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乳前免疫问题的研究及其相关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324.59 KB
- 文档页数:8
猪瘟的乳前免疫重在不吸初乳乳前免疫,也称零时免疫或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剥夺吸初乳,注射疫苗后隔一定时间再吸初乳。
长期以来,我国是以注射猪瘟疫苗作为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那些种母猪长期接受大剂量、高频率疫苗的注射,基本处于高免状态,其分泌的初乳的抗体水平也较高,并将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且这些抗体在仔猪体内存留时较长。
由于现在所使用的猪瘟疫苗基本上均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因此,接受母源抗体的初生仔猪再进行疫苗免疫时该母源抗体以主动免疫反应将会产生抑制作用。
为了避开母源抗体对主动免疫的干扰,便采取乳前免疫,且经过研究试验证明有效的。
我们曾经与北京兽医工作站合作做过超前一次免疫与20日龄和60日龄两次免疫的比较试验,两组动物在4周后免疫抗体均达到阳性标准,于9个月和12个月进行攻毒试验,两组免疫动物全部保护,对照动物全部死亡。
证明两种免疫程序完全有效,也未显示明显差别。
我们也曾与广东省某猪场合作进行过0~35~70日龄3次免疫、0~70日龄2次疫及0日龄一次免疫的三种不同免疫程序效果比较,以猪瘟单抗酶联方法跟踪免疫抗体到180日龄。
结果表明,O~35~70日龄的免疫程序略优于0。
70日龄和0日龄的免疫程序。
我们也曾与河北省有关单位共同进行过20~60日龄2次免疫、35日龄一次免疫及0日龄一次免疫的3种不同免疫程序免疫效果的比较,以猪瘟单抗酶联方法跟踪免疫抗体到90日龄。
结果表明,3种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
以上所述的零日龄均指乳前免疫(超前免疫)。
从以上试验看,乳前免疫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
在田间也已大量采用乳前免疫,特别是那些大、中型规模养猪场已普遍采用。
但在生产实际中要完全实现所有仔猪出生后都不吸初乳,存在一定困难。
特别那些大型的机械化养猪场往往多头母猪同时产仔,少数接生员更难于照料。
为了明确先注苗后吸初乳与先吸初乳后注苗对免疫效果的影响,解决即使少数初生仔猪吸了初乳再接受疫苗注射仍然能取得免疫效果,我们曾与广东南海狮山猪场、广东兽医所及广东生物药厂进行了比较试验。
猪瘟超前免疫方法的应用及问题(修)(河南省许昌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461000)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猪瘟弱毒疫苗进行免疫的方法称为超前免疫(简称超免,下同)或称乳前免疫、零时免疫等。
据研究认为,这是一种避免母源抗体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
此种方法,通过一、二十年在我国多地试验研究和在生产中应用以来,对其效果的认识和评价不一,且分歧不断增大。
现根据我们实践应用的体会及一些报道资料,对超免方法的认识、应用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分述如下。
1 超免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概况1979年,中国台湾省赖秀穗及法国Coieheieier等做的大量试验证明〔1〕,对仔猪于出生后哺乳前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取得了免疫成功,并进行推广应用。
据当时试验报告称,仔猪除可以避开母源抗体干扰产生主动免疫外,并可获得对猪瘟的终生保护。
1983年盛祖恬等报道〔2〕,超前免疫仔猪至60日龄时,测定其血清中和抗体效价高达1:128,攻击强毒保护率为100%。
1984~1989年,宁波市农业试验场,对41997头仔猪进行超免,无一头发生不良反应,无一头发生猪瘟。
谢朝桂等报道〔3〕,超免后通过攻毒试验表明,对猪瘟的保护期超过300天。
林毅等在超免后180天,检测猪瘟抗体的阳性率为85%,认为一次超免,可保证绝大多数猪至出栏,但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危险的。
1998年,何存利等试验表明,仔猪超免后150日龄时,血清阳性率仅为73.68%,已不能对猪群提供全保护,认为应采取超免和常规免疫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确保猪群免遭猪瘟侵袭。
还有的认为超免后需做二免或三免才可免遭猪瘟侵袭的报道。
我国应用超免技术近20年的历程,从许多试验研究和在生产应用的效果来看,反映出超免后的免疫保护力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有的甚至出现免疫失效,从而致使对超免方法的效果出现肯定、怀疑、否定等相差甚远的评价。
2 超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产生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猪的母体球蛋白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胚胎或未出生前的胎儿体内,仔猪出生后经吸吮初乳后才可获得母源抗体,并于6-12h母源抗体的水平达到高峰;其抗体效价仅略低于母体内的效价。
仔猪超前免疫猪瘟应如何操作超前免疫也叫乳前免疫,是出生后的仔猪于哺乳前先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经1-2h后再进行哺乳,以防止母源抗体干扰而建立自身免疫的有效方法。
理论依据:超前免疫的概念首先是有法国的Coitheiv等(1979)提出。
他们指出:①母猪在怀孕70天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原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因为此时其免疫系统已基本发育成熟。
②初生仔猪吃进初乳的母源抗体须经过3小时后才可以在血清中检查出来,6-12小时达到高峰。
故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一头份的猪瘟疫苗,2小时后再吃初乳,此时的疫苗抗原不致被母源抗体中和。
③猪瘟弱毒疫苗无残余毒力,对已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新生子猪十分安全。
优点: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仔猪的乳前免疫进行研究,认为其与普通免疫相比,超前免疫可以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的抗体水平,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发挥主动性免疫。
进而效防止疫病的感染和发生。
具体操作:超前免疫必须在仔猪未吃到初乳前进行。
首先仔猪出生后,擦净干口鼻及体表粘液后肌肉注射1头份的猪瘟脾淋苗疫苗的病毒,然后放入30℃左右的保温箱中,1-2h 后放出吃初乳。
并同时编号记录注射时间及仔猪出生重量。
注意事项:①疫苗的接种方式选在耳后根或后腿部肌肉注射。
注射用具要经过严格的煮沸消毒,为避免交叉感染,应及时更换针头和注射器(建议用针头较细较小的一次性注射器),注射部位皮肤用棉花球涂75%酒精消毒。
②不建议使用二联苗或多联苗。
其次稀释好的疫苗在冷藏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超过4个小时应丢弃,不得再使用,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免疫效果。
③吃初乳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好,如仔猪在注射疫苗之前吃到初乳将严重影响免疫的质量,太迟则会降低仔猪对其它疾病的抵抗力。
对猪瘟疫苗超前免疫可行性的探讨(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侯磊)目前,猪瘟流行地区,对猪瘟疫苗主要采用超前免疫,并在30日龄二免。
以求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本文就以猪瘟疫苗在有母源抗体存在条件下的超前免疫可行性作探讨。
超前免疫一般于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猪瘟活疫苗,1小时后再让期吸食初乳。
就现行研究发现,在仔猪吸食初乳前1小时注射猪瘟疫苗,其抗体水平在50小时内高于吸初乳时和吸初乳后1小时注射疫苗的水平。
其结论任需进一步讨论。
猪瘟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后,3~6天毒价达到高峰,7天开始下降,第4天才可以产生可靠免疫力。
同时,仔猪通过初乳从从母体获得母源抗体,半衰期为14天。
母源抗体水平因各个猪场母猪猪瘟抗体水平而不同,仔猪母源抗体的高低与母猪的猪瘟抗体高低呈正比。
新生仔猪母源抗体水平逐日上升,至14日龄达到高峰。
对于木有抗体水平高的猪场,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可维持到35~45日龄,母源抗体水平较低的猪场可维持到21~28日龄。
在超前免疫中,注射1小时后即让其吸食初乳,受母源抗体的影响,猪瘟疫苗尚未有足够时间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已由母源抗体对疫苗作出应答反应,将疫苗作为外来病原体清除。
仔猪在哺乳期(出生至断奶,包括超前免疫)接种猪瘟疫苗,不仅会中和仔猪已获得的母源抗体,而且影响以后主动抗体的产生。
同时对哺乳仔猪反复或大量接种猪瘟疫苗,无助于抗体的产生,相反还会损害免疫功能。
在产房内接种猪瘟活疫苗,苗毒可以污染环境(仔猪接种活疫苗24小时后,在仔猪粪便中捡出苗毒)。
结论:母猪的猪瘟抗体越高,仔猪从母猪中获得的母源抗体越高,维持时间也长,仔猪在哺乳期接种猪瘟活疫苗能导致仔猪免疫功能紊乱,以后再接种猪瘟活疫苗,其抗体水平也难以上升。
对有条件的猪场应当检测母源抗体水平,以确定首免时间。
对于不具备抗体检测的猪场,首免时间应在断奶1周后,即30~40日龄。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侯磊2013.11.6。
关于猪瘟乳前免疫的争议一直未曾停歇生产者态度几乎一致:抗体正常就没必要做劳锦华【期刊名称】《养猪》【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43-44)【作者】劳锦华【作者单位】南方农村报报社【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82009年9月份以来,南方农村报做了多期关于猪瘟免疫方面的报道,剖析了为什么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猪瘟疫苗毒株却不能控制猪瘟,其中特别提到了专家对乳前免疫的质疑。
巧合的是,近日,有两个猪病专家还真就这个问题扛上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吴硕显老先生就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主任樊福好博士关于“乳前免疫”的相关观点给《养猪》杂志主编张永泰教授发出信函,对樊博士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而樊博士亦从专业角度针对吴老先生的质疑作了较详尽的回应。
且不论乳前免疫在学术理论上的争议,乳前免疫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如何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广东多家规模猪场技术负责人及一些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服务人员,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是否认同乳前免疫的理论,生产者均认为,如果母猪猪瘟抗体正常,则没有必要做乳前免疫。
效果如何仍有争议乳前免疫也称零时免疫、超前免疫(简称超免),即仔猪出生后去除体表黏液,颈侧消毒后肌肉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与母猪隔离几小时后再吃初乳的一种免疫方法,该方法最早是法国学者Coitheier于1979年提出的,他认为初生仔猪在吮乳前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可以产生主动免疫,此后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对此进行了各种研究,不少专家认为,乳前免疫能给小猪带来更好的保护。
但在实际生产中,却有不少生产者认为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甚至认为乳前免疫比正常免疫效果差。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伍少钦等2006年曾在4个猪场进行普通免疫与乳前免疫对比试验,在不同的时间采血检测抗体,分析育肥阶段猪瘟抗体的合格率、平均值和离散度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免疫(30-60日龄)明显优于乳前免疫(吃初乳前约2小时-30日龄-60日龄)。
猪瘟预防免疫研究进展猪瘟(Hoecholera,HC),又称古典猪瘟(Classicalswine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SWinefevervirus,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热性传染病。
以出血和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引起妊娠母猪流产、胎儿畸变、慢性营养性消耗、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免疫系统受损、继发或并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等临床表现,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是一种对猪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1984年被国际兽疫局(OIE)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
因此猪瘟的防制历来是全世界猪瘟存在国非常重视的课题,为此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猪瘟的最重要的手段。
尽管每年我国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猪瘟疫病的防疫和科研工作,使该病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控制,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仍有猪瘟发生。
因此,如何提高猪瘟免疫效果,是当前兽医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
本文就猪瘟疫苗免疫程序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以期为猪瘟的最终控制和消灭提供理论依据。
1一般的免疫程序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CSF免疫程序。
目前多数猪场采用仔猪、育肥猪20~28日龄首免和60~70日龄二免,种猪每年2次免疫的免疫程序(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以免引起胎盘感染)。
林毅等采用DotELISA检测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和4种猪瘟免疫程序(超前免疫组:新生仔猪在吃初乳前接种2头份猪瘟单价疫苗,注苗后1h让其吃初乳;超前并加强免疫组:按超前一次免疫后,45日龄用2头份三联苗加强免疫;20日龄首免2头份猪瘟单价苗,60日龄二免2头份三联苗组。
28日龄首免猪瘟单价苗,70日龄二免三联苗,又分为1头份和2头份免疫组)的免疫效果。
结果,在7、14、21、28和35日龄时.猪瘟母源抗体阳性串分别为80.0%、60.0%、33.3%、13.4%和6.7%,其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CMT)分别为1∶88、1∶69、1∶59、1∶40和1∶35。
乳前免疫失败后发生猪瘟的治疗及体会猪瘟是猪的一种流行性广、传染性强的传染病,每年都给养猪业造成很大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控制已是取得了很大进展。
猪瘟疫苗的免疫预防仍是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的免疫程序,只要能做到适时注苗,就能使猪保持良好的免疫状态,断绝病毒感染的可乘之时。
乳前免疫(又称超前免疫、零时免疫)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就是对刚生下来的仔猪立即进行猪瘟疫苗注射,经2~3小时后才给吃奶,6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此程序能使仔猪产生充分免疫力,保持持续性免疫状态,可获一年以上的免疫期。
笔者曾先后向有关猪场推荐此程序,实施后都较有效地制止了猪瘟的流行。
虽然,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对控制和扑灭猪瘟有非常重要作用,但也不能丝毫松懈,近年来,我市一些中小型养猪场还经常出现免疫失败的问题,部分免疫过的猪场仍有猪瘟发生。
给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下面就其中一病例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2006年2月20日,我市某猪场兽医紧急向笔者求助,经详细询问得知:该场曾于2005年5月曾发生部分母猪出现早产,弱胎等现象,而后有20~30日龄的仔猪发病死亡。
当时经诊断为猪瘟,全场进行了紧急强化免疫,调整了免疫程序,实行了乳前免疫,病情得到控制。
至2006年2月初开始出现了20日龄断奶保育仔猪陆续出现腹泻发病死亡的现象,由于该场母猪产前均注射过猪瘟疫苗,发病仔猪均进行乳前接种,故该场兽医误以为腹泻是大肠杆菌引起,先后使用了毒霉素、柴胡、鱼腥草等药物治疗无效,以致耽误了病情。
2、临床症状仔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许多仔猪表现腹泻,挤堆寒战,结膜发炎,全身衰弱,后躯无力,驱赶时可见呼吸不畅,步态不稳,消瘦衰竭,病程几天至十余天,病死仔猪耳根、四肢未稍、尾尖腹下皮肤有出血点。
3、剖检特征剖检有猪瘟特有病变,喉头和会厌软骨有少量针状出血点,膀胱粘膜针尖状血点、心冠、心肌、心膜有少量至多量出血点,出血斑,肺有出血斑点伴有水肿,脾脏边缘梗塞,严重者连成紫黑色条状突出于表面,肾呈土黄色,表面有明显的针尖状出血点,在肓肠及结肠,尤其在回育瓣处粘膜上有黑色纽扣状溃疡;支气管、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呈暗红色、切面多汁,呈大理石样出血。
乳猪哺乳期前的猪瘟免疫技术及认识近几年,各地养殖场环境中的猪瘟强度病原普遍出现,同时,很多母猪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母源抗体不足,致使仔猪在哺乳期内经常暴发猪瘟。
而传统的免疫程序,是在仔猪断奶后体内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猪瘟免疫,这种免疫方法显然不适应。
这就要求将免疫注射时间提前,可以避开仔猪吃奶后体内产生的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干扰。
一、乳前免疫的基本含义乳前免疫,也称零时免疫或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剥夺吸初乳,注射疫苗后隔一定时间再吸初乳。
长期以来,我国是以注射猪瘟疫苗作为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那些种母猪长期接受大剂量、高频率疫苗的注射,基本处于高免状态,其分泌的初乳的抗体水平也较高,并将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且这些抗体在仔猪体内存留时较长。
由于现在所使用的猪瘟疫苗基本上均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因此,接受母源抗体的初生仔猪再进行疫苗免疫时该母源抗体以主动免疫反应将会产生抑制作用。
二、国内乳前免疫技术应用情况猪瘟是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对养猪业危害极大,国际兽疫局将本病列入A类传染病之一,并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
猪瘟在我国曾有广泛流行,城口亦有多次发生。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研制成功,对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利用我国研制生产的猪瘟疫苗消灭了猪瘟,使我国的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公认。
我国对猪瘟的防疫从未懈怠,但近十多年来,猪瘟(或称温和型猪瘟、非典型猪瘟)疫情的发生却反而增多,就城口而言,已多次出现引进的商品仔猪发生温和型猪瘟的案例。
众所周知,运用猪瘟冻干苗免疫生猪是预防和控制猪瘟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为什么仔猪免疫猪瘟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呢,这就对我们的免疫程序提出了质疑,并有必要提出探讨。
笔者认为目前国际国内使用的猪瘟疫苗乳前免疫法是控制和消灭猪瘟较好的免疫方法,尤其是规模养殖场值得推广。
超前免疫猪瘟免疫新法
概述:瘟是由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近年来,国内外推行超前免疫,也称乳前免疫,即仔出生后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接种。
它可以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具有可靠的免疫力,免疫保护期长,与母分娩同步进行,能有效预防瘟的发生,尽快控制疫情。
科学免疫程序。
要求操作人员准确掌握母受孕、分娩时间,产仔前后有专人值班。
仔一经产出,断脐后立即进行瘟超前免疫注射。
32日龄接种仔副伤寒菌苗一头份;60日龄再注射一次瘟4头份,同时注射丹毒、肺疫两联苗2头份。
选择。
必须选择质量好的真空冷冻瘟细胞苗,切忌使用脱水、过期、无效。
当时稀释,当时用完。
夏季不得超过3小时,冬季不得超过6小时。
注射部位及剂量。
注射部位最好是颈侧肌肉丰满处;选用12号针头,不宜用过长过粗针头;注射剂量为2--3头份。
注苗后首次吃乳时间。
注射后必须隔离仔,将仔放在护仔箱内,经过2--3小时后方可让仔首次吃乳。
有利于避免母源抗体干扰,以保证超免效果。
冬季要注意仔保温,防止受冻。
种免疫。
种的瘟免疫千万不可忽视。
一般种公投产前进行4头份瘟苗注射;生产公每年春秋两季常规免疫;种母在每次配种前使用4头份注射免疫。
采取严格消毒措施。
对舍及周围环境定期清扫,并用苛性钠溶液、草木灰或石灰溶液进行定期消毒。
对于用具、饮饲槽每天用水冲洗,定期用高锰酸钾、来苏水消毒,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
猪瘟疫区采用乳前免疫和加大剂量预防猪瘟的情况报告
徐寿堂;缪永兴
【期刊名称】《浙江畜牧兽医》
【年(卷),期】1992(017)003
【摘要】仔猪出生未哺乳前立即肌注1头剂猪瘟疫苗,1.5至2小时后再哺喂初乳,50至60日龄第2次肌注2头份猪瘟疫苗,培育母猪6月龄时再肌注3头份猪瘟疫苗,以后公母猪每6个月(春、秋)各预防一次,使我场持续一年左右的猪瘟流行迅速得到控制,至今二年未发生猪瘟。
实际证明新生仔猪哺乳前免疫和加大剂量是猪瘟疫情场控制和扑灭猪瘟的有效措施。
一、我场猪瘟流行情况1988年11月14日发现猪瘟病猪3头,即对全场600多头公、母猪及肉猪逐头检查,
【总页数】1页(P48)
【作者】徐寿堂;缪永兴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85.3
【相关文献】
1.在猪瘟疫区采取哺乳前免疫与加大免疫剂量防制猪瘟 [J], 卢玉贤
2.猪瘟免疫预防不宜采用"乳前免疫" [J], 樊福好
3.预防仔猪猪瘟的乳前免疫 [J], 苗景顺;宋艳;郝天兴
4.采用乳前免疫控制和扑灭猪瘟 [J], 朱金松
5.猪瘟乳前免疫失败发生猪瘟的诊断 [J], 卢洪芬;姜卫东;蒋启荣;任裕其;梁红梅;黄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猪瘟乳前免疫问题的研究及其相关试验冷和平1,3钟超武1曾俊霞2郭霄峰31 珠海市那洲猪场(广东珠海519085);2 珠海市安富来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公司(广东珠海519080); 3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在小猪初生阶段,免疫功能尚未真正健全的情况下接种猪瘟疫苗的猪瘟乳前免疫方法,已经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了几十年。
然而,这种方法却一直广受国外养猪专家的质疑,在国内,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声音。
为研究这一问题,笔者与相关人员一道设计并完成了一次猪瘟乳前免疫相关试验。
结果表明:乳前免疫的确可能存在使小猪产生免疫耐受性的风险。
母源抗体值与母猪抗体值显著相关。
小猪通过吸食初乳,能获得几乎与母猪相同的对猪瘟免疫力,而且可以维持足够长时间。
小猪的猪瘟免疫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对母猪的猪瘟免疫解决,乳前免疫纯属不必要。
如果猪场担心猪瘟问题,适当提前小猪猪瘟初免时间,似未尝不可。
关键词:猪瘟 乳前免疫 免疫耐受 母源抗体 初免时间猪瘟乳前免疫,是国内很多猪场爱用的一种小猪猪瘟免疫方法。
自1979年台湾赖秀穗和法国Goieheieier等[1]提出“仔猪乳前免疫除可避开母源抗体干扰产生主动免疫外,还可获得对猪瘟的终生免疫”观点以来,乳前免疫就一直在我国被奉为受猪瘟污染猪场或地区控制猪瘟流行的法宝。
其实,有关猪瘟乳前免疫问题,在国际学术界一直颇具争议。
在养猪发达国家,学者们大都对这一问题持怀疑态度[2]。
然而,这一国际学术领域争议颇大的问题,在我国却得到高度一致的肯定。
学术文献库中有关乳前免疫的论文,99%以上都是猪瘟乳前免疫的赞同。
以致传统教科书均认为[3]:猪瘟乳前免疫,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迅速提高仔猪猪瘟抗体水平和整齐度的有效方法。
在猪瘟常发地区,无论是集体养猪场还是个体养猪户,推行乳前免疫是控制猪瘟发病和流行的有效措施。
而对于临床大量存在的乳前免疫效果不佳或免疫失败现象,则大都简单地把它归因于未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求去落实。
至今,乳前免疫方法,在我国似有滥用之势。
有的学者已经开始鼓吹把乳前免疫方法,应用到高致病性蓝耳病和伪狂犬等疾病的预防,似乎乳前免疫方法,是解决猪场各种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
这种现象,值得警惕!1 猪瘟乳前免疫有关问题的研究1.1 初生小猪的免疫功能猪的天然或获得性免疫系统所有组分虽然均已在子宫内发育,一出生后便可行使其功能,但初生小猪的免疫功能,实际上仍远未成熟,整体并没有成年猪那么高效[4]。
与成年猪相比,新生仔猪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较低[5]。
1日龄仔猪肺泡巨噬细胞的氧化杀菌能力差,至第7天时,各项功能才可达到成年水平[6]。
新生猪的肺血管内巨噬细胞数量很少,到30日龄时可增加到原来的14倍之多[7]。
1.2 初生小猪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2009年3~4月,恩平市XJ猪场35窝初产母猪所产近200头小猪出生后相继出现“抖抖病”症状。
窝发病率占产活仔总数的40%~100%不等。
解剖发病小猪,几乎都有肾脏和膀胱针尖状出血病变。
经吸食初乳(站立不稳不会吸吮的小猪人工灌服初乳)后,症状一般都能逐渐缓解,症状较轻者1周后恢复正常,严重者约4周后恢复正常,死亡数约占总发病数15%。
因该场母猪产前4周作猪瘟免疫(每头母猪5头份),怀疑可能是猪瘟疫苗质量问题,后改用另一个生物药厂的猪瘟疫苗(仍是产前4周免疫),“抖抖病”症状随之消失。
根据发病小猪的解剖结果和猪瘟疫苗的使用情况,基本可以确诊这种“抖抖病”症状,完全是因猪瘟疫苗使用不当所致,因疫苗毒力过强,小猪在胎儿期感染了疫苗苗毒。
为考察这些发病小猪的猪瘟抗体情况,该场兽医在小猪吸食初乳前,随机抽取8头出现“抖抖病”症状的病猪作猪瘟抗体检测,结果如表1。
8头出现“抖抖病”症状的小猪,都检测不到猪瘟抗体,说明它们在未吸食初乳前,都未有猪瘟抗体产生。
表1 “抖抖病”发病小猪乳前猪瘟抗体检测结果a1 2 3 4 5 6 7 8猪瘟抗体值0.05400.06920.04050.09710.01350.0498-0.1951-0.2930a 猪瘟抗体值0.30以下为阴性;0.30-0.40为可疑阳性;0.40以上为阳性。
这一检测结果,从临床角度表明:小猪最早在产前28天直到出生,其免疫功能仍未真正健全。
因母猪在产前4周已作过猪瘟疫苗免疫,小猪在胎盘内接触并感染猪瘟苗毒的时间,接近28天。
但在这28天的时间内,小猪一直都未能有效产生猪瘟抗体。
1.3乳前免疫潜在的问题与风险首先是乳前免疫能否真正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的问题。
猪瘟乳前免疫,一般要求小猪一出生即接种猪瘟疫苗,2小时后放小猪吃初乳。
在小猪免疫功能并未十分健全的情况下进行免疫接种,小猪主动免疫产生的猪瘟抗体能否真正抵抗猪瘟强毒攻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是诱导小猪产生免疫耐受性的风险问题。
有关乳前免疫导致的免疫耐受性问题,樊福好博士已于2008年作过详细阐述[8],这里不再赘述。
猪瘟乳前免疫,在小猪免疫功能并未真正健全的情况下接种猪瘟疫苗(特别是当前很多猪场都喜欢大剂量接种),存在诱导小猪对猪瘟疫苗产生免疫耐受性的巨大风险。
2 关于猪瘟乳前免疫的临床试验早在2006年初,笔者在对珠海市NZ猪场小猪猪瘟疫苗抗体跟踪检测过程中,就曾发现经过猪瘟乳前免疫的小猪,其母源抗体消退快,而主动免疫抗体却无法有效上升的现象。
由于当时没有认真保存好完整的原始检测数据,2008~2009年,笔者与相关技术人员一道,再次在珠海市NZ猪场设计并完成了如下试验,过程及结果如下:2.1 试验动物胎次、体况及预产日期接近的临产母猪20头,及其所产日龄相同或接近,健康,大小均匀的小猪60头。
2.2 疫苗和检测试剂试验用疫苗,广东永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猪瘟活疫苗(细胞源,每头份1500RID),批号:08115。
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美国IDEXX猪瘟抗体ELISA检测试剂,批号:43220-R141。
2.3 方法和步骤(1)试验分组:20头供试母猪,按M1~M20顺序打耳号编号,逐头前腔静脉采血,作猪瘟抗体ELISA检测。
从中挑选猪瘟抗体水平接近的母猪12头,随机分为A, B, C三组(如表2)。
A组母猪所产仔猪为乳前免疫试验组(以下简称试验A组),每窝挑选5头健康小猪作试验猪,并按A1~A21(A3不编)打耳号编号;B组母猪所产仔猪为非乳前免疫试验组(以下简称试验B组),每窝挑选5头健康小猪作试验猪,按B1~B21(B3不编)打耳号编号;C组母猪所产仔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C组),每窝挑选5头健康小猪作试验猪,按C1~C21(C3不编)打耳号编号。
(2)试验处理:试验A组小猪做猪瘟乳前免疫,一出生即肌肉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头,注射疫苗2小时后再放出吃初乳,然后分别于35d和70d肌肉注射猪瘟疫苗5头份/头。
试验B组小猪分别于35d和70d肌肉注射猪瘟疫苗5头份/头。
对照C组小猪分别于35d和70d肌肉注射生理盐水3mL/头。
三组小猪统一于7d, 21d, 35d, 70d(35d 和70d采血均在注射猪瘟疫苗或生理盐水之前进行)和98d作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作猪瘟抗体检测。
2.4 结果及分析各试验组及对照组母猪及其所产小猪不同日龄猪瘟抗体检测情况,如表2。
下面,我们根据表2的结果,作如下统计及分析:(1)乳前免疫与免疫耐受性关系分析。
试验A组(不包括A2和A19)70d抗体均值为0.5458,试验B组(不包括B6和B15)相应为0.5400,两者差异不大。
前者抗体合格率77.78%(14/18),不合格小猪4头;后者抗体合格率94.44%(17/18),不合格小猪1头。
后者合格率优于前者,但统计差异不显著。
试验A组抗体值方差S A=0.0266,试验B组S B=0.0090。
B组方差小于A组,且差异显著(P<0.05)。
98d检测结果,试验A组(不包括A2和A19)抗体均值0.5893,试验B组(不包括B1, B6, B15)抗体均值0.5513,两者统计差异不显著。
试验A组抗体合格率77.78%(14/18);试验B组抗体合格率76.47%(13/17),两者非常接近,均达到群体合格要求。
试验A组抗体值方差S A=0.0674,试验B组S B=0.0293,差异亦不显著。
从70d的检测结果来看,免疫耐受性问题,似确实存在。
经过乳前免疫的试验A 组与未经过乳前免疫的试验B组对比,在35d免疫过猪瘟疫苗35d后,A组小猪不但合格率比B组低,而且离散度(方差)也比B组大。
之所以两者抗体合格率统计差异不显著,并不表示两者合格率完全没有差异,极其可能的原因是试验样本数量仍不够大。
但从98d的检测结果来看,两试验组小猪在70d免疫猪瘟疫苗28d后,其抗体均值、合格率和离散度都非常接近。
这种结果又似乎说明:随着小猪日龄增加,免疫功能逐渐成熟,其之前对猪瘟疫苗的免疫耐受性,已经通过自身免疫功能的调节而自行修复。
(2)产前母猪抗体值与其所产小猪7d母源抗体值的关系。
经试验B组和对照组C组母猪产前抗体值与其所产小猪7d母源抗体值对照,两个组8头参试母猪产前抗体均值为0.7836,其所产39头小猪7d母源抗体均值为0.7772,两者非常接近,且统计无差异(P>0.05)。
说明小猪出生后通过吸食初乳,可获得与其母猪几乎相等的猪瘟母源抗体滴度。
进一步对两组母猪产前抗体值与其所产小猪7d母源抗体值作相关性分析,r=0.4101,0.4≤|r|<0.7,小猪7d猪瘟母源抗体值与其母猪产前抗体值呈显著性相关。
(3)乳前免疫对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
经试验A组20头小猪与试验B组和对照C组39头小猪7d猪瘟母源抗体均值对照:前者均值0.7641,后者相应为0.7772,两者仅相差0.0131或1.68%(0.0131/0.7772),且统计无差异,说明猪瘟乳前免疫对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非常有限。
(4)母源抗体的衰退规律。
对照C组自出生直到98d,一直未进行过猪瘟疫苗免疫,其抗体变化规律,实际上就是母源抗体的衰退规律。
该组小猪不同日龄猪瘟疫苗抗体情况,如表3。
因该次试验没有检测42d小猪母源抗体,42d小猪母源抗体值及合格率,用该场后续的另一次试验检测结果[9]代替。
表3数据显示,小猪母源抗体均值和合格率,在35d前衰退非常缓慢,35d后才开始加快。
于42d左右,群体合格率衰退到74.36%,开始逐渐丧失对猪瘟强毒的抵抗力。
2.5 结论与讨论(1)母源抗体对小猪猪瘟的保护力问题。
母源抗体对小猪的猪瘟保护力超强,而表2 试验组及对照组母猪及其所产小猪不同日龄的猪瘟抗体水平a*检测值0.30以下为阴性;0.30-0.40为可疑阳性;0.40以上为阳性。
检测单位:珠海市安富来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