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免疫实施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32 KB
- 文档页数:3
猪瘟疫苗多久打一次,附猪瘟的症状1、猪瘟流行地区:新生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一次,35-40日龄进行二免,后备猪在仔猪二免后6个月接种一次,种公猪每隔6个月接种一次,种母猪在仔猪断奶后,空怀期时接种一次。
2、非猪瘟流行地区:仔猪出生后20-25天首免,60-65日龄时进行二免,后备猪在8月龄,配种前接种一次,种公猪和种母猪每隔6个月左右接种一次。
一、猪瘟疫苗多久打一次1、猪瘟流行地区(1)新生仔猪在出生后立即接种2头份的猪瘟疫苗进行超前免疫,1小时过后再吃奶。
35-40日龄时,进行二免,每头接种1头份。
(2)后备猪一般在仔猪二免后6个月左右,于配种前接种免疫一次,每头接种1头份。
(3)种公猪每隔6个月左右接种免疫一次,每次每头接种1头份。
(4)种母猪在仔猪断奶后,空怀期时接种免疫一次,每次每头接种1头份。
2、非猪瘟流行地区(1)仔猪在出生后20-25天左右进行首免,每头接种1头份。
60-65日龄时,进行二免,每头接种1头份。
(2)后备猪一般在8月龄时,于配种前接种免疫一次,每头接种1头份。
(3)种公猪和种母猪每隔6个月左右接种免疫一次,每次每头接种1头份。
种母猪一般在仔猪断奶后,空怀期时接种(配种前10-14天左右)。
二、猪瘟的症状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稽留(体温升高2°C以上),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处发绀,身体表面出现多处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猪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5天)。
2、急性型(1)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大幅度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厌食等情况。
(2)高热稽留,白细胞数量下降,病猪眼部的分泌物增加,同时伴发结膜炎导致病猪流泪。
严重时,病猪眼睑完全被黏住。
(3)在高温初期的时候,病猪往往会出现便秘,随后出现严重的黄褐色水样腹泻及呕吐,呕吐物为黄色含胆汁液体。
(4)病猪聚堆保暖,身体颤抖,嗜睡,被毛蓬松粗乱,身形迅速消瘦,走路摇晃或弯扭,后肢麻痹,呈犬坐姿势。
(5)腹部皮肤、耳鼻镜和四肢等部位出现红色或紫色出血点,并且逐渐扩大,连结成出血斑。
猪瘟疫苗免疫程序及注射事项猪瘟一直是困扰着养猪业的一大问题。
本病以散发和非典型症状为主,10-20日龄和40-60日龄的仔猪易感,造成猪瘟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疫源的广泛存在,猪的隐性带毒,疫苗选择、运输和保存不当,免疫程序不当。
因此,进行有效的猪瘟疫苗的免疫是预防猪瘟最好的方法。
根据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和一些专家的研究结果,凡格猪瘟疫苗小编饭饭针对目前普遍猪瘟疫苗推荐几种免疫程序。
(1)猪瘟洁净区。
种公、母猪:每年春、秋各免疫一次,3头份/头。
后备种公、母猪:选定后配种前免疫一次,3头份/头。
仔猪:20-25日龄首免,60-65日龄二免,各2头份/头。
(2)猪瘟污染区。
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一次,3头份/头。
后备种公、母猪:选定后配种前免疫一次,3头份/头。
经产母猪:产后20天和产前30天各免疫一次,3头份/头。
仔猪:新生仔猪超前免疫(零时免疫),即出生后接种1头份/头,隔1-2小时后才可让其吃初乳,35-40日龄二免,2头份/头。
(3)猪瘟暴发区。
在受猪瘟威胁地区和猪瘟暴发区,采用紧急接种猪瘟疫苗的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猪瘟的蔓延。
在发生猪瘟的猪场对除哺乳仔猪外的所有猪只紧急接种,5-8头份/头,虽在注苗后3-5天可能会出现部分猪只死亡,但7-10后猪瘟可平息。
对已确诊的病猪采取扑杀的方法,如有条件在疫情控制后进行普查,淘汰隐性带毒猪,控制传染源。
猪瘟疫苗的注射也有很多要注意的,下面凡格猪疫苗网上商城小编饭饭就为大家整理了去点注射猪瘟疫苗注意事项。
1.不要过早注射有些养猪户给刚出生几天的子猪注射猪瘟疫苗,这样做不妥。
因为初生子猪能够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可预防猪瘟。
如在这时注射猪瘟疫苗,将会干扰和破坏母源抗体的作用。
据试验,在子猪40日龄--45日龄、母源抗体开2.不要重复注射。
有些养猪户饲养的猪已由兽医注射了猪瘟疫苗,又自行重复注射,以为效果会更好,结果适得其反。
猪瘟疫苗是一种弱毒疫苗,适量注射后,通过引发抗体产生而获得免疫力,具有1年以上的免疫期。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引言:动物疫病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动物的福祉,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方案将详细介绍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实施过程、目标和相关措施。
一、目标:1.提高动物群体的免疫力,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2.保障人类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3.提升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保护动物的福祉和减少动物死亡率。
5.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
二、实施步骤:1.确定重点疫病: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传播力和危害程度,确定主要免疫对象和重点疫病,如口蹄疫、猪瘟等。
2.制定免疫计划:根据疫病特点、病原学特征和免疫技术的可行性,制定具体的免疫计划,包括预防性免疫、应急免疫和灾后恢复免疫等。
3.确定免疫对象:根据动物种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免疫力需求,确定免疫对象和年龄段。
4.实施免疫:建立合理的免疫机构和免疫档案,培训免疫操作人员,按照免疫计划进行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
5.监控和报告:建立完善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动物疫情,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恶化。
6.评估和调整:定期对免疫计划和免疫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动物疫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免疫措施和策略。
三、具体措施:1.加强免疫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免疫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免疫效果和安全性,降低免疫成本,推广适用于不同动物种类的免疫方法。
2.完善免疫档案和管理:建立动物免疫档案,包括免疫对象和接种记录,定期检查免疫效果和接种情况,并建立动物免疫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监测。
3.强化免疫宣传教育:加强免疫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免疫工作人员的免疫意识和技能,增强其主动性和责任感。
4.加强疫苗质量管理:建立疫苗质量监控和溯源体系,严格控制疫苗的生产、贮存和运输,保证疫苗的安全有效。
5.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定期进行动物疫情调查和监测,加强动物疫情报告和信息交流,提高疫情掌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摘要: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感染不同品种和年龄段的野猪和家猪,病死率趋于100%。
自1921年发现非洲猪瘟以来,该病毒已席卷全球畜牧业。
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对非洲猪瘟尚无行之有效的疫苗预防和治疗方案,目前仍以及时诊断疫情、隔离扑杀为主要的疾病控制手段。
因此,开发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引言非洲猪瘟是一种以动物性循环方式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各类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等,因此,一旦发生传染将对养殖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免疫循环系统被破坏而产生的,截至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作为防范手段,因此,该类病毒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防范病毒传染面临巨大的措施,为了降低这类传染病的传播范围,需要掌握该病毒的病原学、特征、诊断方式以及检测方式,从而降低该类病毒传播风险。
1非洲猪瘟的特点非洲猪瘟既能在家猪中传播,也能在野猪中传播,但是以家猪为主。
非洲猪瘟能以各种方式进行传播,如通过口腔、呼吸道、蜱虫、未消毒注射针头、一次性针头未替换等方式。
通常非洲猪瘟有4~19天的潜伏期,而康复后的患病猪只仍会携带病毒持续数周或数月。
当非洲猪瘟出现时,应立即隔离扑杀,病毒还会存活在粪便或腐败组织里一段时间,在血液中存活时间可长达18个月之久,因此还应及时对猪舍进行清理和全面消杀。
非洲猪瘟的死亡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传播速度较快,且很难清除,因此,一旦发现有非洲猪瘟的病例,需要将养殖场内全部猪只进行扑杀,以防止疫情扩散,威胁到周边的养殖户。
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具有很大的难度,主要因为该病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很广,在一定程度上给疫情防控人员和兽医造成较大压力。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疾病,对猪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一、加强场所卫生管理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病毒直接或间接传播,因此要加强场所卫生管理,保持场地清洁卫生。
应定期对猪圈、饲料水源、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并加强猪圈、饲料水源及浣洗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二、严格猪只进出管理要对猪只的进出管控,减少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
应在猪场门口设立消毒站,对进出场的人员、车辆、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并实行猪只检疫制度,避免非法引进猪只、扩大疫情影响。
三、开展科学免疫科学免疫是有效控制非洲猪瘟传播的关键,应注重疫苗的选择和使用,确保其疫效和安全性。
在免疫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施苗,采用规范的接种方法,避免交叉感染和病毒发生变异。
四、加强动物饲料和水源管理非洲猪瘟也可能通过饲料和水源传播,因此要注意食品和水源的卫生安全。
应采取完善的饲料和水源管理措施,保证水源、饲料无污染,饲料桶、水桶等饲料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猪场周边禁止乱排污水,保护环境卫生。
五、加强监测和报告监测措施应该得到加强,尽早发现疫情。
要定期对猪瘟病情进行监测,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进行病毒检测,同时及时向动检部门报告,配合外防控制度,做好疫情的防治工作。
综上,非洲猪瘟病毒高度致死性,对猪产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为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猪圈卫生、管控猪只进出、科学免疫、饲料水源管理、加强监测和报告等方面的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协作、科学管理,从而避免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和扩散,保护猪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猪的疾病猪瘟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瘟(Swine fever,SF或Hog cholera,HC)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欧洲人称猪瘟为“古典猪瘟”,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
我国有人叫“烂肠瘟”。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二、病原: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发表的第五次报告和第六次报告中将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F1aviridae)。
猪瘟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平均直径为44nm。
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
囊膜围绕着等轴的核心,在病毒粒子的表面有6~8nm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 1.12~1.175g/mL,沉淀系数S20=140~150。
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分子量约为4×106。
用物理方法灭活猪瘟病毒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病毒的基质。
例如,在细胞培养液中56℃处理60min或60℃处理10min,便失去感染性。
但在脱纤血中,病毒虽经64℃处理60min或经68℃处理30min,仍不灭活,猪瘟病毒在pH5~10的条件下稳定,pH过高或过低均使病毒的感染力迅速丧失。
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诺乃洗涤剂P40和皂角素等去污剂能使病毒快速灭活。
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畜圈及粪匣中的病毒在几天内被灭活。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数月,这也是很重要的流行源。
关于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实施方案(最新)为做好X年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X年XX县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防疫法》、《X年X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X年XX县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X年XX县X镇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免疫病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
(二)免疫要求4月底完成春季、10月底完成秋季集中强制免疫注射,5月中旬、11月上旬完成集中监测。
平时不定期开展补免、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抗体合格率应达到80%以上。
(三)免疫动物种类和区域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所有鸡、水禽(鸭、鹅)、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等,进行H5亚型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
供研究和疫苗生产用的家禽、非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的家禽、进口国(地区)明确要求不得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的出口家禽,有关企业报省厅批准后,可以不实施免疫。
口蹄疫:对所有猪、牛、羊、骆驼、鹿进行O型口蹄疫免疫;对所有猪、奶牛(包括奶水牛)和种公牛进行A型口蹄疫免疫。
小反刍兽疫:对所有羊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
开展非免疫净化的养殖场(户)报经县农业农村局备案后可不实施免疫。
各地应于4月底前将辖区内备案场名单及不实施免疫羊的数量等情况报至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各地按照国家防治指导意见执行。
二、疫苗种类经国家批准使用的H5+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三价灭活疫苗)、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疫苗。
三、免疫主体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强制免疫主体,依据《动物防疫法》承担强制免疫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强制免疫义务,自主实施免疫接种,做好免疫记录,建立免疫档案。
养猪场的免疫程序要想养猪获得成功,安全防疫最重要。
猪的常见病免疫程序是:1.生长肥育猪的免疫①1日龄:猪瘟弱毒苗。
仔猪生后在未采食初乳前,先注射一份猪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乳,这适用于常发猪瘟的猪场。
②7~15日龄:注射猪气喘病疫苗。
③10日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
④10~15日龄:注射仔猪水肿病疫苗。
⑤20日龄:肌注猪瘟疫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⑥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⑦35~40日龄:接种仔猪副伤寒菌苗。
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⑧60日龄:注射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可以用2倍量进行肌注。
2.后备公、母猪的免疫①配种前1个月:肌注细小病毒疫苗。
②配种前20~30天: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可用4倍量肌注。
③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乙型脑炎疫苗一次。
④配种前1个月:接种一次伪狂犬疫苗。
3.经产母猪的免疫①空怀期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每年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3年后可不注。
②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一次猪乙脑苗,3年后可不注。
产前2周肌注气喘病灭活苗。
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大肠杆菌苗。
③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④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⑤产前30天:肌注仔猪红痢疫苗。
⑥产前2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⑦产前13天:肌注猪伪狂犬病灭活苗。
4.配种公猪的免疫在做好仔猪阶段免疫后,①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②每年3~4月份:肌注乙脑疫苗一次,三年后可不注。
③每年:肌注气喘病灭活苗2次。
春、秋各肌注一次猪伪狂犬病疫苗。
④每年:肌注2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
5.其他疾病的防疫(1)口蹄疫。
①常发区:常规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90日龄,以后每3个月免疫一次;高效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180日龄,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
养猪场常用疫苗及免疫程序介绍1.猪瘟弱毒疫苗猪瘟弱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①仔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左右做第二免疫接种;②乳前免疫:初生仔猪在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接种,1~2小时后再哺乳,在60日龄左右做第二次免疫接种。
乳前免疫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因此,一般存在有仔猪猪瘟,特别是哺乳阶段易发生猪瘟和母猪带毒比较严重的猪场,建议采用这一免疫程序;③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个月再免疫1次;④繁殖母猪在哺乳仔猪断奶时进行免疫接种;⑤种公猪每年免疫接种2次。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程序应根据猪场猪瘟的流行与发生情况和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而制定。
同时,应加强环境、猪舍的消毒卫生,以减少或杜绝猪瘟强毒的污染。
2.猪伪狂犬病疫苗⑴灭活疫苗。
用猪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接种金黄地鼠肾成纤维细胞细胞单层,收获后,经甲醛溶液灭活,加油佐剂乳化制成的灭活疫苗。
该疫苗的免疫期为6个月。
采用颈部肌肉注射。
免疫程序:①育肥仔猪断奶时每头3毫升;②种用仔猪断奶时每头接种3毫升,间隔28~42日,加强免疫接种1次,每头5毫升。
以后每隔半年加强免疫接种1次;③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加强免疫接种1次。
⑵弱毒活疫苗。
猪伪狂犬病弱毒活疫苗是利用匈牙利的Barth-K61毒株或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毒株,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制成的冻干活疫苗。
国内外都有相应的产品。
采用肌肉注射。
免疫程序:①繁殖母猪在产前1个月接种,注射2毫升;②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可在8~10周龄进行接种。
后备种猪应在配种前1个月再接种1次;③种公猪每年接种2次。
⑶基因缺失疫苗。
基因工程缺失疫苗的优点是它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够区分免疫接种猪和野毒感染猪,它为该病的控制与净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3.猪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程序:传统的灭活疫苗用于体重为10~25公斤的猪,每头注射2毫升,25千克以上的猪每头注射3毫升;浓缩苗用于体重为10~25千克的猪,每头注射1毫升,25千克以上的猪每头注射2毫升。
临床金鉴20221242收稿日期 2021–11–19作者简介 高仕辉(1982–),男,四川安岳人,本科,畜牧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疫、检测、诊断,疫情防控处置。
非洲猪瘟科学防控措施和处置要点高仕辉(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云峰乡畜牧兽医站,四川资阳 642353)摘要:非洲猪瘟这种疾病只会在猪之间进行传播,不会对人造成影响,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所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动物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生猪染病后会出现高热,内脏出血等现象,死亡率高达100%。
因此,做好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措施宣传、推广和处置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处置要点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2)01-0011-03非洲猪瘟简称为ASF,主要是由非洲猪瘟病毒而引发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毒发作时比较急,且有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不管是家猪或者是野猪一旦是在接触到此类病毒之后,会在种群内迅速进行传播,最终导致整个猪群都被感染。
自从在2018年的8月份开始,我国也发现了非洲猪瘟疫情,这对我国的生猪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人们都产生了恐慌的心理情绪,很多人都在担心一旦买到了患病的猪肉是不是会对身体有所影响。
当前非洲猪瘟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和防治手段,只能采取以预防为主要的防控措施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病率。
1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1.1 流行病学野猪和家猪均有感染非洲猪瘟的可能,非洲猪瘟具有较高致病性,死亡率也比较高,生猪养殖一旦发生非洲猪瘟,将会产生较大经济损失,病毒一般基于口腔和呼吸道进行传播。
在对感染病猪进行注射过程中,未能进行消毒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交叉感染。
这种病毒囊膜包含的病毒基因种类比较多,且数量十分庞大,可以避免宿主身体中的免疫细胞对其产生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免疫逃避相关机制较为复杂,并且临床症状并不是十分明显,疾病诊断工作和疾病防治工作整体难度比较大。
浅谈我国猪瘟的现状与免疫要点作者:朱世蝶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
猪瘟的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性。
中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也是HC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猪瘟死亡的猪数量占饲养量的3%—5%,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近十多年来,随着猪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以及猪的调运和流通,猪瘟的流行形式已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性流行,规模变小,强度变轻,导致诊断错误,延误最佳诊断时机,使猪瘟疫情的发生增多,成为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当前猪瘟发生和流行的新趋势1.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得到了控制,但仍普遍存在,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性流行。
1956年我国制定了消灭猪瘟等重要动物疫病计划,猪瘟总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然没有实现消灭猪瘟的目标,每年各地仍有猪瘟发生。
2.由典型猪瘟向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转变非典型猪瘟主要表现为发病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显等特点,在临床上不易和其他猪病区分。
猪瘟病毒引起“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带毒公猪也可通过精液感染母猪,这样造成猪瘟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使猪瘟屡防不止。
3. 由单一猪瘟病毒感染转向多病毒混合感染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等传染病在蓝耳病毒、猪瘟病毒协同参与下不断发生,而且症状十分复杂,猪瘟与副伤寒或弓形体并发、猪瘟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等情况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4.猪瘟的长期存在、发生、发展和流行形成恶性循环带毒猪是猪瘟长期存在和发病的根源,特别是种猪群和后备种猪中的隐性感染造成的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和仔猪先天带毒,是猪瘟在我国长期存在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
二、猪瘟免疫要点1.猪瘟疫苗的种类目前我国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三种:由于制造工艺不同,利用猪瘟兔化弱毒株生产的常用猪瘟疫苗有:猪瘟活疫苗(Ⅰ)(指猪瘟淋脾苗和猪瘟乳兔苗)和猪瘟活疫苗(Ⅱ)(指猪瘟兔化细胞苗)。
猪瘟免疫实施方案
一、要求
对所有猪进行猪瘟强制免疫。
二、免疫程序
规模养殖场按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
次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免疫。
1.规模养猪场免疫
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
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4~6
个月免疫一次。
2.散养猪免疫
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三、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所有健康猪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
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四、使用疫苗种类
政府招标专用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疫苗。
五、免疫方法
各种疫苗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六、免疫抗体监测
免疫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猪瘟抗体阻断ELISA检测试验抗体阳性判定为合格,猪瘟抗体间接
ELISA检测试验抗体阳性判定为合格,猪瘟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抗体
效价≥25判定为合格。
存栏猪抗体合格率达到≥70%判定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