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十三种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19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注释]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杂草.[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高考诗歌鉴赏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附录: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一、主题思想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主题、思想意义以及诗歌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等问题的见解和态度。
考生需要通过文本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等手法,分析诗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以《登鹳雀楼》为例,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色的诗歌。
作者通过描绘雄鹰飞翔、河山秀丽的景象,传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从中可以提炼出主题思想是:诗人抒发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生短暂有限的思考。
二、艺术特色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押韵、格律、修辞、形象等方面,以及作者在这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考生需要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揭示诗歌的艺术魅力。
以《江雪》为例,这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韵律优美,节奏流畅。
而且诗人通过运用寓言手法,将江雪与人生相联系,发人深思。
这些都是该诗的艺术特色。
三、词语用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从词语的意义、搭配、运用等方面来分析诗歌表达的意义和艺术效果。
考生需要通过对具体词句的解读,揭示诗歌的细腻之处。
以《春晓》为例,诗人用“窗”、“花”、“鸟”等词语来描绘早晨的景象,寓意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前景。
通过婉约细致的词语选择,诗歌所表达的温馨和美好感受得以突显。
四、修辞手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分析其所起的作用和表达的意义。
考生需要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揭示诗歌的修辞之美。
以《七步诗》为例,诗人通过用“红”,“酒可酒”、“君可贵”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友谊的珍重,以及作者对友谊的真诚之情。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抽象、深远。
五、情感体验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考生分析诗歌所传递的情感体验,以及这些情感体验对读者的启迪和感召。
考生需要通过文本细腻的描写、对情感变化的抒发等方面来解读诗歌的情感体验。
以《乌衣巷》为例,诗人通过对乌衣巷的描写,表达对人生悲欢离合、患难与共的感慨。
这些情感体验使诗歌更贴近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高考诗歌鉴赏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第一种模式:2.其次种模式:分析技巧型其次种模式: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第三种模式: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第四种模式:5.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第五种模式:高考诗歌鉴赏第一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练习1】练习】绝句二首(其一绝句二首其一) 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流离之后,临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流离之后,临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高考诗歌鉴赏第一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提问方式: 怎样的意境? 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感情? 解答分析: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予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 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 境三个方面. 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行. 一不行.高考诗歌鉴赏第一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 4.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 ① 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制造,语言力求美丽. 想像加以再制造,语言力求美丽. ②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 舒适美丽, 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 舒适美丽,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 留意要能精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 ③ 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 要答具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高考诗歌鉴赏第一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5.答题示例: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其一)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临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后,临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高考诗歌鉴赏第一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答:此诗描绘了一派漂亮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 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步骤三) 的心境(步骤三).高考诗歌鉴赏其次种模式: 其次种模式:分析技巧型【练习2】练习】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格外明. 星斗阑干格外明. 孤独小桥和梦过, 孤独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效果? 效果?高考诗歌鉴赏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提问方式: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何效果? 解答分析: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精确答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必需熟识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题,必需熟识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抒情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三大类. 修辞手法三大类修辞手法三大类.高考诗歌鉴赏其次种模式: 其次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不得快乐颜就是直抒胸臆. 不得快乐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 寒蝉凄切, 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 墨梅》石灰吟》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咏物诗;托物寓理,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般是哲理诗.高考诗歌鉴赏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主要有衬托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 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寂衬, 日出惊山鸟, 以乐景衬哀情, 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联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对比. 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 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白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高考诗歌鉴赏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附录: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某某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考的十三种题型古诗词鉴赏总丢分?那是你没看今天这篇,十三种题型全解析!!对症下药,稳稳得分!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十三种答题模式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其常考的题型有9种,下面就为大家具体分析一下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建议分配时间:10分钟)总原则古代诗歌鉴赏题涉及的考点众多,以形象意境、语言风格、炼字炼句、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为主;随着新高考的推进,比较阅读、情境化阅读新题型也在出现。
备考阶段,一是要“求稳”,常规考点要力争高分拿下;二是要“求准”,套路题的答题套路要熟知,规范答题意识要浓;三是要“求变”,如对比阅读以生考熟、回归教材,情境化阅读理解要学会审题、找到突破口,这些新题型考前要认识并能掌握答题技巧,学会考场应变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汇总一、鉴赏人物形象1.找: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有关诗句(包括间接描写)。
2.析:分析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以人物身份为主)和精神品质(以思想性格特征为主)。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人物形象。
4.明:指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分析人物形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⑦思念故乡的游子形象;⑧怜才惜贤的形象;⑨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1.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物象的形态、色泽等),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3.结合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比喻、双关等)、诗人自身经历,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点明特点+分析例句+指明作用。
三、鉴赏景物形象1.概括诗歌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很多同学会问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本文就给大家总结了一下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在考试时遇到这类问题时不至于不知道答什么。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十三种模式,三个步骤——诗歌鉴赏题解答技巧指点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3)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诗歌意境,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即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一般可表述为: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可以规范表述为: 这首诗通过某某意象,/营造了某某意境,/表达出诗人某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1:(2008宁夏卷第1题)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步骤一:描绘图景画面)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祥的气氛(步骤二:概括氛围特点)传达出诗人闲适安逸之情。
(步骤三:思想感情)(附另一问: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答题示例2: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绘图景画面)。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概括氛围特点)。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3:(2007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提问】:(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体现了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提问】(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答题示例4:(20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提问】(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提问】(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答题示例5:(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提问】(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提问】(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的抒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一般是哲理诗。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貌岸然是无晴却有晴”。
“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技巧型题在题型设计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类别和作用。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答题示例1:(2006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步骤一:指出运用的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步骤二:用这种手法的效果)表达了悲秋、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表达的感情)。
答题示例2: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指出运用的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用这种手法的效果)。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表达的感情)。
答题示例3:(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