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敷脐疗法简称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民间疗法—敷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2.敷脐疗法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
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505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
“神阙”穴,认为“脐通百脉”.2.3.常用药物和剂型: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驱虫积:乌梅、槟榔等;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理气:陈皮、木香等;活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补虚:人参、黄芪等;健脾:党参、白术、甘草等;泻实:大黄、巴豆等;泻火:黄连、黄柏、山栀等;消肿解毒类:蟾蜍、雄黄等。
敷肚脐疗法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种,简称脐疗。
脐疗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换言之,脐疗是以脐(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 敷脐疗法的历史沿革1. 1 萌芽时期药物敷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从古代药熨、敷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脐疗法历史悠久,其渊源虽无文字可考,但据彭祖蒸脐和太乙真人熏脐法防病治病的传说和后世典籍记载的推测,至少早在殷商时期便已开始应用。
若见诸于文字,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脐疗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彭祖小续命蒸脐法》中云:“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
”《灵枢·营卫篇》曰:“足厥阴肝……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
这说了脐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并为后世敷脐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实的理论基础。
《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命也,十二经之根本”,认为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为气之汇海,五脏六腑之本。
这些论述无疑为脐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晋·皇甫谧在其所著的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中,明确指出脐中禁刺,并运用灸脐法治疗不孕症、水肿、腹水、脐疝、腹痛、肠鸣、气上冲心等病症,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经开始运用常见的药物(如食盐、人尿等)填入脐部以治疗疾病,如用“令人骑其腹,溺脐中”的方法治疗“卒腹痛”。
“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以治疗霍乱“苦烦闷凑满者”,这是最早的隔药灸脐治病的记载。
1. 2 发展时期《千金要方》:“泻泄暴利,大蒜捣贴两足心,可贴脐中”。
《千金翼方》记载:“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急救暖脐散填脐”。
硫磺贴敷肚脐案例硫磺贴敷肚脐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这种疗法通过在肚脐周围贴敷硫磺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温通脏腑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关于硫磺贴敷肚脐的案例,展示了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效果。
案例一:治疗腹痛李女士,40岁,因多年来经常出现腹痛而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过中医师的检查和诊断,发现李女士的脐部有寒凝的现象,故给予了硫磺贴敷肚脐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贴敷,李女士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伴随的消化不良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案例二:改善女性生殖系统问题王女士,35岁,因长期出现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问题而就诊。
经过中医师的诊断,发现王女士的肚脐部位气血不畅,故给予了硫磺贴敷肚脐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贴敷,王女士的月经恢复了正常,痛经也明显减轻。
案例三:治疗腰腿疼痛张先生,50岁,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因腰腿疼痛而求医。
中医师诊断为寒湿痹痛,给予了硫磺贴敷肚脐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贴敷,张先生的腰腿疼痛明显减轻,行走也变得更加轻松。
案例四:改善睡眠质量刘先生,45岁,长期失眠,求医于中医门诊。
经过中医师的诊断,发现刘先生的肚脐部位气血不足,故给予了硫磺贴敷肚脐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贴敷,刘先生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白天精神焕发。
案例五:增强免疫力赵女士,30岁,容易感冒,求医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诊断为气虚,给予了硫磺贴敷肚脐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贴敷,赵女士的免疫力明显增强,感冒的次数明显减少。
案例六:改善消化不良陈先生,50岁,长期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求医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诊断为脾胃虚弱,给予了硫磺贴敷肚脐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贴敷,陈先生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食欲也恢复了正常。
案例七:缓解便秘杨女士,40岁,长期便秘,求医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诊断为气滞血瘀,给予了硫磺贴敷肚脐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贴敷,杨女士的便秘问题得到缓解,排便恢复了正常。
案例八:改善痔疮王先生,55岁,长期患有痔疮,求医于中医门诊。
脐疗法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也被称为脐注疗法或者脐贴疗法。
它基于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力和身体的健康与人体的脐部有着密切的关系。
脐疗法通过刺激脐部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身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虽然脐疗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但是它在一些人群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脐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医理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历史记载,脐疗法最早是由古代医师发现并使用的,他们观察到人体脐部的特殊性质,并认为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脐疗法在中国的中医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
脐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和脏腑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多条经络贯通全身,而所有的经络都汇集到脐部。
脐部被视为人体的生命之根,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调节和促进气血的运行,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和平衡。
同时,脐疗法也与中医的脏腑学说有关,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脐部有关联,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脐疗法在实践中有多种方法和技术,最常见的是使用脐贴或者脐注来刺激脐部。
脐贴是一种由草药制成的贴片,可以直接贴在脐部,通过药物的渗透来刺激脐部。
脐注则是通过在脐部注射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刺激脐部外,脐疗法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按摩、针灸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脐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根据中医理论,脐疗法可以对多个系统和器官产生影响,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在中医传统的观念中,脐部被视为人体的中枢,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如胃痛、腹泻等。
此外,脐疗法也被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和调理,如经期不调、子宫肌瘤等。
虽然脐疗法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脐疗法的效果是基于理论而非科学证据,缺乏临床研究的支持。
在临床实践中,脐疗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敷脐疗法巧治小儿疾病医将脐部称为神厥穴,又名气会、维合。
它在人体经络中的任脉上。
任脉乃阴脉之海,它能和督脉互为表里,共同调理人体的诸经诸脉,故脐部能与诸经诸脉相通。
研究表明,脐部在人出生后才最终闭合,也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
脐部的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
因此,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
而且脐部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周的血管丰富。
这就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敷脐疗法正是利用了脐部的这些特征治疗各种病症的。
此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那么,用敷脐疗法能治疗哪些儿科疾病呢?1、可治疗婴幼儿腹泻原料:取白胡椒2克。
制用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备用。
先将患儿的神阙穴及长强穴(在尾骨尖下0.5寸处,相当于尾骨尖与肛门的中点)清洗干净,然后分别将白胡椒粉1克置于神阙穴和长强穴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用此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非常显著。
2、可治疗小儿便秘原料:取生大黄适量。
制用法:将生大黄烘干后研成细末备用。
每次取生大黄粉末10 克,用适量的白酒将其调成糊状。
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然后,再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10分钟。
每天换药1次。
一般3—5天后即可见效。
3、可治疗小儿遗尿症原料:取生姜30克,附子6克,补骨脂12克。
制用法:将生姜捣烂如泥,将附子、补骨脂研为细末。
把上述的生姜泥和药末混合成膏状。
将药膏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
每5天换药1次。
一般用药4—6 天即可见效。
4、可治疗小儿口舌生疮原料:取细辛2.5克。
制用法:将细辛研为细末,然后用适量的面粉及温开水将细辛末调成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的面饼,并将此药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
在药饼上盖一层塑料薄膜、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
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
3天为1个疗程。
糖尿病敷脐疗法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将药物放在脐中(神阙穴),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肚脐又叫“神阙”穴,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关。
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的气化和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以达到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在脐下用药,可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
另外,药物不断地剌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轴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该疗法便捷易行,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措施在家庭中使用。
填法:将药物研成细末,或制成丸剂填于脐中,胶布固定。
敷法:把新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的药物研末,加水或加酒等调和成膏状或做成饼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贴法:将药物先制成膏药,贴于脐部或将大小适度的布膏直接贴于脐部,固定紧扎。
覆法:将用量较多的药物捣烂或研末调成糊膏,覆盖在脐部或脐周。
熨法:将药物粗末或其他辅料炒热布包,趁热责于脐部,以散寒止痛。
一、上消:症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洪而数,舌红少苔,脉数乏力。
1.天花粉散【组成】生萝卜适量、鲜藕适量、天花粉30g(研末)。
【制法】萝卜、鲜藕捣汁,调天花粉成糊,敷于脐部,外盖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
【用法】每日换药1次。
2.桑白皮散【组成】糯米50g、桑白皮50g。
【制法】二药共研细末,用适量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盖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
【用法】每日换药1次。
二、中消:症见胃脘燥热,多食,尿频量多,舌口少苔,脉数乏力。
中消敷脐散【组成】石膏30g、黄连10g、麦冬10g、芒硝10g、天花粉60g、山药60g。
【制法】前4味共研细末,后2味水煎取浓汁。
药汁调药面如糊,取药糊适量敷脐,胶布固定。
【用法】每2~3天换药1次。
三、下消:症见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小儿内病外治之敷脐疗法总结分析发表时间:2010-09-16T16:16:54.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2期供稿作者:马洪君[导读] 脐敷疗法是中医治疗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一种简便的,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马洪君 152000 黑龙江省绥化市润峰园社区医疗服务站关键词小儿内病外治脐敷疗法脐敷疗法脐敷疗法是中医治疗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一种简便的,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将经过科学配伍的中药制成贴剂,放置在肚脐部位的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在临床上儿童疾病的特性,加上儿童疾病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利用西医的一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损伤性和儿童以及家长的不愿意接受和配合,如果采取中药汤剂口服治疗,虽然疗效比较显著,但是由于中草药的口感等原因,也不是很好实行的,通过认真学习相关医学杂志上成功的案例,根据中医的内病外治的原理,选择脐敷疗法对临床上一些常见的和多发的儿科疾病进行治疗,往往会取得较好的疗效和实际效果。
通过对一些已经进过临床实践的现成的方剂的使用,尤其是在近两年来,在社区诊疗时间中,探索用此方法治疗一些社区中的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上呼吸道感染采用夏氏[1]创造的小儿退热贴(柴胡,栀子,细辛,金银花,胡黄连)脐敷,8小时换一次,72小时为一个疗程,并用常规抗生素及抗惊厥药对症治疗。
小儿退热贴对小儿退热的疗效较好,且对患儿的白细胞,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孙氏[2]等用金玉伞(黄芪,防风,莱服子,鸡内金,五倍子,乌梅,淫羊霍,女贞子,栀子,板蓝根,穿山甲等份研末)与食醋敷于脐部合抗生素常规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
通过在社区治疗50多例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来看,一方面缩短了疗程,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儿童和家长的认可。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一般都采取抗生素配合消化药物治疗,但是往往会伤害到儿童的其他系统,我在社区医疗工作中,采用杨氏[3]等自拟的中药敷脐散(五倍子50g,人参芦3枚,生地榆30g,白胡椒20g)治疗小儿腹泻100例,阳虚者加补骨脂、肉桂各5g,风寒证加白芷3g,湿热证加黄连3g,伤食者加莱菔子5g,研末用陈醋或植物油调和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
民间治病绝招之敷脐法大全(小儿疳积、小儿厌食、遗尿、小儿泄泻、小儿夜啼、咳嗽、胃痛、呕吐、呃逆、高血压病、癫痫、癃闭、尿频、遗精、阳强、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带下病、妊娠呕吐)敷脐法是选用适当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粉、糊、膏)填敷脐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脐名神阙,自古只灸不针,到唐代逐渐发展为药灸并用,即用药灸来治病。
晋、唐以后,随着穴位敷药疗法的诞生,在神阙穴贴敷药物以治病的方法即敷脐法,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如《万病回春》治“小儿泻不止,五倍子、陈醋稀熬成膏,贴脐上”。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三卷、四卷中,对许多病证都记载了敷脐方药,如治水肿尿短,以针砂“同猪苓、地龙、葱涎贴脐”。
其后,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对敷脐的方药有更多记载。
至吴尚先所编纂的《理瀹骈文》载敷脐方剂数十首,冠其它经穴、要穴之首,涉及内、外、妇、儿等科病症”。
他认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对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脐而上下相应”。
目前,此法应用更加广泛,敷脐方法也由单一的敷脐法,发展为填脐、贴脐、填贴混合等多种方法,成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操作方法】根据具体病证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进行敷贴。
目前敷脐方法主要有填脐法、贴脐法、填贴混合法等。
填脐法又有填药末、填药糊、填药饼等。
贴脐法有贴膏药、贴布膏等。
凡溶于水和脂的药物成分,皆易于透皮吸收。
临床实践也证明,药物制成糊状填敷,其疗效要优于粉末状。
此外,用闭式敷料(如用胶布固封)可促进药物吸收。
【主治病症】一、小儿疳积1.肥儿膏(《中医外治法类编》) 茯苓、白术、黄花、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各15g。
上药浸麻油内,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加朱砂3g,黄丹收膏,取药膏贴肚脐上。
功能健脾消积。
主治小儿疳积。
2.栀子葱白膏(《穴敷疗法聚方镜》) 栀子、芒硝各9g,杏仁6g,葱白7节(1寸1节)。
40个中药外敷验方,全是干货中医敷脐疗法又称“脐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中医敷脐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故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同时也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施乐用。
什么是敷脐疗法呢?简而言之,就是将药物放在脐中(神阙穴),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或者用药液涂抹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脐乃任脉要穴神阙穴所在,又为冲脉循环之处,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江海。
由于脐可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诸经和五脏六腑。
因此,敷脐适用范围很广,内、妇、儿、男科中多种疾病均可使用。
今天,小编特分享76个中药敷脐疗法,仅供专业人士参考,非专业人士欲以使用,请在你当地中医师辩证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使用。
1、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的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天麻或天麻片穴位:神阙穴(肚脐)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友情提示: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2、胃气不足。
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
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什么是瑶医敷脐疗法2012-02-04 本文行家:雨人焱瑶医敷脐疗法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
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1.温补壮阳,固精止遗。
五倍子,炮姜,瑶医敷脐疗法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
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1.温补壮阳,固精止遗。
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龙骨各5g,共研细末混匀,以少许人乳调敷于脐上,固定5-7天除去。
用于治疗阳痿,一般用药一次见效,3-5次可痊愈。
2. 温肾壮阳,固摄止遗。
葱白4-8根,雄黄1-3g(视年龄大小增减),于晚上临睡前敷于脐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
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3.固摄敛汗,提升固脱。
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细末,开水调润;或用五倍子5g,食醋调润,敷于脐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治疗小儿盗汗,小儿遗尿,成人夜间多尿,小儿腹泻,脱肛,男子遗精及妇女子宫脱垂。
4.温中散寒,收敛止泻。
酒饼一个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吴萸6g,炒焦为末以食醋调成饼:或川椒末5g(黑白均可)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脾胃脘痛。
5.清热利尿。
田螺6个(去壳取肉),生葱白5根,冰片6g,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
治热结小便不利之症。
6.清热除烦,镇静安神。
陈细茶叶(越陈越好),嚼溶;或黑牵牛子粉1g,朱砂1g,冰片少许水调敷于脐上固定。
硫磺贴敷肚脐案例近年来,硫磺贴敷肚脐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中医疗法。
据说,这种方法可以缓解胃肠道问题,促进消化,改善体质。
下面将列举一些关于硫磺贴敷肚脐的案例,以展示其疗效和适用范围。
1. 案例一:小女孩消化不良小芳(化名)是一位7岁的小女孩,长期以来她都有消化不良的问题,常常感到胃部不适,食欲不振。
她的父母带她去看了中医,中医师建议她每天晚上睡觉前敷硫磺贴在肚脐上。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小芳的消化问题逐渐改善,她的胃口增加,胃部不适的症状也减轻了。
2. 案例二:年轻妈妈的产后恢复李娜(化名)是一位年轻妈妈,她在生完孩子之后一直感到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容易疲劳。
她的家人听说硫磺贴敷肚脐可以帮助产后恢复,于是建议她尝试。
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敷贴,李娜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她的食欲增加,精力恢复,体力逐渐增强。
3. 案例三:老年人的胃痛问题老王是一位70岁的老人,多年来他一直有胃痛的问题,常常感到胃部不适,食欲不振。
他听说硫磺贴敷肚脐可以缓解胃痛,于是决定尝试。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老王的胃痛明显减轻,胃部不适的症状也有所改善。
4. 案例四:青少年的胃灼热小明(化名)是一位16岁的青少年,他经常感到胃部灼热,且伴有胃酸过多的症状。
他的父母带他去看了中医,中医师建议他每天晚上敷硫磺贴在肚脐上。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小明的胃部灼热感减轻了,胃酸分泌也得到了调节。
5. 案例五:工作压力引起的胃痛小张(化名)是一位30岁的职场人士,由于工作压力大,他经常感到胃痛,食欲不振。
他的同事推荐他尝试硫磺贴敷肚脐的方法。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小张的胃痛症状明显减轻,他的食欲恢复了,精力也得到了提升。
6. 案例六:女性月经不调小丽(化名)是一位26岁的女性,她的月经一直不规律,经期疼痛且经量少。
她的朋友建议她试试硫磺贴敷肚脐的方法。
经过连续三个月的治疗,小丽的月经恢复了规律,经期疼痛明显减轻,经量也增加了。
通过以上案例的描述可见,硫磺贴敷肚脐在缓解胃肠道问题、改善消化、提高体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附件:贵州省新增苗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表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计价单位说明4900001 苗医弩药针疗法弩药针疗法是在苗医攻毒疗法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利用剧毒药物作用强、见效快的特点,通过“以毒攻毒”的方式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为苗医一种特殊的外治复合疗法。
本法在攻毒的同时还有拔毒、排毒的作用,通过祛除毒素、刺激筋脉以及促进体能的护卫性和营缮性的发挥,而达到治疗相应疾病的目的。
适用苗医冷病之冷骨风、冷肉风、湿热风、麻木风等多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病、颈椎病、肩周炎等疼痛病症。
次药物符合国家相关要求4900002 苗医玉杵点穴疗法玉杵点穴疗法是用苗族地区所产玉杵在患病体表的某些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按、压、拍和叩打等不同手法,促使已经发生功能障碍的肢体或脏腑器官恢复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苗医治疗方法。
该法具有舒经通络、活血散瘀、调和气血、扶助固本、舒筋利节等作用。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头痛、身痛、脘腹疼痛、颈肩腰腿痛等多种病症。
次4900003 苗医隔药纸火灸疗法隔药纸火灸疗法源于苗医生成学理论三生成学说,利用火疗和药液的作用,在施治穴位或部位上贴附药液浸泡过的纱布和草纸,点燃药纸,通过药纸作用于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强热刺激和药物成分的双重作用,达到刺激生灵能(苗医理论之一,相当于人体的正气),扶助内能,舒筋通络,通气散血,温散冷毒,祛除毒邪,促进康复的目的,适应用于苗医所指风类疾病如半边风,顺筋风,冷骨风,冷肉风,湿热风,麻木风等慢性顽固性疾病,颈肩腰腿痛疾病,慢性腰肌劳损、膝关节痛、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
次药物符合国家相关要求4900004 苗医抹酒火疗法苗医抹火酒疗法是医者用手指及手背蘸燃烧的药酒和酒精混合液抹捈于患处,并施以相应的抹、揉、拍、击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热疗、药力达到疏筋通脉,祛除冷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敷脐疗法
简称“脐疗”,是将药物放在脐中(神阙穴),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根据病情选定方药。
2.将选定的药物研细末,或作散剂用,或用调和剂调匀作膏剂用。
如为新鲜湿润药物,可直接捣如泥,作膏剂用。
3. 将患者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将配制好的药粉或药膏置入脐中,然后用脐布或纱布垫敷盖固定。
4.根据病情,或l-2天换药二次,或3-5天换药1次。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本法无绝对禁忌证,但敷脐的药物一定要与疾病相符合。
二、注意事项
1.明确疾病,辨证施治,正确选用和配制敷脐药物。
2.敷脐后如局部有皮疹痒痛,应暂停3-5天;如出现局部溃疡,应停止敷脐,改用其他疗法。
3.用此法7-10天后仍无效,改用其它疗法。
4. 此法对有些病收效较慢,可配合药物内服、针灸、推拿等疗法同时治疗,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