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下《蚕丝》word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主要介绍了蚕丝的基本知识,包括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蚕丝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蚕丝这一特定主题,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蚕丝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2.难点:如何将蚕丝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准备好所需教具。
3.安排好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蚕丝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关注蚕丝这一主题。
提问:“你们对蚕丝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等方式,使学生对蚕丝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蚕丝知识解决。
例如:“如果用蚕丝制作一件衣服,需要多少蚕丝?”等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巩固(10分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5蚕丝-北师大版一、教材情况本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蚕丝的来源,了解蚕丝具有的特点。
2.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理解与蚕丝相关的数学概念。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蚕丝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蚕丝”。
1. 蚕丝的来源为了更好的讲解蚕丝的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蚕丝的来源。
蚕丝是由家蚕吐出的丝线形成的,蚕的寿命只有30到40天,大约一周的时间就需要吃掉自己体重的10倍的桑叶(公斤)。
一只家蚕能吐出400到900米的丝线,蚕丝不像钢铁、木材等工业原料那样分布广泛,只有在饲养和野外自然情况下才能得到。
2. 蚕丝的特点蚕丝具有如下的特点:1.蚕丝纤细柔软,质地轻盈优雅,具有“生丝轻,熟丝重”的特点,因此常被称作“丝绸之王”。
2.蚕丝耐磨、耐洗,不会因为多次的洗涤和磨损而变形、破裂。
3.蚕丝具有很高的抗菌性能,不易生菌,特别适合作为内衣、手绢等贴身用品。
4.蚕丝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比起其他材质的衣物更加适合低温地区的人们穿着。
3. 与蚕丝相关的数学概念1.线段:线段指一条线段的两端所构成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定义线段两端的端点、线段的长度等概念。
2.化淀为简: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或概念化简为容易理解的较为简单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4. 蚕丝的计量单位1.短浆:表示半成丝(短丝)量的单位。
100短浆等于1克。
2.布匹:表示丝绸的重量的单位。
1布匹等于6.25公斤。
3.两:表示丝的重量的克数的单位。
1两等于5克。
四、教学方法通过以图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蚕丝、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设计“丝池”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蚕丝相关的知识点。
五、教学流程1.制作具有一定规模的蚕丝共同体,并向学生介绍蚕丝的寿命、饮食、吐丝过程等知识点,让学生对蚕丝有初步了解。
2.通过一系列的图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特点。
2019年(春季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导学案北师大版学习目标1、我会估算小数乘小数的积。
想一想: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2、我会掌握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 及小数乘整十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自探活动三:3、我会比较两个算式积的大小。
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知识回顾 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1、 竖式计算9.6×0.8= 2.6×1.5=2、请给下列得数点上小数点,使计算正确。
4.8×1.3=624 3.9×0.7=273问题探究 独立思考,不会的用红笔圈出来 课堂笔记:自探活动一:一条春蚕吐丝长约多少米?(1) 我能列出算式:基础练习:(2)我会估算: 1、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计算是1.25比1大,结果比1.2米要 。
否正确吗?与同伴交流。
(3)这样计算对吗?×0.9=4.32 2.8×1.5=2.4 1.2××500=2.40=1×1+0.2×我是这样判断的: 、先想一想积比第一个乘数大还 是小,再竖式计算。
(4) 我会竖式计算: 0.12 × 50 3.35 × 40自探活动二: 9.6 × 4.5 2.6 × 0.5 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的丝,一条丝巾重约多少克?0.35×300= ( 通过计算,我发现 ×我觉得计算中应该注意: 1 0 5 0 02019年(春季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度量(二)》导学案北师大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等学会用量角器量角,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更加感兴趣。
学习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学习准备:三角板,量角器,活动角等。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蚕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以及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来源和特点2. 蚕丝与数学知识的联系3. 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蚕丝的来源、特点以及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蚕丝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蚕丝样品3. 相关数学工具(如尺子、计算器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蚕丝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丝线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2. 新课讲解(1)介绍蚕丝的来源和特点利用课件展示蚕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蚕丝是由蚕吐出的丝线制成的。
同时,介绍蚕丝的特点,如柔软、光滑、具有良好的光泽等。
(2)蚕丝与数学知识的联系通过课件展示蚕丝的长度、重量等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
如:一公斤蚕丝大约有多少米长?一千克蚕丝可以织成多大的布料?(3)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示蚕丝在服装、家居、工艺品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蚕丝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蚕丝的长度、重量等数据,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讨论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蚕丝的来源、特点以及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些与蚕丝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蚕丝的来源和特点2. 蚕丝与数学知识的联系3. 蚕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蚕丝的来源、特点以及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案:《蚕丝》教学目标:1. 理解蚕丝的概念,知道蚕丝是由蚕吐丝制成的。
2. 学会计算蚕丝的长度,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蚕丝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学会计算蚕丝的长度。
教学难点:1. 单位换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蚕丝样本、蚕丝制作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尺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蚕丝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外观和质地。
2. 学生分享对蚕丝的了解和观察结果。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蚕丝的制作过程,展示蚕丝制作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观看并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三、学习计算蚕丝长度(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蚕丝的长度。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并介绍常用的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发放蚕丝样本和尺子,引导学生测量蚕丝的长度。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五、单位换算(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2. 学生讨论并分享单位换算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并介绍常用的单位换算方法。
六、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蚕丝长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蚕丝的概念、制作过程和计算长度的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调查蚕丝的用途,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蚕丝制作工厂,深入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计算,让学生了解了蚕丝的概念和制作过程,学会了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加强单位换算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蚕丝的认识,了解蚕丝的更多用途和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蚕丝》这一节内容位于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认识分数》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蚕丝的分配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但对分数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容易与整数混淆。
在《蚕丝》这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对分数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蚕丝的分配问题,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展示。
2.蚕丝素材: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关于蚕丝的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练习题: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蚕丝的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蚕丝分给一些小动物,你会怎么分?”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关于蚕丝分配的实际问题,例如:“有12根蚕丝,要分给3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分几根?”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蚕丝》教案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号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地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掌握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古诗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写一个闺中女子相思落泪的哀怨,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
,请看情境图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要求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需要哪些条件?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思考,提数学问题。
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导入更加自然。
二、自主探索1、估一估。
在计算1.2×1.25之前,先估算一下,1.2×1.25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2、算一算。
你能笔算1.2×1.25吗?笔算1.2×1.25又要注意什么呢、?巡视指导列竖式有困难的孩子3、一条丝巾的质量大约多少克?怎样列式?小结小数乘整十数或整百数一般让小数和整十数或整百数的非零数对齐,所以上面的竖式可以怎样写?4、出示教材第42页最下面的例题。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填一填,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学生独立估算,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说一说列竖式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尝试笔算1.2×1.25 学生同桌讨论后列式学生独立书写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小组之间彼此谈论,集体订正,再次剖析理由。
这里既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更为接下来的笔算方法的探索提供支持。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5 蚕丝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认识蚕丝的来源和特点。
2. 通过对蚕丝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来源:蚕丝是由蚕吐丝结成的,蚕是一种昆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2. 蚕丝的特点:蚕丝质地柔软、光泽好、透气性强、保暖性好。
3. 蚕丝的用途:蚕丝可以制作成各种丝织品,如丝绸、丝绵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蚕丝的来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蚕丝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蚕丝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蚕丝是如何从蚕茧中提取出来的。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蚕丝的制作,体验蚕丝的制作过程。
4. 总结提升: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总结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有关蚕丝的资料,加深对蚕丝的了解。
2. 让学生动手制作蚕丝,感受蚕丝的制作过程。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感受到了蚕丝的柔软、光泽和保暖性。
同时,我们也体验了蚕丝的制作过程,提高了我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讲解”和“实践操作”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重要阶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具有关键作用。
课题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案1.在计算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比较乘数与积的大小,探索并觉察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目标2.能进一步把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重点把握小数乘法中乘数末位有“0”的计算方法。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肯定的根底,在引出问重点题后,直接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小组沟通,争论如何处突破理“0”的问题。
难点觉察并把握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难点在观看乘数大小变化的根底上,学生独立计算,再小组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觉察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突破组织引导法、谈话法。
在引导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授教法学问。
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小组沟通争论法。
通过独立计算,学法再小组沟通,学习学问。
课前教师预备学生课件。
草稿纸。
1.课件出示:先说说下面算式的积是几位小数,再列竖式计算。
过程引入2.6x0.12=1.4x8.7=2.32x4=0.31x1.8=让学生先说一说,再独立列式计算,最终全班汇报。
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列竖式计算的留意事项:两个乘数的末位对齐;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位数不够的用“0”补足···2.揭题:本节课,我们将连续学习小数乘法的有关学问。
〔板书课题:蚕丝〕【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的学问储藏,为学习学问做好铺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 页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一条秋蚕吐丝长约1.2 千米,质量约0.35 克;春蚕吐的丝比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1.25 倍。
〔师可适当介绍春蚕和秋蚕的相关学问:春蚕和秋蚕的命名来源于蚕宝宝吃的桑叶不探同.春季的桑叶更嫩绿、更有养分,秋季的桑叶不如秋季,因此春蚕宝宝吐的蚕丝比秋蚕宝宝吐的蚕丝要长。
〕(2)师:依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桑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师依据学生答复整理板书,出示问题1: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引导学生从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列式:1.2x1.25。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蚕丝》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2.难点: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究等活动,自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准备练习纸、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蚕丝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利用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对蚕丝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蚕丝四下教学设计引言:蚕丝被誉为“纤维之王”,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纤维之一。
作为一个独特而珍贵的材料,蚕丝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和应用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蚕丝的知识,我们设计了北师大蚕丝四下教学方案。
通过四下课堂、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蚕丝的发展历程、生产过程、应用领域和环保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师大蚕丝四下教学设计,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发展历程;2.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和相关技术;3.掌握蚕丝的特性和应用领域;4.了解蚕丝的环保意义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蚕丝的来源和发展历程;2.蚕丝的生产过程和相关技术;3.蚕丝的特性和应用领域;4.蚕丝的环保意义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四下课堂:通过讲解、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蚕丝的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蚕丝生产基地,观察实验室实验过程,亲自动手制作蚕丝制品。
3.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自主探究蚕丝的特性和应用领域,完成小组项目和报告。
四、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蚕丝的来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蚕丝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和相关技术,向学生介绍蚕丝的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蚕丝的特性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理解蚕丝的多样化应用。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蚕丝生产基地,观察实验室实验过程,并亲自动手制作蚕丝制品,加深学生对蚕丝的实际认识和理解。
5.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自主探究蚕丝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蚕丝相关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展示小组项目和报告。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评价他们对蚕丝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制作的蚕丝制品的质量和创造性。
3.小组项目和报告:评估小组项目和报告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年级下数学导学案-蚕丝-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2. 蚕丝的生产过程及相关数学知识。
3. 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蚕丝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蚕丝的生产过程及相关数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丝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蚕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蚕丝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1)蚕丝的基本概念:蚕丝是由蚕的幼虫吐丝制成的天然纤维。
(2)蚕丝的性质:蚕丝具有光泽好、手感柔软、保暖性强等特点。
(3)蚕丝的用途:蚕丝主要用于制作服装、家纺、艺术品等。
3. 讲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及相关数学知识(1)蚕丝的生产过程:蚕丝的生产过程包括养蚕、缫丝、织造等环节。
(2)相关数学知识:在蚕丝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如计算蚕茧的数量、缫丝的速度、织造的面积等。
4. 讲解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举例说明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蚕丝衣物、蚕丝家纺等。
5. 实践活动(1)观察蚕丝实物或图片,了解蚕丝的特点。
(2)动手操作,如制作蚕丝手工艺品。
(3)分组讨论,探讨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蚕丝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蚕丝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蚕丝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蚕丝的相关知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蚕丝》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蚕丝的产生过程、用途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讲解蚕丝的生产、加工和用途,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实际应用题的解决能力较弱,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用途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产业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蚕丝的产生过程、用途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蚕丝生产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知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蚕丝样品、图片、视频等。
2.教学材料:教材、练习题、黑板等。
3.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蚕丝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蚕丝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蚕丝的产生过程。
2.呈现(10分钟)讲解蚕丝的产生过程,介绍蚕丝的用途,如服装、床上用品等。
同时,展示相关的计算方法,如计算蚕丝的重量、长度等。
3.操练(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总结学生在操练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问:“你们学会怎么计算蚕丝的重量和长度了吗?”5.拓展(10分钟)设置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丝的基本概念、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蚕丝的用途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蚕丝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蚕丝这一主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逐步建立对蚕丝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丝的基本概念,知道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特产的认识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蚕丝的基本概念、产生过程和用途。
2.难点: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如何正确操作实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图片和实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蚕丝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蚕丝的图片、实物、视频等。
2.学具:每人一份蚕丝实验材料,包括蚕卵、桑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外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蚕丝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蚕丝的基本概念、产生过程和用途。
通过讲解和展示,使学生对蚕丝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体验蚕丝的产生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操作成果,分享心得。
教师点评,总结正确的操作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制作蚕丝,我们还可以用蚕丝制作哪些产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蚕丝》导学案学习目标:1.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发现乘数与积之间的关系。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与归纳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乘数与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根据36×21=75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6×21= 3.6×2.1=0.36×21= 3.6×0.21=在小数乘法中,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位小数。
2.用竖式算一算。
3.4×1.2= 2.6×2.5=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出()位点上()。
3.猜一猜有种虫儿真奇怪,专吃叶子不吃菜,白白身子细又长,吐出丝来造间房。
(打一动物)4.“春蚕到死丝方尽,留赠他人御风寒。
”春蚕,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它无私地将洁白的蚕丝奉献给人类织造丝绸,自己却度尽了一生的辛勤,化成蛹,默默地幽闭在自造的蚕茧之中了。
但是蚕也分为春蚕和秋蚕,它们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
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一条秋蚕吐的丝长约1.2千米,质量约0.35克。
春蚕吐的丝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1.25倍。
2.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1)怎样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法,所以算式是()。
(2)用竖式算算。
(3)对于这个竖式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我发现: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积末尾的()去掉。
(4)淘气想到了一种不同的方法。
①大家有什么疑问吗?②这样列式是有一定道理的,结合图形想一想。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把1.25看成了()和(),把1.2看成了()和()。
蚕丝
四川成都市金堂县淮口第四小学校梁巧丽邓琴琴杜晓茹学习目标
1、我会估算小数乘小数的积。
想一想: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2、我会掌握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
及小数乘整十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自探活动三:
3、我会比较两个算式积的大小。
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知识回顾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1、竖式计算
9.6×0.8= 2.6×1.5=
2、请给下列得数点上小数点,使计算正确。
4.8×1.3=624 3.9×0.7=273
问题探究独立思考,不会的用红笔圈出来课堂笔记:自探活动一:
一条春蚕吐丝长约多少米?
(1)我能列出算式:
基础练习:
(2)我会估算:1、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计算是
1.25比1大,结果比1.2米要。
否正确吗?与同伴交流。
(3)这样计算对吗? 4.8×0.9=4.32 2.8×1.5=2.4
1.2×0.48×500=
2.40
=1×1+0.2×我是这样判断的:
、先想一想积比第一个乘数大还
是小,再竖式计算。
(4)我会竖式计算:0.12 ×50 3.35 ×40
自探活动二:9.6 ×4.5 2.6 ×0.5
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的丝,一条丝巾
重约多少克?
0.35×300= (
通过计算,我发现
×我觉得计算中应该注意:
1 0 5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