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2.4哺乳动物教案湘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科学第4课《哺乳动物》教案哺乳动物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2. 掌握哺乳动物的分类;3. 理解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4. 培养对哺乳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2. 哺乳动物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哺乳动物的分类。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图片、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哺乳动物的录音或展示一些哺乳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兴趣,并发问:“你们都了解哺乳动物吗?它们有哪些特点?它们的分类有哪些?”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如:母乳喂养、体温恒定等特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哺乳动物的种类有哪些?是否只存在陆地哺乳动物?步骤三:讲解(10分钟)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哺乳动物的分类。
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哺乳动物的分类特征并用例子加以说明。
一、真兽亚纲(奇奇怪怪的动物)二、有袋纲(懒懒散散的动物)三、鲸豚目(海洋的守护者)四、飞行动物(哺乳动物中的翱翔者)步骤四:巩固(15分钟)1. 分组活动: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哺乳动物的分类及不同分类的特征。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哺乳动物,并从所学知识中找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和所属分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设计展示形式,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哺乳动物。
2.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册或提供口头练习题,让学生在书面或口头上回答与哺乳动物特征和分类相关的问题。
步骤五:拓展(15分钟)通过观看短片或展示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如袋鼠、大熊猫、海豚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保护现状和保护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特殊的哺乳动物,保护动物的世界?根据所学内容,回顾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强调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给予学生一些相关读物或视频链接,鼓励他们深入了解哺乳动物的知识,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第四课哺乳动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胎生、哺乳。
2.科学探究形成归纳概括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能力,在判断哪种动物是哺乳动物的过程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STSE形成研究哺乳动物的兴趣;认真观察比较、积极主动进行判断活动,敢于表达想法,乐于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胎生、哺乳。
难点:形成归纳概括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能力,在判断哪种动物是哺乳动物的过程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哺乳动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导入语:兔子、狗、猫等都是常见的哺乳动物。
(2)课件展示兔子、狗和猫的图片。
(3)提出问题:人也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它们哺育与繁殖方面的相同点(1)课件展示教材P19和P20六幅教材图片。
(2)观察并汇报:学生观察图片,并以小组形式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
(3)小结:羊、狗、猫等动物,它们的哺育方式叫作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作胎生。
(4)讨论:经过观察,我们能总结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吗?(5)学生汇报并小结:哺乳动物,它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6)概念应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常见的哺乳动物?课件展示教材P20下方两幅图片。
2.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1)思考并讨论:如何判断某一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2)汇报并小结:先调查这些动物的繁殖和哺育方式,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
(3)课件展示教材P21几张动物图。
调查了解这些动物的繁殖和哺乳方式。
(4)应用概念进行判断:运用哺乳动物的特征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5)再次辨析:活动手册P6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
3.拓展:特殊的哺乳动物——鸭嘴兽(1)课件展示教材P21下方关于鸭嘴兽的两幅图片。
(2)阅读: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
常见的动物-湘科2001版三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动物种类。
2.能够描述动物的外貌和特点。
3.能够区分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
二、教学内容1. 動物的分類1.哺乳动物2.鸟类3.爬行动物4.两栖动物5.鱼类6.昆虫2. 動物的外貌和特点1.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身体温度恒定,有乳腺,身体覆盖着毛。
如狗、猫、老虎等。
2.鸟类:鸟类有翅膀,体表覆盖着羽毛,能飞行。
如麻雀、鸽子、鹰等。
3.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覆盖鳞片,不会滋润,适应于较为干燥的环境。
如蛇、鳄鱼、龟等。
4.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湿润,没有覆盖毛发,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存。
如青蛙、蟾蜍等。
5.鱼类:鱼类身体覆盖有鳞片,有鳃用于呼吸。
如金鱼、鲨鱼等。
6.昆虫:昆虫有六条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翅膀。
如蚂蚁、苍蝇、蝴蝶等。
3. 动物的生活习性1.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吃草、吃肉,有的会爬树。
如牛、马、黑熊等。
2.鸟类:鸟类飞翔,有的鸟类会在树上、房檐等地方筑巢。
如鸽子、大雁、老鹰等。
3.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分为陆栖和水生两大类,有的能够游泳,有的能够爬树。
如鳄鱼、蟒蛇、壁虎等。
4.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爬行和行走。
如青蛙、娃娃鱼等。
5.鱼类:鱼类各种各样,有的在淡水中生活,有的在海洋中生活。
如鲤鱼、三文鱼、鲨鱼等。
6.昆虫:昆虫种类繁多,有的喜欢在花上觅食,有的喜欢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
如蜜蜂、蚂蚁、苍蝇等。
三、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外貌和特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分类。
2.观察法:利用图片、幻灯片等教具,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外貌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各种动物的分类。
2.让学生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描述动物的外貌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1.让学生区分生活习性、外貌和特征相近的动物种类。
2.让学生能够描述动物的特征和特点。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内容包括了对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探讨。
本单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认识动物的特征,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动物并不陌生,但可能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并能正确识别它们。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动物的特征,并能对动物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常见动物,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进行分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观察与实验: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
3.分类:学生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总结与展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
5.练习与反思: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进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成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设计1、《昆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价值观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提问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4《哺乳动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的2.4节《哺乳动物》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哺乳、胎生、毛发、体温恒定等,同时,也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哺乳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够通过实例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教学难点:哺乳动物特征的理解和应用,实例的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哺乳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哺乳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哺乳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哺乳、胎生、毛发、体温恒定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哺乳动物,分析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哺乳动物的特征模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实例,以清晰地展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课堂问答、实例分析、制作模型等,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
2024秋季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4,哺乳动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能够列举几种常见的哺乳动物,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总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能够利用图书或网络资源,收集关于哺乳动物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哺乳动物及动物多样性的兴趣。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教学资源•哺乳动物图片或视频资料•哺乳动物特征图表•相关图书或网络资源链接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通过播放哺乳动物的视频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它们与我们之前学习的鸟类、鱼类有什么不同?2. 新课学习•介绍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哺乳、有毛、体温调节等。
•讨论哺乳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例如它们的身体结构、繁殖方式等。
•分组让学生观察不同哺乳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并记录它们的特征,之后进行分享。
•老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总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种类哺乳动物的特殊适应。
3. 整理与布置作业•回顾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确保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感兴趣的哺乳动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或展示。
报告内容应包括该动物的特征、习性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4. 板书设计┌───────────────┐│ 哺乳动物特征│├───────────────┤│ 1. 哺乳││ 2. 有毛││ 3. 体温恒定││ 4. 胎生、哺乳│└───────────────┘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观察和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来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
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
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课时安排:1或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水占了杯子下部分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
)3、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地方” 就是“空间”。
石头要进入,水如果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
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能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
)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
5、小结: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
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
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
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活动1:灌水入瓶1、任务驱动: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
哺乳动物【教学目标】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辩证的认识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引入放映小猪争相吃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学习的爬行动物和鸟等动物是通过卵生繁殖后代,还有一类动物通过胎生来繁殖后代,并用哺乳哺育后代,这是哪种动物?与其它哺育后代的方式相比,哺乳有什么优越性?那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呢?说出理由。
三、新授课1.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请学生观看书上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的图片(猕猴、野马、非洲象、鲸),再问学生蝙蝠属不属于哺乳动物。
(属于)对于以上这些哺乳动物,它们的外部形态各异,生活方式和环境也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被划为哺乳动物一类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哺乳动物有哪些共同的主要特征。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观看视频结合看书,找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提示学生从形态、生殖发育、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形态:体表被毛、体温恒定、体表被毛有什么作用?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生殖发育:胎生哺乳——补充胎生的概念。
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中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作胎生。
胎生哺乳为什么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结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补充各种分化的牙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说出动物出牙齿的分化与动物的食性是什么关系。
(相适应)让学生共同总结出胎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学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让学生思考:哺乳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原因。
(哺乳动物用胎生哺乳的方式繁殖哺育后代,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教案第一课昆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提问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演示尝试资料:烧杯,石块,水,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的矿泉水瓶,水,记实笔,举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尝试操纵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
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
现象:水溢出来了。
(3)考虑:水为何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4)学生汇报(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
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局部水。
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新课进修1.灌水入瓶(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尝试并让学生观察尝试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5)学生尝试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动物的分类、动物的特征、不同动物的适应环境方式等。
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认识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动物分类、特征及适应环境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动物的兴趣较浓,有利于开展本单元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分类,掌握各种动物的特征,知道不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分类、特征及适应环境的方式。
2.教学难点: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情景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实物、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等。
3.教学课件:动画、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动物的分类,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不同类型的动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动物的特征,如哺乳动物的哺乳、鸟类的飞行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动物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特征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5.拓展(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理、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
《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第一课时教学导入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物呢?教学新课一、认识常见的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第二课时教学导入猜谜语活动。
教学新课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7.拓展延伸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板书设计常见的动物(1)认识常见的动物(2)猜动物(3)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4《哺乳动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哺乳动物》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描述,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哺乳动物,并学会根据哺乳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深入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会根据特征对哺乳动物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难点:学会根据哺乳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哺乳动物的图片、特征和分类信息。
2.实物模型:哺乳动物模型或图片。
3.分类卡片:用于学生分类实践。
4.教学视频:介绍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哺乳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哺乳动物的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是哺乳动物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哺乳、胎生、毛发、体温恒定等。
通过PPT和实物模型,展示哺乳动物的内部结构,让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发放分类卡片,让学生根据哺乳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确保分类正确。
小学科学4哺乳动物(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认识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3. 掌握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名称、特征和习性。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展示哺乳动物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2. 实物或模型: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哺乳动物。
3. 工作纸:用于学生练习识别和分类哺乳动物。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大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动物。
然后提问:“你们了解哪些动物?”学生回答后进一步引导他们想象这些动物是否有毛发,并思考为什么会有毛发。
步骤二: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15分钟)1. 教师使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并强调它们的共同特征:有毛发、哺乳腺、四肢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皮肤的特点,并与哺乳动物的毛发进行对比。
3. 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为什么要有毛发和哺乳腺。
步骤三:掌握哺乳动物的分类(20分钟)1. 教师出示含有不同类别哺乳动物名称的课件,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分类。
2. 学生根据指导分类,如按照生活习性、生活环境或身体特征进行分类。
3. 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答案,并提醒学生各类别哺乳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步骤四: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30分钟)1. 教师出示不同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图片和信息。
2. 学生观察图片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如:“企鹅为什么喜欢生活在寒冷的南极?”、“老虎生活在哪些地方?”等。
3. 学生通过观察和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不同哺乳动物的适应性和习性。
步骤五:复习和巩固(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如:“大象属于哪一类别的哺乳动物?”、“猫属于哪一类别的哺乳动物?”等。
步骤六:拓展活动(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进一步研究一个特定的哺乳动物。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哺乳动物,并从课堂以外的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
学生需要准备一份关于该动物的简短报告,并在下一堂课上展示给全班。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昆虫第二课时鱼第三课时第四课时哺乳动物【过渡】我们今天就来一起认识哺乳动物。
【出示章节名称】(板书)【出示学习目标】【导入新课】二、教学新知1、【提问】在地球上,哪些地方有哺乳动物生存呢?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哺乳动物的分布,哺乳动物的分布范围广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2、【总结】体表被毛,有利于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同鸟一样,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补充)水生哺乳类的毛退化。
体温恒定使得哺乳动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板书)3、【过渡】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哺乳动物出现了口腔消化。
4、【提问】你知道哺乳动物吃什么吗?5、【归纳】哺乳动物的食性可以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三种。
出示课本观察与思考图片:兔与狼的牙齿。
6、【播放哺乳动物的牙齿】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板书)7、你知道哺乳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吗?8、【介绍】与其他动物不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胎生。
(展示图片)9、【提问】出示图片,胎生与卵生,哪种生殖方式更具优势,为什么?10、【总结】胎生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板书)11、【过渡】刚出生的小兔子能够自己啃胡萝卜吗?12、【提问】(出示图片资料)1.鸟类和哺乳动物为后代提够的食物分别是什么?2.哪种食物更有利于幼体的消化和吸收?(出示图片)进一步说明乳汁更有利于幼仔的消化和吸收。
13、【总结】哺乳这种抚育后代的方式更具优势,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
(板书)14、【提问】胎生哺乳是生物体在长期的进化发展中形成的,那么胎生哺乳有什么意义呢?(出示卵生动物与哺乳动物成活率比较表)15、【总结】在地球上,第五课时珍稀动物。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2.4哺乳动物教案湘
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2.阐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描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保护哺乳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学式,启发式,小组讨论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PPT展示争相吃奶的小狗一家)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吗?
(胎生)小狗出生后,就会吮吸乳汁,那你们知道小狗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学生思考回答:哺乳动物。
教师:那你们知道哺乳动物有些什么特征吗?他们有人类生活有这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哺乳动物》。
(板书:哺乳动物)
学习新知: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PPT展示:活动一,自学课本,认识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些哺乳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异很大,有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原野上散步的非洲象,森林里攀援的猕猴,海洋中游泳的鲸,挖洞的鼹鼠,飞翔的蝙蝠等等,为什么它们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具有些什么特征呢?
PPT展示:活动二,自学
合作讨论:1.哺乳动物具有些什么特征?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特点,这与它们的食性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巡视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
小组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回答(答案合理即可),对表现优越的小组鼓掌表扬。
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除鲸等少数水生种类体毛退化外,体毛可以保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胎生、哺乳(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兔的门齿发达,与兔食草的食性相适应;狼的犬齿发达,与狼食肉的食性相适应。
牙齿的分化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并通过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不通牙齿功能的理解。
)
(哺乳动物还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及时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教师: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哺乳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PPT展示:活动三,讨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
)
小组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回答,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小组及时鼓掌表扬。
教师总结并板书: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利用2分钟时间给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请小组代表回答)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对哺乳动物这一节内容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胎生、哺乳、体表被毛、有牙齿的分化,这些特征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其更好的在其
生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同时我们还对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保护动物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同时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自己能切实做到和能影响身边的人,真正做到参与到保护动物的实际行动中来!
板书设计:
哺乳动物
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