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近代史的看法

  • 格式:wps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通过小学和初高中对历史的学习与认知,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斗争的历史。是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转变为一个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这部历史是屈辱与光荣并存的历史;这部历史是挫折和成功并举的历史;同时,这部历史又是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都在讲,都在思考的一部历史。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还学真门课有什么必要又有什么意义呢?从我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读史使人明智。”英国思想家培根就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无独有偶,我国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说“以史为鉴,可以名得失。”是的,无论是西方史、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无一不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教训的反思,对于一个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

深刻思考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为人、处事有个更加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古代皇帝教育子女比备的一本书就是《资治通鉴》,这当然是学史使人明智的最好例证。我们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和分析,可以了解到近现代中国的落后的真实情况和具体原因,从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例如,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那就要奋发图强,就不能闭关自守。二、增强理论分析能力。记得第一节上课的时候,您就跟我们说过:“这一门课,绝不是像历史系或者你们高中初中那样,识记史实的一门课。这是侧重于理论分析的一门课,是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去看待,去思考,去学习,去分析,去理解的一门课。”事实上,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的历史已经完全能够把这一段历史的一些史实侃侃而谈,现在再让我们去记忆,意义当然不大。就像您上课常讲的那样:新时代的大学生当然不能死记硬背,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我们学的,知道的用起来!通过每个星期天宝贵的三个课时的课堂学习上,在您的讲解、引导和鼓励下,我们已经能够初步的把学习过的马克思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学习和分析当中。例如,对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人说这是合理的政策,因为内部团结才能一致对外。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就不难发现政策的荒谬性和理由的错误性。我们知道,在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已然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真是愚蠢之极!这不能不说是我自己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大收获!像这样的学习收获真是不胜枚举。三、对于自己专业学习的帮助。1、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以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我们难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胆怯、害羞是不行的。在课堂上,您经常鼓励我们敢说、多说、会说。这对于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锻炼。2、理论分析能力的提升对于我们本专业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对于一些法律问题,法律现象我们无一例外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思考。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自然也是能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获得。最后,像拿学分、综合测评成绩等等方面的获得不值一提,如果一个人因为这些东西而去学习,岂不可笑?以上几点,便是我个人认为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的意义。然而,可以预见,在整整一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我能获得的必将远远不止这些。

深坑——谈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历史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基于此,我们可以把历史比做是一条路、一条充满坎坷泥泞之路。从1840到1949,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阶段。这当然不可以用“拐点”来描述,而委实是一个“深坑”。对于这样一个“深坑”,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深坑”?国家(或中华民族)的车轮怎么偏偏掉进了“深坑”?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将之拉出?

(一)飞来"深坑"

我们走在乡间小路上,前面有一个坑。我们当然不会去想怎么这儿有一个坑,因为它是天然的。天然的东西,我们很少去研究它,而是漠不关心或者仅仅是带着观赏的心情。但倘若我们走在宽阔的马路上,前面有一个坑。可能我们就会想甚至出口大骂,哪个臭小子干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了,而且这两个坑对我们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我把中国近代史历程比作是一个“深坑”,那么它是属于哪一类的呢?

清王朝从前期到晚期的巨变,是许多人都想不明白的一个问题。乾隆与他父亲和祖父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清朝的衰落真的是乾隆拒绝通商所栽下的苦果吗?

清朝的衰落应该是自觉和不自觉相结合而导致的。中国近代史这个深坑正是伴随着清朝的式微而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故曰“飞来”耳。

清朝的衰落首先是自觉的。我们先要解释一下“自觉”的含义。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讲是遵循规律的意思。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封建社会是必然要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替代的,也就是说,清朝的式微以至最后的毁灭都是必然的,是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社会经历了那么漫长的封建岁月(或帝国岁月),支撑帝国的“四维”早已腐烂不堪。大厦将倾,如果还不及时替换,住在其下的人民就有亡国灭种的威胁。

清朝的衰落并非乾隆一人之罪过。他拒绝通商造成中国缺失与外界必要的联系不假,可是其后继者也并没有废除禁令,难道嘉庆、道光也要负上“无限连带责任”?道光年间,鸦片战争轰开中国国门,难道中国就此得救了么?恰好相反,中国还是一如既往、“奋不顾身”地扑向了历史的“深坑”。究其根本,这都不过是一些不自觉因素。而不自觉因素还有地理环境、国家的破坏分子(比如贪官)、民族的败类(比如汉奸)以及西方勇敢的航海领袖等等。

总之,中国近代史这个“深坑”形成的具体因素诸多,它既不算是天然的,也不算是人为的。它是先天然形成一个本来只需要车上的人下来填两把土就OK的坑,但车上的人下来之后非但不填坑反而挖坑,因此我们讲“清朝的掘墓人是自己”。大清朝不只自己掘墓,还找来外人一起帮忙掘,掘着掘着,一个深坑由此变成了一个深渊。

(二)“轮陷”之由

我们把近代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性质的界定源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判定。毛泽东当时的表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尽管这和今天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以上两种说法在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是找不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不归于马克思所划分的五种人类社会形态中任何一种。原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畸形的、不健康的社会,是一个原本不应该出现的社会。中国社会怎么就变得畸形了呢?中国怎么就一步一步沦落下去了呢?难道当时的领导人就没有试图挽救一下吗?

在中国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好领导人,因为大家习惯被领导,而领导人的行事风格又是实实在在的“无为”。“无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没有作为,咸丰、同治等都可以算作此类;另一种是胡作非为,比如慈禧、袁世凯之流。而那些真正能适可而为并尽力而为的人,像李鸿章、孙中山等只有被排挤和打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车轮会陷落在坑中了,因为驾驶员的技术不行。

那么车体为什么会“变形”呢?因为有资本—帝国主义的拖拽和敲打。“拖拽”就是强硬地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敲打”就是不择手段地向中国人民发动战争。虽然英方声明鸦片战争只是通商战争,但这分明是强词夺理。通商哪里是战争的理由?战争又哪里应该是通商的手段?倾销鸦片分明是为了毒害中国人的体魄;鸦片战争分明是妄图掠夺中国资源、灭亡中国!如果仅仅是为了通商,试问为什么要索取巨额赔款?为什么要割占香港长达99年之久仍不肯放手?通商?笑话!帝国主义伸出它那邪恶的手,利用鸦片和战争,就是为了把车上的人都摔死在坑里然后霸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