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_齐物论_思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2.13 KB
- 文档页数:4
摘要《庄子》内篇涵盖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部分,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在《庄子》中,“道”是最高的概念。
虽然《庄子》内篇对“道”的直接描述很少,但毫无疑问,庄子所有的论证和寓言都是依道而发,并最终回归于“道”。
这是《庄子》内篇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将这七篇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虽然这七篇并不是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吸收。
除了“道”,这一重要概念外,“逍遥”、“自然”、“安命”、“物化”等也是其中的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由“道”而来,是庄子为了更好地阐述“道”所使用,它们和“道”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构筑了庄子思想的来源,使庄子思想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气魄和潇洒飘逸的浪漫情怀。
逍遥游的直入云天之境大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物化论使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新的看法,不再一味地拘泥于封闭的过去,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本论文中,社会哲学和生命哲学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互相联系和贯通的。
社会哲学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为政治国两方面,对“安命”、“与君处”、“治政”等方面进行分析;生命哲学主要阐述庄子的生死观,由于庄子是依“道”而发,而“道”是任自然的,所以庄子的生死观也就是随顺自然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一个过程的两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生与死都是物化的结果,不必乐生悲死,生不足喜,死亦不足忧,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看待世间万物的生灭和流转。
庄子将肉身留在无奈、可悲的世间,精神却任逍遥在与造化者游的自由国度。
沉重的肉身无法飞翔,将庄子困在尘世;而飘逸的精神却让庄子悠闲自适得神游在“无何有之乡”,这是一种“撕裂”的人生,也是一种庄子式的升华人生!庄子的思想让人觉得庄子似乎是一个冷酷、孤傲的人。
但是透过庄子的这层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性情中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引言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以寓言故事和警句的形式表述了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其中,《庄子·齐物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庄子·齐物论》的主要观点。
一、道与物的关系1.1 齐物论的基本思想齐物论表明了庄子关于宇宙万物之间关系的观点。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万物的本源。
道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贯穿一切事物。
物即为天地间的万有,包括人、动物、植物、石头等所有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
庄子认为,道与物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基础。
1.2 道与天地的关系庄子在《齐物论》中着重强调了道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包含了一切万物。
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即道。
道是不可见、不可触及的,但却存在于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之中。
道是天地的本质,是宇宙的规律和秩序。
庄子认为,天地之间的存在是道的体现,道通过天地表现出来,而天地则是道的具体体验。
1.3 齐物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启示庄子的齐物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庄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庄子看来,人不应该以人为中心,而是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共生共存。
只有这样,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2.1 求道与放弃功利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道”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过于注重功利和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庄子提倡人们抛弃功利的心态,不要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宽广和深处的解脱。
只有在放弃功利的基础上,人才能够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
2.2 自由与无为庄子提出了自由与无为的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由,但自由并不是在追求外在的权力和地位上得来的,而是在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中获得的。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一、概述《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思想的文章。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万物齐一,无差别、无对立。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解析“齐物论”的内涵,分别是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思考,方法论层面的认识论探索,以及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
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及它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哲学本体论层面,“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源的统一性,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度洞察。
在方法论的认识论层面,“齐物论”提倡一种超越是非、对立的思维方式。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主观偏见和固有观念而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倡通过消除偏见和对立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上,“齐物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庄子认为,既然万物本质上都是齐一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道德伦理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通过对“齐物论”三层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其《齐物论》是其重要的代表著作。
《齐物论》是一篇哲学性质的文献,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之作,它的内容包括诸多思考人类存在与世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齐物论》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哲学素养。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无贵贱,自有取舍。
”庄子认为,物体并没有天生的贵贱之分,这种分类只是人类社会对物品下的标签。
就其本体而言,物品的价值并不是内在的、天然的,而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任何物质好处,从而避免对于物品的过分期望,也避免由于物品的失去而带来的悲痛,从而避免人与物之间的彼此限制。
庄子还认为,天地万物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谓“齐物”,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存在,每一件物品都同样重要且一视同仁。
因此,人们不应该去追寻某种物品的贵重地位,而应当理解一切事物的相同价值和重要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庄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不应该过分地介入自然,破坏自然界本来纯洁的生态环境。
此外,在庄子看来,人类的感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类可以通过感知,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庄子同时也指出感知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我们所感受到的全部当作事实,应当理性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世界。
最后,庄子还指出,要想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们应当以一种“不为所动”的状态去面对世界,即不要被外界事件所左右,并完全包容一切、接纳一切,这样才有可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被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左右,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齐物论》是一份思想深邃的哲学文献,其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齐物论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一切道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对于人(观察者和研究者)来说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
他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既然世间万物是齐一的,那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此即“齐论”。
庄子主张宽容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要求世人以宽广的胸襟看待人间的是是非非,以自然齐一的胸怀对待社会上的知识观念。
不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不是不承认物我之分别,而是不要刻意于物我之分别,应将物我混而为一。
庄子是主张齐生死的,追求的是精神的逍遥,不是追求形体成仙。
齐物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差别,而是在承认差别实存的前提下,在精神上不刻意于差别,于是不生是非、好恶之情。
若精神执着于是非、好恶,无疑是给自己戴上沉重的心理枷锁,人类将无法逍遥而游。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析《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性作品,以描写一些形形色色的事物,表明它们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它们都存在于同一个宇宙之中。
这篇文章为大家深度解析《庄子·齐物论》。
1. 全文概述《齐物论》为章太炎《庄子注》所说:“本篇唯一所倡导之主要思想,为形而上学的所有论点之总结。
”也就是说,《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整个篇章表达了一个“齐物”的理念,即宇宙万物都是平等而平庸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重点分析(1)“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通过这句话表明,天地与人并生,人和万物共通一气,有着奇妙的关联。
这种关联不是金刚钻到石头里,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贯通,构成了整个宇宙同体。
(2)“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认为,万物彼此没有区别,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所以,在庄子看来,一物即万物,万物即一物。
(3)“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
”在庄子看来,每个事物都是平等的,而且没有名利之分。
只有人为给它们贴上了高低贵贱之类的标签,才形成了区别。
而这种标签并非是它们本质所具备的,所以说,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唯恐滞于物而化为泥。
”庄子认为,天地之正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大道,人应该遵循这个大道,保持心灵的纯洁无染,不被物质所左右和消磨。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不是恃力凭勇,寄希望于物质的积累。
(5)“物无非心,心无非物。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心灵创造的。
因此,物无非心,心无非物。
人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相信万物的表象。
3. 意义与价值《齐物论》的思想在当代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倡导的“齐物”理念,提出了人和万物都是同一时空的体系,人需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事物,包容万物,学会与它们和谐相处。
其次,庄子提到了“指物而不论其用,则物皆平等”,这种“平等观”不仅适用于物质世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
庄子·齐物论译文摘要:1.庄子·齐物论概述2.庄子的哲学思想3.齐物论的主要内容4.齐物论的现代意义正文:【庄子·齐物论概述】《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寓言、讽喻等手法,表达了他对世界、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文章以“齐物”为题,意在探讨世间万物的平等性,以及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应有的态度。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家为主,兼具儒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思想。
他主张道教的“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顺应道,从个人的修养到家国的治理,都应以自然为本。
此外,庄子还提倡相对主义,主张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认为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对错、美丑、善恶等,这种观点在《庄子·齐物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齐物论的主要内容】《庄子·齐物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齐物:文章开篇就提出了“齐物”的观念,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秋毫之末,说明世间万物皆为秋毫之末,彼此之间并无大小之分。
庄子以此来说明万物的平等性,进而推导出人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应有的态度。
2.逍遥游:庄子通过讲述大鹏和小鸟的故事,表达了“逍遥游”的观念,即人应顺应自然、无拘无束地生活。
同时,这个故事也暗示着,人们应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3.知鱼之乐:庄子通过讲述自己与惠子的对话,表达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无法真正理解鱼的快乐,因为人和鱼的生活环境、感知方式不同。
同样,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受限于自己的立场、观念等,因此,在认识事物时应有多元、包容的心态。
【齐物论的现代意义】《庄子·齐物论》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仍具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等现实问题,我们应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求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讨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庄子齐物论的主要观点。
一、“物我两忘”观点“物我两忘”是庄子齐物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指的是在人和自然界之间消除了对立和分别,达到了完全的融合。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其性,而这种性是不可改变的。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来生活,并且将自己看作是大自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二、“大同世界”观点在庄子看来,“大同世界”指的是一个没有矛盾和分别的世界。
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里,万物都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因此,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任何事情是优秀或者劣质的,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和价值。
三、“无为而治”观点“无为而治”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庄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放弃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过度干预,顺应自然规律,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因此,他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情自然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四、“鱼游于大水之中”观点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比喻:“鱼游于大水之中”。
他认为,人应该像鱼一样游动在大自然之中,不断地适应和改变。
这种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适应了自然界的规律,才能生存下去。
五、“道”的观念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它支配着整个宇宙。
人们只有通过修炼和领悟“道”,才能达到与自然界完美融合的境界。
六、“形而上”的思想在庄子看来,“形而上”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形”是有限、局限、具体的东西;而“上”则是无限、超越、抽象的东西。
因此,只有通过“形而上”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
七、“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齐物论中还提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境界需要通过修炼和领悟“道”来达到。
总结:庄子齐物论主要讨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
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齐物”与“齐论”,即万事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的是非与不同。
从《齐物论》看《庄子》庄子与《齐物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老子、孔子一起,被誉为“先秦三大家”。
最著名的著作是《庄子》,共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齐物论》是外篇中的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齐物论》是庄子对物与道的关系的论述,它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许多人看来,《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齐物论》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核心,理解庄子深奥的哲学观点。
齐物论的主要观点在<>中,庄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大道无形。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形式和内容。
它处于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
但同时,大道是所有东西的根本,没有大道,就没有一切存在。
•物类相从。
庄子认为,万物都相互关联、依赖。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之间生长、渗透、转化的。
有机物与无机物,动物与植物,都是形成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物类相从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自由平等。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和平等是应该被尊重和保障的,不论思想、身份、人类、动物等都应该平等。
并且,这种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应该得到应用,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和个人生活等所有方面去实现。
•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只有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做到事无巨细,天下太平。
通过无为而治,做到随遇而安、处变不惊,将社会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然会达到平衡状态。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齐物论中的体现在《齐物论》中,庄子将“道”的概念发扬光大,将其说成是“齐物”,即一切万物归于一个整体。
庄子认为,道是一个虚无缥缈、无法被知觉的存在,不可执着于某个事物或状况,只有放下才能理解“道”。
庄子的“物类相从”思想也深入印刻在《齐物论》中,他认为人、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存在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和谐整体中,都是相互依存的。
他的思想是,只要所有的物质和非物质事物维持适当的平衡状态,万事万物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是:万物齐一。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齐彼是。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2、齐是非。
“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
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
3、齐物我。
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
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
4、齐生死。
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
“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
”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
地一样自然。
能把生死当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超的胸襟。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首页> 作品展示 > 文学作品前言《庄子》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的文学也不能绕开《庄子》。
中国人几千年的艺术思想、文学创造、为人处世都莫不受到庄子的巨大影响。
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文人他们思想中受庄子思想的熏陶又何其大矣。
《庄子》对于中国文明有着如斯重大的影响,但是《庄子》解起来又是如此之难。
而也因此,从古而今研究《庄子》的作品也是颇多。
《庄子》内篇的七篇作品可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而这七篇作品也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的。
而是有一个严谨的理论关系在其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唐代西华法师成玄英在《庄子序》中说:“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
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
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
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
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继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
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
古之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
”【注1】可见内七篇的内在关系。
《逍遥游》是作为人终极的理想境界。
而《齐物论》则是实现此境界的根本道理。
后面的五篇皆为具体运用。
《养生主》与《人间世》所言的是个人的养生和全生之道,《德充符》为具体之理想人物。
《大宗师》、《应帝王》所言者为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齐物思想是庄子整个思想的核心。
读懂了《齐物论》,了解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也就读懂了《庄子》的一半了。
但是《庄子》本身便格外难通,而《齐物论》又是《庄子》中最难通的。
因而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对《齐物论》和齐物思想有足够的重视。
二、《庄子》研究概况(1)、上古时期《庄子》的成书,大概被认为在战国后期。
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一些作品谈到的了《庄子》。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就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她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就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她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就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她认为“道”就是“先天生地”的,就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就是相对的,因此她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与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与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与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就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就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就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就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与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就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就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瞧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瞧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她又认为这一切又都就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就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与论争都就是没有价值的。
就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瞧也就是不存在的。
她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的《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齐物论》的原文内容进行解析,探讨其中的思想观点和哲学理念。
《庄子齐物论》的原文如下: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观于牆内之鹿。
肥而不祥,出而不犯。
邻人之有馀资,亦足以趋。
舍而不与,近之事也。
南郭子綦曰:“善哉善哉!赤子之手,持赤子之耳,百无禁乎!而况于鹿乎?今我且过于此室,彼且过于尧舜。
虽然,奚众所同而我独异也?不但人将困于求其所不能,而且有亡其所能。
使天下之人莫不乐夫自为,而莫夫乐人之为也,其孰能久矣!乐夫天命者,不以呼而应之。
行天之道,忽略而不见;行人之道,忽略而不见。
芒然失者,忽在其中矣!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长生之谓惟无疆也。
虽然,窃据物象而窥於天宇,有见吾德之所在矣!”南郭子綦发表了他对齐物的观点,并以境外的鹿为例来表明。
他认为鹿的肥美代表着和谐与无为,它自然而然地过度生长而没有损害他人。
他称赞了鹿的自然本性,并将之与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
南郭子綦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得失。
南郭子綦接着提出了他的独特观点,他认为人们往往陷入追求欲望和追求他们无法实现的东西的困境中。
他认为这种追求是没有尽头的,而且会带来无尽的不满。
相反,南郭子綦主张人们应该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仅仅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
他认为顺应天命的人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地行事。
他还指出,人们常常失去了与天地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忽略了内心的宝藏。
庄子齐物论原文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包括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等。
他主张与自然界、社会和谐共生,认为追求欲望和个人的得失只会让人陷入困境。
他强调了顺其自然、顺应天道的重要性,以及发现并珍视自己内心的美好。
通过对庄子齐物论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
他以鹿为例,表达了他对无为而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看法。
庄子《齐物论》的论证思路《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倡导超越万物之别,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世界。
以下是该篇论证思路的详细解析:1. 提出齐物论的观点庄子在《齐物论》开篇即提出“齐物论”的观点,即要超越万物之别,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万物。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存在之理,彼此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类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主观偏见而忽视其他生物的存在价值。
2. 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庄子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事物的评价存在偏差。
主观因素如个人情感、经验、价值观等,客观因素如环境、气候、社会背景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从而产生偏见和误解。
3. 强调要以平常心看待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强调要以平常心看待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主观偏见和客观因素的束缚,以平常心看待世界,不被事物表面的变化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4. 通过比喻和例证,阐述齐物论的具体应用庄子通过比喻和例证,阐述齐物论的具体应用。
例如,他对生死的看法是:“夫生死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老而长存,不足以托体乎!”他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类不能因此而产生偏见和执念。
又如他对是非的判断是:“夫是非之争也,如过客过主,过主不知过客之过,岂可非也?”他认为是非之争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不应该因为是非之争而产生偏见和矛盾。
5. 呼吁人们要摆脱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庄子在《齐物论》结尾呼吁人们要摆脱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主观偏见和客观因素的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万物,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综上所述,《齐物论》的论证思路是从提出齐物论的观点开始,指出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强调要以平常心看待万物,通过比喻和例证阐述齐物论的具体应用,最后呼吁人们摆脱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发表于战国时期。
庄子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齐物”的道理。
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上下各有差别,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下是我对庄子齐物论的一些见解。
首先,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的“物皆平等”和“物无善恶”等观点,对于人们的做事方式有很深刻的启示。
我们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一些事物进行二元比较——好坏、高低、优劣。
而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万物的平等性。
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事物,不要盲目地去判断和评价,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
抛弃过度的分析和批判,借鉴自然之道,演绎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达到积极的生活意义。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也提出了“无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当“舍我而后能,否则不成器”。
这个“我”既指个人的私欲,也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个人的私欲,才能真正与万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如此一来,人们才会更容易接纳、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
庄子还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清净无为”的境界,他认为,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灵魂的升华与完善。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庄子的“大道无门”。
他认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一种无私无欲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不是可以人为获得的。
在自然界中,万物复苏,与人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样的复苏实在是孕育了人们对自然的借鉴。
人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启示,这便是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道。
不拘泥于特定的思想体系,虚空着天地,尚无可言,这便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的齐物论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
这些思想启示着人们如何去正确地对待和理解自然界,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
我们需要摆脱浮躁的心态和只求利益的思想,接下来要保持初心,不断学习自然之道,摸索出我们的“精神根源”,才能开创出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这才是庄子齐物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25卷第2期2010年4月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 l of L i uzhou T eachers Co ll ege V ol 25N o 2Apr 2010[收稿日期]2009-12-16 [作者简介]李婧(1986),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与美育。
庄子 齐物论!思想研究李 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通过对庄子的∀齐物论#含义争论的分析,指出庄子的用意在于∀使万物齐#而不是∀齐各家之言论#,认为 齐物论!中所指的世俗世界是∀有分别#的世界,而庄子则致力于破除这种分别;在庄子的视野中,∀物化#的境界是介于∀有分别#的凡俗世界和∀道通为一#的境界之间的。
关键词:齐物论;分别心;齐物;物化中图分类号:B83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020(2010)02-0068-04一、 齐物论!的内涵辨析庄子的 齐物论!历来被看作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研究庄子的学者对于∀齐物论#该如何理解持有不同说法。
大致说来,前人的分析可概括为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
齐∀物论#认为庄子旨在消除当时各家各派对于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常常是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
针对这种情况,庄子从其相对主义的角度给予了坚决的否定。
∀齐物#论则是庄子进一步基于道之本体意义而提出的自己对于天下万物的看法,概括地说就是∀使万物齐同于道#。
当然,庄子在其中也隐含了许多形而下的分析,比如他对于生死、物我、是非、小大等概念的理解,在下文中我会举例详细分析。
对于以上这两种理解,我认为后者似乎更有其可取之处:第一种理解侧重于从庄子著书立说的目的的角度来看待 齐物论!,认为它的主要功用在于抨击诸子百家各执一端的评论,因为∀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1]63,从而宣扬其∀莫若以明#的思想 即言论的辨析最终不如以道之本然明照之。
然而,我们应看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 庄子自己以著书立说的言说方式反对诸子百家的∀言#,同样是∀一家之言#。
无疑,庄子自身也认识到了这个矛盾,他说:∀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1]87他认为既然自己开口说话了,那么也就和其他辩论者所说的一样了。
但是他又说:∀虽然,请尝言之。
#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庄子的理由就在于:诸子百家之说的目的在于用言论来使客观事物有所分别,而庄子之说则致力于消除这种分别 他力图使别人明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然后,他才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为自己的言论辩解:∀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1]88 作为得道之人,我已经有所说了,但是不知道我所说的果真是有所说呢,还是没有呢?这样,庄子就基于道体的层面,成功的消除了说与不说之间的对立。
简而言之,庄子重视的不是∀因为自己以言说的方式反对言说而遭到别人的质疑#,而在于教化人们,使其可以从道之本体的层面领会到言说的无意义,从而达到∀使万物齐同于道#的理想境界。
当然,庄子也十分明白自己进行这项工作的难点所在,因为世人都是有偏见、争是非之人,他们的认知方式总是局限于∀知#的狭小领域而不能自拔,所以庄子认为首先要使人们看到超越∀是非#世界的可能性,继而提出超越的方法和效果,这正是第二种理解即∀齐物#论的主要内涵。
在这里,我们可以试着将庄子的思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分析∀万物不齐#在世界中的主要表现,继而提出问题:万物本来不齐吗?所谓∀万物不齐#,根据庄子的理解即是有所分别,这主要是由人们自以为是的∀知#和∀言#造成的,我们可以在 庄子!的其他篇章中看到其在世界中的主要表现,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1.物我之分。
物我之分是导致万物不齐的最根本的一个分别。
庄子∃秋水!篇记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在这一段精彩的辩论中,惠子正是基于物我二分的立场来反驳庄子的。
他认为人的快乐的情感和鱼的快乐的情感是不相同的,人是不可能领会鱼的,因为鱼仅只是人之外的物而已;退一步说,人即使可以感受鱼之乐,那也只是一种∀移情作用#,其基础还是物我二分的概念。
2.死生之分。
这一点在人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求生惧死之恋;而对于人之外的客观事物无所谓生和死,他们在人的眼里都是没有生死观念的∀浊物#。
在人的身上,生意味着生命的保全,死则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而庄子在大宗师!一篇里提到的生死:∀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善生即善死#,则从万物平等的角度抹除了生与死的差别。
3.是非之分。
在人们有了∀知#和∀言#之后,就出现了是非之争。
庄子在齐物论!里对这一现象有精彩的描述:∀大知闲闲,小知闲闲;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1]52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而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他们在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疲于与外物接触、纠缠,整日里勾心斗角。
人们终日争论的是是非非,在庄子看来仅仅是∀知#而已,而∀知#则是遮蔽道之本体的屏障。
4.小大之分。
既然人们有了物我之分,并且总是乐于争辩是非,所以对于世界上的客观事物,人们就建立了一套评价标准:小大之分。
主要体现为对事物的小用与大用的比对。
逍遥游!中惠子对于大树的大而无用的评价就是一个例子。
惠子说那个叫做樗的大树树干疙瘩盘结不符合绳墨的要求,所以木匠也对它不屑一顾了,真是大而无用啊!而庄子则以大树可以为人提供阴凉之地,使人怡然自得地躺在树下,并且还不会招来刀斧的砍伐为其大用。
他跳出了世俗的绝对的小大观念,从相对的角度肯定了∀无用的大树#。
分析了生活世界中万物不齐的主要表现,庄子接着提出问题:∀万物本来不齐吗?#他说:∀夫言非吹也#,即言论出于心机,与无心而吹的∀天籁# 自然之音不同;∀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2]31,亦有辩乎?其无辩乎?#即发言者只持一端,他们的话并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真正标准。
他们到底是说了话,还是没有呢?他们自以为自己的发言辩论异于有声无辩的鷇音。
紧接着,庄子又发问:∀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大道是因蔽于何物才有了真伪之分呢?至言因蔽于何物才有了是非之分呢?庄子自己给出了答案:∀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即∀大道被小智之人的一孔之见所隐蔽,至言被浮华不实之辞所隐蔽。
#[2]32其次,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思想,并说明了超越之途。
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天下万物是没有彼此之分的。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从彼的观点来看此方,则丝毫不见此方的是处,反之亦然。
所以说,彼此是相对待而产生的。
所谓∀彼此#者,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成是惠施的∀方生方死#观:一个生命刚刚诞生,同时也就开始走向死亡了;当一个事物被认为∀是#的时候,它的∀非#也开始了,是非相因而生,永远没有穷尽。
基于此,庄子认为,用是非的标准来辩论事物的是非是没有穷尽的,不如用空明若镜的心灵来观照万物 即莫若以明。
当然,庄子在这里提出∀莫若以明#作为一种超越之途,旨在破除事物的分别(包括物我之分、死生之分、是非之分、小大之分),从而引导人们进入一种浑然无知的∀一#的状态。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种浑然无知的∀一#的状态,果真是凡人能够达到的吗?人们果真可以祛除种种分别心而达到无分别的状态吗?庄子并没有将凡人的这种有分别的状态∀一棒子打死#,而是客观地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是有其根源的:∀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1]82古时候的悟道者(庄子认为所谓的圣人)认为,∀宇宙开始时,不曾有任何东西存在,而次一等的人虽然认识到已有物的存在,但仍不曾去分别彼此人我的界域。
再次一等的人虽然认识到彼此人我的界域,却不曾去分辨是非。
是非的观念出现了,大道也就因此亏损了。
大道亏损了,偏好也就形成了。
#[2]37这是庄子对凡人之所以有别的一个推理,如果我们用严密的逻辑推论来考察的话,就会看出这种论证未免有一些武断。
比如说,如何证明大道亏损和偏好形成的必然关系呢?既然他不能够证明这二者的必然逻辑关系,这个论断就不成立。
在笔者看来,庄子的思维模式显然与此不同。
他是更侧重于描述现象而非揭露原因。
庄子认为,现象虽然变化万千,但是并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终极原因则只有一个,即道。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以∀知#和∀言#为基本依据的众多现象之上多费精力。
就像那个养猕猴的老翁宁愿顺着猴子们的意思∀颠三倒四#一样,圣人在对于凡人进行教化的过程中,常常混同是非,而一任自然以成事。
关键之处就在于:因为∀道昭而不道#,所以∀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1]91知道大道一经说明就不是真道,所以需要∀凡人能够知道止于性分之内,就是知的极点了#[2]41。
最后,从物自身、凡人、圣人三个立场阐明∀齐物#思想。
我们可以从物自身、凡人、圣人三个立场来阐明庄子的∀齐物 去分别#思想。
从物自身的角度看来。
∀物#来自于∀道#,∀物#衍生于∀道#。
平常人们所谓的物成、物毁之论断,都是出自人们各自主观立场的不同,而不是在∀道#的整全视野中看待的∀物#本然;如果回到∀道#那里,则∀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1]76从凡人的角度来看,生活在有分别的世界中,就意味着多有思虑和争辩。
各家各派处于∀成心#的彼此是非之争,只能是各自发挥偏见的争端,最终会陷入分别的偏见之中;物我之分、死生之分、是非之分、小大之分,无疑都是拘于一己之见的。
所以庄子在齐物论!的开篇就借南郭子綦引出∀吾丧我#的境界 不是实在的实体的丧失,而是指从精神意识上的∀丧忘#。
如果加以描述的话,这里的∀吾丧我#的境界可能和大宗师!里提到的∀坐忘#相类似:∀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1]240这样才能同于大道,凡人才能够达到圣人∀齐万物#的境界。
从圣人的角度来看,他既然明了∀天地一马,万物一指#的道,所以自身在回归道之本体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于世俗的偏见和智慧,以纯然清明的态度关照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