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清朝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是如何废掉的?
- 格式:docx
- 大小:5.29 KB
- 文档页数:2
八旗军在晚清毫无战斗力?不,骁勇依旧,可惜被时代所抛弃大清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八旗军的堕落!西方列强为什么凭借少数兵力就能叩开中国的大门?八旗军的腐败!八国联军为什么能够长驱直入?八旗军的无能!......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八旗军俨然成了大清灭亡的罪魁祸首,两次鸦片战争怪八旗军,太平天国运动怪八旗军,甲午战争怪八旗军,八国联军还怪八旗军。
现在很多学者只要一提到后满清时代的沉沦,放心,八旗军绝对必不可少。
在许多人心里,八旗军比慈禧的罪过还要大。
那么,晚清时代的八旗军真的就那么不堪吗?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八旗军公认的“高光时刻”——明清交替。
八旗军是努尔哈赤一手创造,在攻打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辽东战场,简直就是战无不胜:统一女真、激战萨尔浒、攻平原、取铁岭、拿广宁、占沈阳。
八旗军展现出来的斗志和战力成就了八旗军的荣耀,在宁远之前,努尔哈赤就是凭着八旗军的犀利战无不胜的。
这也是很多人赞誉八旗军“骁勇善战”的一大依据,但如果仔细梳理的话就会发现,八旗军在当时之所以能够声名显赫,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环境一:出身八旗军是草原部落出身,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马背上的民族本来就十分彪悍,努尔哈赤又给他们燃起了一个希望,因此,他们格外团结,这是八旗军强大的基础;环境二:战争对象我们评判八旗军强、或弱,这和评价高铁快和慢一样,是要有参照物的。
八旗军“强大”的参照物是什么?是明朝军队。
明朝军队是以步兵为主,在战场上,当他们遭遇骑兵为主的八旗军时,根本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才成就了八旗军的威名。
即便在巅峰时期,八旗军真的无敌吗?不,八旗军也有劣势,那就是攻城。
让骑兵去打攻城战,结局可想而知,宁远大捷、锦宁大捷不都是袁崇焕充分利用了八旗军的劣势吗?所以说,八旗军的强、弱是根据环境而定的,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就是强,限制了优势的发挥,那就是弱。
回顾了八旗军的强大时期之后,我们再将目光转移到后满清时代。
清朝骁勇善战八旗军,为什么在乾隆之后腐朽殆尽了?本文导读:在我国古代,说起骑兵史上的“奇迹”一般的存在,莫过于“女真”骑兵。
其崛起于12世纪,也就是我国宋朝年间,最大的成就无疑是摧毁辽国,后痛击宋朝,并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皇帝。
这样的成就,足以证明了女真骑兵的凶悍。
俗语有云,“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就是对女真骑兵的写实刻画。
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女真部落在明朝末期再次崛起,清朝的努尔哈赤曾一直强调,自己所属的建州部族是“真正的女真后裔”。
但在大喵看来,建州女真至于是不是“纯正血统”暂不论,但是从战力上来比较,的确和宋朝年间的“女真部落”有一些差距。
但总的来说,也不算太差,作为推翻明朝建立清朝的主力军,也差不到哪去。
明末时,在我国东北地区有着三个女真部族,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这三个部族也是清朝满洲八旗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1601年时,满洲部族开始扩张,努尔哈赤于是建立了旗人制度,组建黄、红、蓝、白四旗,细分的规则为一旗为五参领,一参领为五佐领。
这在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更强的战斗力。
由于发展迅猛,在1615年时,满洲部族的数量得到极大扩充,遂增编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到此时,满洲的八旗军正式形成。
区别于当年的女真骑兵,此时形成的八旗军虽然在骑射方面依旧保持着传统,可是与马上骑射比较起来,更加偏向于步下射箭。
在加上东北地区的天气严寒,由此,最初的八旗军士兵体格健壮,异常凶猛善战。
可以说,努尔哈赤时期的满族八旗军称得上精锐;可是到了皇太极时期,就出现了不同之处。
为了扩大战果征服明朝,必须来扩充兵员数量,此为仿制满洲八旗制度,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三者在地位上,仍旧以满洲八旗为主要地位,但是由于掠夺和配给的物资越加丰富,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一些安逸心里。
但总得来说,在皇太极时期的满洲八旗军战力仍旧相当强劲。
可是到了入关之后,顺治时期,情况愈加明显。
由于关内多平原,这让原本生活于白山黑土之间的部族,瞬间有了安逸之所。
俺们还可以看到,随着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稳固,为了更加有序而持续的优质剥削,朝廷开始所谓的文治,除了维持正常运转外,不再需要这些人的命,也就是这些人卖命而不得的时候,那些曾经的沙场勇士是个什么下场,到康熙年间,北京地区的满族人已经出现贫困潦倒现象,到中期,赫赫声威的八旗军制实际上已然破产,到晚期,在农村的满族早已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破落不堪,如关向应家便是其中的一个,而城中的满族则更加不堪入目,这对于这个民族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这类事情,历史上比比皆是,俺们往前看,如辽、如金如元都是如此。
统治者对于本族被统治剥削的下层,不但剥削他们,还驱使他们成为剥削别人的工具。
看似在一个时间内,这些统治民族的下层被剥削者,因为参加战争,自己脖子上那被剥削的枷锁可能会松点,但是他们被剥削的命运依旧是摆脱不了的。
俺手头有个东西,和满族没有关系,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却可以看出统治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奴役剥削别人的时候,对于本族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
元初李直夫有杂剧《虎头牌》,其中活生生的展现了一个女真家庭,因战功致富,再到衰败的过程。
剧中主人公金住马怀念他早年的富贵生活时,这样唱道:“往常我便打扮的别,梳妆的善:干皂靴鹿皮绵团也似软,那一领家夹袄子是蓝腰线。
……我那珍珠豌豆也似圆,我尚兀自拣择穿,头巾上砌的粉花儿现,我系的那一条玉兔鹘是金厢面。
”“往常我幔幕纱幮在绣围里眠,到如今枕着一块半头砖,土炕上弯着片破席荐”“我也曾有那往日的家缘、旧日的庄田,如今折罚的我无片瓦根椽、大针麻线,着甚做细米也那白面,厚绢也那薄绵”,“我无卖也那无典,无吃也那无穿,一年不如一年”。
对于参加战争的满族下层人民来说,战争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只要存在阶级社会,社会下层人民就不可能摆脱被剥削的命运,他们也一样,而且已然为事实所证明。
老北京城八旗子弟兴衰史八旗子弟大家都知道啦,所谓八旗24固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面。
不务农,不经商,不工作,还可以每年从满清政府拿铁薪水的特权阶层。
一个月发一次工资,最低的步兵1.5两白银,骑兵3两白银,护军,前锋4两白银,到了校尉就是60两白银了。
另外一个季度发一次通州仓库里面的陈米,一个骑兵是4石8斗。
这还不算,在北京郊区每个旗丁还有30亩土地,是不用交纳任何税费地。
一般是雇佣汉族佃农耕种。
这下行啦,每天闲待着还领着不错的工资。
满清政府的年收入一半都干了这个。
闲着没有事情就生孩子呗。
到了宣统时候,统计光北京城里就有八旗旗丁236771人,占了全城人口的3分之1。
没有工作的全靠当特权阶级吃丰厚的劳保过日子。
其实到了乾隆48年北京满清宗亲的男丁就已经有8000多人了,数量远远超过了被大家所诟病的明朝宗室。
从太平天国起义,到8国联军。
满清政府财政困难,又要镇压起义,又要赔款给外国。
把八旗旗丁的俸禄减到原来的70%,米减到原来的20%,加上物价上涨。
八旗旗丁的生活开始困难了,他们开始借债过日子,卖郊区的土地、典当房子。
有个顺口溜说:今晚的月儿怎么这么高?骑白马,挎腰刀,腰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皮袄,皮袄厚,剁羊肉,羊肉肥,剁蟊贼。
光着脚丫上八旗,没马褂干着急,当了裤子买炕席,豆汁饭就萝卜皮,看你着急不着急?这个就是清朝的皇家卫队,健锐营的八旗旗丁。
至于现在很多人自以为是满族,实际上就是包衣阿哈而已。
内务府3旗,王府佐领5旗。
包衣就是满语的奴才,奴隶的意思,而且还是世袭的,比如曹雪芹就是正白旗包衣。
他们可以当官但是不能免去奴才的身份,有可能当了部长,可是如果主人需要,还要回到主人家里做工,当吹鼓手。
实际上就是奴隶制度或者氏族社会的残余。
大多数包衣是抢来做奴隶的的汉族人。
包衣在数量上是远远超过八旗旗丁的。
真正的满族八旗没有多少人。
当年康熙时每年不堪忍受的包衣自杀上报的就有2000多人,还有殉葬的,可是现在很多人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键入文字]八旗军衰落的原因八旗制度清代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军走向衰落俄罗斯佐领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 年),对俄雅克萨之战胜利,沙俄侵略军中有101 被押至北京。
康熙年间,八旗满洲佐领的标准丁额为100 人。
在北京的俄罗斯人达到百人,正好符合编设一个佐领的条件。
公元1685 年,清政府发布了命令,这些阿尔巴津人被编在了负责保卫京畿的八旗兵的镶黄旗中,为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东直门外的胡家园胡同。
不仅如此,清政府对俘虏中的军官分别赐予了四品至七品的官衔,同时像对其他满人一样,赐予了他们房屋、土地,并隔一定时间给予津贴补助,并且将步军统领衙门里的女犯赐予他们为妻。
高丽佐领明末清初部分朝鲜人通过强行迁入和自行迁入两种方式迁入到中国东北境内,强行迁入的主要是战争中被俘虏的朝鲜兵。
迁入中国的朝鲜人,有一部分被编入了八旗,其中43 姓被载入在满洲民族认同上具有法律效用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被编入满洲八旗的朝鲜43 姓,在旗籍上,主要分布在除了镶黄旗和镶白旗的满洲各旗中。
初归满洲的朝鲜人的首领头目一般授予通事官,随着朝鲜姓氏逐渐融入满洲,清王朝从中央到地方机构,从部院衙署到军旅,从文职到武职,都有朝鲜人任职掌权。
在八旗佐领编制上,纳入满洲的朝鲜43 姓分别被编入八旗满洲旗分佐领和包衣佐领内,或专置朝鲜佐领、高丽佐领,或散编其它佐领内,多数人被编在包衣佐领内。
专置的朝1。
清代八旗军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清代八旗军早期战斗力甚强。
从统一女真各部并征服蒙古、朝鲜,到推翻明王朝政权的历次战争中,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然而入关后不久,八旗军便开始出现战斗力衰退的迹象。
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日趋巩固,战事日渐稀少,这支军队也逐渐蜕变衰败,及至晚清亟需用兵之际,它已完全变成一支不堪任战的糜烂之师。
本文将着重从军事领域的各个不同侧面,揭示其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
一、八旗军由盛转衰的历史概况八旗军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军事组织。
他起兵后不久,便对女真族氏族社会时期就存在的兼具生产和军事职能的社会组织──牛录进行改造,先后建立了黄、白、红、蓝、镶黄、镶蓝、镶白、镶红8旗。
皇太极时,又按民族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军八旗。
各旗设立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职,逐级统辖。
从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到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这一阶段,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兵丁平时狩猎务农,战时自备武器粮秣,随军作战,“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堪称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劲旅,作战时军纪颇严,有进无退,甚至在死伤惨重、尸相枕籍的情况下仍很少有人退缩逃阵。
它曾以精兵6万,采取集中兵力、连续作战、逐路击破的战法,击败明朝10余万大军,取得了萨尔浒大捷;用两年的时间攻克明军防守关外的宁锦防线,歼灭明军5.4万人;后来又在山海关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击败李自成大顺军,逐一消灭各地的反清力量,在建立清王朝、统一全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军入关并建立全国政权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度,将整个八旗组织原封不动地移入新的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完全由国家供养的职业军队和职业预备役军人集团。
八旗官兵携家带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军营之中,驻于京畿地区的部队称“京营八旗”,驻于全国各战略要冲之地的部队称“驻防八旗”。
军营内生活设施齐备,旗兵及家属不得私自外出。
官兵严格从旗人内部选拔,“生则入档,壮则当兵”。
都统、参领、佐领等各级军事长官同时又是行政长官,平时督促士兵从事生产、养活家口、操练武艺,战时率部出征。
八旗制度作为清朝立国之本,为何最后会衰落?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吴三桂得知崇祯上吊后投降满清,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使得清朝入主中原。
从众多清宫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清朝皇室汉化程度很高,除了服饰和发饰与明朝不同外,其余的制度基本上都是借鉴明朝,并无大的不同。
但是清朝有一制度是之前没有的,那就是八旗制度,客观的说也是因为八旗制度满清才能以少量的满族人口统治数以亿计的汉人近三百年。
八旗制度是女真首创,而满族也自称是女真的后人,也沿用了这一制度来打天下。
八旗军起初战斗力十分强大,努尔哈赤也是依靠八旗军队建立后金扩大势力,后来皇太极上位改国号为清,到顺治年间清军入关称为中原王朝,不过短短的二十八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一个地方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可见八旗军的威力。
因此清朝一直以八旗制度为立国之本,一直维护到清朝灭亡。
那么起初如此强大的八旗制度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八旗军起初即使士兵也是农民,要自己准备武器和干粮,以此来减轻满族的负担。
皇太极上位后对八旗制度进行了改革,编成了满族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这对于还未夺取全国政权的后金来说可以有效的缓解国家内的民族矛盾,也使得八旗实力上升,能更快的入主中原。
起初的八旗子弟人数不多,只要是旗人就能当兵,但随着清朝战事渐平,国家安定,生活安稳,旗人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无法让每个八旗子弟当兵了,到后来清朝军队中汉人最多,倍数于满人和蒙古人军队,八旗的人也就越来越无所事事。
由于清朝是满族统治,所以对同时满族的八旗兵很是照顾,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闲时赋农,一切开销由国家出,这些旗人也就越来越懒。
加上满族人从心里认为自己比汉人高一等,所以这些旗人仗着自己满族的身份不把都是汉人组成的绿营兵放在眼里,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流逝,这些八旗兵自然战斗力下降,不复开国时的风采。
最后八旗兵安生日子过惯了,到了清末清朝又战事纷起的时候,就败多胜少了。
八旗子弟为何三百年来一步步走向堕落八旗子弟为何三百年来一步步走向堕落历史是时间的蝉蜕,满清八旗贵族的历史,就是一堆往事的遗骸。
从山海关的铁骑纵横,扬州城的血火淋漓,再到京师贵族的大宅门生活,再到三百年后不堪回首的境遇——当一切都已关灯打烊,当歌声已远,回忆最终变成了遗忘,只留下北京城仍在不断地迁徙、变易。
满清本就是一个骁勇粗犷的民族,在入关之前,就制服了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入关后,他们那雄浑不羁的精力与豪情,犹自方兴未艾。
接下来,他们逐步征服了全中国,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凭借的正是金戈铁马的纵横驰骋,以及八旗子弟的骁勇善战。
说到八旗制度,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即已形成,它是努尔哈赤在战争中所创立的,原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是当时后金政权兵民合一的组织形式。
八旗子弟自幼苦练射骑,勇猛善战,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为兵,在入关前后,确实很有战斗力,一度是大清帝国国家安全的保证。
八旗军以满族后裔子弟为主,其官兵为了满族统治的利益而世袭从军。
很多八旗子弟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享受一份军饷,即使是最下层的满族子弟的一份军饷,也相当于一个清王朝七品官的薪水,足可以养活一家老小。
清朝取代明朝,清军以征服者的姿态入主中原,他们的后裔驻扎在全国各省,成为帝国政权的象征。
入关以后,世居京师,他们离东北白山黑水的“发祥地”已越来越远,记忆早就变得模糊,北京早已被他们认成自己的家乡,一百多年下来,他们已然成了北京城里地道的“土著”居民。
在最初的阶段,八旗官兵还保持着当年骁勇善战的作风,按时操练兵马,坚持不怠。
在他们文化心理的底部,还沉淀着质朴、强悍、具有尚武精神的满族原初乡野文化。
但是到了清雍正时期,随着和平时期越来越长久,八旗军练兵的次数逐渐减少。
那些上层官员“出行则皆乘舆,以骑马为耻,武艺日益荒疏”,即使进行军事训练,也无非是“以图塞责,不过闲谈饮茶而散”。
到了乾隆年间,八旗军的腐化堕落已日见明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八旗兵的悲剧从骁勇善战到不会用枪
导语:自从晚清招降以来,八旗兵的无用似乎已成为了典故,流传了很长时间。
八旗兵中的任何一群人,无论他们当初如何生猛,将他们放在那里,管吃管
自从晚清招降以来,八旗兵的无用似乎已成为了典故,流传了很长时间。
八旗兵中的任何一群人,无论他们当初如何生猛,将他们放在那里,管吃管喝管住,什么都不让做,结果会怎样?导致晚清时期连洋枪都不会用…
早年学近代史的时候,我觉得洋枪队是个坏东西,因为它是打太平军的。
不过,如果客观地说,洋枪队其实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起点。
当年的洋枪队是归李鸿章节制的,经常混在淮军里一起行动。
洋枪队在美国牛仔华尔手里,没有成什么大气候,拥有洋枪队的淮军,跟对头李秀成打仗,占不到多少便宜,可是,到了英国军官戈登执掌洋枪队的时候,局面变了,洋枪队不仅装备更好,人数更多,而且训练更加有素,开花炮的使用,更加有效,洋枪队会用仪器瞄准了,射击技术更精良。
这样一来,即使人手一杆洋枪的太平军李秀成部队,也有点顶不住了。
战争末期,虽然由于杀降问题,戈登跟李鸿章闹翻了,后来洋枪队也解散了,但聪明的李鸿章,把洋枪队的装备和大部分洋人官佐都留在了淮军里,官佐专做教练,训练士兵。
从此以后,淮军不仅变成一色洋枪的装备,而且与时俱进,时时更新,并最早实行了洋操,士兵列队,立正稍息,向前看齐,齐步走,统统跟洋兵一样,口令都是英语,跟现在的香港警察一样,齐步走都得喊:left,right,left……
只是,没了戈登的洋人官佐们,水平实在有限,虽然教会了中国士兵行列式,也教会了中国士兵使用洋枪洋炮,但基本的战术却是不教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呢本文导读:明朝末年,起源于现在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在一个英明领导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努尔哈赤创立的制度就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在狩猎制度的基础上改制而来,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战时经济制度,它把所有的壮丁全部编入队伍,没有战事时就自己在家经营。
一旦有了战事,自己携带兵甲加入部队,很快就能集合一支大军出战。
这样的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女真族整个少数民族的能量,为清军入关甚至打下全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清军入关时自己统计的数据,兵马共计18万,再加上家属和奴仆,整个满族(女真)不会超过一百万人,这样的人口和军力统一中国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明朝政权太过腐朽,崇祯皇帝死亡后,很大一部分的汉人军队投降了清朝成为了清廷的绿营兵,真正一统天下的主力部队其实就是这支以汉人为主的部队。
而满族的八旗主力在做什么呢?攻占北京后,八旗部队作为最值得信任部队在被安排在北京周边,用来拱卫北京城。
为了奖励他们清廷颁布了圈地令,八旗权贵们跑马圈地,将北京周边的富饶土地全部圈占,而且还将明皇室的皇庄田地也分配给了八旗部队。
不但如此清廷还延续关外的八旗制度对满人实行,出生就发养老金的福利政府政策,也就是说只要是在编的满族人,朝廷每月会按照编制发放工资,而满八旗不需要工作就可以去领取,再加上入住北京时圈占的土地。
满八旗的日子过得是相当舒适的。
现在研究表明,越是福利制度好的政府,人民往往越懒,比如欧盟的希腊,政府债台高筑民众们上午游行要求增加福利,下午就都去海边做日光浴了,很少有人在辛勤工作。
政府通过高福利将民众培养成了猪。
八旗制度同样也是如此,满族子弟在终日游手好闲中,学会了吃、喝、膘、赌、斗蛐蛐、玩核桃。
百年时间就把原本一个马背上的勇武民族,生生给培养成了只会吃喝玩乐,寄生在清王朝身上的蛆虫。
而满族官员也多是从八旗军人子弟中提拔,旗人子弟这样的素质往往为官无能,只会上下其手贪污枉法。
嘉庆整顿⼋旗⼦弟后来为什么放弃了原因在于这个⽅⾯上趣历史杂谈2019-09-29 15:32⼤图模式为了惩治腐败,嘉庆上任不久,就将著名的贪官和珅拿下。
为了扭转整个社会奢靡腐朽的风⽓,他率先拿⼋旗⼦弟开⼑,妄图凭⼀⼰之⼒恢复⼤清国的运势。
然⽽雄⼼勃勃的嘉庆却在这场针对⼤清贵族的整风运动中败下阵来,整顿⼋旗⼦弟的运动没过多久便偃旗息⿎了。
⼤图模式清兵⼊关后,特别是⼊主中原之后,将旗⼈尊为⾼于汉⼈的群体,皇帝也给予旗⼈诸多法定特权。
他们不但不⽤服徭役,不⽤纳钱粮,⽽且享有诸多经济特权。
历经⼏代皇帝的统治,⼋旗⼦弟的衰败之象愈加明显。
尤其是在康熙帝后,整个清朝的对外战争数量急剧下降,原来⽣活在马背上的那些能征惯战的⼋旗兵由于长期脱离⽣产和作战实践,曾经纯朴的尚武风⽓开始慢慢退化,⽣活上也越来越追求奢华。
不少旗⼈⼦弟游⼿好闲,到处惹是⽣⾮,甚⾄打架⽃殴,整个社会风⽓都被他们带坏了。
京城旗⼈聚赌⾃康熙朝以来就屡禁不⽌,但当时内城还算清净,尤其是在旗⼈⼦弟中还没那么普遍。
但到了乾隆后期和嘉庆时期,旗⼈聚赌风⽓愈演愈烈,内城也未能幸免。
更糟糕的是,旗⼈聚赌的背后还有诸多王公⼤⾂的庇护。
⼤图模式嘉庆七年正⽉,出现“袁锡聚赌案”。
嘉庆命军机⼤⾂联合刑部⼀起审理此案,并对涉案⼈员严惩。
令嘉庆⽓愤的是,负责京城治安的步军统领明安对此事竟然⼀⽆所知,事后⼜经鄂罗锡叶勒图说情,通过家⼈出⾯,接受袁锡贿送的500两⽩银。
后来听说风声很紧,才将受贿的⽩银吐出。
结果鄂罗锡叶勒图、明安和袁锡等⼈都被⾰职拿问。
此后的数次查赌之风中,嘉庆⼜把相关官员全部处罚。
朝廷整治旗⼈习俗的另⼀个重要⽅⾯,是严禁旗⼈官员看戏。
⾃清初以来,内城就禁⽌开办茶园、酒楼、戏馆等,但后来禁令难以执⾏,内城也有不少地⽅办起了戏园。
就在亲政当年的四⽉,嘉庆发现城内戏馆越来越多,⼋旗⼦弟逐于戏场,沉迷其中,消耗靡费,不仅习俗⽇渐浮荡,⽽且⽣计⽇见拮据,于是下令将城内戏园全部关闭。
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是如何废掉的?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几个八旗军官的孩子在“拼爹”。
一个孩子说:“我爸有只白雀,叫得可响、可脆了!”一个孩子说:“我爸会唱戏,他登台唱戏,下面叫的彩排山倒海!”第三个孩子对第一个孩子说:“你家养白雀的鸟笼子,是我爸扎的。
”又对第二个孩子说:“你爸登台那回,是我爸带人去捧的场儿。
”三个孩子问第四个孩子:“你爸会干嘛?”第四个孩子高声说:“我爸会骑马!”前三个孩子一齐竖起大拇指说:“你爸最牛!”请注意,这四个孩子的父亲,都是军官。
不管这四个爹哪个最厉害,都是莫大的讽刺,对大清王朝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这笑话说的是晚清的事儿,反映了八旗武装腐朽没落的事实--当时杭州上万八旗子弟,还真只有一个人会骑马。
1911年,革命青年温生才单枪匹马刺杀广州将军孚琦,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笑话”。
光天化日之下的广州街头,温生才手持枪械,冲到重重护卫的孚琦的轿子前,开了第一枪。
孚琦并没有被射中要害,大喊救命。
周围的八旗亲兵、护卫竟然“相顾错愕”,茫然不知所措。
温生才对准孚琦头部,开了第二枪,孚琦这才毙命。
温生才不放心,又补了两枪。
等他确认孚琦已死再环顾左右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数十名亲兵、护卫早已经逃散一空了!最后,温生才从容地走过大街小巷,逃出城去。
事后,孚琦的夫人要追究卫队官兵的责任。
他们护卫将军有责,竟然听任刺客连开四枪,又逃散一空,不算临阵脱逃,也算是失职吧?负责的一名标统(相当于团长),也是八旗子弟,为此忧虑得昏厥倒地,家人好不容易才把他灌救过来,闹出了第二个笑话。
孚琦夫人见此,不得不大事化小,不再追究。
孚琦遇刺后,满族官吏闭门谢客,轻易不上街,偶尔上街也加强戒备,携带重兵护卫。
那些当兵的旗人,很不愿意护卫长官出巡,担心连累自己死于革命党人枪下。
一次,福州将军朴寿外出,那场面搞得像军事演习一样。
一大群荷枪实弹的八旗官兵,团团围住朴寿的轿子,在福州街头搜索前进。
突然,一声枪响!朴寿吓得七魂出窍,摸摸身上没事后大喊“救命”;护卫旗兵不是卧倒在地,就是跑到街边躲避。
[键入文字]
八旗子弟为什么会衰落得这么快?
1644 年清朝入关的时候是靠着英勇善战的八旗军一路打到了北京,推翻了明朝建立清朝,可以说八旗军是清朝的奠基石。
然而在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枯拉朽般推翻了满清的统治。
在清朝灭亡之前八旗子弟每月有俸禄,标标准准的铁饭碗,然而随着清朝的倒台,那些曾经荣耀一时的满族贵族八旗子弟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在清政府刚刚被推翻之时,清朝的一些贵族、八旗子弟还是过着不错的生活,因为宣统皇帝一宣布退位,相当于八旗子弟也是中国的公民,在这个国家享有平等的地位,而事实也是这个样子。
况且他们经过多代的积累,占有着当时社会最高层的资源,更容易以钱生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糟了,到最后不得不沦落街头,有的甚至饿死冻死或者锒铛入狱。
这都是为什么呢?
原因要从清朝对八旗子弟特殊的优待算起。
八旗子弟,是清朝最强的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就是他们靠马弓刀箭打下来大清江山。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清朝的统治阶级意识到必须要笼络住这一部分能征善战的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必要时能帮清朝力挽狂澜。
所以在清朝统治时期八旗子弟月月领着清政府发的月钱。
但是随着全国歌舞升平,无仗可打,这些人就变得好逸恶劳起来。
特别是经过二百余年的繁殖后代,此时的八旗子弟大部分腐化沉沦、根本拿不起弓箭。
相反,这些八旗子弟都非常会享乐,像赌博、抽大烟、斗鸡、斗蛐蛐,那绝对是司空见惯,至于灯红酒绿那更是不在话下。
不懂理财、坐吃山空
但是随着清朝的倒台,这部分的月钱没有了!但是八旗子弟养的那些坏毛病并没有改!他们依旧生活奢侈,不会理财,更不会想着以后怎么办,只会坐吃山空!对,只
1。
清代八旗衰落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清军入关之前,满洲八旗剽悍勇猛,能征善战,但随着清军入关之后,迨承平日久,享有特权的八旗子弟,终日养尊处优,游手好闲,提笼架鸟,惟知鲜衣美食,荡费赀财,无所事事,武艺逐渐荒废,后来“八旗子弟”遂成为承受祖荫、百无一能的纨绔子弟的代称。
事实上,清代八旗军队走向衰落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产物,任何历史单因归论当就不免有失片面,而且可能将一些不甚重要的因素放大而视之为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就八旗衰落的原因略陈管见,就正于方家。
八旗的兵役制度八旗兵制是满族特有的传统制度。
最初,满族八旗是在本民族内部实行的族兵制。
旗为部族的区分,亦为军事单位。
以族统人,即以族统兵,凡族人男丁“人尽为兵,不啻举国皆兵焉”,以军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为其特点。
八旗的起源是“牛录”。
牛录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射野兽用的大披箭。
当时,女真人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结队而行,十人中立一总领,称为牛录厄真。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把牛录加以改造、充实、强化,使牛录成为固定的战斗组织。
1615年,努尔哈赤规定,五牛录编为一甲喇,五甲喇编为一固山,共设八固山,每固山为一旗,这样便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皇太极即位后,在保持八旗组织完整性与严密性的基础上,实行“三丁抽一”,使八旗社会的兵役与战争稳定地结合起来。
皇太极把后金的兵役制度与明朝相比较后指出:“南朝(指明朝。
——引者注)规矩,兵民为二,民有常业,兵有常粮;我国兵民为一,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兼以收拾兵器。
”这种族兵制把经常性的生产、狩猎、训练结合在一起,与当时满族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
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的军事职能加强,旗人但砺刀剑,无事于农亩,族兵制逐渐演变成为封建社会的世兵制。
据我国学术界一些学者研究,族兵制基本上属于奴隶制社会的兵役制度,世兵制即军户制,在我国古代几起几落,反复出现,其实行的情况之一就是由族兵制过渡而来,“如北魏的鲜卑中军、镇戍兵,东魏、北齐的中外军,西魏、北周的府兵,元、清统一全国后的蒙古军、探马赤军、八旗兵,大体属于这种情况。
CULTURAL GEOGRAPHY48在各种关于清代的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八旗子弟”是出场最频繁的形象之一,他们或身披各色铠甲,在战场上纵马驰骋,是威猛的军官将领;或出入高官府邸,每天锦衣玉食,专精于钱权勾结;又或家道中落,却始终荒淫懒惰,成为无所事事的街头混痞……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体制,使得“八旗子弟”的生活状况如此迥然不同?对清廷而言,八旗制度到底是好是坏?从“牛录”到“固山”八旗制度终臻完善八旗制度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紫禁城往事八旗制度,是清代一种特殊的社会、军事、生活组织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根本制度。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相终,见证了清王朝的初生、鼎盛与辉煌,也与其一起走向了衰败和没落。
八旗制度盛衰史文 水星 图 专属黑红白——QD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oyal System八旗子弟怎样走向中落和懒惰Eight Banners努尔哈赤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起后金政权之前。
当时,女真部落还在实行传统的“牛录”制度,即一定人数组成的集体为一个“牛录”。
而在大规模的战争或者围猎时,为了便于指挥,若干个“牛录”会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并立旗帜为标志,以免错乱。
最初,努尔哈赤统治的部落便是以黑旗为帜,后来部落人丁渐多,便再建一支红旗亲军,黑旗军交由自己的胞弟指挥。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刚结束的几场女真部落大战中取得重要胜利,眼看部落越发强盛,便开始整顿编制。
新的编制规定,部落中凡300人组成1个“牛录”,5个牛录组成1个“甲喇”,5个甲喇组成1个“固山”。
其中,“固山”显然是最大的单位,而在汉语中,“固49山”正是“旗”的意思。
经过初步改制,除了原有的黑、红二旗外,又多出了黄、白、蓝三旗,但这时还不能称之为“八旗制度”。
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时,努尔哈赤麾下已是兵强马壮,我国东北地区的新兴政权、大清帝国的前身——后金也建立在即。
八旗子弟是怎么没落的变成游手好闲的纨绔形象提起八旗子弟,在今人的眼中,往往是一种游手好闲的纨绔形象,却很少有人知道或夸赞他们曾经骁勇善战,助努尔哈赤建立王朝,开疆扩土。
为何八旗子弟成了后来如此不堪的样子?曾经的勇士去了哪里?国家养一个八旗子弟需要多少钱?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征战四方。
后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待至皇太极时八旗制度趋于完善。
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八旗军人数最多时达到27万人。
八旗子弟曾经作为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在清朝初期及中叶,为发展和巩固国家多民族统一、保卫边疆防止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疆域几乎继承了明朝鼎盛时期的领土,东自台湾及所属的钓鱼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海诸岛,北抵恰克图,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清朝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
八旗兵以满洲八旗为基干,采取世袭兵制,在年满16岁的八旗子弟中挑补旗兵,旗人无需经营即可坐领清廷饷银米粮。
八旗官兵的后代生下来就享有一份口粮,过着「月赐钱粮,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
而这些粮饷全都是用老百姓的赋税来保障的。
一个标准士兵每月可以领到1.5两银子,出兵打仗或驻防期间要另给每月银6两,每日米8.3合,马草2束,料5升。
按某些学者的考证,清朝时期一两白银大概等于现在的750元。
如此算来,一个低级士兵每月能挣5625元。
而家属还可以靠着老祖宗跑马圈地的成果,在家里坐收田租。
政府对旗人的优惠政策造成了他们的颓废和寄生性,后代甚至出现了生计问题,战斗力更无从谈起。
当外国侵略者挑起鸦片战争,虽然八旗士兵英勇抗敌,但终因战法、装备严重落后而惨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役,八旗士兵和百姓一起宁死不退,全体就地阵亡,使八旗战力再次大损,连海陆国防都不得已假手汉军。
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倒是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以德日两国陆军为蓝本,筹建了一支新式陆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骁勇善战出名清朝灭亡后八旗将士都去哪了?
导语:清朝的早期八旗子弟兵,是以骁勇善战出名的。
这是他们的这份骁勇,满族人才能有机会统治中国百年。
但入关的百年后,八旗子弟兵越发颓废,到
清朝的早期八旗子弟兵,是以骁勇善战出名的。
这是他们的这份骁勇,满族人才能有机会统治中国百年。
但入关的百年后,八旗子弟兵越发颓废,到最后朝廷仅对他们不敢委以重任。
清朝灭亡前夕,清军的总兵力差不多100万左右,清朝灭亡后,部分军队为爱国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全军覆没,部分军队成为北洋军阀和湘西土匪。
1.清军子弟兵,八旗将士
清军最开始是指八旗兵,自从清朝统一天下之后,八旗兵基本不打仗,日渐衰落,在清朝灭亡前,已经找不出具有战斗力的清军了,到有几只汉人组建的湘军,淮军,北洋海,北洋新军,我们说的清军也主要指这些军队。
2.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是在淮军基础上,组建的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又称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综合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3.北洋军阀和湘西土匪
湘军和淮军,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起家,分别由曾国藩和李鸿章组建。
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湘军和淮军,大部被后来北洋新军的统领袁世凯兼并,清朝灭亡后,北洋新军成了北洋军阀。
一部分散落地方,成为接近土匪的地方军,后来被蒋介石收编,内战结束后,湘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如何从兴起走向衰弱的?导语:禁卫军制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
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禁卫军制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
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
驻京八旗负责皇宫和京师的安全,实即禁军。
清禁卫军制大类有二,即郎卫和兵卫。
郎卫即指御前近卫,专门负责皇帝及后妃等的警卫与服务,其内部又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设置侍卫处、銮仪卫、善扑营等不同的机构。
侍卫处初选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分班入值,掌上三旗侍卫亲军之政令,供宿卫扈从之需。
銮仪卫亦系侍从武职,掌管帝、后车驾仪仗等机构。
宣统元年(1909)避溥仪名讳,改为銮舆卫。
善扑营,顺治初年曾设善射鹄、善强弓、善扑等侍卫,各有专管,统在三旗额内。
康熙八年为惩治鳌拜专横乱政,选侍卫中一部分年少有力者练习扑击之戏,鳌拜入见时,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设。
该营专习掼交、射箭、赛马等技艺,供皇帝游玩宴乐时表演。
兵卫即指京师及宫禁的警卫,也根据不同的任务及防卫的需要,分设前锋、护军、步兵等不同的营制。
八旗的驻防入关以前,已有八旗驻防之设。
清统治全国以后,分为畿辅驻防、满洲驻防和各直省驻防。
畿辅驻防为守卫京师附近地区,包括保定、张家口、热河、察哈尔及木兰围场等地。
各省驻防多为省会或重镇。
八旗驻地及兵额,视各代而有增损、裁并,但变化不是太大。
清末全国驻防共有817个佐领。
八旗在全国各地驻防,一般不设都统。
在重要地区如盛京、吉林、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是如何废掉的?
导语:八旗子弟崛起于白山黑水,由弱变强,以几万之众,最后蛇吞象一般占领了大江南北,建立了大清王朝。
时人夸耀说,“满洲兵至万,横行天下无可
八旗子弟崛起于白山黑水,由弱变强,以几万之众,最后蛇吞象一般占领了大江南北,建立了大清王朝。
时人夸耀说,“满洲兵至万,横行天下无可敌”。
怎么才过了两百多年,当年的铁骑就变成草包了呢?这都是旗人咎由自取。
当年,清朝全靠八旗铁骑南征北战,才夺的江山,王朝建立后还得依靠八旗军队控制天下。
入关后,清朝规定八旗子弟专事武装,不得从事其他行业。
八旗武装除了守卫北京城(京师八旗)外,扼守天下重镇、要害,称驻防八旗。
驻防八旗的“户口”、“编制”都在北京,本质上算是中央外派地方工作人员,还会调回北京或者调防他处。
这套驻防制度的本意,是保持八旗子弟的武力,依赖精干的八旗武装巩固统治。
为此,清朝给予八旗官兵稳定、丰厚的待遇,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专心当兵。
一个有编制的八旗士兵,一个月能拿到三四两银子的俸禄,和县官是同一水平。
此外他们还有很好的福利,比如广州驻防八旗兵还有红白事赏银、蔬菜、劈材、食盐等等。
这些待遇是终身的,只要当过兵一生都能领取钱粮。
八旗兵死后,妻子幼儿的生活也由部队负责。
只要有一人当兵,就可以保证一家人生活无忧。
此外,八旗子弟还有大量“当差”的机会,比如押送、工程、庆典等等,除了能拿补贴,还有不菲的“灰色收入”。
海关的关丁、漕运的漕丁和盐运的盐丁等差使,规定只能由八旗子弟担任。
这些可都是肥得流油的好差使。
可以说,八旗子弟在理论上根本不用愁生计。
每个旗人家庭都能从体制中获得一份稳定、丰厚的收入。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