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一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讲述了王戎幼时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
通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遇到事情时要仔细观察,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这篇小古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进而体悟故事道理。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2.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
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掌握生字的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回顾古文的学法,熟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视频激趣:《王戎不摘李》教师:观看视频,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2.揭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1)明确“王戎”是谁?“取”的含义。
(2)解释:王戎不摘路边的李子。
教师:王戎为什么不摘路边的李子?3.检查预习:(1)读了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我猜想:_____(2)本文选自___,搜集有关“竹林七贤”的资料。
(3)你知道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4)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一起讨论吧!4.资料链接:王戎、竹林七贤。
5.了解著作:《世说新语》。
6.朗读欣赏: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掌握生字1.重点字指导:戎:书写时,注意斜钩要长一些。
尝:第一笔竖没有勾,“云”的第二横略长。
诸:左窄右宽,“者”第四笔撇伸展,“日”左竖在竖中线上。
竞:“立”末横长,下部竖弯钩圆润自然,中间的“口”略扁。
唯:左窄右宽,左边的“口”小而略高,“隹”横画平行。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大家共同学习。
4.教师再次强调书写要点,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写法。
(三)感知文意1.朗读要求:(1)试着给课文划分朗读节奏并轻声读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精选7篇)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分数除法(二)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
它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后继性学习,为分数除以分数及后面的分数混合运算提供认知和学习基础。
教材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从中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称这为倒数计算法。
然而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困生并不能正确运用倒数计算法,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我引进了通分计算法。
为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条: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三、教、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1/2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4=1/2×1/4=1/8(张)或者用通分法:1/2÷4=1×4/2×4÷4=1/8(张)通过列式计算。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1/2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1/2=1/8,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
《Lesson 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如_____、_____、_____等。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如_____、_____等。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语音语调准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通过口语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重点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
2、任务驱动法布置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能力。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英语视频或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关于视频或歌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词汇学习(10 分钟)展示本节课的重点词汇,通过图片、实物、动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
带领学生朗读词汇,纠正发音。
组织学生进行词汇游戏,如单词接龙、猜单词等,巩固所学词汇。
3、句型学习(10 分钟)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句型,讲解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给出例句,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造句练习。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造句,进行点评和纠正。
4、听力训练(10 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理解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听力理解情况。
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语音语调。
5、阅读训练(10 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邀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能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初步了解变化规律(两个因数都变)。
2、过程与方法: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水果超市里的杨梅进行活动大促销,促销价是每千克6元,爸爸买了2千克杨梅,需付多少钱?(指名口头列式计算)妈妈也买了20千克杨梅做杨梅酒,需付多少钱?(指名口头列式计算)后来活动结束了,回到了原价:每千克12元,小张的单位搞活动,买了20千克杨梅,需付多少钱?(指名口头列式计算)二、师生探究,发现规律1、下面我们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①从上往下看,第一道与第二道之间是第一个因数6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②从上往下看,第二道与第三道之间是第二个因数2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标出相应的符号。
)2、小结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我们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多举例子,看看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那么这里是否每个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每个同学都自己写一组乘法算式,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看看积是怎样变化的。
①学生动手写。
②投影反馈,两生介绍,重点引导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乘一个数后的积是多少,是否相等?③小结:研究了那么多的算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根据回答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4、师:因数可以乘一个数,还可以怎样变?(除以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有什么规律呢:引导学生猜测,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这个结论对不对,我们一起用验算第一个结论的方法也写一组乘法算式,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看看积是怎样变化的。
第3课《童趣》(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教学目标:
1、学会唱并即兴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
3、通过学唱歌曲、即兴表演体验其童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
2、节奏问答并创编。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体验其童趣。
2、通过节奏问答活动,培养孩子节奏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中速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情感
教学难点:创编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摇船调》。
2、猜谜活动交流。
教学目标:
1、学唱并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
2、通过收集谜语,把谜语修改创编成《摇船调》的歌词。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把谜语改编歌词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谜语、白纸、笔等
2019年6月27日。
浪花本文是关于浪花,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案示例14、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8个生字和3个词语,认识“耍、痒、丫、泪、壳、蓝、淘、娃”8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给我带来的快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l、认识生字和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给我带来的快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l、理解重点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想像、感受给我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电脑大海图:问:这是哪儿呀?谁去过?海边好玩吗?你能把在海边玩时的高兴的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拿着照片给大家讲。
)3、出示电脑小女孩在沙滩玩时的图:你们看小姑娘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你们想不想和她一起玩儿,那个姑娘想听听你们读书,行吗?4、自己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5、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他们的读音是否正确?6、小姑娘这有几个词语看谁读得准确。
电脑出示词语:玩耍笑了跑来唱歌眼泪送给贝壳淘气娃娃小脚丫放电脑录音:你们读得真准!我答应和你们一起玩。
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刚才大家读得挺好的,老师也不想落后呀?给我个机会读读书行吗?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你们听听哪儿读得好?通过老师的读你体会到了什么?(迈着轻轻的步了走来的轻轻的读得好,体会迈的步子很轻。
)板书:轻2、怎么轻轻地走来?请同学表演。
3、迈着轻轻的步子指的是什么?(涌上沙滩的响声很小。
)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自己着读一读。
4、指名读。
5、还有哪儿读得好?(悄悄地弄痒了我的小脚丫)板书:悄6、真的有人弄痒了它的脚丫吗?那指的是什么?小女孩的表情什么样?(当轻轻的溅到脚上。
给人一种庠庠的感觉。
)7、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8、学生练习读。
9、还有哪读得好?(笑着跑回家。
)板书:笑跑10、“笑着跑回家”的“笑着”指的是什么?(卷上来发出的声音。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一、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
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
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
(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草原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品读佳句: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大草原的景色真美!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教学设计模板(通用版)(2)(优秀6篇)篇一:教学设计方案篇一1、识记“直直落落、养尊处优”等12个词语。
2、说出各个手指的优点和缺点;(重点)3、理解课文通过手指给我们的启示:在一个集体中,成员之间要“取长补短,团结一致。
(难点)ppt课件、马季相声《五官争功》片段、和手有关的其他资料。
(一)回顾导入:本单元课文给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好学生是怎么“炼”出来的。
《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两小儿辩日》提示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要勤于思考,《匆匆》警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桃花心木》教导我们要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从《顶碗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的精神。
相信《手指》一定能给我许多宝贵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1、学生朗读,交流字词。
2、默读课文,把握结构(总分总的结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部分阅读1、读中间的几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或在文中批注(自己概括)五根手指的优点和不足。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2、独立填写表格。
(见幻灯片)(四)、玩游戏,说道理游戏设计: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拓展学习1、试着找找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搜集丰子恺的漫画,和同学们交流。
3、挑战自己,创作《五指争功》的相声。
篇二:教学设计方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及组成的词,并认读“肯、脖、输、跪”四个二类字。
【新教材】必修第一册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教学设计(人教版)Period 2 Reading and Thinking本板块包括阅读部分Explore Peru和在阅读基础上完成相关的词汇和收集信息练习。
Reading部分介绍的是南美洲国家秘鲁的基本情况。
Reading部分共分两部分,一是关于秘鲁的地理和历史;二是关于介绍秘鲁旅行小册子。
通过学习两个text,学生可以简单了解秘鲁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并且掌握主要的旅游信息。
通过回答和课文有关的问题和相关的拓展问题,帮助学生培养捕捉关键信息的阅读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Reading and Thinking 的任务,学生还要提前做好相关词汇准备。
1. Let students master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related to the text;2.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Peru in geography, history and famous travel destinations;3. Get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hoose travelling destinations according to one’s interest and need.Importance:1.Help the students to master key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2.Guide students to grasp important details in the texts.3. Guide the students to grasp methods of reading a travel brochures and an encyclopedic.Difficulty:Guide the students collect useful information form a text.1.Ask the students to prepare new words and phrases related to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2.Mark the new words in the textbook, understand the meaning in context, or consult the dictionar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tep 1 Preparation1.the Pacific coast ___________2. South America__________3. the Andes mountains___________4. the Amazon rain forest___________5.the Inca Empire__________6. the famous site_________7. an official language___________8. accommodation___________ 9. destination __________ 10. local Indian culture___________ 11. the architecture___________ 12.local markets___________ Step 2 Warming upGive the student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a country and encourage them to guess which country it is. Choose which of the countries is being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1)There used to be a famous empire here.2)The country has long coast and famous for its unique scenery3)Part of the country is covered with rainforests.4) It is one of the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A. ChinaB. CanadaC. PeruD. Russia ( C)Step 3 Explore PeruBefore carrying out the task, remind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ip.Before you read look through the text quickly for titles, headers, pictures, charts and any other information that might tell you what type type of text it is.Task 1 : Encyclopedia or Brochure?Get the students to look through the two passages about Pero while listening carefully.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judge what types of texts they are: encyclopedia or brochure.The first text:It is an encyclopedia because it focuses on basic geographic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The second text:It is a travel brochure because it mainly introduces local travel information. Besides, there is contacting information at the end of the text.Task 2 : Reading and observing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irst text in detail and pay attention to details in its history and then observe the map of Peru to know about its location and geography features.Information from the first text:on the Pacific coast of south Americathree main areasIn the 1400s and 1500s, the center of the powerful ancient Incan empire.Spain took control in the seventeen sixteen century.the official language—SpanishInformation from the second text:Amazon Rainforest Tour:rain foresttraveling by boatexploring the rain forest with a local guideenjoying the plants and animalsMachu Picchu Tour:a four- day walking tour on amazing paths.enjoy the unique Spanish and local Indian cultureCusco Tour:the unique square and local Indian culturethe capital of the Inca Empirestay in local hotelvisit the museumsadmire the architectureenjoy excellent local foodgo shopping at the Local markets.Lake Titicaca Tour: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the new highwaystay with a local Uros familyAn island and the Uros homes made of water plantsTask 4 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 correct forms of the new words from the texts.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blacks. Remind th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first letters of each words.Cusco is a popular _destination __ for tourists. Because of its ___ unique __place in the history of South America. Cusco was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Inca__Empire__ which was the most powerful in South America until the 1500s. There are two especially interesting things to__ admire __ about the Inca civilization. The first is the roads and __paths__, they built to connect their important cities. These Inca roads were made up of two north- south highways and many small roads crossing the mountains east to west. The roads were for Inca soldiers and their ___officials__. Second, the Inca built wonderful cities full of amazingarchitecture, but there were no markets in these cities. One of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s of history is how the Incas lived without shopping!Task 5 Information collection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fill in the table.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 below with a partner.Guid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to give reasons.Which tour(s) would you recommend for people who enjoy history and culture. Why ?1、通过本节的阅读和思考活动,希望逐渐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实用文体,如旅游手册的时候,关注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案(优秀8篇)教师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的异同。
教学设计: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与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一熟读感悟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
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
广泛交流。
三背诵默写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1、齐背2、点名背诵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1、齐读2、点名读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1、教师指导比较的角度。
如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
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背诵《教学设计》教案篇二一。
学习目标:1. 了解近年“仿写句子”题的命题思路、题型特点。
2. 掌握仿句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写出“形似意通”的句子来。
3. 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二。
对象分析:1. 学习内容分析“仿写句子”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
2、能够背诵古诗,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体会“辛苦”的意思,会用“辛苦”写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中午小饭桌的同学的吃饭情况作了调查,出示统计表,看到这些数字,你想说些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说:“农民伯伯种田非常辛苦,不应该浪费粮食。
”也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可以结合自已家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如果有的同学说出有一首古诗是描写农民种田非常辛苦的,它的名字叫《锄禾》,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小朋友们,谁知道“锄禾”是什么意思呢?二、引导自学(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
要听清字的读音。
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
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也可以查字典。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本文是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型阅读课课时第二课时媒体多媒体背景分析在安徒生众多的作品中,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了。
早在1919年,《新青年》1月号上刊载了周作人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表现了它历久不衰的魅力。
这个童话的背景: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
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故事。
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
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
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1岁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
每到傍晚,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
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像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
作家的创作不仅是个人经验的传达,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当时的丹麦还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许许多多穷苦的儿童过着和安徒生的童年、画片上的小女孩同样贫困的生活。
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一面是饥寒交迫,没有欢乐,受人欺凌——马车横冲直撞,男孩抢走了她的拖鞋,另一面是“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可以看到圣诞树是那么大,那么漂亮。
整篇作品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经久不衰的传统课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小女孩“幸福”与“不幸”的对比,立足于“以读为本,语感为先,共同感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全课的主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3.1.2函数的表示法课本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函数在形与数两方面的结合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研究函数时,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在研究图象时,又要注意代数刻画以求思考和表述的精确性.课本将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与传统的处理方式有了逻辑顺序上的变化.这样姓理,主要是想较好地衔接初中的学习,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课程目标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函数解析法及能由条件求出解析式;2.逻辑推理:由条件求函数解析式:3.数学运算:由函数解析式求值及函数解析式的计算;4.数据分析:利用图像表示函数;5.数学建模:由实际问题构建合理的函数模型。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初中已经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那么这三种表示法定义是?优缺点是?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67-68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2.函数的各种表示法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分段函数?分段函数是一个还是几个函数?4.怎样求分段函数的值?如何画分段函数的留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星,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生:搭船的鸟师:搭,搭船;我们在生活中常说搭船就是?生:乘船、坐船。
师:是的,搭就是乘坐的意思。
搭,搭船的鸟。
准备(手势示意),跟我一起补充课题。
“搭”左右结构,从左写到右。
先写提手旁,一横、二竖、三什么?生:三提。
师:三提收笔横中线。
接着,右上草字头要紧凑;右下合字看起笔,中间一横要压线。
(二)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师:请你跟我读课题(我就跟你读课题)。
搭船的什么?生:搭船的鸟。
师:怎样的鸟?生:搭船的鸟。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想发问的吗?(相机板书: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过渡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同学们读后用心思考,竟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疑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那我们就带着疑惑走进文本。
二:检测预习,初读课文(一)检测预习过渡语:课前,大家已有预习,你能结合预习说说这是一只什么鸟?如果有点儿困难,你可以悄悄地看看课文。
生:这是一只翠鸟。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我从课文第五自然段读到的。
师:(ppt出示第五自然第一句)我喜欢这样的回答,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从哪里来,有理有据。
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什么鸟?(这是一只翠鸟。
)翠、翠鸟、一只翠鸟、这是一只翠鸟。
2、识“翠”音、形师:手准备,和我一起写主人公的名字。
翠上下结构,从上写到下,上面是羽的变形,看起笔是横折;下面这个部件读卒(zú),关键在竖要出头。
翠(cuì),翠(cuì)鸟,平舌音真好听。
请用铅笔在课题鸟旁工整地写上翠鸟。
(二)初读课文1、同桌共读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翠鸟,一起读读它的故事。
请看初读提示。
2、分组读师:哪一组同桌想来展示你俩的合作成果?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第六课《卖报歌》
教学内容:
一、唱卖报歌
二、听码头工人歌飞花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卖报歌》使学生了解解放前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认识降号及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通过视唱,模唱,初步熟悉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
3.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了解男声齐唱的演唱形式,感受劳动歌曲的风格特点和音乐形象。
重点难点
1.《卖报歌》旋律色彩是明朗的,但所表现的情绪又与一般欢快,活泼的歌曲不尽相同,教师应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2.一个降号调各音位置。
重点介绍聂耳创作思想,以及他创作的歌曲所产生的社会作用,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优秀歌曲,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坐姿。
二、发声练习
1=F 2/4
5 5 4 4 | 3 3 2 2 | 1 - | 1 0 |
yi ya yi ya yi ya
一、简介聂耳
1、导入(听国歌):同学们,每当你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高举起右手,向庄严的五星红旗敬礼时,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一个个画面,你仿佛看见什么?
总结:《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叔叔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2、简介聂耳:欣赏了庄严雄壮的国歌,你们一定想认识这首歌的曲作者聂耳叔叔吧。
(出示聂耳画像,边挂边说:这就是聂耳叔叔)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聂耳叔叔的故事,听听,唱唱他写的歌。
板书:聂耳叔叔和他的歌。
指读:聂耳
繁体字聂耳的名字是这样写的(板书)。
看看有什么特点?哇,他的名字是由四个耳组成的,聂耳早先名字叫聂守信,后来为什么改名为聂耳呢?我们来听个小故事。
(放录音:聂耳的耳朵)
总结:聂耳的耳朵是平时练出来的。
四、学唱《卖报歌》曲谱
1、聂耳叔叔还为我们写了一首至今还在传唱的歌,这首被列入20世纪华人经典作品。
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放录音学生回答)
2、简介报童“小毛头”
3、欣赏歌曲录音。
请同学们说出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4、出示歌曲名称。
简单介绍:这首歌一直在少年儿童中广为流传。
歌曲的朴实、生动的语言,深刻表现了旧社会报童的痛苦生活,但同时它又表现了报童们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歌谱中使用了几个音。
(do re mi sol la)
4、在学生默唱后,请个别学生分部视唱,再全体学生视唱。
5、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可以分成几个乐句。
(4+4+4+4)找出相同句与不同句,贴上标记。
唱一唱,每乐句的结尾音是否相同。
6、.难点训练:
A、5 3 5 3 2 | 1 3 2 |
B、3 3 2 | 6 1 2 |不能唱成3 3 2·1 | 6 1 2 |
7、在老师伴奏下完整地视唱歌谱,错处老师及时指导纠正。
五、课堂小结,下课。
教学反思
《卖报歌》曲调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光明的渴望。
其实,大多数的学生在没教唱之前就会唱这首歌了,而且学此歌的热情持续时间比其他的歌短。
当我拿到新教材中的这首歌时,我心里有一种冲动:我何不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来了解更多的音乐及音乐以外的相关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
我设定的学习目标是:根据学生能分辨速度、力度等原有认识水平,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歌曲的
真实情感。
帮助学生了解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而努力学习。
通过学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同时收集聂耳的有关作品,并欣赏他的有关作品,使学生从中感受不同年代作品的风格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我安排学生聆听歌曲《卖报歌》。
由于这首歌曲非常熟悉,学生普遍会唱一点,我为了达到课堂效果的高潮,就设计了律动这一环节。
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废报纸作为道具,让学生拿在手里,然后随着音乐跳起来。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学生仿佛就是扮演剧中报童的小毛头,兴趣盎然,充分达到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