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2016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15
福建省泉州市2016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
据此推断()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郡县制【解析】从材料可知,周时的郡县是分封给诸侯卿大夫,故A项错误;西周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西周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是在秦商鞅变法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郡县,是受分封者所得的封地,秦朝的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两者本质不同,故D项正确。
【答案】D25.图7可以反映()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解析】地图显示的是秦汉、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区的发展变化,没有涉及丝织业的兴衰,故A 项错误;古代的经济政策仍是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秦汉丝织业中心区在北方,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区逐渐南移,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C项正确;对外贸易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26.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27.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该故事反映()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考点】宋明理学【解析】材料不能表明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因为这是民间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埋儿奉母”是一种愚孝,体现了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故B项正确;只是一则材料,不能说明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28.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评分细则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1—11 CDCBA BDCBD A36.(22分)(1)位于浅海大陆架,光照适宜;(2分)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鳀鱼饵料丰富;(4分)位于热带海区,沿岸有寒流经过,水温适宜鳀鱼生长。
(2分)评分细则:位于浅海大陆架,光照适宜(或“位于大陆架”、“光照适宜”、“光照充足”,2分)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或“上升补偿流”、“补偿流”、“受离岸风影响,海水扰动”、“受东南信风影响,海水扰动”,2分)深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物质上泛”、“养料上泛”、“海水中营养物质丰富”、“海水中养料丰富”,1分)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鳀鱼饵料丰富(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藻类大量繁殖”、“饵料丰富”,1分)位于热带海区(或“低纬度海区”、“9°S附近海区”,1分)沿岸有寒流经过,水温适宜鳀鱼生长(或“寒流经过,水温下降”、“寒流经过,水温20℃以下”,1分;只答“寒流经过”不得分)(2)国际市场对鱼粉需求量加大;(2分)鱼粉加工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
(2分)附近海域鳀鱼资源丰富;多优良港湾。
(2分)鱼粉加工技术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支持。
(2分)评分细则:国际市场对鱼粉需求量加大(2分;答“国际鱼粉市场广阔”、“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需求量扩大”、“国际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得1分;只答“市场广阔”不给分)鱼粉加工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或“鱼粉加工可延长产业链”、“鱼粉加工的收入大于渔业捕捞”,2分)附近海域鳀鱼资源丰富;多优良港湾(或“渔业资源丰富”、“原料丰富”、“原料充足”,或“海岸线曲折”、“渔港”、“海运便利”,2分)鱼粉加工技术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支持。
(或“鱼粉加工技术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工技术水平高”、“鳀鱼捕捞水平的提高”,2分)(3)鱼粉出口量的增大,鱼粉产量提高,鳀鱼需求扩大,带动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使用于捕捞和运输的船舶数量需求增加,对船舶吨位的要求提高,促进造船业规模扩大、造船技术提高。
泉州一中2016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模拟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016.05)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24.《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这里的“共和”指的是A.最高统治权由多人共同掌握B.多位大臣共同辅佐君王C.君主与大臣共同掌握政权D.建立奴隶制贵族共和国25.考古发现,秦代出土的陶俑,马腿都是粗短的,躯干也比较短,脖子也短,能吃苦耐劳,但是速度不快,基本适合于挽犁用。
后来,在甘肃省出土一座东汉时代的青铜奔马,形象矫健俊美,是一匹适合作战的良马。
东汉马匹品种改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汉朝以后牛耕盛行,马匹不再用于挽犁B.汉高祖采用和亲政策,汉匈之间行茶马贸易C.汉武帝时开通西域,从大宛引进优良马种D.东汉时击败北匈奴,匈奴的战马贡献皇帝26.唐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先后攻占东都洛阳、西京长安,但依靠地方的抵抗最终平定了叛乱;1127年,金兵长驱南下,都城东京很快失守,全国统治瓦解,北宋灭亡。
据此可知A.相比唐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有所削弱B. 唐朝“守外虚内”的兵力部署原则优于北宋的“守内虚外”C.相比北宋,唐朝面临的外敌比较弱小D.唐朝的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资源27.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C.英国社会动荡需要商人力量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28.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
2016年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题卷,共16页。
全卷满分300分。
48题(含选考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合乎要求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PM2.5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图1示意2015年1月7日20时我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中甲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大约200千米/天;图2示意同期我国PM2.5平均浓度实况。
据此完成1~2题。
1.重度大气污染发生区域此时的天气状况是A.温和、湿润、微风 B.寒冷、干燥、微风 C.温和、干燥、强风 D.寒冷、湿润、微风 2.推测未来1~2日内,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重度大气污染的是 A.东北平原 B.京津地区 C.四川盆地 D.江淮地区火车行驶在崇山峻岭中,铁路线顺着山势盘旋,这种迂回展长的铁路线叫展线。
图3为穿行在某低山中的“灯泡”型展线。
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铁路线的最大高差可能为A.25米 B.45米 C.65米 D.85米 4.图中的“灯泡”型展线A.降低了线路坡度 B.避免了落石危害 C.提高了列车速度 D.减少了铁轨磨损 5.贵广(贵阳至广州)高铁于2014年12月通车,全线未采用展线的主要原因是A.沿线地形起伏较小 B.动车爬坡能力较强 C.为了节约建设成本 D.为了提高铁路运力土地承载指数是指人均粮食消费标准量(400 kg)与人均粮食产量之比,图4示意我国1949年~2009年人口数量和土地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
泉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中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试卷2016.1历史(高一年上学期)参考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25.(1)解决:《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2分)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分)(2)争执: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
(3分)对策:实行三权分立(受限制的权力)和联邦制。
(2分)(3)看待:两种政体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政体,都根据本国国情而制定,无优劣之分(不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4分)26.(1)意图:美国: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
(2分)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2分)(2)原因: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想攫取世界霸权,而苏联也想扩展势力范围;(2分)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对立,于是双方发生矛盾。
(3分)(3)趋势:从“一极”到“多极化”趋势(或从“一超”向多强发展的趋势)。
(4分)27. (1)主要历程:早期维新派主张“君民共主”制;康、梁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清末“立宪”骗局;孙中山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
(说明:每个历程2分。
本问最高得分8分。
)(2)评析:①《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为中国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做了一些准备,具有进步性;(2分)②清末预备立宪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是一场骗局,具有欺骗性;(2分)③清末预备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促进革命形势的高涨,加剧了清王朝的灭亡。
(1分)28.答案1修改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4分)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4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5分)答案2修改建议:删减国民党抗战中黑暗统治内容。
(4分)理由: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最主要,国民党反共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泉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24.儒家经典《谷梁传》中记载:“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即借民力耕田)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而履亩(即实际亩数)十取一也”。
材料反映A.井田制在鲁国已经崩溃B.初税亩仅按私田实际数量收税C.作者不认同初税亩的收税依据 D.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5.西汉墓出土的《集簿》记载: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乡百七十,……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
”此记载A.说明侯国严重威胁西汉统治B.佐证了西汉曾实行封国制C.说明侯国与郡行政地位相当D.填补了基层建制的史籍空白26.对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扰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
这说明他倡导A.发明本心 B.知行合一 C.礼法并施 D.重义轻利27.明初政府规定使用大明宝钞,“钞者制于官,帷上得而增损之”,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交易。
明朝后期,白银普遍流通,“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
这一变化A.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 B.导致银价大幅贬值C.形成官民争利的局面 D.削弱了中央集权28.表1 中国进口货物数据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陷入绝境B.中国的棉纺织品仍具有竞争实力C.鸦片的危害使其需求量减少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9.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兵不训罔知忠义,兵不练罔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
这说明袁世凯A.建立了近代化的武装力量 B.形成了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C.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 D.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30.据上海的《东方杂志》调查,1909年全国发生起义113起,1910年285起。
清政府在农村推行禁种鸦片、人口普查、革除陋习等运动也引起了极大的骚乱。
材料表明A.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趋于瓦解 B.民众广泛支持民主革命C.清政府的改革违背历史潮流 D.农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31.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赡家费。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1至9页,第Ⅱ卷10至16页,共3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
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
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
这反映了A.“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B.“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C.“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25.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26.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27.明末郑氏开台至清初康熙治台期间,闽粤两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
其结果A.弱化了中央对闽粤地区的控制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28.阅读表l,表格数据反映了A.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B.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C.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29.《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忻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
这一建议体现了他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30.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
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学业质量检查历史试卷一、选择题(40分)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反映了()A、禅让制开始出现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C、分封制开始出现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2、改革是除弊兴利的重要手段。
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A、奖励耕战B、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旧贵族特权D、建立县制3、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张骞对开通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经此路传入中原C、从西汉都城洛阳出发,直达西亚和非洲D、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4、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是()A、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自然条件优越C、战乱少,社会稳定D统治者实行仁政5、图1 所示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6、意大利《马可·波罗游记》:“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材料中“刺桐”指的是()A、广州B、漳州C、福州D、泉州7、泉州文庙是宋、元、明、清时期泉州府学所在地,当时传播的主流思想是()A、道家思想B、墨家思想C、儒家思想D、法家思想8、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必须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下列属于“结论”的是()A、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D、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9、图2所示的民国纪年转换为公元纪年,应是()A、1926年B、1927年C、1928年D、1929年10、表1为《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它充分说明了淮海战役()A、胜利来自于人民的支持B、解放军装备落后C、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基础D、国民党先进装备不起作用11、1953年11月30日,中国第一根钢轨在鞍山钢铁公司诞生。
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C、大跃进运动的兴起D、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12、图3所示内容是刘明草拟的介绍某城市的提纲,该城市是()A、厦门B、珠海C、深圳D、汕头13、图4所示军种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A、陆军B、海军C、空军D、第二炮兵部队14、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国王。
2016年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一、(9分)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节选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一文,为适应命题需要,摘编时对原文作了一定的删改。
全文较为明白浅显,阅读的难度不大,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1.(3分)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A、B、C、D四项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
原文第1段说“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A 项以此句为核心进行转述,符合原意,所以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根据第3段中“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
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等语句的意思,得出“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的推断,符合文意。
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
C项对第5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原文以“…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为总起,具体介绍了三次历史认同的主要内容,选项对此内容的转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逐次清晰丰富起来”缺少文本依据,二是“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与“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并无因果推理关系,选项用“使”字加以概括违背原文,与原文逻辑不等值。
因此C项是错误的。
D 项整合第6段“…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慷慨悲歌‟还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
”等内容,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D 项也是正确的。
2.(3分)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史载,公元前720年,周桓正与郑交恶,双方在缥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恒王肩膀。
公元前712年,鲁柜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
这表明A.周朝分封制度已经被废除B.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C.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D.政治改革在各诸候国展开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而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
这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3.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这反映出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4.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
这一现象说明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5.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
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
这反映了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C.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6.明朝初年,政府修建了济养院(免费养老院)、惠民药局(免费医院)和漏泽园(免费公墓)。
明太祖还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错住。
由此推知,明初A.经济们到恢复发展B.自然经济走向解体C.仁政思想全面实施D.社会保障体系建立7.表I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据此推知A.导致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既乏的问题C.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8.《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1859年,广州沙面租界是英、法两国人花钱从珠江河水中填土而新造的,共花费32.5万墨西哥元,其中,英方出资4/5,法方出资1/5。
2016年泉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政治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12.B 13.A 14.C 15.D 16.C 17.D 18.C 19.A 20.D 21.D 22.B 23.B38(1)题(14分)题目设问:(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系列举措对建设“新国企”的作用。
假设你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经营者,为实现提质增效,你会重点投资哪些新的领域和方向。
(14分)参考答案:(1)作用:促进国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利于建立市场导向的选人用人制度,形成人员合理流动机制;能够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快传统制造转型升级。
(每点2分,共10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投资领域和方向:如,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等。
(每点2分,只要回答其中2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作用:(共10分)①促进国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1分,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1分,或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保障企业经营自主权、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②有利于建立市场导向的选人用人制度(1分,或尊重市场、发挥企业家作用),形成人员合理流动机制;③能够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1分,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尊重市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分,或实现股权多元化、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④有助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1分,或通过强强联合产生规模效益、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1分,或提高资源配臵效率);⑤有利于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1分,或培育发展新动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传统制造转型升级(1分,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实现智能制造)。
投资新的领域和方向:(每点2分,只要回答下列所列要点中的2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016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第I 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7.5分)1.What’s the woman’s opinion about the red coat?A.Nice colour.B.Poor quality.C.High price.2.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Customer and repairman.B.Boss and secretary.C.Operator and caller.3.Where is the woman now?A.In Australia.B.In New Zealand.C.In Britain.4.What does the woman often do after work?A.Goes shopping.B.Does sports.C.Cleans the lab.5.When will the meeting finish?A.At 9:30 a.m.B.At 11:00 a.m.C.At 10:00 a. m.第二节(共15小题;每题1.5分。
满分22.5分)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What makes the man unhappy?A.His argument with Peter.B.An unexpected defeat.C.A disappointing teammate.7.How does the man feel now?A.Angry.B.Nervous.C.Regretful.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Where does the woman work?A.At a chemist’ s.B.In a library.C.In an information company.9.Why can’t the man take a part—time job?A.He is in poor health.B.He is burdened with studies.C.He lacks work experience.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1至9页,第Ⅱ卷10至16页,共3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某城市城区轻轨穿过大楼,并在大楼中设有站台。
图1为“穿楼轻轨”景观素描。
读图完成1-2题。
1、图1反映该地()A.河网密度大 B.地壳不稳定 C.平地面积小 D.雷雨天气多2、该轻轨站设立后,周边地区()A.久绿地面积增加 B.工业用地增多 C.住房价格下跌 D.商业活动增强水培蔬菜是指大部分根系生长在营养液中,通过营养液提供养分、水分等进行栽培的蔬菜,其生产管理主要是对营养液加液时间和次数进行调节。
图2示意某管道式水培蔬菜种植。
读图完成3-4题。
3.城市居民在屋顶种植蔬菜,采用图2方式的主要目的是()A.获取更多光照B.便于施肥浇水C.充分利用空间D.利于通风透气4.正常年份6月中下旬,下列城市中蔬菜生长旺盛期加液次数最少的是()A.天津 B.合肥C.西安 D.广州图3示意我国部分城市四季多年平均天数,图中的季节是依据候(连续平均气温的高低为指标来划分的。
读图完成5—7题。
5.下列城市中,最早进入春季的是()A.武汉 B.上海C.郑州 D.青岛6.北京秋季起始日期大约为()A.8月中旬B.9月上旬C.9月下旬D.10月中旬7.福州冬季天数远少于南昌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较低B.海拔高度较低C.受海洋调节明显D.冬季风影响较弱图4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
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C.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9、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1850年起人口增长迅速,对土地的利用影响明显。
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部分)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ll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4页。
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1卷(选择题共l44分)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A、《琶琶行》“元和十年”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1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D、解决王国问题15、北宋理学家邵雍曾发出这样的赞叹:我幸福,因为我是人,而不是动物;是中国人,而不是蛮族人,……我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阳。
邵雍的赞叹源于当时A、国家的大一统B、经济文化的繁荣C、民族关系的融洽D、思想的自由16、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17、“l9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I 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3题,第25、26题各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0分)(1)官方印刷规模扩大;民间印刷更加活跃;印刷品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印刷技艺、质量更为精良。
(6分。
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西方传教士的引领;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利润丰厚吸引资本的介入(商人投资);机械动力的使用与造纸、制墨技术的进步;西方活字印刷术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
(8分。
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3)①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以后,受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制约,并未得到推广,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②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及社会环境与文化需求的变化,活字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并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6分。
若答“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给2分)26.(20分)(1)享有充分自主权;集政治、军事、商业职能于一体;主要势力范围在东南亚;排挤竞争对手;采取集资运作方式(资本运作);赢利丰厚。
(6分。
答出其中3点即可。
作答时,不得照抄材料。
若照搬材料,最多给3分)(2)监管、垄断对外贸易;阻断中外民间交往,维护专制统治;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天朝上国权威。
(6分。
答出其中3点即可)(3)属性:前者属于资本主义早期殖民贸易机构;后者是专制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
(4分)影响:前者加速了荷兰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荷兰成为17世纪的殖民霸主。
后者限制了中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4分)27.(12分)(1)辛亥革命的打击;北洋势力(袁世凯)的逼迫;民心所向;清朝大势已去。
(6分)(2)评分说明:观点鲜明1分,证据准确(至少两个史实),解释合理4分,逻辑清晰1分。
若答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势力、帝国主义、清政府等政治力量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主张的提出者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韩非子【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做事情要推己及人.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故选A.【点评】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发展,但是没有获得正统的地位.西汉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学生应该掌握.2.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B.统治者施行仁政C.水利设施齐全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分析】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晋江流域地处长江以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再加上南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提供了发展农业的巨大条件.其中,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掌握,学生重点掌握主要原因.3.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他研究的人物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评价.【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4. 1087年,北宋政府在泉州设立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是()A.市舶司B.瓦舍C.司农司D.宣政院【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海外贸易.【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在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宋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史实.5.如图所示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作者是()A.李贽B.魏源C.严复D.康有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家.【解答】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办法,其中魏源就是主要代表人物.他著有《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魏源的思想主张.6.如图所示的历史现象发生在()A.洋务运动中B.戊戌变法期间C.义和团运动中D.辛亥革命后【分析】本题考查的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解答】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图片反映就是当时革命军在街头给行人剪辫子的情景.故选D.【点评】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除去剪发辫之外,还有禁缠足、改称谓、变服装等,应注意掌握.7.某电视台将摄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片,栏目组要实地拍摄反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场景,应到()A.遵义B.吴起镇C.会宁D.延安【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知识点.【解答】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都是课本中最基本的应该掌握的知识,可以结合课本和材料作答.8.如图所示碑文反映了西沙群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其落款的民国纪年转换为公元纪年,应是()A.1945年B.1946年C.1947年D.1948年【分析】本题考查了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解答】题目给出的图片中有民国三十五年字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35﹣1=1946年.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1912+()一1,因为1912年为民国1年,需要减去这个1.9.下列战役,与1949年1月和平解放北平直接相关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分析】本题考查了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解答】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10.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商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解答】1953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11. 1956年底,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016年泉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检参考答案地理试题参考答案(1)(6分)谷地汇集周边降水,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谷地海拔较低,热量(谷地暖湿)满足草甸生长条件;峡谷沟壑纵横,地表面积大,地势起伏大,生长环境多样;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答出3点得满分)(2)(8分)水库蓄水将使水位上升,谷内草甸灌丛大多将被淹没;食草动物缺乏食物来源,数量减少;(谷地被淹没,雪豹捕食范围缩小),雪豹的食物减少;谷地淹没后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雪豹数量锐减。
(每点2分)(3)(8分)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水电站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位于河源附近,流量小,水能蕴藏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水位低,冬季结冰期长,发电量不稳定;电站附近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电力需求量滤距主要消费市场远,输电距离长且损耗大;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每点2分,4点即可)37.(24分)(1)(6分)海运运量大,运费低,以色列为沿海国,海运条件好;自然资源匮乏,原料和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其贸易对象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贸易主要通过海运进行;与陆地邻国关系紧张,运输不便,贸易量小。
(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2)(6分)联系北部经济发达地区,港口经济腹地扩大;连接埃拉特港与地中海沿岸港口,实现了红海与地中海的转运,提高港口地位;港口吞吐量增加,产业规模扩大;运输货物种类增加,运输效率提高。
(每点2分)(3)(8分)中国资金雄厚,高铁技术成熟,建设成本较低,竞争优势明显;可避免过分依赖苏伊士运河,提高贸易安全性;增加中国经营的海法新港的货物来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中国高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供输出,以缓和国内就业压力。
(4点8分)(4)(4分)赞成。
高铁运输的速度快,缩短运输时间;铁路运输受自然环境影响小,连续性好;客货运输更加安全,避开繁忙的苏伊士运河,运输更加通畅。
福建省泉州市2016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
据此推断()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郡县制【解析】从材料可知,周时的郡县是分封给诸侯卿大夫,故A项错误;西周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西周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是在秦商鞅变法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郡县,是受分封者所得的封地,秦朝的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两者本质不同,故D项正确。
【答案】D25.图7可以反映()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解析】地图显示的是秦汉、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区的发展变化,没有涉及丝织业的兴衰,故A 项错误;古代的经济政策仍是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秦汉丝织业中心区在北方,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区逐渐南移,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C 项正确;对外贸易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26.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27.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该故事反映()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考点】宋明理学【解析】材料不能表明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因为这是民间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埋儿奉母”是一种愚孝,体现了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故B项正确;只是一则材料,不能说明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28.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B.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中国仍是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可见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是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比洋务运动要晚,故C项错误;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29.与维新派关系极为密切的帝党官僚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
臣对:‘与康不往来’。
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
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
’”由此可见()A.官僚集团反对维新变法B.官僚集团争夺变法主导权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维新派与帝党的改革根本目的不同【考点】维新思想【解析】从材料可知,翁同龢把维新派的“平等民主说”视为禁区,但不是反对变法,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变法主导权,故B项错误;材料与群众基础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可知,帝党的政治目标是恢复清王朝昔日的辉煌,完成儒仕的历史使命,故D项正确。
【答案】D30.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材料表明,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也没有推卸责任,故C项错误;与游击战术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3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考点】“斯大林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材料中时间信息“1953”年,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进行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1953年与市场经济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苏联已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中国没有进行农业集体化,故D项错误。
【答案】A32.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公民芒提特乌斯经抽签当选为议事会成员,在其后的资格审查中,因受指控在支持僭主统治的骑兵中服役而被取消资格。
这说明资格审查的目的是() A.监督官员维护平民利益B.维护公民内部的平等C.确保官员忠于民主政体D.实现公民的轮番而治3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不能生效。
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材料反映德国的权力机制()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继承了专制主义的传统C.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D.贯彻了人民主权的原则【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主,并非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与工业化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人民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A34.1917年3月15日,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在苏维埃全体会议上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
孟什维克党代表则主张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
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这一结果说明当时()A.资产阶级代表在苏维埃占多数B.布尔什维克党对民主革命前途认识的局限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材料中苏维埃全体会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孟什维克党代表则主张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
”说明他们对民主革命的前途认识不明确,故B项正确;无产阶级政党是布尔什维克党,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材料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35.1947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到巴黎,就加入“马歇尔计划”与英、法两国外长会谈。
英、法两国提出了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条件,被苏联拒绝。
它反映了()A.英、法两国力图维护其欧洲大国地位B.英、法两国完全追随美国的意志C.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D.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全面展开【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一体化【解析】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英、法两国力图维护其欧洲大国地位,故A项错误;如果英、法两国完全追随美国的意志,那就没有这次会谈,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英、法两国提出了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条件”充分说明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故C项正确;美苏对峙局面出现是在华约成立后,故D 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九世纪,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他们主要是洋行买办或经营丝、茶和进口纱、布的商人。
在外资的海轮和江轮公司、保险公司和货栈业方面情况更是如此,缫丝业、电灯电力和1895年以后新设立的棉纺织厂也有这种情况。
一份研究材料确定,有130个中国的大股东曾在1860至1900年期间向44家外国企业投资。
外国人的特殊地位,通商口岸的租界,都为赚钱提供了保证。
中央政府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
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它不能保护新生的华资企业,使他们能和进口货和在华外资企业的产品竞争。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清史·下卷》材料二由于没有社会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没有明显的外来危险,大量外国和本国的投资日益增长。
美国似乎拥有某些其它大国部分拥有的全部经济优势,而没有其它的劣势。
它幅员辽阔,到1914年已拥有大约25万英里铁路。
美国的耕地面积、农机效率以及不断降低的运输费用,使美国农产品的价格都低于欧洲任何国家。
美国一些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都相当于甚至往往优于世界其它任何公司;并且它们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规模。
到1914年,美国国民收入,无论是绝对值还是人均值,都远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高。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在华外商企业创办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大量外国资本投资美国的原因。
(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外国投资对当时的所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7分)【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时期外商企业(2)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大量外国资本投资美国)(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时期外商企业;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大量外国资本投资美国)【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信息“十九世纪,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他们主要是洋行买办或经营丝、茶和进口纱、布的商人。
在外资的海轮和江轮公司、保险公司和货栈业方面情况更是如此,缫丝业、电灯电力和1895年以后新设立的棉纺织厂也有这种情况。
”可知部分中国买办、商人参与投资;投资行业广,应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材料“外国人的特殊地位,通商口岸的租界,都为赚钱提供了保证。
……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可知外商拥有特权等;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纪,不难得出答案: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和租界;清政府制度落后、政治腐败,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不能保护民族工业;外商也需要利用中国买办商人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两次工业革命相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