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数据库建设——以桂平市垌心乡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657.77 KB
- 文档页数:3
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试行我了解到您需要一篇1500字的文章,根据题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试行》,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文章: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试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保护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
为了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划定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区合理利用资源、高效生产,国家在数据库建设方面进行了规范试行。
本文将介绍《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试行》,为读者详细解读该规范试行的内容和意义。
一、数据库建设的目的和背景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划定是为了合理规划和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相关数据,国家制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试行》,以规范数据库建设工作,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和决策支持能力。
二、数据库规范试行的主要内容1. 数据采集和整理: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的需要,采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包括土地资源、气象气候、水资源等方面的数据。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2. 数据存储和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存储系统,对采集和整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和备份。
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提供必要的访问权限控制。
3. 数据标准和命名规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命名规范,确保不同数据在整合和共享过程中的一致性。
在命名规范方面,采用易于理解和识别的方式,以便于用户的查询和使用。
4. 数据更新和维护:及时更新和维护数据库中的数据,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对于过时或错误的数据,进行及时修正和清理,以保持数据库的健康运行和准确性。
5. 数据共享和开放: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数据开放,为研究人员、决策者和公众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0引言近几年,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的急剧变化,使得用传统制图方法来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图件更新远远跟不上建设发展的需要,部分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数据达不到应有的应用需求,无法满足土地管理工作信息化的要求。
1999年10月,国土资源部决定在“数字国土”工程中立项,启动全国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以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规范化的技术流程构建一批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并形成管理体系。
随着“数字国土”工作的深入,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在各省区迅速展开。
然而,其建设的效率和精度问题亦不容忽视,有些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长达2~3年之久,部分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精度达不到规定要求,无法通过验收。
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带来了严重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服务社会化。
因此,对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效率和精度问题进行研究是相当必要的。
1建库效率和精度的方法探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包括诸多过程和步骤,每一过程的进展和质量控制均直接影响到整个数据库第一作者简介:赵克会,男,1982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人,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通信地址:400715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E-mail :zhaokehui66@ 。
通讯作者:田永中,男,1971年出生,重庆市铜梁县人,西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GIS 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2008-09-01,修回日期:2009-02-13。
基于ArcGIS 建库效率和精度研究——以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为例赵克会,田永中,王瑞青,陈军(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为了提高数据库建设的效率和精度,笔者以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为例,重点对建库过程中数学基础的建立、矢量化的方法选择、拓扑成面细碎多边形的处理、质量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为以后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对于加快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方案为做好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根据《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115号)要求和《X省农业厅X省国土资源厅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试点工作的通知》(X农计划〔X〕6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划定目标X年6月底前,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万亩,其中小麦20万亩,玉米20万亩,种植面积有重叠。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地块全部做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
二、基本要求(一)基本原则1.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
综合分析现有永久基本农田现状,以及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等因素,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结合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高标准粮田建设情况等,科学合理划定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
2.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应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经营的意愿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激励,鼓励农民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和管护,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3.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围绕保护核心产能和保护产业安全,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改善。
(二)划定范围符合以下基本要求的地块优先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1.基础条件相对较好。
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平原地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0亩;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生态环境良好,未列入退耕还林等范围的地块;高标准粮田建设区优先。
2.生产相对稳定。
具有小麦、玉米的种植传统,近3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地块。
3.功能作用长期有保障。
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与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规划衔接,在较长时间内确保不被其他建设征占用的地块。
基于MAPGIS的县级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数据库建设摘要: 以浙江省龙湾区为例,探讨了基于MAPGIS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数据库的建设,对其中基础数据提取、成果数据提取和成果图件编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 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数据库; MAPGIS; 龙湾区Abstract: Taking Zhejiang Longwan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MAPGIS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basic farmland demarcated, expound which basis data extraction, data extraction and outcome mapping technology in detail.Key words: basic farmland demarcated database; MAPGIS; Longwan area 引言按照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据法定程序确定的特殊保护区域。
笔者尝试借鉴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的方法,结合龙湾区基本农田划区定界的具体情况,探讨基于Mapgis的县级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数据库的建设。
1 龙湾区概况龙湾区是浙江省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位于瓯江入海口南岸,地理位置在东经120 ° 42 ′-120 ° 51 ′和北纬27 ° 54 ′-28 ° 1 ′之间。
东朝东海,南接瑞安市,西邻鹿城、瓯海二区,北濒瓯江,与永嘉县、乐清市隔江相望。
龙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龙湾区区域面积381.15平方公里,2005年全区耕地面积8.13万亩,内陆水域面积2.33万亩,养殖水面4.7万亩,主要养殖品种有文蛤、对虾、青蟹、沙蟹、鲢鱼等,其中灵昆的文蛤驰名中外。
基于ArcGIS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建库研究作者:王沈佳陈婧来源:《老区建设》2013年第08期[提要] 日前,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快规划数据库建设,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奠定良好基础,并结合二调数据库完善国土资源“一张图”。
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与要求,江西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总体上已完成审批,规划数据库建设正在逐步开展。
在ArcGIS软件平台上,以江西省都昌县左里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数据为例,参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的要求,使用“Geodatabase数据模型”设计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并添加规划数据,实现了左里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
[关键词] Arc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建库;技术流程[作者简介]王沈佳(1989—),女,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研究生;陈婧(1987—),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江西南昌 330013)一、引言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不断地科学化、信息化,其技术思路逐渐由“以图管地”转变为“以库管地”,从而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同时,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也要求建立包括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在内的规划数据库。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为整合资源,改变信息孤岛状态,国土信息化必然以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只有全面掌握,才能提升管理效能,这也要求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
而数据库的建立又是保证图数一致的基本条件,这也从另一层面规范了土地资源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一]规划数据建库的技术要求1.成果汇交标准依据规划数据建库的相关技术标准,成果汇交的标准主要在数据内容格式、组织单元和数据文件组织结构等几个方面。
(1)数据内容格式。
规划数据建库的数据内容包括数据库成果和说明两部分。
数据库成果主要有空间数据(如矢量数据和栅格图)、非空间数据(如规划文档和表格)以及元数据;说明主要有数据库有关情况说明、规划数据库成果报送清单、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结果记录等。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实施方案为做好我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根据《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方案》(X政办字〔X〕29号)精神,结合全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划定目标到X年底,全区完成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生产功能区2万亩)划定任务,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
二、划定依据(一)《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方案》(X政办字〔X〕29号)中的有关要求。
(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成果等。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乡建设、交通、水资源利用等相关领域“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四)农产品种植传统和生产能力情况,近三年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产量。
三、划定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农田。
(二)相对集中连片,原则上平原地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0亩,丘陵地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亩。
(三)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生态环境良好,未列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耕地休耕试点等范围。
(四)具有粮食种植传统,近三年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粮食生产功能区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优先选择划定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四、划定程序采取内业、外业相结合的方式,在摸清区域地块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划定工作。
(一)图上作业:搜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城镇开发边界有关图件、影像等数据资料,并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的初步区域范围,开展图上作业。
(二)实地核实:实地调查核对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的情况,搜集划入地块的基本信息等。
(三)上图入库:修改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图斑,经公告公示无异议后,上图入库,形成准确的图斑和数据。
浅谈基于ArcGIS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ArcGIS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的重要性以及ArcGIS软件技术的先进性;讨论了基于ArcGIS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的基本流程;详细论述了数据库建设的具体过程;笔者针对发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权属调查,数据库建设,集体土地,ArcGIS土地集体所有权,一般指农村劳动群众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的权利,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1]。
根据国土资源部与财政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文件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国土资源全面信息化、立体化的今天,按照传统惯例所进行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审批以及发证等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对现有土地进行宏观的监察和管理,全面调查与分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信息、并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建库工作已成为一个紧迫性的话题[2]。
本文讨论了基于ArcGIS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希望能给相关同事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 ArcGISArcGIS是Esri公司集40余年地理信息系统(GIS)咨询和研发经验,奉献给用户的一套完整的GIS平台产品,具有强大的地图制作、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信息整合、发布与共享的能力[3]。
具体如下:(1)空间分析ArcGIS for Desktop包含数以百计的空间分析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将数据转换为信息、以及进行许多自动化的GIS任务。
例如:计算密度和距离、执行高级的统计分析、进行叠加和邻近分析。
(2)数据管理ArcGIS支持130余种数据格式的读取、80余种数据格式的转换,用户可以轻松集成所有类型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和分析。
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用于几何数据、属性表、元数据的管理、创建以及组织。
基于GIS的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摘要】以巫山县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为例,介绍了基本农田划定及建立的过程,利用Mapgis K9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实现基本农田质量信息、承包责任人信息的快速查询及成图,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MapGIS;基本农田;承包人引言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GIS软件平台功能作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后,增加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建立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输入输出、统计查询、数据变更等功能设计要求,达到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目标。
1 总体思路巫山县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使用MapGIS K9基本农田建库系统。
数据库以2012年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初步确定基本农田边界,然后结合实地勘察,对初步确定的基本农田成果进行核实、认定,并调查基本农田地块分户承包状况、核实土地质量等级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最后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边界,对其进行编号、记录;并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所对应的地类图斑信息;然后按照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建立属性结构,依规范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基本农田图斑属性;建立数据库;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图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流程2 数据库的建设根据巫山县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具体情况,工作主要分两条线开展,即外业调查和内业建库两条线。
其中外业调查工作主要分为:准备工作、基本农田分户承包情况调查、现状地类调查、土地质量调查以及调出、调入地块核查。
内业建库主要分为:形成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基本农田图斑层数据,数据库补充土地质量等级信息以及基本农田分户承包信息,加注基本农田界桩和标志牌设立的信息。
基于ArcGIS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架构与实现作者:廖云毛金明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33期廖云毛金明(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江西南昌 330025)摘要: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就是服务与被服务、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因此,把测绘与国土管理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测绘的作用。
该文提出利用GIS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存储、表达、分析功能,高效地对各类测绘成果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并发挥GIS技术的专题制图功能,根据用户需要生成各种分析图件,便于土地系统的各种业务应用。
论文基于ArcGIS平台,利用AE组件GIS模块,采用开发环境下的C#开发语言,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实现。
关键词:测绘成果管理 ArcGIS 设计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013-02数字城市是随数字地球而出现的,同时也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数字地球的理想状态相比,它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指明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数字城市,积极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字城市示范工程建设。
在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数据——尤其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共享问题。
测绘成果为各行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随着现实日新月异的变化,数据更新、数据量、数据种类增加,传统文件数据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用的需求,随着GIS的发展,在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应用方面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测绘行业中的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建库、应用成为各级测绘部门目前重要的任务。
当海量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形成数据库成果后,如何有效管理数据、高效地使用所有数据,对测绘成果有需求的部门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1 测绘成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测绘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命脉,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实时性、公益性的事业。
附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征求意见稿)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数据库的内容、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文件命名、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
本规程适用于依据中央文件开展“两区”划定工作过程中的两区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9710 地理信息元数据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TD/T 1015-2007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9-2009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技术规程(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两区”“两区”是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等规划,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划定用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棉花、油料、糖料及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生产区域。
“两区”在空间上包括区、片块、地块三个层级,单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可包含若干片块,单个片块内可包含若干地块。
3.2 “两区”片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划定的相对集中连片耕地,具有明确的经营主体、管护主体或能够进行统一生产管理。
单个“两区”片块可跨越村组区域界线,但原则上不得跨越乡级行政区域界线。
3.3 “两区”地块在“两区”片块范围内,以实际宽度不小于1米的农村道路、沟渠、水系等线状地物或行政区域界线为边界所划定的具体的空间种植单元。
3.4 “两区”划定按照《“两区”划定技术规程(试行)》规定程序,以地块为基本空间单元,确定“两区”空间位置、面积,并结合实际记录“两区”作物类型、权属以及路桥涵渠等农田灌排工程等基本信息。
基于MapGIS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实践摘要: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的管理系统和建库系统为基础,在RS和GIS支持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为例,介绍二调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和步骤,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法,对提高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土地调查;MapGIS;数据库建设;建库流程Abstract: Basing o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MapGIS management system and database system of the China Geosciences University develop, in support of the RS and GIS, taking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iand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wo databas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steps, discusses and summers up a set of mature County Rural Land Investig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method,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n improving the land investig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level.Key words: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second land survey; MapGIS; databas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土地调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自第一次土地调查以来,社会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建设以及3S技术的发展为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是今后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耕地保护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它的建立可以全面、准确的反映县(市)实现数据和实时数据管理、变更与动态监测,进而快速、有效地检索和使用土地利用数据,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为农用地转用制度、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制度及农村地籍管理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基于ArcGIS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摘要:以重庆市涪陵区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为源数据,根据《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要求,利用arcgis 中的图解建模工具和c#语言编译的程序,对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入库流程及建立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几个关键技术(提取现状数据入库、规划要素变更技术、规划表格的输出、数据的拼接问题)进行了探讨,达到上轮规划无法实现的“图数表一致”的目标,提高了建库效率和精度,为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arcgis;入库流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中图分类号:p285.2+3;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691-05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5层不同行政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五级规划体系中最基层、最具有操作性的规划,也是用地审批等日常土地管理的直接依据。
因此,如何建立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土地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很多,如何宗宜等[1]通过arc/info进行矢量数据的转换、投影变换来达到数据库多数据转换,peerbocus等[2]对时态地籍数据库进行了研究,保证数据库的适时更新,刘大杰等[3]对应用最小二乘法平差处理规则图形数字化数据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刘纬等[4]分析了基于mapgis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方法,对其中的数据采集、拓扑建立、数据入库等技术作了探讨。
此外,国土资源部有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且各省(市、区)也有数据库标准规程,如重庆市的《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这些研究和规程为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各平台数据之间的转换,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及数据库的空间要素、属性要素和表格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存在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拟基于arcgis对建库流程和几个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和分析。
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作者:秦旗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了实现精细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领域的新技术也正在逐步更新中,新的技术逐渐运用于农业种植中。
GIS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运用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其关注度也在逐步上升。
GIS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运用能够合理实心对种植区域的合理布局,充分运用各种资源优势,提高水稻种植的质量和产量,在水稻产业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GIS;水稻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种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水稻种植朝着精细化及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
从目前看来,在农业种植的科学规划方面,需要借助GIS技术。
本文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介绍,分析在水稻种植中降水、温度、光照这三个因素,结合广西省的水稻种植,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种植布局,以提高水稻生产的高产优质,促进农户增收。
一、GIS技术简介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主要从地图学以及地理学两个方面入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在农业种植的运用上,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的地理数据库建立以及通过对农业资源数据库的检索和分析,通过对气候因素、地理因素以及其他资源的叠加分析,能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践性,是农业种植实现精细化耕作的重要保障。
同时,通过GIS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提高农业种植的质量和效率,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气候区划指标1.降水降水是影响水稻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分过量或不足都不利于水稻种子的成长。
水稻的耐旱性主要表现在苗期,在拔节后其耐旱性逐渐减弱。
在拔节期间,水稻的生长加快,植株开始对水分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水稻开花灌浆时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条件保证水稻能够顺利灌浆,增加水稻种植的产量。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方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实施意见》(X政发〔X〕56号)和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 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2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我县农业生产布局,加强粮食产区精细化管理,科学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选择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粮食种植优势的耕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科学有序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我县稳定粮食产能、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突出重点、科学划定。
按照稳定粮食产能要求,突出粮食生产优势产区,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为重点,择优选择相对集中连片、四至清晰的耕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科学合理划定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
(二)坚持完善机制、建管并重。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护工作,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种植收益在合理水平,确保划得准、建得好、管得住,能够长久发挥作用。
(三)竖持科学规范、整体推进。
充分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科学确定划定标准,自上而下分解任务,以镇街为单位精准落地,审核汇总划定成果,做到数量划足、质量划优、图地相符。
(四)坚持统筹兼顾、持续发展。
围绕保核心产能、保产业安全,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建设合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有效改善。
(五)坚持政策引导、农民参与。
TS探 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是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成果,建立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信息、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区域等空间信息要素集栅格数据、文档等数据于一体的数据库。
利用GIS 技术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记录并监测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作物类型、种植面积等种植情况变化信息,以及相应补助补贴政策投入基本情况,可以准确掌握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实现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精准化管理。
1 数据库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建设是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基础上,将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承包地块中,要求明确地块的边界、土地类型、质量等级、坡度等级、种植作物类型及地块编号等信息,建立包括承包地块、地块、片块、功能区4个层级的空间数据及属性信息表,并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相关表格、文档、栅格数据等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
1.1 基础资料收集粮食生产功能区数据库建设收集的重要基础资料包括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成果、1∶2 000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
1.2 基础数据预处理预处理后的基础资料数据应达到以下要求:① 数据完整,图、数、表一致。
② 各类数据资料、图纸资料、文本报表资料的数据项名称、度量单位一致。
③ 空间数据转换成统一数据格式。
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的3°分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1∶2 000比例尺来完成基础数据坐标系、空间尺度的转换和空间位置的综合判定。
1.3 数据库结构① 空间要素组织管理。
数据库的空间要素数据基于ArcGIS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数据库建设——以桂平市垌心乡为例● 刘 敏1,覃艳琼1,汤传勇2(1.广西国土资源规划院,广西 南宁 530028 ;2.广西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摘 要] 文章介绍通过桂平市垌心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数据库建设这一实例,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要求、建库流程要点进行梳理,并对建库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可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GIS;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数据库;桂平市垌心乡[作者简介]刘敏(1983-),男,贵州松桃人,2010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土地评价方面的工作。
工程师。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5GXNSFAA139234)南方国土资源 2018.0258<<<科技园地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包括层名称、层要素、集合特征及属性表名称。
其中,层名称为境界与管辖区域、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区域、标志牌和栅格数据。
② 非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非空间要素数据主要指表格信息和文档信息,包括管护责任表、标志牌内容表和文档数据。
表格信息采用二维关系表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文档数据采用文件管理方式。
1.4 数据入库数据建库具体流程包括: ①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成果为基础数据,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图斑,利用ArcGI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后生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承包地块层。
② 以实际宽度不小于1m的农村道路、沟渠、水系等线状地物为界线,对粮食生产功能区承包地块层融合生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层。
③ 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层进行融合生成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层。
④ 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层进行融合生成粮食生产功能区。
⑤ 根据标志牌坐标点文件生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志牌层,录入相关属性信息。
⑥ 最后完善各图层属性数据后入库。
2 试点建库实例2.1 垌心乡概况桂平市垌心乡位于桂平市北部,距离城区35km,辖7个行政村,行政区面积111.2 km2,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多为平原、台地和小丘陵。
垌心乡主要农作物有优质谷、淮山、木薯、玉米等。
2014年,该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 077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300 hm2,粮食总产量6 611t。
粮食作物中,水稻播种面积860 hm2,总产量5 017t。
玉米播种面积202 hm2,总产量1 004t。
2.2 空间图层数据入库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数据与1∶2 000遥感影像图进行叠加分析,把基本农田中实地为耕地,地形坡度<15°、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承包地块层、地块层、片块层、功能区图层4个空间图层数据(局部图)如图1所示。
2.3 属性数据入库各图层数据属性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影响数据库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关字段的属性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数据库规范要求入库。
2.4 成果输出桂平市垌心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数据库建设成果,实际划定确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为353.40hm2,包括承包地块12 742个、地块597个、片(块)62个,经营主体11 936户。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如表1所示,管护责任如表2所示。
3 建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① 作物影像特征与实际不一致。
由于遥感影像成像时间(2016年3月)远早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开展时间(2017年6月),所以各地块实际种植作物(ZWLX)可能与影像特征不一致,这是属性录入的难点。
在垌心乡试点对疑似不适宜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地块进行外业调查时,在判断其适图1 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空间图层数据(1)承包地块层(2)地块层(3)片块层(4)功能区图层2018.02南方国土资源59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前提下,种植作物以现状调查为准;不涉及外业实地调查的地块,种植作物以影像特征解译为准。
对于需补充耕地质量等级(ZLDJ)、坡度级别(PDJB)属性数据的地块,垌心乡试点采取的方法是根据相邻地块判定、实地评定或根据坡度图赋值。
② 部分图斑基础属性缺失。
垌心乡试点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基本农田中的可调整地类,实地为种植水稻的水田图斑划入了粮食生产功能区,但该部分图斑缺失质量等级(ZLDJ)、坡度级别(PDJB)等必备属性数据,补充的工作量较大。
采取的方法是根据相邻地块判定、实地评定或根据坡度图赋值。
③ 被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切割后的承包地块破碎。
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承包地块被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切割后产生较多的碎图斑,有的只有几平方米,甚至更小。
为了便于管理,尽量保证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承包地块的完整性,当承包地块被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切割时,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承包地块面积应达到该承包地块面积的1/2以上。
4 结 语桂平市垌心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工作,在国家要求的区—片(块)—地块3个层级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承包地块图层,即区—片(块)—地块—承包地块4个层级,真正实现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精准化管理,可以将管护责任、相应补助补贴政策投入等落实到具体的经营主体上。
此外,对建库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1] 王文龙.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践及反思[J].区域经济评论,2014(3):120-124.[2] 管孝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系统建设与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1 (10):1 635-1 637.[3]崔蓉,刘钰.基于GIS平台的县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135-136.TS探 索行政区名称片(块)数(个)地块数(个)承包地块数(个)作物类型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hm2)经营主体数量(户)已确权数垌心乡6259712 74211 936水稻353.4011 936垌心村19128 2 717 2 466水稻81.17 2 466上瑶村14197 3 166 2 992水稻96.41 2 992王举村9109 1 790 1 704水稻55.19 1 704谷山村11102 3 434 3 241水稻86.58 3 241督的村961 1 635 1 533水稻34.03 1 533表1 桂平市垌心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汇总表表2 桂平市垌心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管护责任一览表行政村名称粮食生产功能区片(块)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责任编码四至范围面积(hm2)灌排工程状况质量等级涉及主体种植结构承包地块责任人责任起始时间主体责任人作物类型种植面积(hm2)督的村450881206001001东至陈添福,南至陈坤利,西至陈坤恒,北至陈坤来1.93陈旧5督的村委会村委会主任水稻 1.85陈彩仁、陈东、陈福桂、陈福南、陈福仁、陈福胜、陈福中、陈贵钊、陈海燕、陈华、陈吉良、陈坤财、陈坤贵、陈坤恒、陈坤利、陈坤盟、陈坤权、陈坤荣、陈坤太、陈坤旺、陈荣锋、陈荣华、陈叁、陈永飞、陈永金、陈永灵、陈永明、陈永通、陈志、徐原德2017—……南方国土资源 2018.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