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女阿五》成长主题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362.08 KB
- 文档页数:4
华女阿五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就像坐了一趟跌宕起伏的过山车,久久不能平静。
在书中,阿五这个人物仿佛从纸页间活了过来,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经历,都让我感同身受。
阿五出生在一个普通却充满温情的家庭,她既没有惊人的天赋,也没有传奇的遭遇,但正是这种平凡中的真实,深深地触动了我。
作者对于阿五生活细节的描写,简直细腻到了极致。
比如说阿五每天上学前,都会仔仔细细地整理书包,把铅笔削得尖尖的,书本按照大小顺序摆放得整整齐齐。
她的文具盒虽然有些旧了,但被她擦拭得一尘不染。
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最喜欢的那支带有小兔子图案的铅笔放在最上面,因为那是她在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后,爸爸妈妈奖励给她的。
每次看到这支铅笔,阿五的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还有阿五家里那小小的院子,也是充满了故事。
院子里有一棵老桃树,春天的时候,粉粉嫩嫩的桃花开满了枝头。
阿五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树下,仰着头痴痴地看,花瓣时不时地飘落下来,落在她的头发上、肩膀上,她也不拂去,就那样静静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到了夏天,桃子渐渐成熟,阿五总是迫不及待地爬上树去摘桃子。
她身手不算敏捷,每次爬树都小心翼翼,紧紧抱着树干,一点点往上挪。
好不容易摘到一个桃子,她兴奋得满脸通红,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水,就大口咬下去,那甜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她满足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阿五在学校里的经历也让我印象深刻。
她的数学成绩一开始不太好,每次考试都让她倍感压力。
有一次数学考试,她遇到了一道怎么也解不出来的难题,急得手心出汗。
她不停地咬着铅笔头,眼睛死死地盯着题目,心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怎么办呀?”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老师之前讲过的一个类似的题型,于是赶紧按照思路一步步计算,终于算出了答案。
当她交上试卷的那一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虽然那次考试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但她知道自己努力过了,就不再那么沮丧。
阿五和朋友们之间的相处也充满了乐趣和温馨。
《华女阿五》中隐含作者的解读摘要本文借用”隐含作者”这一叙事学概念,从编码和解码两方面入手,探讨《华女阿五》这部自传作品中隐含作者存在方式,并得出”隐含作者”这一概念适用于研究华裔自传和非自传小说这一结论。
此外,本文进一步阐释借助”隐含作者”来分析族裔作品能减少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束缚,从而使得读者在伦理道德层面做到不误解,不夸大,不被利用。
关键词自传,隐含作者,编码,解码一、自传文学中的隐含作者自传是作者记录”自我”的叙事文学。
因其内容涉及着作者的亲身经历,自传也通常被认为是非虚构类文学。
然而,随着自传文学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自传是一种”预制的”叙事。
自传作者同样具有人性的弱点,他们在写作中突显自己的优点,隐藏一些事实,轻视他人的重要性,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事件……自传叙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历史与虚构结合在一起。
”(Martin 75)因为自传文学所具有的虚构性,自传作品中”我”的身份也引发了争议。
在这场”身份”大战中,”隐含作者”这一概念被引用到自传文学批评中,且受到了学者们的格外偏爱。
近年来,国内学者申丹提出了对隐含作者”编码”和”解码”的解读方式。
她认为:就编码而言,隐含作者就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作者形象。
(申丹4-5)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涵盖了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这种解读方式既丰富了”隐含读者”在文本中的应用,也解释了在仿写、代笔等现象产生时,自传作品所承载的文学和伦理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作者对作品的编码和读者对作品的解码两个角度来探讨《华女阿五》中隐含作者的存在方式。
二、《华女阿五》中的隐含作者得益于自传文学中”历史”的成分,越了解作者的生平,越容易辨析作品中的隐含作者。
依据叙事学的阐释,编碼是创作时的作者,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与平时状态是有分别的。
黄玉雪不以写作为职业,现实中的她是一名陶艺师。
进行陶艺创作时的状态是她艺术的最佳体现;文学创作时的状态要求她常常追溯过去的情感与记忆;而在抛去陶艺师和业余作家头衔的日常生活中,黄玉雪的状态又会随着她扮演女性、女儿、女友等不同角色而有所改变。
《华女阿五》中教育模式对黄玉雪的影响作者:马菲菲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15期【摘要】《华女阿五》作者黄玉雪是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子,她生长在中国传统教育与美国自由教育的夹缝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型文化价值观念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黄玉雪;传统教育;美国教育0 引言《华女阿五》是黄玉雪发表于1945年的自传体小说,它是第一部赢得广泛赞誉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
作者黄玉雪以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了黄玉雪自己在 24 岁前的生活经历。
她出生在华裔家庭,在六岁之前,玉雪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家里,在父亲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下,她深受中国传统教育观的影响。
上学之后,接受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文化。
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她意识到两种教育方式背后的文化差异。
1 中式教育对黄玉雪成长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
以儒家的思想意识为主题,古人对子女的教育首先是着眼成人,然后才是成才。
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就有学校存在,但社会里大多数小孩的教育还是在家庭里。
即使一个人成家立业之后仍不能脱离原来的家庭,还在接受上辈的指教。
可以这么说,对于中国人,家庭是终其一生的教育基地。
儒家还提倡以父权为主的封建等级制度,家里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要严格遵守“三从四德”,恪守妇道。
所以在古代,女人没有身份,地位和权利,不被世人所重视。
黄玉雪的父亲是20世纪初从中国广州移民到美国旧金山。
当时的广州还是在晚清的封建王朝统治下,无数的“有志之士”手持八股文书在那死记硬背,遵从着腐朽的道德理念。
黄玉雪的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墨守成规的环境中成长,传统教育让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
由于她父亲心中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自然也就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等级制度。
父亲遵循儒家的正统观念,要求他的女儿绝对服从他的意思。
玉雪五岁之前,她就已经懂得纪律的意义,知道只有好孩子才不会挨揍,要时时刻刻保持庄重严肃,知道小女孩绝对不能质疑父母的话,要懂得长幼有序;当玉雪想让爸爸支持她完成高等教育时,爸爸明确表示她有限的财力只能供哥哥读书。
解读《华女阿五》中黄玉雪的成长历程
杨亚丽;解丽花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是黄玉雪的成名之作,为华裔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黄玉雪的成长经历彰显了美国华裔女性成长的艰辛。
运用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探析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经过迷失中的探寻和反叛后的回归,黄玉雪最终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认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杨亚丽;解丽花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黄玉雪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的文化冲突 [J], 胡贝克
2.冲突中的艰难取舍--以《华女阿五》主人公黄玉雪为例 [J], 马新阳
3.《华女阿五》中教育模式对黄玉雪的影响 [J], 马菲菲
4.双重边缘化下的自我构建——论《华女阿五》中黄玉雪的成长 [J], 黄薇
5.“食”与“思”中的身份寻求——黄玉雪的《华女阿五》解读 [J], 刘芹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女阿五》中教育模式对黄玉雪的影响【摘要】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黄玉雪经历了严厉和温和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影响。
严厉的教育让她变得自卑和胆怯,而温和的教育则激发了她的自信和勇气。
随着故事的发展,黄玉雪逐渐从严厉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接受了更加人性化的教育,这种转变对她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结合黄玉雪的成长背景和小说中的情节,探讨了教育对个体塑造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反思传统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文章的重点之一。
通过分析黄玉雪在不同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和成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和教育模式的选择对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黄玉雪、教育模式、《华女阿五》、严厉教育、温和教育、教育模式转变、挑战、性格塑造、深远影响、传统教育模式、个体差异。
1. 引言1.1 黄玉雪的成长背景黄玉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她的父母都是农民,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黄玉雪是家里的长女,从小就被灌输了孝顺、勤劳、谨慎的价值观念。
她的父母经常告诉她要努力学习,将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黄玉雪在家里的教育非常严格,父母要求她每天要过目不忘地背诵课文,做题目。
即使是周末和假期,她也不能放松,必须埋头苦读。
父母认为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家庭的影响下,黄玉雪一直保持着努力学习的态度,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这样的成长背景为她后来在学校里面遇到各种教育模式带来的挑战做好了准备。
1.2 《华女阿五》中的教育模式《华女阿五》是一部反映传统中国农村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小说,其中展现了不同教育模式对主人公黄玉雪的影响。
在小说中,黄玉雪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她对教育模式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
黄玉雪在家庭中接受了传统的严厉教育,她的父母主张凡事听从长辈,绝不违抗,这种教育模式对她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她变得顺从、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而在和尚学校里,黄玉雪又受到了温和教育的影响,她逐渐学会了坚强、勇敢、独立思考,展现出了新的一面。
双重边缘化下的自我构建———论《华女阿五》中黄玉雪的成长黄 薇(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通过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打破了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集体“失声”的尴尬局面。
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虽生存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夹缝中,饱受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但她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顿悟,最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成长,成功构建了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关键词:《华女阿五》;黄玉雪;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10-0039-03一、《华女阿五》的创作背景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于1945年出版的成名处女作《华女阿五》被译成19种语言广为流传,并被列为美国中学的文学教材。
[1]这是一部以第三人称为叙事视角的自传体小说,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女孩如何将传统的中国道德观和美国的个人独立精神融为一体,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文化元素对美国华裔的作用和影响。
[2]作为一名华裔女性移民,黄玉雪不仅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夹缝之中,还要面对中华文化中男权主义的压迫。
但她并没有屈服于美国主流话语权和男权主义,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懈探索,抒写了华人女性自我解放的新篇章。
美国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随着经济危机的降临,种族观念强烈的美国白人把吃苦耐劳的华人移民视为罪魁祸首。
最初,美国政府鼓励华人劳工入境工作,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是美国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好景不长,美国白人逐渐开始对华人劳工产生极大的偏见,他们偏执地认定勤勉的华人抢夺了本属于他们的工作,造成白人大量失业,生活水平下降。
于是,对华人的排斥、攻击等事件层出不穷,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排华思潮势力。
在未来半个多世纪里,华人被孤立在唐人街里忍气吞声、辛苦营生。
黄玉雪生活的时代除了种族平等的诉求以外,性别平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试从《华女阿五》分析黄玉雪实现美国梦的原因摘要:黄玉雪通过她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成为第一位在美国走红的华裔女作家。
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她的成功是特别的。
本文将通过黄玉雪的家庭因素,她自身的美国化以及她的中华民族的内在身份来分析黄玉雪成功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黄玉雪;华女阿五;美国化;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23-011922年,黄玉雪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里。
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社会下,黄玉雪经过自身艰苦奋斗,实现了华人的美国梦。
她在24岁时成为了旧金山唐人街第一个拥有小轿车的人。
1950年美国商业出版社东海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小说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黄玉雪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走红的华裔作家,成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代表。
一、引言《华女阿五》讲述的黄玉雪5到24岁之间成长故事,小说是典型的美国式成功奋斗史。
黄玉雪从有色人种的角度为读者描述的华人美国梦的可能性——只要努力便能成功。
即使作为有色人种,美国也能给予她成功的机会。
《华女阿五》之所以在不利历史背景下也能获得成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二、家庭因素黄玉雪自身的优良品行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的。
毫无疑问,对玉雪成长影响最大的便是父亲。
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父亲并不迂腐,他认为女孩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因为“儿子们必须有聪颖的母亲”,否则谈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国也不可能成为强国。
因此玉雪并不像唐人街的其他女孩辍学在家,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完成的基础教育。
另外,中国的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于玉雪坚强不屈,自尊自立的品格也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黄家,弟弟出生的时候,父母张灯结彩,亲戚高朋满座,而相比之下,妹妹出生时家里却是冷冷清清。
此外,当玉雪提出想上大学时,父亲明确地告诉她,给黄家传宗接代的是儿子,女儿婚后是给丈夫家生儿子,传宗接代的,如果她有志要继续深造,必须自己解决大学学费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 董晓烨;蒋倩
作者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61-16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成长小说;黄玉雪;《华女阿五》;叙事模式
摘要:黄玉雪是第一个被美国白人社会广泛接受的美国华裔女作家,被称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其作品《华女阿五》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作之一,也是最早拥有大量美国读者的华裔作家小说之一,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华女阿五》具备成长小说的特征,但从叙述对象和叙述情节两个方面看,又与传统欧美成长小说迥然不同.从《华女阿五》所体现的成长特性入手,探讨其独具特色的叙事对象和叙事情节.。
《华女阿五》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一.后殖民女性主义与《华女阿五》“华裔美国文学之母”黄玉雪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描述了她作为第二代华裔女性,通过奋斗在美国获得成功的成长经历。
作为一名美国华裔女性,玉雪的成长之路尤为不易。
“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第三世界妇女所受的剥削、歧视和压迫不仅有性别压迫,还有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族压迫和阶级压迫。
”[1]也就是说,较之少数族裔男性,少数族裔女性在成长历程中要同时受到族群内男尊女卑的价值体系对她们的束缚和受到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对她们的歧视。
因此,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时,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华女阿五》,则更能凸显玉雪在这双层夹缝之间重构自己主体身份的艰辛过程。
二.玉雪主体身份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在西方,主流的霸权文化往往将西方世界视为主体性的“自我”,“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则被他们归类为“他者”。
因此,美国的主流社会往往将少数族裔视为“他者”。
作为一名少数族裔,阿五在学校时便遭受种族歧视。
在校园里,一个白人男孩冲玉雪叫嚷:“中国鬼,中国鬼,中国佬。
”[2]60并且朝她身上扔黑板擦。
在她避开之后,白人男孩还追着她喊:“看看这个中国鬼,凭票取衣。
”[2]61在玉雪即将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找工作时,接待她的面谈人跟她说:“如果你聪明的话,应该只在华人的公司里找工作。
你在美国人的公司里不会有什么作为。
总之,我想你应该意识到太平洋沿岸和种族偏见会严重阻碍你的发展。
”[2]172可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华裔通常被认为是愚蠢和低级的外来者。
只因为玉雪是华裔,就无法和白人平等竞争,在找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除了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外,在华裔美国人群体内部,女性也受到父权制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的束缚。
女权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指出:“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