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数词虚化现象看日语数词使用特点--与《唐
- 格式:pdf
- 大小:92.45 KB
- 文档页数:1
日本古代诗集《小仓百人一首》对唐诗的仿写与革新
《小仓百人一首》是由歌人藤原定家应宇都氏之请编撰而成的,其中分别收录了从天智天皇到顺德天皇间100名杰出歌人的一首和歌,因而得名“百人一首”。
《小仓百人一首》在日本的受关注度与影响度极大,但在中国对其的研究较为片面且不够完整深入。
根据历史,《小仓百人一首》收录和歌的创作时期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高潮期——“唐朝”,唐诗对小仓诗的影响就不可避免。
而本论文关注的重点也正是小仓诗对唐诗的仿写与革新之处。
研究发现,《小仓百人一首》的和歌创作充分体现了唐诗的意境。
作为贵族文人代表的100名歌人,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日本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实现对唐诗的充分模仿的同时又传递出了和歌的民族特色。
本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小仓百人一首》对唐诗的仿写与革新之处,以及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小仓百人一首》的成书情况和影响,对其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概况。
第二部分主要讲小仓爱情诗对唐诗的仿写与革新,及其背后蕴含的日本文化,包括“访妻婚文化”、“赠礼文化”、“竹取少女传说”等;第三部分主要讲小仓自然诗对唐诗的仿写与革新,及其背后蕴含的日本文化,包括“物哀美学”、“幽玄美学”、“神道传说”等;第四部分主要讲小仓羁旅诗对唐诗的仿写与革新,及其背后蕴含的日本文化,包括“遣唐使文化”、“季语”等。
本论文更倾向于诗歌背后的文化分析,各个章节之间的文化分析并不是独立开来的,不同类型的小仓诗有受到同一文化的影响或者同一类型的小仓诗受到多
种文化的影响,由此在文化分析上整篇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小仓诗对唐诗的仿写与革新之处。
小仓百人一首中日对照诗文解析指南车轻;
(比喻指引事物的客观的方法)
人迹稀。
(指在这片土地上几乎看不到人的踪影)
牆头草色新;
(墙头的青草看上去特别新鲜)
红杏垂丝尘。
(红杏枝头那细长的枝条上有着充斥空气中落叶细尘)
萧萧黄莺催;
(清晨寂寥寥寒风中有着黄莺报岁的声音)
静听杜鹃啼。
(可以用耳静静地聆听着杜鹃欢快的鸣叫声)
三十六祁里;
(这里面一共有三十六个祁令)
九泉当中垂。
(九泉在里面,这里是最低处)
野苑迟日暮;
(野苑里的夕阳正在西斜)
独把闲愁分。
(独自静享闲愁,把心中的难受把握在自己的心里)
江边石块上;
(在江边的石头上)
何计出江湖。
(想着该如何能出走江湖之间的梦乡?)
日暮西山空;
(夕阳已落,但西山间仍是寂静)
天心觉月昏。
(因为月也依旧是朦胧的,所以整个天地显得晦暗)。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中,数量词作为重要的语法元素之一,其作用和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呈现出显著差异。
尤其在中国和日本这两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语言系统的国家,数量词的运用更显独特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并就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 均用于表示数量:无论是中文还是日语,数量词都是用来表示事物数量的词汇。
2. 修饰名词:在两种语言中,数量词通常用于修饰名词,表达数量关系。
(二)不同之处1. 分类方式:中文数量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等,而日语则有数词、量词和助数词等。
此外,中文的数量词较为灵活,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而日语的数量词则相对固定。
2. 用法差异:在表达数量时,中文常使用“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如“三个苹果”;而日语则常用“数词+名词”的结构,如“三つのリンゴ”。
此外,日语中还常使用助数词来表达复数概念,如“カルシウムの箇数(Ca的复数)”。
3. 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方面,中文的数量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八路军”、“八宝茶”等。
而日语中的数量词则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相关,如“一緒に食事をする(一起吃饭)”等。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是保持原句结构、语法关系和表达方式的一种翻译方法。
在翻译中日数量词时,若直接翻译能保持原意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可采取直译法。
例如,“三个苹果”可直译为“三个苹果”。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的含义进行翻译的方法。
当直译法无法准确传达原意时,可采用意译法。
例如,在翻译“八路军”时,可将其译为“the Eighth Route Army”,以更准确地传达其含义。
(三)转换法转换法是在翻译过程中调整语序、改变句式等方法。
由于中日数量词的用法存在差异,有时需采用转换法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例如,在将“三个苹果”译为日语时,可调整为“リンゴは三つあります”,以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从《小仓百人一首》恋歌看日本古代“访妻婚”米丽萍;米丽英【摘要】日本古代盛行“访妻婚”习俗,贵族男子可以一夫多妻,女性们在婚姻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于是便将种种不幸咏唱为一首首悲情恋歌.《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恋歌隐含“悲愁”,飘忽着“物哀”的感伤情绪,映现出当时女性的悲哀和痛楚.【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1【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小仓百人一首》;访妻婚;和歌;恋歌;物哀【作者】米丽萍;米丽英【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和歌是日本独特的诗歌形式,充分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活动与精神世界,其中诸如“物哀”、“幽玄”、“余情”等美学理念对日本各个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居宣长提出“物哀”是一种带有优美、纤细、沉静、伤感色彩的文学理念[1],他强调以物语与和歌俳句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2]。
日本学者九松潜一认为“物哀”中最突出的特质是哀愁[3]。
进入中世时代后,日本文人努力继承和模仿王朝贵族文化,崇尚优美、含蓄、朦胧、幽雅、缥缈、“余情面影”等审美趣味和美学理念[4]。
藤原俊成首次将“幽玄”作为优秀和歌的评语多次使用,藤原定家将其父藤原俊成的“幽玄”美学理念进一步发展为“有心”的美意识[5],认为和歌应该以优美情调为基础,强调“余情”美,追求余情余韵的象征性表达。
诸多和歌集中最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是藤原定家编撰的《小仓百人一首》,其中“恋歌”占了43首。
43首恋歌,43段爱情故事,其中无不流淌着悲愁哀切的古典美的旋律,字里行间,飘逸着平安王朝的优雅与纤细,蕴含着深深的物哀情绪[6]46。
从中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上欣赏“恋歌”缠绵悱恻和凄艳哀婉的情调,也可以窥探日本古代妇女在婚姻上的被动无奈和情感上的痛楚哀伤,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妇女的社会地位。
论汉译本《小仓百人一首》的中国古典诗风王米娜【摘要】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和歌占据着重要地位.日本和歌诗风清新,意境简隽优美.若将日本和歌与中国唐诗宋词相比较的话,可以看出日本和歌既有唐诗的意境,也有宋词清丽的文风.《小仓百人一首》是和歌的精粹,善于用具有简洁意象的平淡语言表现出细微的视觉、听觉等微观空间.刘德润先生的译文巧妙使用了中国古诗中的常见词汇,将其翻译为五言四句的古体诗形式,给具体的客观物象赋予了浓浓的诗意,并将日本和歌与中国诗歌之美有效融合在了一起.译文赋予其中国古典诗风,更易使读者达到符合原作的审美体验.【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5【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和歌;小仓百人一首;诗歌翻译【作者】王米娜【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广为流传的和歌诗集,汇集了100位和歌作家的作品,从7世纪到13世纪,时间跨度600余年。
日本民族极少经历内乱,因此,文学作品也极少描写战争,和歌中所咏唱的大多是男女相思之情、四季交替之美,与中国古诗题材有一定不同。
然而,就诗歌技巧与风格而言,日本和歌与汉诗有诸多相通之处,如和歌与汉诗相同,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善于借助自然风物来表达个人情绪。
《小仓百人一首》中恋歌居多,共43首,其次为描写四季景色的作品。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往来密切,汉唐诗风对日本和歌也有深远影响。
刘德润先生将《小仓百人一首》以五言四句的唐诗形式译出,使日本和歌与中国古典诗风融为一体。
本文选取了部分译诗,通过分析译文中的意象词语探讨译文所蕴含的中国古典诗风。
诗歌将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以生动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丰富的艺术美感。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概念。
关于意象的定义,古今中外都有相应的阐述。
黑格尔认为:“诗人必须把他的意象(腹稿)体现于文字而且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2期闽南语量词与日语助数词的异同比较李瑾(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闽南语是汉语方言之一,相当完整的保留了汉语量词的词性与语法特点。
日语量词称助数词,是随汉语文字传到日本的,迄今大多数仍沿用汉语字(词);它虽基本保留了汉语量词的词性和某些语法特征,但构词方式和用法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对闽南语量词与日语助数词的异同比较,不仅有助于了解汉语作为母语或母语之一,其量词在闽南语和日语中的不同表现型态及其变化,也可从中窥见闽南语的地域特征与日语植根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辨识掌握闽南语量词与日语助数词的异同及其用法。
〔关键词〕闽南语量词;日语助数词;异同比较中图分类号:H177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8X (2010)02-93-06〔收稿日期〕2010—01—26〔作者简介〕李瑾(1964~),女,广东省饶平县人,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闽南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都以汉语量词为母语词类。
汉语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的词”。
[1](P20)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与名词或动词连用,数词后头几乎必须有个量词,这是汉藏系语言的特点之一。
在欧洲语言中却是很少见的,虽然英语里间或也有a piece of chalk (一枝粉笔),或a cup of tea (一杯茶)的说法,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格式,况且piece 、cup 也只能看作名词。
汉语的量词有两种。
一种是计算实体事物的物量词,包括表示度量衡单位的词,如:里、丈、尺、寸、石、斗、升、吨、斤、磅、两等;表示计体单位的词,如:个、只、块、条、座等。
某些名词或动词也常被借用表示物量,如一杯水、一瓶酒、一封信、一捧花生等。
另一种是计算行为动作的动量词,包括次、趟、回、顿等,表示时间段落和器具的名词也常被借用表示动量,如玩了一天,住了三年,砍了一刀,咬了一口等。
量词在汉语词类体系中属于实词之一,它的语法特点是普遍使用,能使表意明确,给人形象化感觉;单音量词几乎皆可重复,表示“每个都包括在内”;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是与数词或指示代词连用;量词与事物的配合有其民族习惯等。
1、秋の⽥のかりほの庵の苫を荒みわが⾐⼿は露に濡れつつ
あきのたのかりほのいほのとまをあらみわがころもてはつゆにぬれつつ
(1)秋の⽥の:「秋の」中的「の」是格助词,表⽰所属,相当于「のうちの」。
「⽥の」「の」则表⽰所在,相当于「にある」。
「秋の⽥の」意即「秋のうちの⽥にある」。
(2)かりほ:「かりほ」是挂词(谐⾳双关),可以理解为「刈り穂」,也可以理解为「仮庵(かりほ)」是「仮庵(かりいほ)」的省略读法,指在秋天为了⽅便收割稻⾕⽽在⽥边搭建的临时茅屋(草庵)。
「ほ」是历史假名,相当于⼝语的「お」。
因此「かりほ」应读为「かりお」,「いほ」应读为「いお」。
(3)苫を荒み:『体⾔+間投助詞「を」+形容詞詞幹+接尾詞「み」』是⽂语惯⽤型,表⽰原因和理由。
相当于⼝语的「…が…ので」、「…が…のために」。
「苫を荒み」意即「苫(の編み⽬)が粗いので」。
(4)わが⾐⼿は:「わ」即「我」,第⼀⼈称代词。
「が」表⽰所有,相当于「の」。
「⾐⼿」意为⾐袖。
「は」是提⽰助词,⽤法与⼝语相同。
(5)露に濡れつつ:「濡れ」是「濡る」(ラ下⼆)的连⽤形。
「つつ」是接续助词,接动词、助动词连⽤形后表⽰动作或状态继续进⾏,意为不断。
「つつ」在此⽤于句末,表⽰感叹的⼼情。
译为:
秋收稻岸宿,
过夜搭茅屋。
露浸湿⾐袖,
原来苫太疏。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中,数量词是表达数量、范围、程度等概念的重要工具。
尽管两国在数量词的使用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差异。
这些差异表现在不同场合和语境下,尤其是在语言翻译过程中。
因此,对中日数量词的异同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言信息,而且有助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数量词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及翻译策略。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 数量词的基本功能:无论是中文还是日语,数量词都承担着表达数量、范围、程度等基本功能。
如“两个苹果”、“三本書”等,都使用数量词来表达具体的数量。
2. 修饰名词的用法:在中文和日语中,数量词常用于修饰名词,以限定其范围或程度。
如“一片树叶”、“一枚幣”等。
(二)不同之处1. 词汇形态:中日数量词的词汇形态存在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二、三、十”等基本数字与英文数字的表述相似,但在日语中,需要使用“二つ、三つ、十個”等表述方式。
2. 量词选择:不同的量词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在中文中,量词的选择与具体名词紧密相关,如“一头牛”和“一只羊”所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
而在日语中,虽然有类似中文的修饰名词的量词,但某些量词在具体用法上存在差异。
3. 表达习惯:中日两国在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描述同一事物时,中文可能使用“一”作为量词,而日语则可能使用其他量词或修饰语。
此外,两国在度量衡单位的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策略(一)直接翻译直接翻译是指将中文中的数量词直接翻译成日语中的对应词汇。
这种方法适用于两国语言中量词基本对应的情况。
如“两个苹果”可翻译为“二つのリンゴ”。
(二)换算翻译换算翻译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和上下文语境,将中文中的数量词换算成另一种量词或表述方式。
例如,“一束花”在日语中可以翻译为“一枝の花の束”或“花束”。
(三)省略翻译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可以省略原文中的数量词。
日本闺怨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日本古代文学中的闺怨诗是女性文人在封建社会中表达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它们以优雅的文字表达女性的哀怨、思念、爱情等情感,并对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度的刻画。
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便是《小仓百人一首》(下称《百人一首》)。
本文将通过分析其中部分作品,探究日本闺怨诗中的女性形象。
首先,笔者选择了《百人一首》中的第12首诗作为研究对象:“心遣らん人へば思ほえで袖をしぼりつつよくのほひき”。
这首诗由藤原道信创作,以表达女性思念之情而闻名。
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被思念之际,通过握紧衣袖来抚平内心的忧愁。
这一形象意味着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自由,并被迫在孤独和思念中度过。
这种无助和失落的形象在许多闺怨诗中反复出现,揭示了日本古代女性的困境。
其次,我们来看《百人一首》中的第31首诗:“朝もきかぬ袖だにありけり恋にのみ困りせる身なりけり”。
这首诗由横光利行所作,描绘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痴迷和矛盾。
诗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被爱情所困扰。
她身穿着早上甚至连累衣袖都没来得及整理,这种形象暗示着女性为了爱情放弃自我,甘愿忍受痛苦。
这种牺牲和痴迷的形象在闺怨诗中颇为常见,突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下的无奈和受限。
最后,我们来分析《百人一首》中的第95首诗:“難波江の蘆の時雨ればひとり酔ゆる身をかぎり”。
这首诗由藤原清輔所作,以表达女性在雨中独自宴饮的形象。
雨中的女性形象代表了一种既哀切又坚强的情感体验。
她在孤独中享受着自己的存在,饮酒以解愁。
这种形象暗示了女性以独特的方式面对困境和痛苦,迎头而上,展示了她们的内心坚韧和独立精神。
通过以上几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闺怨诗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呈现出囚禁、思念、牺牲、矛盾以及坚韧等特质。
封建社会中,女性在伦理和道德的约束下,常常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中,无法自主地追求自己的欲望和理想。
闺怨诗成了她们独特的表达方式,借助细腻的诗意传达自己的情感,虽然面对困境,但也展现出了她们的内心力量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数量词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两国语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日数量词在表达方式、使用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同。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以期为中日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数量词的表达方式1. 汉字表达:在表达数量时,中日两国的汉字数量词使用相似,如“一、二、三”等。
但在表示较大或较小数量时,两国所使用的汉字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2. 词语表达:除了汉字数量词外,中日两国还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达数量,如“数个”、“许多”、“少数”等。
这些词语在表达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具体用法和语境上存在差异。
(二)数量词的使用习惯1. 顺序与分类:在表示顺序时,中日两国都使用序数词和基数词,但在具体表达上有所不同。
此外,两国在分类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对“数类”的分类方法及表达方式。
2. 语境与修辞:在语境和修辞方面,中日数量词的使用也各有特点。
例如,在文学作品和广告中,日本常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强调数量,而中国则更注重客观、精确的描述。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方法(一)直译与意译针对数量词的翻译,应充分考虑语境、语义及修辞等方面的因素,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
直译能较好地保留原句的语义信息,而意译则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修辞效果。
(二)添加与省略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有时需要添加或省略某些数量词。
如日语中的“数个”可以译为“几个”,而在某些情况下则可省略不译;而在中文中,“许多”则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四、实例分析(一)文学作品中的数量词翻译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为例,分析两国文学作品中数量词的使用及其翻译方法。
通过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直译与意译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优劣。
(二)广告中的数量词翻译以中日两国广告为例,分析广告中数量词的翻译方法及策略。
日语助数词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日语助数词是表示数量和计数的词汇,在句子中一般用来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数量。
助数词有很多种类,每种类别的助数词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
助数词的用法和位置与名词有关。
在句子中,名词前面通常会出现表示数量的助数词。
“三本书”中的“三”就是助数词,用来表示书的数量。
“本”是表示书的类别的助数词。
助数词还可以与名词一起构成复合词。
“三百人”中的“百”就是助数词,与“人”构成了表示人的数量的复合词。
助数词的形态变化与数量有关。
在日语中,助数词有单数形和复数形。
单数形用来表示一个或少量的数量,复数形用来表示多量的数量。
“一本书”中的“本”是助数词的单数形,表示一个数量。
“三本书”中的“本”是助数词的复数形,表示三个数量。
助数词还有时态和语气的变化。
在句子中,助数词的时态和语气可以与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语相呼应,表达句子的整体语义。
“今日の飲み物は一杯だけです”中的助数词“杯”表达了今天喝的饮料的数量,与句子中的“だけ”相呼应,表示只有一杯的意思。
助数词还具有修辞作用。
助数词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助数词来给名词赋予不同的语义。
“三匹马”中的“匹”表示马的数量,也暗示了这些马像野马一样自由奔放。
“三头牛”中的“头”表示牛的数量,也表达了牛的庞大和力量。
日语助数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位置与名词有关,具有形态变化和时态变化的特点,可以与其他词语相呼应表达句子的整体语义。
助数词还具有修辞作用,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助数词来给名词赋予不同的语义。
了解日语助数词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日语。
计量语言学视域下的和歌汉译研究——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引言和歌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五、七、五、七、七个音节所组成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文学形式。
和歌书写的是日本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面对着文化差异和语言限制的问题。
而计量语言学则是一种研究韵律和节奏的学科,通过分析语言的音节、音韵等特征来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
本文将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从计量语言学的视角探究和歌的汉译研究。
一、和歌的基本特点和歌的基本特点是诗歌结构的固定形式,句子能够通过五、七、五、七、七个音节的组合表达情感和意境。
这种形式不仅给和歌赋予了独特的美感,更使得诗句之间的关系得以得体地表达出来。
例如,《小仓百人一首》中的第一首和歌:“秋の田のかりほの庵の苫をあらみ我こそ見れと言ふ人ありけれ”。
这首和歌通过五、七、五、七、七个音节的组合,展示了作者在仲秋时节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
而在汉语中要译出这种固定形式的制约和美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计量语言学在和歌汉译中的应用计量语言学作为一种研究语言韵律和节奏的学科,可以用来分析和歌的句子结构和音韵特征。
在和歌的汉译过程中,通过对原文的诗歌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译者可以通过对五、七、五、七、七个音节的制约,选择汉语中具有类似节奏的诗句,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意境。
同时,计量语言学还可以帮助译者准确把握和歌的音韵特征,进一步增强译作的美感。
通过使用押韵、控制字数等手法,译者可以更好地表达原作的音韵韵律,使译文更加优美。
三、《小仓百人一首》的汉译实践以《小仓百人一首》的第一首和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译者的译作中所体现的翻译策略。
在最早的译本中,有的译者直接翻译了句子的意思,而忽略了诗歌形式所带来的美感。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译者们开始注重对和歌形式的遵循和音韵特征的表现。
例如,有的译者试图通过汉语中的句子结构和语音特点,来还原和歌的音律和意境。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中,数量词是表达数量、范围、程度等概念的重要工具。
尽管两国在数量词的使用上存在共通之处,但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差异,两国的数量词系统仍有许多异同。
因此,对中日数量词的异同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两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也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日数量词的分类、表达方式、用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翻译策略。
二、中日数量词的分类与表达方式(一)中文数量词中文数量词主要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度量衡单位等。
基数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一、二、三”等;序数词用于表示顺序,如“第一、第二”等;度量衡单位则用于衡量事物的数量,如“米、千克”等。
中文数量词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等方式改变词义。
(二)日语数量词日语数量词主要包括数词、量词和助数词。
数词用于表示数量,如“一、二、三”等;量词则用于表示事物的单位,如“個(ko)”表示个体,“本(hon)”表示书籍等;助数词则用于连接数词和量词,如“の”等。
日语数量词的用法相对固定,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词。
三、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异处1. 表达方式:中文数量词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而日语数量词则相对固定,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词。
2. 单位差异:中日在度量衡单位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货币单位等。
3. 用法差异:中日数量词在用法上也有所不同,如中文中的“许多”、“少数”等模糊量词在日语中并无对应表达。
(二)同处1. 共通概念:尽管中日数量词的表达到方式有所差异,但两国语言中都存在着表示基本数量概念的词汇。
2. 借用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中日两国会借用对方的数量词来表达特定含义。
四、中日数量词的翻译策略(一)直译法: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二)意译法:当直译法无法准确传达原意时,可采取意译法,根据上下文理解并翻译出原意。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语言体系之间的异同也成为了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作为表达事物数量、程度和范围的重要词汇,数量词在中日语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对比分析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并深入探讨其翻译方法。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 基础概念的一致性:中日两国数量词在表达事物数量方面,其基本概念和功能是一致的。
如“一、二、三”等数字在中日语言中均用来表示数量。
2. 部分量词通用:某些数量词在两国的语言中具有通用性,如“个、只、件”等均可用于表示具体的物体数量。
(二)不同之处1. 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中文数量词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如“十、百、千、万”等单位词的使用,而日语则更多地使用复合量词和数词组合的方式。
2. 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差异:中文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相对固定,如“一本书”中的“本”作为量词;而日语中则更多地使用名词自身表示数量,如“一匹馬”(一匹马)。
三、中日数量词的翻译方法(一)直译法对于一些通用或相似的数量词,可采取直译法进行翻译。
如“一个苹果”可直译为“一つのリンゴ”(一个苹果)。
(二)意译法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含义或文化背景的数量词,可采取意译法进行翻译。
如中文中的“千言万语”可翻译为日语的“数多の言葉”(很多的话语)。
(三)转换法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结合语境将中文或日语的数量词进行适当的转换,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意。
如“中国人口众多”在翻译时可将“众多”转换为日语的“大量”,即“中国の人口は大量に多い”。
四、案例分析以一篇中日双语新闻报道为例,对比分析数量词的异同及其翻译方法。
通过具体案例,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日数量词的差异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五、结论通过对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及其翻译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两国文化、历史和语言发展的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探析《小仓百人一首》的双关修辞作者:李娅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摘要:双关修辞是和歌中最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不仅在营造含蓄朦胧的诗歌意境上有重大的修辞效用,也与日本人的日常思维模式有着紧密联系。
《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和歌集,其中的双关修辞从类型、数量、使用者性别、歌类等来看有显著的时代烙印和自身特点。
关键词:小仓百人一首;和歌;双关修辞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74-01《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极其深远的和歌集,编者藤原定家(1162-1241)从奈良时代到镰仓初期的一百位歌人的作品中各挑选一首代表作编成此集。
本文通过对《小仓百人一首》相关作品的分析,考察和歌中双关修辞的表现形式,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学界对和歌中双关修辞方式的了解和探讨。
一、和歌双关语的分类双关语在日语中被称之为“掛詞”,是指作者在创作和歌中利用同音异义词的特性,有意识地使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同时兼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从而使被修饰部分形成双重结构,表面上描写事物景象,实则暗喻人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情感。
从与前后文的连接方式的角度而言,和歌双关可以分为“兼用”和“连锁”两类。
所谓“兼用”,即一词与前后文相连兼有两词的语义,同时构成双重含义。
兼用型双关又可以细分为“并存型”(両立型)和“响应型”(響かす型)。
响应型双关的其中一层意义无法在文脉的逻辑上成立,仅仅起着呼应和烘托作用。
与之相对,“连锁”型双关中的双关语在语句中起着如锁链般的连接作用。
如《小仓百人一首》第91首:“きりぎりす鳴くや霜夜のさむしろに衣片敷きひとりかも寝む”(促织鸣霜夜,秋风瑟瑟寒。
凉筵铺单衣,孤影伴我眠)。
此和歌中“さむしろ”与前面的“霜夜の”呼应,表示凄冷夜晚中放于地上的短席,而“さむし”(“寒し”)又与后面的“寝む”呼应,体现出作者在寒夜中独眠的孤独心情。
《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与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在数量词的使用上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数量词的异同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中日两国数量词的表达差异,旨在提高两国间的语言交流效率和翻译准确性。
二、中日数量词的异同(一)数量的表达方式1. 中文数量词:中文数量词丰富多样,包括基数词、序数词、量词等。
量词用于表示人、事物、动作的数量或程度,如“一个”、“两个”、“三斤”等。
2. 日文数量词:日文数量词相对简洁,主要使用基数词和序数词表示数量,如“一つ”、“二つ”、“三本”等。
日文中的量词使用相对较少,且部分情况下可省略。
(二)数量词的分类与用法1. 中文数量词分类:中文数量词包括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等。
个体量词用于表示单个事物,如“一个苹果”;集体量词用于表示多个事物组成的集合,如“一群人”;度量衡量词用于表示度量衡单位,如“一斤”、“一米”等。
2. 日文数量词分类:日文数量词主要以基数词和序数词为主,部分名词前会使用量词,但并不像中文那样丰富多样。
此外,日文中的量词往往根据所修饰名词的种类而有所变化,如“一匹の馬”(一匹马)与“一枚の钱”(一枚钱币)。
三、翻译过程中的处理策略(一)直接对应翻译对于中日数量词在表达上较为接近的情况,可采取直接对应翻译的方法。
如“三个苹果”可直译为“三个のりんご”(三个苹果)。
(二)意译与释译结合对于中日数量词在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需采用意译与释译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一斤”可译为“五十克”或“0.5千克”,同时需在译文后加上解释性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量词,如中文的“一对”或“一片”,在日文翻译中可能需要结合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
(三)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在翻译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数量词。
如某些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含义的数目,如中文的“六六大顺”,在日文翻译中需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