“浩然之气”,将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
2. 增强价值观念。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人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和价值。
而“浩然之气”正是一种守正图新的精神力量,让人不忘初心,坚定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信念。
3.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指一种澎湃、激昂的气息,代表着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气质。
孟子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的浩然之气,体现了他对道义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深刻而且具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等方面探讨其浩然之气的表现。
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浩然之气。
他的辞藻舒展流畅,行文气势宏大,语言间充满了对道德理念的强烈表达和对崇高品质的追求。
比如在《离娄下》中,孟子写道:“七步之才,芒刺在背。
“这句话表现了孟子对壮志豪情的向往,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在《滕文公》中,孟子写道:“童子将入于坟门,食将长之,杀将戮之。
老人曰:何忧也?曰:足为不义。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正义和道义的坚持和追求。
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慷慨激昂和对崇高品质的赞美,体现了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孟子散文中的思想内涵也充满了浩然之气。
他所弘扬的仁义之道,对人性、社会伦理、政治理念等方面的思考,无不展现了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气节。
比如在《告子上》中,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他写道:“仁义而已矣,用之不竭,镜之不昏,得之不忒,是以君子无忧其所短,无患其所不足。
”这段文字展现了孟子对仁义之道的弘扬和推崇,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在《离娄下》中,孟子对志向和理想的追求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写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段文字表现了孟子对道德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并用北辰的形象来比喻政治家以道德引领百姓的伟大境界。
这些思想内涵的表达充满了对高尚品质和崇高理念的追求,展现了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孟子散文的文学价值也在浩然之气中得到充分展现。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表现了思想的深刻,更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充满了感染力和思想性。
比如在《告子上》中,孟子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比喻来表现仁义之道的力量和感染力,使人们对仁义之道的追求更加感到渴望。
在《离娄下》中,“七步之才,芒刺在背。
孟子对先秦气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家的仁学引入气论之中,突破了气一元论的抽象和概括,为气的内涵注入了伦理道德的因素。
“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虽然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来谈气,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再是气的物质共性,而是精神之气内部的情况。
任继愈先生说,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心理状态。
”(1)就孟子所讨论的气的实质而言,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一书中有关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孙丑上》,另外《告子上》、《尽心上》中也有所涉及。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何谓“浩然之气”,他从以下三个层面给予了说明: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其言虽短,其义大哉!尝试论之。
在第一个层面中,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给“浩然之气”定位。
这种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非一般的气可比,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馁也”的状态。
按赵岐注,“馁也”的状态是指人若无浩然之气就会腹肠饥虚若馁饿一样。
这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存在,精神却是萎顿的。
这里,孟子给精神之气划分了层次。
在此之前,孟子谈到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已对他们的勇气进行过层级划分,北宫黝以以牙还牙为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以无惧为勇,不管胜与不胜,勇往直前;曾子则以合义为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宿,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孟施舍之勇胜于北宫黝,而曾子之勇,胜于孟施舍。
在孟子之前,人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气,例如勇气、锐气、活气、血气等等,但却没有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孟子做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同时,这种气与《管子》中所说的精气也不相同。
《孟⼦》之养浩然之⽓“敢问何谓浩然之⽓?”⽈:“难⾔也。
其为⽓也,⾄⼤⾄刚,以直养⽽⽆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也,配义与道;⽆是,馁也。
是集义所⽣者,⾮义袭⽽取之也。
⽣有不慊于⼼,则馁矣。
我故⽈告⼦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若宋⼈然。
宋⼈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今⽇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益⽽舍之者,不耕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徒⽆益,⽽⼜害之。
”(《公孙丑上》)【鉴赏】儒家讲求“内圣外王”之道,“外王”即为政治,⽽“内圣”则体现儒家对⾃⾝修养的要求。
修⾝、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修⾝⽆以齐家,更⽆以治国平天下,修⾝可以说是后三者的前提与基础。
若没有修⾝,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就仿佛空中楼阁,没有依存的基础。
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公孙丑上》),养浩然之⽓即为修⾝、养⼼性。
浩然之⽓作为⼀种⽓,最为伟⼤,最为刚强,⽤正义去培养它,则会⽆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
在孟⼦看来,浩然之⽓不是外界赋予的,它本来就存在于内⼼,⾃⼰只是发乎本⼼,顺其⾃然,让⼼中之“⽓”⽣根发芽、茁壮成长,使之由隐⽽显,最后⾄于浩然,充塞天地之间。
孟⼦虽说浩然之⽓“难⾔”,但就他的描绘来看,他所说的浩然之⽓实质上是⼀种“道义”之⽓,因为“其为⽓也,配义与道”,“集义所⽣”。
⽽孟⼦所说的道义,⽆⾮就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本源于⼈⼼固有的恻隐之⼼、羞恶之⼼、辞让之⼼和是⾮之⼼。
就是说,四⼼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即为四端。
孟⼦养浩然之⽓的过程,就是通过长期的“直养”,扩充⼈⼼固有的四端,从⽽形成⼀种精神道德之⽓的过程。
浩然之⽓的实质,也就是完满的道德修养外化出来是⼀种⽓质⾯貌和精神境界。
“善养浩然之⽓”是对⼼性的养护,是对意志和精神的修炼。
孟⼦说:“养⼼莫善于寡欲。
其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孟子散文中的浩然之气是指他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宽广、高峻和崇高的气息。
在孟子的散文中,浩然之气呈现出深厚和广阔、崇高和威严的特点,同时弘扬了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和智慧。
1.博大。
孟子的文章博大精深,充满了广博的知识和智慧。
他通晓天文、地理、政治、伦理等各种学科,而且在其中独具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文章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展现出了他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呈现出了浩大而悠远的风貌。
2.高峻崇高。
孟子的文章中体现了一种高峻崇高的气质,这种气质来自于他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修身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高峻崇高的人格境界。
3.威严肃穆。
孟子的文章还体现了一种威严肃穆的气息。
他通常以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威严肃穆的气息给人以庄重和肃穆的印象。
他的文章用词精炼,句式结构严谨,表现出其思考问题的严谨和文笔的刚健有力。
1.以高大的精神视野展现境界。
孟子的文章通常是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出发,以科学的方式分析问题并加以解决。
他的思想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广泛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文章中似乎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思考,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严谨的推理和思考。
2.抒发对社会的深刻体悟。
孟子的文章中表现了对社会的深刻体悟和独特思考,他用严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的思考和体会。
他的文章表现出他对于心灵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于中华民族的对于走向复兴所应该追寻的特点和手段的认识。
3.弘扬中华文化和传统道德。
孟子散文无论从其精神内涵,还是从表现方式上,均显得富有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味道。
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伦理、政治和儒家道德的观点,并加以阐述和思考。
这些观点虽然时候已经过去了千年,但是在今天仍然能够激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三、浩然之气的意义孟子散文中弘扬的浩然之气植根于古代儒家道德思想之中,它不仅能够使人的精神变得崇高和坚定,更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浩然之气名词解释
指浩然之气为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
浩然之气(拼音:hào rán zhīqì)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指浩然之气为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在句子中可充当作主语、宾语。
成语寓意
孟子这一番长篇大论,正具体而深入地说明了他的性格充满了坚守正义的道德勇气。
在被任为客卿的时候,孟子当然是高兴的,但并不因此而动心,因为他平素即善于自我训练,培养浩然之气”。
这“浩然之气”是以每个人都具有的道德良知为基础,和一般所谓的“勇气”是不一样的。
“浩然之气”是道德的勇气,而不是匹夫的血气之勇。
培养浩然之气,是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日积月累才形成的,而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形成的。
在生活中,人们能正直无私,唯有以正直之心去待人接物,并去除私心,可以能使人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俯仰无愧。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应注意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立场,不要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立场不坚,也不要明知错误还坚持到底、执迷不悟。
引言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篇,孟子讲到不动心的修养方法: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做到两者,就能达到至高的道德修养。
何谓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1浩然之气是一种由道义之举日积月累而来的正义之气。
如果违背道义,则会损耗。
对于这种气,孟子反对人为地干预,要顺应内心去培养。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皆具有四心:仁义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人心本具仁义礼智,只有不违本心,除去蒙蔽,才能涵养浩然之气。
古往今来,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对孟子浩然之气的解读。
对于浩然之气内涵的不同见解,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种观点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主观精神的修养,只要通过后天正义行为的不断积淀,就能形成充满正义的浩然之气;一种观点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状态,人的愚昧无知使其阻塞不通,只有摒除外欲污染,才能重新恢复浩然之气的本然状态;还有观点认为浩然之气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主义范畴,它的产生及修养都不可捉摸。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浩然之气本于化生宇宙万物的物质之气,此气先天地客观存在,与内心的道义原则不断作用,形成浩然之气。
人只有提升自我修养,存道义之心,行正义之举,才能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文站在最后一种观点的立场,试图深入分析孟子浩然之气的科学内涵,阐释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即其现实意义。
对于浩然之气的修养,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美的角度,看到的是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正义之气,阳刚敦厚的气质之美;从善的角度,看到的是主体的道义之心,人格修养;从文艺创作的角度,看到的是一种绝世独立,豪放洒脱的风格;从享受生活,乐天知命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种与人为善的高尚情操。
本文力图从多个角度阐述孟子的浩然之气,以期能让读者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愉悦生活,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魅力。
一、孟子浩然之气的来源孟子人性论修养的目标是要达到“不动心”。
孟子的“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
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
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这是《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描述。
浩然之气,就是人间一种至大至刚的正气,是一种无往不克的气魄,充塞于天地之间,至高至上,宏大无量。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浩然之气不难养成。
人们只要在心中坦坦荡荡地存着正义公心,
行走在平平正正的世间大道上,哪怕是丝毫的私心闪念也必须立即除去,哪怕是稍微不合公道的事也不去做,长期保持,就自不过然能够
养成浩然之气。
人们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心就不能安定自足,做
事之前就已经气馁了,事情没有不办得崎岖怪异的。
“养气”不是简单地做几件好事就行了,必须从内到外正正当当,从心里就不能有私念。
有的人平常不反思检点自己的思想行为,粗糙
滥行,见好人做好事,见坏人就同流合污,丝毫没有节操,做好事仅
仅为了让人称道,恐怕知道的人不够多,做坏事却想瞒天过海,恐怕
有伤自己的名声,儒家称这种没有骨头的人为“乡愿”。
这样的人可
能会在一时得到不明*的人们的认可,而纵然长久不露馅,他们一生也
都过在幽幽戚戚之中,毫不痛快,这是没有浩然之气的真正悲剧的人生,渺如蝼蚁,万分可怜。
世间若多些浩然之气,少些“乡愿”,则风清世平,事洽人和。
对孟子阐述的浩然之气的理解 -回复
孟子认为,人具备一种特殊的气质,叫做“浩然之气”。
“浩然”意指宽广深远,具有高尚、清正、忠诚、正义、纯粹等品质。
而“之气”是指这种品质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能量或精神。
人生而具有浩然之气,但这种气质需要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培养才能得到完善。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人类的本质,是彰显人性中最优秀部分的特质。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培养和强化浩然之气,才能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类生命价值。
同时,浩然之气也是人与众不同、拥有独特性的标志,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对于如何培养和强化浩然之气,孟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只有在个人的修身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浩然之气的力量,进而在家庭、社会、国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世界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总之,浩然之气既是人性的本质,又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孟子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高尚、宽广、纯粹、正义的人,需要不断地培养、努力和追求。
只有具备浩然之气的人,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孟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的散文涉及诸多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思想体系和表达方式。
孟子散文以其浩然之气而著名,他主张的“仁政”、“民本”、“君子”、“天命”等思想,都体现了他那种伟大的精神风貌。
首先,孟子散文所表现的浩然之气,体现在他对社会实践的关注上。
孟子非常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他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减轻其贫困和痛苦。
在他的散文中,表现出了他对于社会生存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深入思考,他反复强调,实现“民本”的政治理念,是为了让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和防止社会冲突的发生。
其次,孟子散文所表现的浩然之气,体现在他对人性的关注上。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人之所以会偏离善的本性,则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和诱惑。
他主张“教化”和“修身”,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来引导人们回归善性,追求真正的幸福。
孟子提出的人性观点,把人看作是有内在潜质和追求幸福的生命体,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尊重和人性解放的关注。
最后,孟子散文所表现的浩然之气,体现在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上。
孟子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国家的目标是通过良好的治理来缓解社会矛盾,保障人民的安全和福利。
他提出了“仁政”、“民本”等政治理念,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反过来。
孟子对国家的关注,不仅是他对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关注,也表现了他对于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视。
总之,孟子散文所表现的浩然之气,是他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他人格魅力的来源。
他关注社会实践、人性和国家以及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为时代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体现了他那种伟大的人格和思想深度。
通过对孟子散文的深入了解,我们能更好地领悟他的思想理念,更好地学习其人道主义的人文精神,以及其对中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巨大贡献。
浅论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他的人性论思想开启了后代儒学人性思想辨析的序幕;他的认识论“尽心”、“思诚”也为后来的程朱理学提供了土壤;他的人格理论“养浩然之气”更被后世的学者加以推崇、改造,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信条。
关键词:养浩然之气;历史演变;现代意义一、孟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张1、孟子其人《史记》对孟子的记载做了如下说明: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可以明确孟子是驺国人,而且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的学生。
他的思想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有所改造和发扬,而且孟子本人也自称学习孔丘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丘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他的思想言论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后世的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编为“四书”,可见,孟子的影响深远。
2、孟子的思想首先,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
《孟子•公孙丑上》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们天赋除了恻隐之心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些心,这些道德品质不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身就具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好好用罢了。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1. 引言1.1 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浩然之气”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他对于人格修养的核心思想之一。
浩然之气是指一种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气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具有激励人们向善向上发展的作用。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人类天赋的品质,是人们内心深处所具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它代表了人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格,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
在《孟子》的著作中,孟子反复强调了浩然之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浩然之气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和有德之人。
在当代社会,浩然之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一个复杂多变、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中,浩然之气可以帮助人们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原则,秉持正义,不被世俗所诱惑。
浩然之气可以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我们今天更需要弘扬和传承浩然之气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通过培养好浩然之气,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修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浩然之气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字数:373】2. 正文2.1 孟子对于浩然之气的定义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人心中的一种高尚品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人性中的正义、善良、勇敢、坚定的品质,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力量。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使人具有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操的力量。
他将浩然之气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根基,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对于孟子来说,浩然之气是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的品质,是一种为人民谋福祉、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
他认为,只有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贤人,才能在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驱动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孟子强调培养并弘扬浩然之气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勇敢的态度,才能在充满诱惑和诱惑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正直的品质,才能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保持高尚的品格和操守。
孟子对先秦气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家的仁学引入气论之中,突破了气一元论的抽象和概括,为气的内涵注入了伦理道德的因素。
“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虽然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来谈气,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再是气的物质共性,而是精神之气内部的情况。
任继愈先生说,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心理状态。
”(1)就孟子所讨论的气的实质而言,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一书中有关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孙丑上》,另外《告子上》、《尽心上》中也有所涉及。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何谓“浩然之气”,他从以下三个层面给予了说明: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其言虽短,其义大哉!尝试论之。
在第一个层面中,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给“浩然之气”定位。
这种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非一般的气可比,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馁也”的状态。
按赵岐注,“馁也”的状态是指人若无浩然之气就会腹肠饥虚若馁饿一样。
这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存在,精神却是萎顿的。
这里,孟子给精神之气划分了层次。
在此之前,孟子谈到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已对他们的勇气进行过层级划分,北宫黝以以牙还牙为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以无惧为勇,不管胜与不胜,勇往直前;曾子则以合义为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宿,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孟施舍之勇胜于北宫黝,而曾子之勇,胜于孟施舍。
在孟子之前,人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气,例如勇气、锐气、活气、血气等等,但却没有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孟子做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同时,这种气与《管子》中所说的精气也不相同。
孟子对先秦气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家的仁学引入气论之中,突破了气一元论的抽象和概括,为气的内涵注入了伦理道德的因素。
“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虽然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来谈气,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再是气的物质共性,而是精神之气内部的情况。
任继愈先生说,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心理状态。
”(1)就孟子所讨论的气的实质而言,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一书中有关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孙丑上》,另外《告子上》、《尽心上》中也有所涉及。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何谓“浩然之气”,他从以下三个层面给予了说明: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其言虽短,其义大哉!尝试论之。
在第一个层面中,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给“浩然之气”定位。
这种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非一般的气可比,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馁也”的状态。
按赵岐注,“馁也”的状态是指人若无浩然之气就会腹肠饥虚若馁饿一样。
这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存在,精神却是萎顿的。
这里,孟子给精神之气划分了层次。
在此之前,孟子谈到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已对他们的勇气进行过层级划分,北宫黝以以牙还牙为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以无惧为勇,不管胜与不胜,勇往直前;曾子则以合义为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宿,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孟施舍之勇胜于北宫黝,而曾子之勇,胜于孟施舍。
在孟子之前,人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气,例如勇气、锐气、活气、血气等等,但却没有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孟子做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同时,这种气与《管子》中所说的精气也不相同。
《管子》虽将精气与其他的气区别开来,但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浩然之气”不是构成外物的基质,他与个体的心理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
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体现的是壮美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也是顶天立地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藤文公下》)而孟子本人正是这样的大丈夫。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处士横议,兼并战争如火如荼,他以道自任,具有“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公孙丑下》)的自负和自信;他游说各国君主,却毫无利禄之心、阿谀之态,常常搞得梁惠王、齐宣王等很尴尬;他对那些高门华屋、锦衣玉食的“大人”不屑一顾:“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尽心下》)这些都是他“浩然之气”人格美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层面重在揭示“浩然之气”的内涵。
这种“浩然之气”与义与道相配相生。
赵岐注:“义谓仁义,可以立德之本也;道,无形而生于有形,舒之弥六合,卷之不盈握,包络天地,禀授群生者也。
”这里的浩然之气不是一般的精神之气,而是与儒家的思想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儒家的仁义道德,也就无所谓浩然之气,所以孟子在“配义与道”之后特别指出“无是,馁也”。
“义与道”之所以对浩然之气起着巨大的规定作用,这是与儒家之志联系在一起的。
在提出浩然之气前,孟子全面地、辩证地论述了志与气的关系。
关于志气关
系,《左传·昭公九年》膳宰屠蒯曾有所论述:“味以行气,气以实志。
志以定言,言以出令。
”认为气可以充实、激励志向。
这只揭示了志气关系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
在孟子看来,志与气之间有着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
”赵歧注谓:“志,心所念虑也;气,所以充满形体为喜怒也”,“志为至要之本,气为其次焉。
”这里的志即指人的思想意识,是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而气则居于次要地位,为志所制约和规范。
当然,气对志也有反作用:“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根据赵歧注,这里的“一”乃“闭塞”之意,志闭塞则气不行;气闭塞则志不通。
不过,这种反作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
因此,受志的具体内容的影响,气在精神因素方面也必然表现出一定的趋向。
有什么样的志也就有与之相应的气。
在先秦,儒家的志有着相当强的倾向性,仁义道德是其所指的目标。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更直接将“志”的目标指向仁义:“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也。
”(《尽心上》)受这样的志的制约与规范,气必然离不开义与道。
第三个层面指出了浩然之气的养习方法。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关于这两句话,古往今来争论颇多,其焦点在如何理解“集义”二字上,因为对此二字的不同理解实际上代表着不同的养气方式。
赵岐注谓“集,杂也,……此言浩然之气与义杂生,从内而出,人生受气所自有者”,而朱熹《孟子集注》将“集义”释为“积善”。
笔者认为,赵注似更符合孟子的原意,而朱注则将荀子的思想掺杂于其中。
我们知道,孟子讲求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告子上》)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仁、义、礼、智既然都是天生的,那么与其相配偶而存在的浩然之气也应当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孟子特别指出“非义袭而取之也”,也就是说,不是先有了仁义,然后才有浩然之气,这进一步说明浩然之气是与仁义道德等相丛杂而生的。
相反,若把“集义”释为“积善”,则浩然之气显然是后天的东西,这与“非义袭而取之也”相矛盾,而与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提出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的思想一致。
既然浩然之气与义一样都是自人内心生出,而非由义自外烁以形成,因此在养习上应当“直养”,以保持、遵行为主,使外在行为与之相符合。
如果外在行为与之不相符,就会对其造成破坏,所以孟子紧接着说“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具体而言,孟子的浩然之气的养习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是要时时注意护持,以使浩然之气得以长养。
他在《告子上》中论及“存夜气”时引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同时,浩然之气虽是天生,但就像恻之心、羞恶之心等等仅仅是仁义之端一样,与生俱来的浩然之气也需要得到护持以长养,但这种长养必须循序渐进,要做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公孙丑上》)孟子并以揠苗助长的寓言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也就是说在养气上要做到持之以恒,时时保持,不能躁进。
其二是要拒绝诱惑,不为各种淫言邪辞所蒙蔽。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处士横议,“天下不归杨
则归墨”,一些儒家弟子受其影响,也弃儒而他学,因此,孟子在提出“养气”说的同时,还同时提出了“知言”说。
他对“知言”的解释是:“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也就是说,他能直接洞察别人的心理,而不会为他们的言辞所蒙蔽。
这一说法是同他区别告子的不动心与自己的不动心相联系的:(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心即是志,而志与气是相通的(“夫志,气之帅也”),心与气也是相通的,故“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但言与心志之间却存在相合、部分相合、相悖等种种复杂的关系,故“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即不为表面的言辞所迷惑、蒙蔽。
只有洞穿言辞后面的真相,拒绝各种淫言邪辞的诱惑,才能坚守自己的志气,因此历来很多人认为孟子虽然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却未对二者的关系加以说明,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其三是要反躬自省。
在做出任何一个行为之前,都应当看看它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的行为,会有利于浩然之气的长养,不符合道义的行为,肯定会对其造成伤害。
因此,在比较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孟子十分推崇曾子的“守约”,因为曾子不是以以牙还牙、无惧为勇,而是注重“自反”,这种“自反”的功夫也就是看自己的行为是否“慊于心”。
以上三个层次,基本上概括了孟子在气论上的主要观点。
其中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入气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是第一次。
二程认为:“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引)虽是从儒学思想的传承来立论,但其实也可涵盖孟子在气论哲学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