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型农牧业的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70.42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同时这一地区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用水浪费现象,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益低下,因此大力推行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成为北方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张掖地区为例,提出了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效果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
关键词: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北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瓶颈”。
与区域水资源先天不足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仍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用水浪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等问题。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为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在刚刚通过的新《水法》当中,也明确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内容。
针对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特殊的水资源及用水背景,同时为配合国务院批复的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水利部决定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建设时间为2002~2004年。
通过这一典型地区的试点建设,探索北方缺水地区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十五”期间全面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提供技术、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等的示范。
一、节水与节水型社会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治理的“鄂尔多斯样本”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生态防护林带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辽阔的原野绿葱葱。
从乌审旗一路向西到鄂托克前旗,穿越毛乌素沙地数百公里,绿树青草连绵不绝扑入眼帘。
初秋九月,行走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心旷神怡。
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
这一盛会首次走进中国,会址选择鄂尔多斯,令世人瞩目。
30年前的鄂尔多斯,荒漠化、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达90%,森林覆盖率仅为3%,是全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放眼鄂尔多斯高原,天蓝云淡、水清花红、层林尽染。
昔日的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
”鄂尔多斯的治沙之路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历程,可以为世界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怎样的经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进行了实地调研。
接力治沙创造绿色奇迹“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1938年,宝日勒岱出生在乌审旗原乌审召公社,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18岁那年,她看到邻居的房屋被沙丘包围,有被流沙埋没的危险,就和村民背来沙蒿种在房后,有几棵竟然吐出了嫩芽。
人工种活沙蒿,在当地还是头一回。
之后,她和乡亲们探索出的“乔灌草结合”、“穿靴戴帽”、“草库伦”等治沙方法,在全国沙区推广。
在她的精神鼓舞下,乌审人民掀起了治沙发展农牧业的热潮,乌审召由此被誉为“牧区大寨”。
1985年,殷玉珍嫁到了毛乌素沙地南部的井背塘,新房是大半截埋入沙子的“地窨子”。
风沙吼叫着,一夜沙把惊恐的新娘子堵在屋里。
来年春天,她在回娘家的路上看到几棵沙蒿生出绿叶,心头一动:栽树!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
殷玉珍用家里仅有的一只瘸腿羊换来600棵树苗,种在小房子周围,用心浇灌。
“三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梅旭荣1,2, 张辉3,张永江3,严昌荣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3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北京100125)摘要: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耕地面积达到10.53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7.67%。
其中水浇地和旱地分别占“三北”地区耕地面积34.38%和58.02%,占全国水浇地和旱地面积76.21%和66.84%,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和其他杂粮作物的生产用地。
同时,“三北”地区现存中低产农田中可改造比例高,一般都在50%以上,尤其是东北和华北地区。
根据“三北”地区自然、社会和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发展应该强化旱作节水农业,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约水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放在旱作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减少降水资源的无效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中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效率和效益,以增收激活节水,以节水促进增收,走出一条效率和效益双赢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之路。
同时,按照区域特点,加强以生物和农艺节水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工程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的联合应用,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实用技术和装备,推动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不断突破制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抗旱节水综合能力。
关键词:“三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地位和作用;发展对策旱作农业是指在降水量偏少又缺乏灌溉条件下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水分和田间集蓄雨水。
旱作节水农业则是旱作农业的提升,是在旱地上依靠和充分利用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是雨养和集雨补灌两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综合运用生物、农艺、农机、田间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充分集蓄降水,最大限度提高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
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应用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的恶化,水体污染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节水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地区,更是应该积极的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广泛的应用,采取这种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大量的水,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节水技术的设备相对来说经济代价比较高,投入成本比较高,而且有些地区的人门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不足,所以,节水灌溉措施实施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从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应用为主要的出发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加深人们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程度,促进我国节水技术的发展和节水措施的应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标签:节水灌溉措施;北方;干旱地区;应用引言: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较少,特别是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人为的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和气候的影响,导致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使农业灌溉无法得到水资源的保障,是北方干旱地区对农业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因此,在北方干旱地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但节水灌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率并不高,因此,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应用应当逐步的普及和改善。
一、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应用的必要性(一)北方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现状首先,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的现状决定了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应用的必要性,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其耕地数量分配严重不平衡,北方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基地,拥有大面积的农业耕地,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过大,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导致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其次,从北方水资源的质量现状上来看,北方地区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和企业废水排放量较大,并且呈上升的趋势,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再加上资源性的缺水使北方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加重。
中国北方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一、干旱区特点与挑战中国北方干旱区分布广泛,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这些地区以其高温、低降水和高蒸发的气候条件而闻名,造成了其独特的水资源问题。
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不仅仅是由于地理条件导致的,也与人类活动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相互作用,这使得干旱区的水资源困境更加严峻。
二、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策略在解决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上,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是至关重要的策略。
加强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灌溉利用率等技术手段可帮助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此外,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也是必要的。
加强监测和调控,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制定科学的政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平性。
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核心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如滴灌、渗灌等系统,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效果,合理配置水资源。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督,加大违规现象的打击力度,督促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水资源合理利用。
四、水资源调蓄与转化在干旱区,水资源的调蓄和转化也是重要的合理利用途径。
建立完善的水库、储水池等水资源调节设施,降低干旱造成的影响。
同时,采取技术手段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可有效增加水资源的供给。
这种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在干旱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解决供水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社会参与与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企事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都应当共同推动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意识,引导人们节约用水,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节约,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科技创新推动水资源合理利用科技创新对于解决干旱区水资源问题至关重要。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GIS技术等,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和研究,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可通过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新的水资源利用途径和节水技术,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
生了什么影响?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由于其干旱的气候条件,年际降水量的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1.农业耕作受限:鄂尔多斯市的农业主要依赖于降水灌溉。
年际降水量的变化可能导致灌溉水源的减少,使得农田的
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特别是在干旱
年份,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农业
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2.牧业资源减少:鄂尔多斯市的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但是牧草的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际降水量。
年际降水
量的变化可能导致牧草生产的不稳定性,减少牧草的产量
和质量,从而使牧民面临放牧资源的短缺和饲草问题。
这
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养殖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3.生态环境变化:年际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降水的减少可能导致土壤干旱和沙漠化加剧,影响土壤质
量和植被覆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4.农畜产品市场波动:由于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受到年际降
水量变化的影响,产量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农畜产品市场的
供应与价格。
降水少的年份,农畜产品供应减少可能导致
市场供需紧张,价格上升;而降水多的年份,农畜产品供
大于求可能导致价格下降。
因此,对于鄂尔多斯市的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来说,应密切关注年际降水量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水资源管理措施、科学农业技术和畜牧业管理措施,提高农业和牧业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方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体系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需水量的迅速增长,已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处于干旱地带的国家以及如中国这种分布着较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家遭受缺水的痛苦与威胁。
水资源贫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已阻止了农业生产前进的脚步,因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造成的各地方农产品减产比率逐年上升,同时在有些地区中农业用水中也存在非常严重浪费现象,水资源的充分势在必行,并且必须要做到科学而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农业生产中爱惜水,保护水,如何科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使有效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标签:干旱;农作物;高效节水;浇灌本世纪中国各地方农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矛盾,主要的制约因素与水土资源不足与分布不均有着必然的联系,81%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耕地资源的有限与因为城市建设的占用使其不断减少的严重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努力发展规模化农业高效节水,当然我国就目前来说与其它以达国家相比较,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因此要想保持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扩大灌溉面积,在全国旱区推广和及节水灌溉,意义非常重大。
1 我国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1.1 我国农业耕地的水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我国的耕地大部分都属于干旱地区,尤其是我国的北方地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前辈们挑战了多项世界难题,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南水北调、修建土工模袋防渗渠、修建水利节水大坝等等许多大的工程,可是这些工程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但是使用灌溉的水任然采用旧的灌溉方式,仍然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当然了如果使用高效节水灌溉的方式,不但会使我国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节约,也会促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 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人口的不断递增,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国家在推广农业灌溉技术上倾注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
北方山区旱作节水模式在农田水利生态系统中,按照生态规律不断增加物质和能量到土壤中,保持生态平衡,农作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才能不断提高。
有利于“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健康发展。
依兰县成功地实践了山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四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水浇地免耕节水灌溉模式该模式为一年两收,上茬种小麦,下茬种玉米等作物。
采取节灌的主要措施是:选择小麦、玉米节水抗旱品种或抗旱保水剂拌种,并与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相结合。
将水源(机井、塘坝、蓄水池等)以下各级渠道建成水泥防渗渠和平整土地(达到上头略高,下头略低),长畦变短畦,宽畦变窄畦,大畦变小畦,免耕播种等。
二、旱岗地深耕截雨蓄水模式该模式为一年一收,主要种植春玉米、马铃薯、红薯、饲草等。
采取节水农业主要措施是:秋末上冻前降地块深耕25~30厘米,耕后耙平,地块四周打埂,埂高20厘米左右,有利于多截留雨雪。
并选择耐旱品种或抗旱保水剂拌种(醮根),也可选用地膜全覆盖种植,改垄背种植为垄底种植,有利于垄底多汇集雨水,雨水沿垄底地膜种植孔渗入土壤,使地块形成土壤“水库”。
在靠近坡根处,山上有坡谷的地方,修建集雨窖,有利于截留坡谷雨水,或在地块下游修建集雨窖,将数个垄底多余雨水汇集贮存起来,确保来年农作物播种用水和需水关键期能浇1~2水。
三、沟谷埝阶地中耕截雨蓄水模式该模式土壤为砂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差。
主要栽植耐旱、耐脊薄的果树、杏树等果树,并间作耐旱耐脊薄的豆类、谷子、花生、饲草等。
采取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是:埝阶地外沿逐年垒石埋土,秋末上冻前或早春解冻后深中耕,耕深20~25厘米,耕后耙地,外高里低,达到旱能蓄水涝能排水之目的。
并在埝阶地外沿靠近坡根处且山坡上有沟谷的地方,修建集雨窖,截留坡谷和埝阶地的雨水,确保果树需水关键期和病虫害防治用水。
四、山坡修建水平沟、鱼鳞坑截留雨水模式该模式有利于截留山坡雨水,防止水土流失。
海拔800米以上的挖鱼鳞坑,栽植松树等耐寒树木。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干旱灾害与减灾对策分析作者:范超宇刘婷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6期摘要: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干旱灾害是当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因为干旱灾害对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还直接影响鄂托克前旗人民的生活、生产及社会建设等。
在面对干旱灾情下,鄂托克前旗相关部门和相关机构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互相配合人民群众进行救灾、防灾的救助工作。
关键词: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干旱灾害;减灾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31802016年入春以来,鄂托克前旗大部分地区连续遭遇了不同程度大风干旱天气,出现了严重旱灾灾情,导致人畜饮水困难,部分农作物被大风折损,牧草长势堪忧,农牧民休牧期过后牲畜的饲草料短缺成为难题,牧民从外地大量调购玉米秸秆、稻草等维持牲畜的基本营养,另外农作物方面带来巨大的减产损失,切实严重影响农牧民生活生产[1]。
从灾害成因角度分析,鄂托克前旗地处内陆大西北,属于中温带半干旱荒漠化草原气候,寒暑交替,四季明显。
常年干旱少雨,春季风沙大,气候干燥。
所以说,干旱是鄂托克前旗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1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干旱灾情及降雨量1.1 鄂托克前旗的干旱灾情鄂托克前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灾情,以2013年干旱灾情总结的数据分析,鄂托克前旗4个镇48个嘎查村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其中有10243户受灾,波及到的人口数量为29837人,饮水困难人口5316人。
受灾农作物面积25600hm2,其中玉米18667hm2,马铃薯2433hm2,西瓜2567hm2,蔬菜1547hm2,全旗草牧场受灾面积有835067hm2,饮水困难牲畜15万头只,死亡牲畜0.0224万头只,其中大牲畜0.0054万头只,据民政局初步调查统计,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850万元。
1.2 鄂托克前旗的年降雨量分析鄂托克前旗每年5月份降水较之4月份相比,降雨量明显减少。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一个以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闻名的城市。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市的水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该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
二、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概况鄂尔多斯市地处内陆,水资源相对匮乏。
该市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其中,大气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方式,但由于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地表水主要依靠河流、湖泊等水体,但由于水体污染和过度开发,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已经出现短缺;地下水则是该市重要的水源之一,但过度开采已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地下水漏斗和水位下降等问题。
三、鄂尔多斯市水资源管理现状鄂尔多斯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水资源管理机构、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资源监测和保护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了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该市的水资源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四、鄂尔多斯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尽管鄂尔多斯市的水资源相对匮乏,但仍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一方面,部分企业和居民的节水意识不强,导致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不善,存在过度开发和非法开采等问题。
(二)水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市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部分企业和个人违规排放污水,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水资源管理法规不够完善目前,鄂尔多斯市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仍存在诸多不足。
部分法规内容陈旧、滞后,难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管理需求;部分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违规行为频发。
五、鄂尔多斯市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与建议(一)加强水资源保护与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
訾倩倩.干旱对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南方农业,2023,17(24):92-94.干旱对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訾倩倩(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10)摘 要干旱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常见气象灾害之一,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而且会对农牧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做好干旱灾害应对工作至关重要。
基于鄂尔多斯市干旱发生情况,分析干旱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并从生产环节、管理部门提出鄂尔多斯市应对干旱的措施。
关键词干旱;农业生产;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24.029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半干旱农牧业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022年5月,受有效降水偏少、蒸发强及风大影响,鄂尔多斯市地表水分得不到有效补充,土壤墒情持续较差,各旗区0~20 cm土壤相对湿度在7%~53%;东胜区、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及准格尔旗南部为轻旱至中旱,其余大部地区为重旱至特旱。
得益于人工浇灌,鄂尔多斯市春播进度受到的影响较小,但西部牧区受干旱影响较大,鄂托克前旗部分地区的牧草至今尚未返青,鄂托克旗牧草返青后枯死。
间断性干旱对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发展产生了阻碍,也给广大农牧民生活带来了困难,影响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如何有效应对干旱灾情成为当前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生产者急需思考的关键问题。
1 鄂尔多斯市旱灾发生情况干旱是鄂尔多斯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干旱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轻则土壤墒情较差,农作物减产,重则地表开裂,农作物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鄂尔多斯市气象干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冬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春旱,再次是秋旱,其中春旱和秋旱对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2 鄂尔多斯市干旱成因及危害鄂尔多斯市旱灾主要是因自然降雨少、气温高等因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