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秋水》秋水篇教学创意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秋水》教学简案教学目标:了解在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性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研讨课文:(一)、作者介绍: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2、庄子其书:《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为其门人或后学所著。
《庄子》善用寓言、比喻说理,行文汪洋恣肆,意境开阔,想象神奇,构思独特,文采斐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庄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秋水》是一组内容驳杂、气势磅礴而富有文采的哲理散文,共七篇,课文所选为第一篇的第一段。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朗读课文:正音: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三)、课文分析:第一句:时,按时令,按季节(名→动)。
《秋水》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0课。
二、教学设想::《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因此学习目标如下。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四、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译文,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
五、学习难点:从河伯的身上学习自省精神,陶冶学生的性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七、素材推荐:《秋水》课文朗读mp3八、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deep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等。
3.查找有关庄子的相关资料。
九、课堂学习:(一)导入语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鲁迅先生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他的文章又为何能得到鲁迅的称赞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庄子并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找学生介绍庄子的生平与思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一同被诗人并称为“老庄”。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明白得和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明白得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明白得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知识有限,假设自豪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一位古人:〝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不,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他的文章:〝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定的无穷相对性〞的咨询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差不多有了新的明白得。
三、课文分析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举荐展现1-2名学生的卡片。
20.秋水《庄子》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一、引言《秋水》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千古绝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创新,这篇文章将针对《秋水》这一经典诗歌,设计一堂九年级语文课的教学方案。
通过本篇文章的阐述,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秋水》这一杰作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师引导教学活动开始,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杜牧及其史诗创作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杜牧人生经历和《秋水》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介绍杜牧及其创作背景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阅读《秋水》。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化载体,让学生更加贴近文化内涵,深刻体验秋水的魅力。
三、学生阅读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可以学生由自己独自阅读选定的《秋水》。
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几遍,感受和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受。
让学生漫步在诗篇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酝酿进去。
在学生独立阅读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集体深度探构《秋水》。
这一阶段教师不再为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艺术等处,让他们对《秋水》的理解更加广泛和深入。
四、启发式教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发掘诗歌的美妙之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把握:1.开头的穿越秦岭在诗歌的开头,作者通过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传达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情绪,引出了诗歌下文的主旨。
2.中间的淡淡的哀怨在诗歌的中间,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和动词,刻画了秋水之美妙与虚无的矛盾,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3.结尾的寄情天涯在诗歌的结尾,作者通过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自己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和真善美理念,诗歌透出了深邃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内涵。
五、学生展示在学生深入领会了《秋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展示。
《秋水》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新闻记者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泾流、望洋向若、少、轻、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3、理解河伯对海神的感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3、探究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二、介绍文章出处、作者1、文章出处: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2、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世间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思辩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
1、合上课本,阅读文段。
(点学生示读,然后再集体配乐朗读。
),并将其中的语句还原。
2、再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0 秋水【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重点)2.了解庄周哲学思想,学习设喻说理、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点)3.学习正确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明白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的道理。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一: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是什么使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对庄子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近庄子。
新课导入二:(庄子寓言故事:庄周梦蝶)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教师结语:这些看似浅近甚至有点荒诞的故事却有着深刻思想,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就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为我们留下的财富。
今天同样要来学一则庄子的寓言——《秋水》。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某某某某)人。
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被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文体知识: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秋水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
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
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
另外,这个班后进生面积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爱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3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秋水由黄河涨洪水的图片讲洪水的凶猛,引出课文题目。
请学生介绍庄子,老师再梳理小结。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秋水》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翻译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学习本文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4、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秋水”指秋天的洪水。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该怎样去认识外物。
课文仅选用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
2、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3、《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2.积存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二、教学步骤(一) 导入语:闻名学者南怀瑾如此讲:〝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那么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那么是药店,假如不生病,一生也能够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安慰,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如此评判过他:〝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 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不,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爱好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假设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定的无穷相对性〞的咨询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讲明个人的知识有限,通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假如自豪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听录音磁带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卡片一:古今异义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望洋向假设〔联绵词,仰视的模样〕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秋水时至〔时令,季节〕卡片二:通假不辩牛马〔辩,通〝辨〞〕泾流之大〔泾,通〝径〞〕卡片三:词类活用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能够明白得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能够明白得为意动用法,以……为轻〕卡片四:文言句式以为莫己假设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假设己〕我之谓也〔用〝之〞关心宾语前置,谓我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卡片四:一词多义泾流之大〔代词,如此〕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关心宾语前置〕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因此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以下咨询题(课后练习一)①河伯在什么情形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③河伯什么缘故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咨询题(1)全文能够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层意连接语第一层: 黄河的宽敞;河伯的自豪自满因此焉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因此焉(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的作用是什么?批判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20《秋水》【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和古汉语知识。
2、通过诵读、比较、质疑、拓展,训练查阅资料、把握情绪、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的能力。
3、初步感受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2、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寓意。
2、比较法。
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节选的文段和全文的比较来理解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
3、质疑法。
联系庄子的思想和《秋水》全文对文章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样孟子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人,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其魅力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2.谁来简单介绍庄子其人好不好?二、教学生读准《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板书:秋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则殆矣(指名2位同学口头回答)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体现独自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理念)1、找出通假字,并理解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3、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和特殊用法,并理解。
4、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5、找出固定结构,并理解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7、找出文中的虚词,并解释小结:(1)通假字: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别。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设计思想]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确实是如何让河伯那个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本专题要紧是节选,因此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明白得和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那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专门有限的,不能自豪自满。
[教学预备]多媒体[素材举荐]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学习过程]一、导入关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久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不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怎么讲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板书:秋水庄子〕咨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不,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他的文章:〝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教学创意
《秋水》虽然短小却韵味无穷,可以尝试让学生多视角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我在教授这一课时教学思路分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激趣,蓄势
引用《忙里偷闲读庄子》对庄子的评价开一扇小小的窗试着走近庄子。
二:多层次诵读----读出效益
多种方式的参与,使诵读有层次性,效益性。
三:尝试理解---给画配文
选出与课文对应的画面,隐去原来的说明文字,要求“给画配文”并整理文学知识点。
四:多视角解读----启迪心智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读了此文你想对河伯,海神说些什么?让学生读出感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五:拓展----延伸一个点,打开一扇窗
补充阅读《庄子钓于濮水》和《惠子相梁》两则故事,交流阅读。
了解庄子的精神和思想,
来烘烤现代人的潮湿心灵。
庄子的魅力穿越千年,是一堂课所无法穷尽的,仅此发表自己的浅见,以供讨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