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下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物质运输的途径(1)教学目标:①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重点、难点)②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重点)③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物质交换过程。
学生: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前几天我们班的李萍同学(列举班上真实的病例说明)感冒引发了扁桃体炎,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现在症状明显减轻了。
我的扁桃体发炎了!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输液图片,思考问题:血液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引导探究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了解心脏的作用和血液循环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层层推进(25分钟)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过渡:静脉的血液流回心房,心室里的血液流出心脏,我想问大家:心脏里的血液从哪里来的,又流向哪里去?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血液在人体里是怎样循环的。
展示课件:血液循环的视频教师阐述: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济南版生物七下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word
教案
四中提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看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
领会人类关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巨的和不断进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隐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难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济南版课题物质运输的途径课型新授课备课人王学校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器官》两节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循环系统人体内的交通系统,把人体内的各个系统联系在一起,而本节课又是整个章节的总结,所以学生必须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难点:(1)学会应用血液循环的途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形成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记住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制作模型,养成乐于观察,勤于总结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认识到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教学方法与媒体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2、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自学最快乐,拼图小游戏三、一滴血液的旅行四、走进现实,学张菁菁同学脚部手上发炎了,医生建议她从手腕处静脉注射消炎药,请问药物如何由腕部到达脚部的?教师发言:血液中溶解着各种物质,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循环的途径。
播放视频:《血液循环的途径》1、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纸板,拼出两条血液循环的途径。
由小组的四号同学进行展示,最后教师总结,在大屏幕上呈现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在课本上画出两条循环途径3、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自己试着找出其中的规律。
观看视频,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动态过程。
自学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纸板,拼出两条血液循环的途径拼好后,四号同学进行展示。
在课本上画出两条循环途径小组合作组长记录三号同学代表发言课本上记录规律: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动态直观总体的认识,可以减少后面学习的抽象性,减小难度。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重点)②通过实验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难点)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2)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体验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学会健康的生活。
(3)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收集的资料和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血压和脉搏的理解,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演示,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从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于血压让学生先知道测量的部位,仪器、正常值及如何判断高血压与低血压,再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来测量血压。
关于脉搏,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
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1、秒表、电子血压计.台式血压计及听诊器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 分钟出示图片:设疑:前一段时间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来学校图中他们在给同学们做什么?出示资料:.在人类漫长的生命周期中,疾病始终是影响生命的天敌人的一生除了要与大自然抗争外,还要和疾病抗争.根据现有资料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的人患有高血压,也就是说将有15.6亿的的人患上此病在威胁生命的疾病中高血压病的杀伤力仍位居榜首.中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师寄语: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材,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练以你的自信,以你的开朗,以你的毅力,还有我的祝福,你一定能够驶向理想的彼岸学习目标1.说出血液循环的概念2.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2.辩证的分析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右图为人体某处的血管和血流方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C血管是动脉B B的血管壁最厚C A血管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D B血管的血流速度最慢2.四川汶川地震后,许多健康公民积极无偿献血,医生在给他们抽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上下腔静脉3.在构成人体心脏的四个部分中,将血液送入主动脉的是()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4.与左心房和左心室相连的血管分别是()A肺静脉肺动脉 B上下腔静脉主动脉 C上下腔静脉肺动脉 D肺静脉主动脉5.创伤造成动脉血管出血时,其指压止血处应在受伤动脉的()A近心端 B远心端 C伤口处 D相伴随的静脉处【自主导学】请认真阅读教材的56页至57页,熟悉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发生的变化。
1.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实现的。
2.血液循环两条途径包括:循环和循环。
3.体循环的路线是:室→脉→全身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静脉→右心房。
4.肺循环的路线是:室→脉→的毛细血管网→静脉→左心房5.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共同规律:心室→→毛细血管→静脉→6.血液发生的变化:体循环(由血变为血)肺循环(由血变为血)。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观察与思考(血液循环示意图)想一想:1.图中的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中分别流动的血液种类。
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2.有人说:“动脉血管中流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静脉血”,你是否认同其观点?3.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4.讨论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若要被头部的组织细胞所利用,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精讲点拨,小结归纳】1.教师依据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难点剖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规律;血液发生的变化;几种主要血管内血液的种类2.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小结收获:【当堂达标】学生独立完成,疑难问题标记后,小组在讨论。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有位同学不小心扁桃体发炎了(图片展示扁桃体的位置)||,同学们如何帮帮他呢?生:吃药、输液||。
(图片展示吃药、输液图片)||。
师:药物是如何从手背部静脉到达病灶的呢?生:血液循环师:上节课我们学过心脏由发达的肌肉组织组成||,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图片)而血液沿着血管流动(血管图片)那么流动方向是怎样的呢?生:思考师: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的物质循环的途径(图)欢迎进入今天的生物课堂(图)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解决这个疑问||。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情境线索||,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
【设计意图】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的认知||。
环节二出示目标||,目标引领师:出声速读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图)生:(出声齐读)【过渡语】:为了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先观看一段视频(体循环视频)环节三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一||,板前展讲||,习题巩固师:借助视频提示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一完成学习任务(读清自主学习五明确:内容、自学方法、检查方式、自学时间、自学纪律要求)【设计意图】血液循环本身就是十分抽象的生物知识||,所以借助视频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视频直观地体现了入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目标:①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重点、难点)②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重点)③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前几天我们班的李萍同学(列举班上真实的病例说明)感冒引发了扁桃体炎,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现在症状明显减轻了。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输液处在手部,病灶扁桃体在咽部,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认真听,引发思考。
利用学生输血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展示目标1分钟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读标识标使学生明确目标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血液沿着一个方向循环流动,按图索骥合作探究约12分钟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过渡:静脉的血液流回心房,心室里的血液流出心脏,我想问大家:心脏里的血液从哪里来的,又流向哪里去?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血液在人体里是怎样循环的。
展示课件:血液循环的视频教师阐述: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一.两个途径(体循环与肺循环)探究活动:一滴血的旅程1. 假如你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学生思考回答:1.左心室壁最厚。
[2.室连动,房连静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3.静脉—心房—心室—动脉认真观看视频认真思考血液循环的途径心房心房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找同学上讲台对照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探究就会迎刃而解。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学习目标: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关系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课前预习:1.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①路线:血液→_______→_______→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血液成分变化:由_____血变为_____血。
(2)肺循环:①路线:血液→_______→_______→肺部毛细血管网→______→_______。
②血液成分变化:由_____血变为_____血。
2.血压与脉搏(1)血压:流动的血液对_______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指______的动脉血压。
(2)正常值(3)血压异常(4)脉搏:_____的搏动。
通常在手腕部外侧的_______处测得。
合作探究:(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活动:一滴血的旅程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1)分别有什么变化?(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展示交流1、同学参加百米短跑,下肢骨骼肌细胞会产生很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运输到肺泡的途径是什么?2、小亮同学短跑前半小时吃了几块巧克力,巧克力中的糖分被小肠吸收后送到下肢骨骼肌细胞的途径怎样?3.有人说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你认为对吗?达标检测:基础达标:1、肺循环的起点和体循环的终止点分别是()A右心室、左心房 B左心室、左心房C右心室、右心房 D左心室、右心房2、与流入小肠壁的血液相比,从小肠壁流出的血液中()A氧增加 B二氧化碳减少了 C养料增加了 D食物残渣增多了3、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分是()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 B肺部的毛细血管 C心脏 D肝脏4、血液从与左心室相连的主动脉流出,再流回到右心房的路径是()A体循环 B肺循环 C淋巴循环 D微循环5、人体内的下列血管中,其管内流动着动脉血的是()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肺静脉 D肺动脉6、下面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血中流的是静脉血B含氧和养料多的血是动脉血,含二氧化碳等废物多的血是静脉血C身体浅层血管里流的是静脉血,身体深层血管里流的是动脉血D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是动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是静脉血7、关于血液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B、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构成了完整的循环路线C、在血液循环中,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D、肺循环的路线短,体循环的路线长,范围广8、非选择题:小明的下肢受伤后发炎,医生在手腕处静脉注射青霉素进行治疗。
初中生物备课设计第三单元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备课设计培训设计教师准备:1.提前一周申请实验室购买相应材料。
2.上课前一天做预实验,考虑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应急准备。
课前培训:1.全班同学:边思考边做任务,并积极反馈自己的收获,有疑问的及时提出。
2.小组长:协调分工,引领组员认真做课堂任务,真实探究。
3.生物高效学习小组:及时帮助同学解决遇到的困惑课中培训:1.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2.发散思维,充分利用新生问题,继续探究,激发学习欲望课后培训抽查学生掌握情况,继续强调掌握不清楚的地方学生准备:1.物品准备:课本、《学习设计与指导》、双色笔2.知识准备:回顾血液、血管、消化与吸收等相关知识3.精神准备:期待、兴趣、好奇心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视频截止北京时间5月5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依然十分严峻,各国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
新冠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打喷嚏、咽喉疼痛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采取吃药、打针和输液等多种方式并用,治愈人数逐日增多。
通过大单元整体学习后同学们知道,人体内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性管道中循环流动。
药物进入血液后是如何随着血液运输到达咽部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药物的运输路线。
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结合新冠患者的治疗方法及上节课学习的血液、血管等相关知识,思考药物到达病灶部位的运输路径利用真实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药物是如何达到病灶部位?同时符合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
解读重点解读:结合文本心脏解剖过程,小组合作解剖新鲜猪心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更清晰的认识本节课的重点和方向,快速进入目标引领,思路清晰,学生可以在任务驱学习目标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及所连血管。
新冠患者早期均有咽喉疼痛症状,根据血液循环视频及动态图绘制静脉注射后药物到达咽部的路线图。
情境任务的探究中来。
动下进行活动,达成任务发布学习任务结合血液循环图,绘制静脉注射后药物到达咽部的路线图明确学习任务,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活动一、解剖新鲜猪心脏,绘制心脏结构图结合文本要求,从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注水,用手挤压心室时,观察水从哪儿流出来?试着解剖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绘制心脏结构图。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2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血压与脉搏的概念及正常值。
(重点)2、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体验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学会健康地生活。
(难点)教法及学法分析:对脉搏与血压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脉搏与血压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先加以解释,再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来加深理解。
本节课还进行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血压计、秒表等。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教师小结:血压的高低和脉搏的强弱、快慢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血压和脉搏。
立刻对图片上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并积极回答:他们分别在测量血压和“号脉”。
利用两幅相关的图片引入新课,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展示2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已经板书在黑板左侧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读标,并板书本节课题:第三节生物质运输的途径(2)---血压与脉搏读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可时刻提醒学生依照目标进行学习过渡:首先让我们一起学习血压的相关知识。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的55--56页,思考完成:1、什么是血压?血压是如何产生的?其测量部位在何处?2、什么是收缩压?什么是舒张压?正常人的血压值是多少?3、血压如何表示?单位又是什么?4、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低血压?认真阅读课本中内容,在课本中标出思考题的答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有不完整的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通过自学初步了解血压的基础知识,知道血压的测量部位和表示方法,通过分析数据,正确区分出高血压与低血压。
自学探究(一)8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测量血压的仪器以及部位:教师演示:给一位同学测血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记录下这位同学的血压数值,并一起分析这位同学的血压数值是否正常。
物质运输的途径-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运输途径和有机体中的循环系统。
2.技能目标:掌握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对物质运输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运输途径1.通过细胞膜进行的扩散、渗透、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和光合作用;2.植物体内的输送组织:根中的根皮细胞、茎中的维管束、叶中的细胞间隙系统;3.动物体内的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要素。
2. 有机体中的循环系统1.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2.动物体内氧气、营养物质和排泄物的运输。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运输途径;2.植物体内输送组织和动物体内循环系统。
2. 教学难点1.归纳总结植物体内的输送组织;2.认识心血管系统和气管管道。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初步探究:观察植物样品识别Ⅰ和Ⅱ中植物的长度、根、茎、叶的组成部分,并初步形成有关根、茎、叶组成图的印象;2.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体内的输送组织、动物体内循环系统。
2. 学习新知1.课前预习,理解物质运输途径的概念和步骤;2.听取讲解,了解植物体内输送组织和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3. 启发探究1.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讨论物质在有机体内的运输方式;2.实践探究:在实验室进行中,进一步学习氧气的运输途径和呼吸的过程。
4. 归纳总结1.回答问题:回答由老师提问的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2.归纳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有机体的运输途径,进行归纳总结。
5. 拓展应用1.练习题:通过PPT展示问题和答案,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2.小组讨论:讨论有机体运输过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 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物质在有机体内的运输过程;2.发表观点:学生在课堂上给出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其在掌握物质运输途径和有机体中的循环系统方面的能力;2.测验考试:设计小测试和大考试,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血压和脉搏的概念、形成、数值、测量部位等基础知识。
(重难点)②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1、【青霉素的旅行】某人患扁桃体炎,医生在其上肢静脉滴注青霉素,青霉素由此开始了它在人体的“旅行”。
(1)它到达扁桃体的这段旅程中,会经过哪些“站点”?请你帮它绘出“旅行”线路图。
(2)它在旅行中,最先到达心脏的哪个腔?几次经过心脏?几次经过肺?依次经过哪些循环途径?(3)它在旅途中,血液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若有,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2、【当回大夫,过把瘾】某女性(40岁)最近感到头晕、乏力、心慌、咽喉肿痛,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你如果是她的接诊大夫,你应该给她做哪些常规性的检查?学生讨论交流:血常规检查、量血压、做心电图、测脉搏等。
检查后的结果如下:(1)白细胞:13×109/L超过正常值,红细胞:3.1×1012/L低于正常值;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正常。
(2)血压:12.6/7千帕。
(3)心电图正常,心率和脉搏68次/分。
请诊断此人身体健康情况。
学生讨论交流:此人患有炎症,贫血。
如何治疗?学生讨论交流:口服或静脉注射消炎药物;注意饮食中多吃一些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过渡】她的血压和脉搏都正常吗?我们如何判断?为什么医生给病人诊断疾病时,通常要量血压和测脉搏?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血压和脉搏”。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疾病的检查和判断,让学生认识到血压、脉搏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关,并由此过渡,导入新课。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1、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并完成表格。
(1)什么是血压和脉搏?它们是怎么形成的?(2)如何测量血压和脉搏?分别在什么部位测量?(3)它们如何表示?单位是什么?正常值范围是多少?(4)医生给病人诊断疾病时,通常为什么要量血压和测脉搏?3、讨论交流第4题:血压的高低和脉搏的强弱、快慢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识别血液循环模式图,辩证的分析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图形观察,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医学思维方式,学会根据病变部位分析药物治疗到达病灶的途径。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备好课;制作PPT课件。
学生准备:(1)上网查阅科学家哈维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2)准备好水彩笔(红色、蓝色)选好中心发言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经据典导入新课(2分钟)导语:发现血液循环的科学家哈维说:“太阳是世界的心脏,心脏是人体的太阳”,血液在心脏的给力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条生命的“江河”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倾听老师的引经据典,联想体内神奇的生命“江河“明确知道《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统一性。
用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以及他的语言来引入,学生的崇拜感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
温故知新 探索规律 (5分钟)任务驱动 层层推进 (20分钟)教师阐述:心脏,被人们誉为“生命之泵”,血管是周密的“运输线”。
人体各组织器官,都需要血液的供应进行新陈代谢。
在没有详细解读教材之前,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吧。
● 出示心脏结构图: ●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①室连动、房连静; ②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 心房→ 心室→ 动脉 ③血管内血流方向: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整体建构人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血液总是沿着“心室→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心房”循环流动。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课堂设计(第1课时)
四中提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难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