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狂犬病治疗新进展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致命。
治疗狂犬病的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快速检测狂犬病病毒的方法,如PCR技术。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狂犬病治疗的主要方式。
传统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大的改进,但是一些新型疫苗如人重组狂犬病疫苗等已经在研究中得到应用。
此外,一些新的免疫治疗方式也正在研究中,如单克隆抗体等。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狂犬病治疗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经有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利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瑞德西韦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疫苗接种策略:狂犬病疫苗接种策略的改进也是研究的热点。
一些新型疫苗如3aP-VRV和ARV-1502等正在研究中,这些疫苗可以大大减少疫苗剂量,降低疫苗成本,提高疫苗接种率。
总之,治疗狂犬病的新进展包括早期诊断、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疫苗接种策略等方面。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避免接触到疑似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如果出现狂犬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1882年,法国人路易巴斯德先生首次成功发明了人用狂犬病疫苗,之后经历了早期的动物神经组织疫苗、禽胚疫苗、细胞培养的粗制疫苗,发展到目前技术日趋完善的原代地鼠肾细胞、鸡胚细胞、人二倍体细胞和Vero细胞培养的纯化疫苗。
早期的神经组织疫苗免疫效果不佳(全程免疫后仍有1‰的死亡病例),且疫苗接种后局部和全身反应严重,由于疫苗中含有动物脑组织的髓磷脂成分,接种后可能引起神经性麻痹反应(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WHO于1984年建议停止生产和使用神经组织疫苗,目前各国已陆续停止使用。
20世纪60年代起,采用细胞和组织胚胎培养技术生产的狂犬病疫苗(CCEEVs)取得了长足发展。
由于采用了细胞培养和纯化技术,CCEEVs避免了产品中残留动物脑组织、细胞蛋白残留等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疫苗效价和免疫后抗体水平,减少了注射针次,最大限度降低了免疫失败病例。
现已证明,CCEEVs可安全有效地预防狂犬病。
目前广泛使用的有Vero细胞纯化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纯化鸡胚细胞疫苗和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等。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为美国Wistar研究所首创,随后法国Merieux研究所1974年获得生产许可,经多中心临床人体观察,该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轻,免疫效果好。
但是人二倍体细胞增殖慢,病毒产量低,疫苗成本高,价格贵,尚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由法国Merieux研究所于1985年获得生产许可,人体观察不良反应轻、效果好,与人二倍体细胞疫苗有着同样的安全性和效力。
而且由于培养的狂犬病病毒滴度高、疫苗产量大、价格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纯化鸡胚细胞疫苗和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根据不同厂家的临床观察,其不良反应较轻微,免疫效果、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比如重组疫苗、DNA疫苗、多肽疫苗等。
狂犬病疫苗国内外研究内容Rabies is a deadly virus that affect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It is most commonly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bite of an infected animal, such as a dog or a bat.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rabies vaccines has been a major focu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会影响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人类。
它最常通过感染动物的咬伤传播,比如狗或蝙蝠。
近年来,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主要关注点。
One area of research is focused on developing new and improved rabies vaccines that are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 preventing the disease. Scientists are exploring different types of rabies vaccines, including live-attenuated vaccines, inactivated vaccines, and recombinant vaccines, in order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option for preventing rabies in humans and animals.一个研究领域专注于开发更加有效和高效的新型狂犬病疫苗,以预防这种疾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不同类型的狂犬病疫苗,包括活性减毒疫苗、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以找到最有效的选项来预防人类和动物的狂犬病。
2024年狂犬病防治情况小结
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狂犬病的防治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下是对2024年狂犬病防治情况的小结:
1. 疫苗普及率提高:各国政府和组织在宣传和推广狂犬病疫苗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疫苗的普及率有所提高,许多家庭和个人能够接种到狂犬病疫苗。
这有助于降低人类感染狂犬病的风险。
2. 动物疫苗覆盖率提升:当地政府和动物保护组织加强了对犬类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进行疫苗接种的工作。
以犬类为例,很多国家推行狂犬病疫苗普及计划,以提高疫苗覆盖率。
这减少了狂犬病病毒的传播,对控制病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采取预防措施:除了疫苗接种外,人们也更加重视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与患有狂犬病的动物接触。
公共场所和家庭饲养动物的人们更加注重清洁和卫生,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4. 全球合作加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共同努力推动狂犬病防治工作。
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助和经验交流,各国能够更好地应对狂犬病的挑战。
尽管在2024年狂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疫苗和预防措施的普及仍然存在困难。
此外,狂犬病病毒的变异和新的传播途径也需要继续研究和应对。
总体而言,2024年的狂犬病防治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持续的努力来最终消除这一全球性威胁。
第 1 页共 1 页。
我国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一、我国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1980年以前,我国一直生产和使用羊脑制备的经石炭酸灭活的脑组织疫苗。
1965年,我国开始研制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的原液灭活疫苗,此疫苗须加入氢氧化铝作为佐剂以增加疫苗效力,1980年获生产许可证书,当时以Habel法测定疫苗效力,要求保护指数≥10000,需皮下注射14针;后改用NIH法测定效价,效价定为1.3IU/2ml,免疫程序也改为5针法。
FangtaoLin的研究显示,该疫苗注射后抗体水平高于羊脑疫苗,对确诊为狂犬病的动物致伤的暴露者有保护作用。
由于新疫苗效价仍较低且免疫失败病例频发,卫生部决定改进疫苗生产工艺,将疫苗培养的病毒原液超滤浓缩3-5倍以提高疫苗中抗原含量,使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后的疫苗效价能达到≥2.5IU的标准。
然而,单纯浓缩疫苗在提高效力的同时,由于杂质蛋白残留物含量相应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且症状加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达5%-10%。
此后,为改进疫苗的质量特性,引入柱层析等纯化技术去除杂质蛋白,疫苗仍然添加氢氧化铝佐剂,NIH法检测效价可达2.5IU以上,达到了WHO设定的疫苗有效标准。
使用WHO推荐的通用的暴露前3针法和暴露后5针法,尽管添加氢氧化铝佐剂可以增加免疫效果,但会导致机体免疫应答缓慢,产生中和抗体延迟。
由于狂犬病疫苗主要用于暴露后免疫,疫苗诱导免疫的时效性非常重要。
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去除氢氧化铝佐剂。
临床研究显示,去佐剂疫苗的早期免疫反应明显高于佐剂疫苗,初次免疫14天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100%,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1990年以来,我国研制或引进Vero细胞为基质的纯化狂犬病疫苗大量上市,2014年,国产人二倍体细胞疫苗也批准上市,疫苗种类不断增多。
分析二、狂犬疫苗行业前景展望由于人二倍体疫苗产量低、大体积生物反应器培养人二倍体细胞难度较大等因素,二代狂犬疫苗仍为国内使用的主流狂犬疫苗。
2024年关于狂犬病防制工作开展情况的自查报告自查报告:2024年关于狂犬病防制工作开展情况一、引言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威胁。
为了防止狂犬病在我国的传播和流行,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自2010年起加大了狂犬病防制工作的力度。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自豪地认为,狂犬病的防制工作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面对和反思。
因此,本报告将对2024年关于狂犬病防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二、基础信息1. 工作主体:狂犬病防制工作领导小组2. 工作范围:全国范围内的狂犬病防制工作3. 工作目标:全面遏制狂犬病的传播和流行,确保人民的生命和健康4. 工作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提高科学防治水平5. 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疫苗接种,加强监测与溯源,强化人、兽、环一体化防控三、工作进展1. 宣传教育2024年,我们加大了狂犬病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普及狂犬病的预防知识。
我们组织了多场次的宣传活动,包括公益广告、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海报等,提高了公众的狂犬病意识和防控能力。
同时,我们还针对教师、学生、畜牧养殖户等重点人群开展了重点宣传,提高了他们的狂犬病防控意识。
2. 疫苗接种在2024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狂犬病疫苗接种的工作。
我们加强了疫苗的供应和调度管理,确保了疫苗的可及性和及时性。
我们还优化了疫苗接种点的布局和服务能力,方便公众接种疫苗。
此外,我们不断加强对疫苗接种过程的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监测与溯源在2024年,我们加强了狂犬病的监测与溯源工作。
我们完善了狂犬病疫情监测体系,提高了监测工作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同时,我们加强了狂犬病患者的溯源工作,采取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追踪和调查患者的病源,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
4. 人、兽、环一体化防控2024年,我们进一步推进了人、兽、环一体化防控的工作。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摘要狂犬病作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死率高,一旦发病,无药可医,成为危害公共卫生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简要介绍了狂犬病免疫学、综合防制、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有效降低狂犬病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狂犬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58-02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多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欧洲等,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1]。
狂犬病病毒可经伤口沿末梢神经直达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液而进入脑脊髓内,继而在机体神经细胞内繁殖,并形成细胞浆内包涵体,使人或畜发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因进入机体的病毒数量、毒力及咬伤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2个月,最短仅10 d,长者可逾1年[2]。
伴随着城市、农村养犬数量的不断增加,狂犬病的潜在威胁和疫情形势也随之变的严峻。
因此,如何预防、消灭狂犬病就成了现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流行现状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易感,狂犬病病毒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犬科和猫科等动物,野生动物可作为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
蝙蝠、野鼠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对狂犬病病毒都比较易感,这些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成为该病的潜在危险疫源。
2010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5个省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和贵州省,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
而广西是中国狂犬病高发区[3],狂犬病已逐渐成为广西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我国南方地区犬类有1~3成的狂犬病隐性带毒,如此高的隐性带毒率是狂犬病传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狂犬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狂犬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对控制狂犬病感染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受感染而发病,病死率几乎可达100%,高居各类传染病病死率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
狂犬病疫苗的发展现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狂犬病;病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狂犬病(rabies),即疯狗病,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感染所致的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属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极为凶险,一旦发病,病死率100%[1~2]。
全世界每年约有3.5~5万人死于狂犬病[3],其中99%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亚洲约占发病总数的56%,而非洲约占44%[1]。
2009年7月16日据参考消息报道,中国2007年由狂犬病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至3300人。
当前控制狂犬病是当务之急,应采取“管、免、灭”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目前应用狂犬病疫苗接种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方法。
本文就狂犬病疫苗的发展、国内外主要疫苗使用情况及新型疫苗的进展作一综述。
疫苗的研制与改进创新100多年来,全世界应用固定毒种发展了多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由最初的神经组织疫苗到现代的细胞培养疫苗。
神经组织疫苗接种反应大,免疫原性低。
现代疫苗接种剂量及针次少,接种反应低,免疫效果不断提高。
纵观疫苗的发展,1882年巴斯德(Pasteur)从牛脑分离到一株狂犬病病毒,将其在家兔脑内连续传90代。
该病毒传代至50代时的潜伏期已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固定的7天,并且毒力也减弱,称为固定毒[4]。
将感染后7天发病的兔脊髓取出,在室温空气中干燥,后发现病毒的毒力很快降低,一般干燥15天后可完全减弱。
1885年,巴斯德首次对一名被疯狗严重咬伤60小时后的9岁男孩腹部皮下注射神经组织疫苗,连续注射13针,结果该小孩获得了免疫保护。
巴斯德这一成功的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开创了人用狂犬病疫苗的新纪元,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重视。
此后许多国家对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方法进行了许多次改进和创新,主要有:①减毒活疫苗:1887年由匈牙利Hoegyes研制,即将固定毒以稀释法降低毒力。
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李岩异;戴碧璇;谭丽霞;张彩乔;李宏进;张卫婷【摘要】全球每年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死亡人数为50000例,狂犬病毒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目前狂犬疫苗是抵御狂犬病毒的最有效的手段,随着近些年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新型疫苗的研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安全有效的人用狂犬疫苗的出现,为人类抵御狂犬病毒提供了更有效的保护。
细胞培养的狂犬疫苗还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人类抵御狂犬病毒主要手段,而单克隆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药物不久的上市,将为人类抵御狂犬病毒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Every year, the number of deaths caused by rabies virus is 50 000. Rabies virus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worldwide. The rabies vaccine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against rabies viru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the new type of vaccines in humans has appear, which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human. Rabies vaccine prepared in cells would be the main method nowadays and in the near future, while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drugs will soon provide a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way against rabies virus.【期刊名称】《生物产业技术》【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狂犬病毒;狂犬疫苗;糖蛋白【作者】李岩异;戴碧璇;谭丽霞;张彩乔;李宏进;张卫婷【作者单位】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正文语种】中文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狂犬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狂犬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可以通过被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
这种病毒可以导致极度的神经系统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
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数千人死于这种病毒感染。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狂犬病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狂犬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可能感染的疾病。
人类最常见的感染来源是狗,但也有其他宠物或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
为了防止狂犬病的传播,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将动物接种疫苗。
这些疫苗可以帮助动物建立免疫力,阻止狂犬病的扩散。
此外,对于已经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也可以进行安乐死,以防止它们继续传播病毒。
然而,狂犬病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狂犬病的疫苗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提供。
其次,动物疫苗接种率也不高,因此依然有很多动物携带狂犬病病毒。
此外,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但这些方法的价格昂贵,并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体系中并不容易实施。
这意味着需要探索更加有效和可行的狂犬病防治方法。
在研究领域,科学家们正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来预防狂犬病。
有些科学家正在开发口服疫苗,这种疫苗可以更容易地分配给家养宠物和野生动物,从而增加接种率。
此外,有人提出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变动物的免疫系统,使之具有更强的抵御力,以防止感染狂犬病病毒。
这些新方法尚处于试验阶段,但是它们有潜力成为未来狂犬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减少狂犬病的传播。
一些研究表明,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并加强对狂犬病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病毒传播的风险,从而采取更加谨慎的行动。
此外,加强动物管理和监管,规范宠物饲养,减少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也都有助于防止狂犬病的扩散。
总之,虽然狂犬病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向着更加有效和可行的防治方法迈进了一步。
通过引入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口服疫苗和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加强公共卫生教育等措施,我们有望实现更好的狂犬病控制,降低狂犬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风险,确保公共卫生健康。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要概述了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理应用疫苗及了解其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狂犬病;传统疫苗;细胞疫苗;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12.9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23-02
1 传统疫苗
1885年巴斯德尝试用感染狂犬病毒固定毒的兔脊髓并于室温干燥,经此制备的疫苗试验后在1885年首次应用于人并获得了成功。
1908年fermi通过在室温下用1%酚处理组织改进了巴斯德的方法。
1911年semple 应用羊脑组织的匀浆物制备疫苗,提高了疫苗的易感性。
应用化学方法如酚、β-丙内脂制备了无毒性的semple 疫苗。
我国自1949年起,一直使用由山羊脑组织制备的semple 疫苗,直到1980年停止使用,由原代地鼠肾细胞和bhk细胞疫苗取代。
脑组织疫苗由于注射量大(每针2ml),接种次数多(14针以上),接种后易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抗体产生慢而且水平低等原因,who 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七次报告(1984年)中支持限制和放弃生产脑组织疫苗,并极力提倡使用灭活的细胞培养疫苗。
2 细胞疫苗
2.1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
1964年wiktor在wistar研究所首次描述hdcv,并进一步通过比较试验最终将来源于semple疫苗生产用pm狂犬病毒株适应到
w1~38人二倍体细胞株(后来又适应到mrc 5细胞)。
该疫苗于1974年首次获准生产,并于1978年开始商品化。
hdcv不含任何神经毒因子,并不含任何外源动物杂质,因而可以解释它在重复注射后较好的耐受。
采用nih法检测疫苗的稳定性证实,疫苗在4℃和37℃放置1个月后,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将5批效价为4.3~5.6的疫苗4℃存放3.5年,所有批号滴度均大于2.5iu/剂。
早期调查发现,hdcv预防接种后1个月或3个月达到抗体峰值(10iu左右),随后便逐渐降低,但1~2年内滴度始终大于0.5iu,通过1~3年内加强免疫后,抗体滴度迅速增加10~15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相近。
人二倍体细胞(hdc)为正常核型细胞,无致癌性,并且由于hdcv 所具有的高免疫原性和良好的耐受性,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大多数欧洲国家和几个亚洲国家使用,这使其成为评价任何一种人用新疫苗的标准疫苗[1]。
hdcv的缺点在于hdc不太容易培养,而且狂犬病毒在hdc上培养的病毒滴度相对较低,仅能在空间有限的细胞瓶内培养,这使得疫苗的价格非常昂贵。
在美国,用hdcv暴露后处理一个疗程费用高达1 000多美元;而在巴基斯坦,用羊脑组织苗(semple疫苗)进行全疗程处理只需2.5美元,这样就限制了该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使用。
2.2 原代细胞培养疫苗
用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狂犬病毒发展灭活疫苗首先由kissling
提出并由fenje进一步发展,将sad狂犬病毒固定毒适应到地鼠肾
细胞(phkc)上生产灭活的疫苗,并获得成功。
1968年该疫苗在加拿大批准用于人体加强和暴露前接种。
我国的phkcv由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林放涛领导的小组研制而成。
试验开始所用毒种为北京株兔脑固定毒,经“混合细胞培养法”在phkc上适应,连续传50~60代适应成功;再经豚鼠脑和phkc交替3次传代的毒株称为ag株。
ag株病毒在phkc上培养收获,福尔马林灭活,加al(oh)3佐剂。
疫苗规定效价为1.3~2.5iu,经超滤浓缩后,浓缩疫苗效价需>2.5iu。
经临床试验证明,各种剂型的phkcv在人体中的抗体反应均优于羊脑semple疫苗。
目前,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phkc-rv)在我国、原苏联及部分东欧国家使用。
我国的phkc-rv使用量大,占全世界所有各种细胞疫苗总使用量约80%,其有效性已被大量实验室与临床观察结果充分证实,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首肯。
我国的phkc-rv有佐剂疫苗、佐剂浓缩疫苗与冻干浓缩疫苗3种,均已纳入国家规程。
为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少量生产的浓缩疫苗宜进行精制。
van wezal等1978年使用狂犬病毒pm株适应到狗肾细胞,并使用了微载体以使疫苗大规模生产。
疫苗对暴露前后的人体接种试验在荷兰进行,获得的免疫反应和hkcv具可比性,并于1980年获准在荷兰生产。
狂犬病毒pu11株在牛肾原代细胞上培养31代作为毒种,用胎牛肾原代细胞培养收获病毒,经灭活、浓缩、纯化后制作的牛肾细胞疫苗,抗体效价达5~25iu,采用6针法免疫,该疫苗已在法国批准用于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接种[2]。
1983年barth等
从日本疫苗分化出一种用flary lep株适应到鸡胚细胞上的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v)。
培养病毒采用β-丙内酯灭活,并经蔗糖梯度区带离心纯化和浓缩。
该疫苗目前由德国chiro behring gmbh 公司生产。
人体暴露前后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疫苗的免疫效果和hdcv相当,并且不会诱生针对鸡细胞蛋白的抗体,使用该疫苗仅产生轻微的局部反应。
2.3 传代细胞系疫苗
2.3.1 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疫苗。
1984年由法国merieun 研究所研制成功。
制备过程中采用了使细胞贴附在微载体上悬浮培养的微载体技术以便进行工业化大罐培养。
该疫苗使用的病毒株与hdcv相同,为pm1503-3m。
收获的病毒经超滤浓缩、密度梯度离心β-丙内酯灭活制成冻干疫苗。
早期研究证实,在100个接种的试验动物体内没有病毒转移,每剂疫苗的残余细胞dna量小于50pg,疫苗的稳定性极好,与hdcv相似。
大量试验证实无论用作暴露前人体免疫或暴露后处理,vero疫苗均获得了很好的免疫效果。
由于vero细胞较hdc能生产较高的狂犬病毒滴度,并可利用微载体技术进行工业化大罐培养,因而其价格较hdcv便宜。
但是用vero细胞制备疫苗需在低细胞代数使用以确保无致瘤性,且残余细胞dna量需小于100pg/剂。
我国从1995年开始进行色谱纯化的人用vero细胞疫苗的研制。
制备过程中使用的病毒株是适应到vero细胞的狂犬病毒ctn-1。
目前已有包括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内的多家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成功,并获得生产文号,以逐步取代我国现
行的地鼠肾细胞疫苗。
2.3.2 幼仓鼠肾细胞(bhk细胞)疫苗。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利用悬浮生长的bhk细胞感染flary lep株病毒生产灭活的兽用狂犬疫苗的报道。
进入90年代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将生物反应器应用到bhk细胞悬浮培养,制备1种试验狂犬病疫苗。
制备时使用了1种pv paris/bhk21狂犬病毒适应株,并采用了1种新的无血清培养基,这种试验疫苗在小鼠体内获得了满意的保护活力。
他们进一步使用这种简单的bhk狂犬病疫苗在人类志愿者中进行了初步试验,证实该疫苗有好的免疫原性和耐受性。
注射给地鼠后完整的bhk细胞是致瘤的,但当以病毒灭活的浓度用β-丙内酯处理细胞后,这种肿瘤原性便被除掉。
另外,通过现有的纯化技术,残余的细胞dna可降到最低量。
bhk细胞是狂犬病毒的高产细胞,并可在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这一途径有助于那些希望开始制备细胞疫苗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兽用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3 新型疫苗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狂犬病毒中起主要免疫作用的糖蛋白及核蛋白已在不同的载体系统中得到表达。
这些载体包括痘病毒、腺病毒、杆状病毒、质粒dna等。
有望最终发展成为安全有效的人用基因工程疫苗。
4 参考文献
[1] cox jh,b dietzschold,l g schneider.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 ii.biological and ser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j].infect immun,1997(16):751.
[2] lao tr,minamoto n,ito h,et al.a virus~neutralizing epitope on the glycopmtein of rabies virus that contains trp251 is a linear epitope[j].virus res,1997,5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