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堂戏音乐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60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领域活动教案》
活动名称: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教案《认识傩文化》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傩堂戏”。
2.感谢傩文化的魅力。
活动重难点:
了解傩堂戏并知道表演傩堂戏的相关道具
活动准备:
傩堂戏角色形象的图片、傩堂戏的相关道具、傩堂戏表演视频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习大龙阡,那小朋友们说说大龙阡里有些什么吧!
——佛像是什么样子呢?
二、傩文化的讲解
1.老师出示傩堂戏角色形象的图片
——里面的佛像和这图片上的像吗?
2.什么是傩堂戏
——图片上是跳傩堂戏的人。
——什么是傩堂戏呢?听老师来讲一个故事。
三、讲解傩文化
1.现在我们德江还保留着表演“傩堂戏”的传统,“傩堂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扛神”,现在请小朋友们观看。
(播放视频)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是怎样进行表演的?你们听到了什么?在他们的脸上戴着什么东西?他们戴的面具是一样
的吗?
3.教师小结:我们德江是傩戏之乡,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我们德江人又叫扛神。
它是一种佩戴面具的表演,用我们德江的话来演唱的一种戏剧。
四、表演傩堂戏的相关道具
——我们要表演傩堂戏需要很多道具的。
小朋友们能从图片上找出来吗?
小结:傩堂戏的道具有傩服饰,傩面具,牛角、师刀、竹卦、令旗、头扎、祖师棍等
五、活动结束
傩堂戏是我们德江人的骄傲,但是有很多人还不知道它,我们小朋可以将学到知识介绍给身边的人,让我们身边的人也来了解一下傩文化。
教案:傩戏艺术欣赏与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傩戏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傩戏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傩戏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傩戏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
2. 傩戏面具、服装、道具等方面的欣赏。
3. 运用傩戏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1. 傩戏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2. 傩戏面具、服装、道具等方面的欣赏。
3. 创新性地运用傩戏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傩戏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绘画、手工制作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傩戏表演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傩戏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傩戏的初步印象,教师总结。
二、欣赏与学习(15分钟)1. 教师介绍傩戏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傩戏。
2. 教师展示傩戏面具、服装、道具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傩戏的艺术之美。
3. 学生讨论傩戏艺术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创作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傩戏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2. 学生根据自己对傩戏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傩戏艺术的感悟,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傩戏表演,深入了解傩戏艺术。
2. 邀请傩戏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傩戏艺术。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欣赏傩戏艺术,让学生了解傩戏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傩戏艺术的欣赏能力。
在创作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傩戏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傩文化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傩文化的历史与传统。
2.了解傩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观念。
4.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5.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一、傩文化介绍1. 傩文化的起源通过简单的儿歌和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傩文化的历史渊源。
2. 傩文化的传统通过儿童版的傩戏,让幼儿了解傩文化的传统习俗。
二、傩文化的应用1. 傩戏DIY让幼儿参与傩戏的DIY制作,体验傩文化的创造性。
2. 傩舞欣赏欣赏和学习傩舞,体验动感与美感的结合。
三、傩文化的创作1. 制陶体验让幼儿亲自体验制陶过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2. 手绘傩面具通过手绘傩面具,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创造力。
四、傩文化的体验1. 嘉年华活动参与傩文化嘉年华活动,体验傩文化的欢乐氛围。
2. 傩舞表演组织幼儿自行编排傩舞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1.情境引导法:通过简单的故事、儿歌等情境,引导幼儿了解傩文化。
2.示范授课法: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幼儿了解傩文化的制陶和手绘过程。
3.游戏体验法:通过傩戏DIY和嘉年华活动等游戏形式,让幼儿体验傩文化的欢乐氛围。
4.合作学习法:在部分活动中,让幼儿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协作完成任务,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评估1.通过幼儿的参与情况、表现和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2.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文化意识、动手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总结该教案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观念,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幼儿将能够感受到傩文化的魅力和欢乐,进一步认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傩戏脸谱幼儿园教案教案背景傩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其中,傩戏脸谱是傩戏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代表着角色的身份、性格和情绪。
在幼儿园教育中,将傩戏脸谱纳入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傩戏脸谱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傩戏脸谱的绘画技巧和颜色运用;3.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4.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内容一:傩戏脸谱概述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傩戏脸谱样品,介绍傩戏脸谱的概念、来源、历史和意义。
2.讲解:让幼儿了解傩戏脸谱的分类、特点、颜色运用和常用形象符号等内容。
内容二:傩戏脸谱绘画技巧1.示范:老师简单展示一下傩戏脸谱绘画技巧,让幼儿知道如何画出傩戏脸谱。
2.操作:让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用彩笔、彩色画笔或水彩笔等绘制自己的傩戏脸谱作品。
内容三:傩戏表演观摩1.观摩:播放傩戏表演视频,让幼儿了解傩戏脸谱在傩戏表演中的作用。
2.互动:让幼儿自己假扮成傩戏,发挥自己的表演特长,感受傩戏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价幼儿绘制的傩戏脸谱作品,可以在班级展示,带动课堂氛围,激发幼儿艺术创造潜能。
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幼儿表演的傩戏,及时评价,指导作品改进,提升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延伸及应用可以派生出一些有趣的活动,加深幼儿对傩戏文化的了解,如:•自制傩戏面具;•模拟傩戏化妆;•观摩传统傩戏表演。
课程总结通过开展这样的课程,能够让幼儿了解和欣赏传统傩戏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民间戏法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民间戏法音乐的魅力教案目标:1. 了解民间戏法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掌握民间戏法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民间戏法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一段民间戏法音乐的录音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这种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民间戏法音乐的了解和感受。
知识讲解:3. 向学生介绍民间戏法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包括其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4. 解释民间戏法音乐的基本概念,如节奏、旋律、和声等,并与学生一起聆听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民间戏法音乐作品。
实践体验: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民间戏法音乐,并进行集体排练和表演。
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发挥创意,可以加入舞蹈、戏剧或其他形式的表演元素。
6. 指导学生使用乐器,如鼓、锣、小号等,为表演增添音效和节奏感。
欣赏交流:7.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总结反思:8.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讨论他们在学习和表演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9. 引导学生思考民间戏法音乐对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这一领域。
教学评估:10. 观察学生在小组表演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民间戏法音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1.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评价,以便改进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民间戏法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料。
- 乐器,如鼓、锣、小号等。
- 小组排练和表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民间戏法音乐表现形式的差异。
2. 组织学生参观民间戏法音乐演出或邀请专业演员进行讲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经验。
3.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民间戏法音乐作品,并组织学生展示和分享。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幼儿课前戏曲律动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培养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和律动感。
3. 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二、教学准备。
1. 音乐,选择一些优美的戏曲音乐,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准备好音响设备。
2. 道具,准备一些戏曲道具,如扇子、面具、绸缎等,用于辅助幼儿表演。
3. 教具,准备一些简单易学的戏曲动作,如扇子舞、旋转、折叠等。
三、教学过程。
1. 播放戏曲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律动,让他们跟着音乐摆动身体,感受音乐的魅力。
2.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让幼儿了解戏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引导他们对戏曲产生兴趣。
3. 演示戏曲动作,教导幼儿一些简单的戏曲动作,如扇子舞、旋转、折叠等,让他们模仿学习。
4. 分组表演,让幼儿分成小组,自由发挥,表演自己学到的戏曲动作,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点评表演,老师对幼儿的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让他们在表演中不断进步。
6. 结束活动,让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演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同时,也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增加了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幼儿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小傩面-接力版二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小傩面这首歌名和歌曲来源;2.能够口唱小傩面的歌谱;3.观察演员的身体语言,了解傩舞的特点;4.学习傩面的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1.歌曲的节奏、旋律;2.演员傩舞的动作;3.制作傩面的步骤。
教学难点1.歌曲的节奏感和调性;2.演员需表现傩舞的特点,需要练习;3.傩面制作需要用到工具和一定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制作傩面的视频播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观赏傩舞表演的视频,了解傩舞的特点和历史。
二、讲授小傩面歌曲(15分钟)1.手拍+口齿板“跑调”欢迎歌;2.教唱小傩面;3.练习口唱和打拍子。
三、学习傩舞动作(15分钟)1.观察傩舞视频,并对傩舞的前进后退、装束、头饰、口罩、手掌、手指等细节进行讲解;2.在教师带领下,学习傩舞中的手指动作。
3.分为小组,动脑筋创造一组3个以上的傩舞动作过程。
四、制作小傩面(30分钟)1.软陶、胶布、鸟羽毛、麻布、彩绸等工具及材料准备;2.将软陶分裂成若干块,按照预备稿切下模板轮廓慢慢塑造成小傩面造型;3.用用胶布包好以防止软透水,等待晾干;4.稍微修饰一下,根据傩舞中的标致特征上色,基本做好;五、小结(10分钟)1.总结明天继续学习《十二生肖》,做好预习,扩大视野;2.唱一遍小傩面,在不同的速度和大小声音。
3.集体庆祝制作的傩面,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六、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唱一遍《多啦A梦》主题曲;2.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傩面的名称、特点、传说、图像等。
教学方法1.演示+讲解法;2.分组合作学习;3.创造力激发法。
教学效果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掌握了小傩面这首歌曲和制作傩面的过程。
在制作傩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也懂得了制作细节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傩舞视频,并学习傩舞动作,加深了学生对于傩舞文化的了解。
同时,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生动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培养了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赶庙会》实验音乐设计与表演-湘文艺版《创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音乐创作中的实验性和创新性,能够动手尝试进行音乐创作。
2.学生能够掌握类似于声音合成器之类的工具,制作出实验音乐。
3.学生能够理解艺术表演的多种形式和方式,掌握音乐表演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4.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音乐应用工具,将音乐创作结果与观众分享。
二、教学内容1.音乐创作的实验性和创新性。
2.工具:声音合成器、音频剪辑软件等。
3.音乐表演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4.音乐应用工具:作曲软件、音乐播放器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分享一首实验音乐作品,引出实验音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实验音乐,以及实验音乐的特点。
2.教师介绍声音合成器、音频剪辑软件等工具,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的用途。
3.学生动手尝试使用声音合成器制作实验音乐。
4.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创作实验音乐。
第二课时1.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实验音乐作品。
2.教师介绍音乐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
3.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音乐表演的模拟实践,学习舞台表现力和音乐技巧。
4.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第三课时1.学生继续进行音乐表演的模拟实践,加强表演和技巧的素养。
2.教师介绍音乐应用工具,让学生了解多种音乐应用软件的用途,如作曲软件、音乐播放器等。
3.学生分小组,运用音乐应用工具制作音乐,并进行演示分享。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实验音乐作品及其创新性、实验性的表现。
2.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和舞台表现力的进步情况。
3.学生对音乐应用工具的运用情况和作品质量。
4.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等方面的评估。
五、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应用工具,并进行了实际的操作和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音乐和音乐表演技巧。
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音乐创作的能力和自信心。
小傩面-接力版二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活动背景本教案为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的一节课,主题为小傩面,通过接力方式教授乐理基础知识与节奏感,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与音乐素养。
活动目标1.了解小傩面乐器及其音乐多样性;2.掌握简单节奏的演奏及表达;3.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合作水平;4.增强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
思路分析小傩面是我国传统音乐乐器之一,音色独特,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本次活动采用接力方式,通过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能力,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活动流程时间: 40分钟第一阶段(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小傩面乐器及其特点,让学生听小傩面的音色,并让学生模仿小傩面的音色,了解小傩面的音乐韵律。
2.通过跟唱乐曲,感受小傩面的节奏,帮助学生掌握小傩面的基本节奏。
3.引导学生感受小傩面音乐,发散想象,让学生思考如何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想法。
第二阶段(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一人负责演奏主旋律,另一人负责演奏伴奏。
2.让每组学生进行多次练习,直到演奏基本正确为止。
第三阶段(15分钟)1.所有学生作为一支队伍,进行接力演奏。
2.第一个学生演奏主旋律,接着第二个学生紧接着演奏伴奏,直到最后一个学生演奏结束。
3.当最后一个学生演奏结束后,演奏者接受全班同学的鼓掌与赞美。
第四阶段(5分钟)让学生表现他们的感受,向老师与同学分享他们对小傩面的音乐感受。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合作水平;2.掌握小傩面乐器及其特点,让学生运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3.加强学生的乐理基础知识。
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音乐表达观察,评价学生表现;2.对学生在演奏及协作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及时的改进意见;3.对全班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结小傩面音乐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更从中培养出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加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傩戏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傩戏文化的来源和发展历史;2.培养学生对傩戏文化的兴趣和关注;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4.提高学生的创造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傩戏文化介绍•傩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傩戏的艺术形式与特点;•傩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傩戏角色扮演学生将在老师指导下扮演傩戏中的角色,如鼓手、吹奏者、舞者、扮演神兽等等,分别演绎传统傩戏的场景。
3. 傩戏服饰设计学生将分组进行傩戏服饰设计,小组成员共同商定服饰风格和色彩,并进行制作。
4. 傩戏剧本创作在学习了傩戏特点和历史背景基础上,学生将分组进行傩戏剧本创作,提高学生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傩戏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傩戏文化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2.傩戏角色扮演,让学生理解传统傩戏的场景,并体验傩戏文化的氛围;3.傩戏服饰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傩戏服饰的美。
4.傩戏剧本创作,促进学生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傩戏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角色扮演: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传统傩戏场景的角色扮演。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傩戏服饰设计和剧本创作。
•展示和分享:学生进行傩戏角色扮演、服饰设计和剧本创作的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服饰设计和剧本创作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
对于学生的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是否理解传统傩戏的生动场景、是否创新的完成了傩戏服饰设计等等。
六、教学建议•需要提前准备好傩戏角色扮演和服饰设计的道具和材料;•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傩戏文化的介绍材料,以便进行课堂讲授。
•老师应当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以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傩幼儿园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傩戏的起源和传统文化;
2.通过表演傩戏,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表演能力;
3.提升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及方法
1.活动介绍(讲解傩戏的起源、传统文化和意义)
2.学习基本舞蹈动作及步伐(分批次练习)
3.整合舞蹈动作,进行学习教学
4.分组进行合作表演傩戏
5.展示,评选优胜小组
活动介绍
在活动开始前,老师会先向幼儿们介绍傩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提高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这项活动的独特之处。
学习基本舞蹈动作及步伐
教师将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分批次地介绍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步伐。
教师可以搭配音乐,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整合舞蹈动作,进行学习教学
在幼儿学习完基本舞蹈动作之后,老师会整合这些动作,并进行学习教学。
这样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傩戏的整体风格和流程。
分组进行合作表演傩戏
在幼儿学习完整个傩戏流程之后,老师会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表演傩戏。
这样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展示,评选优胜小组
每个小组表演完傩戏之后,老师会评选出优胜小组,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样能够激励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估
1.以小组为单位,评估学习成果;
2.以幼儿为单位,针对表演中的不足提出指导意见;
3.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估幼儿的综合表演能力。
教学时长
本教案的教学时长为5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傩戏音乐、舞蹈场地、傩戏服装、奖励等。
傩戏主题班会教案
《傩戏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傩戏的起源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提高学生对傩戏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
1.傩戏的定义和起源。
2.不同地区的傩戏表演特点。
3.傩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傩戏有初步了解。
2.学习:介绍傩戏的定义和起源,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了解不同地区的傩戏表演特点,并分析傩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体验:邀请专业的傩戏表演团体到校表演,并带领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傩戏的魅力。
4.总结:通过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总结傩戏的特点和意义,形成对傩戏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傩戏的特点和表演形式。
2.互动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教学:邀请专业的傩戏表演团体到校表演,让学生亲身
体验傩戏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业和学生对傩戏的表演反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傩戏理解和欣赏能力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对傩戏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大班音乐《我为傩舞来配乐》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大班音乐《我为傩舞来配乐》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生命,没有旋律的节奏仍然可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没有节奏的旋律却是不可思议的的,这就是节奏的魅力。
德国当代着名儿童音乐家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直接自然、即兴的流露。
南丰傩舞源远流长。
其节奏鲜明,粗旷豪放具有原生态性。
被引进我园作为园本教研课题。
依据艺术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理论。
我特创设了“我为傩舞来配乐”这一活动。
让幼儿在敲敲打打中感受傩舞音乐的魅力。
二、说目标:一个活动的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我设定了三个具体目标:(1)希望通过活动,有效地增强幼儿对傩舞节奏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生活中不同材质物品再现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傩舞的节奏。
(3)引导幼儿能有效的将节奏乐与舞蹈相结合,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三、说准备: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中,我作了如下准备:(1)能力准备:幼儿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傩舞知识、傩舞节奏,且具有良好的音乐活动常规。
熟练掌握各种器乐的演奏方法。
幼儿已学会跳开山、哪吒等多段舞蹈。
(2)物质准备:常用的傩舞打击乐鼓、大锣、小锣、钹等人手一件。
不同材质的物品(如:木板桌、木锤、茶杯、不锈钢果盘、易拉罐、矿泉氺瓶、玻璃瓶。
)等多种物品。
傩舞课件,四、说重点和难点:一个活动当中最能体现活动目标的部分就是重点部分。
如果抓住重点就能使整个活动的进程有的放矢。
本次活动的重点:幼儿能把握傩舞中的节奏,并为傩舞正确的配乐演奏。
难点:幼儿能利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创造性为傩舞即兴配乐。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活动中运用了(1)语言提示法和具体帮助法。
(2)序列递进法。
(3)分层指导法。
学法:运用了(1)游戏法。
(2)自主探索法..(3)多渠道参与法即调动多种感官听、想、看、说、动,来参与活动。
祁门傩舞教案教案标题:祁门傩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祁门傩舞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学习基本的祁门傩舞动作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掌握祁门傩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祁门傩舞的理解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和形体控制能力。
四、教学准备:1.祁门傩舞的音乐和舞蹈录像资料。
2.教学场地和音响设备。
3.舞蹈服装和道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播放祁门傩舞的音乐和舞蹈录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祁门傩舞的起源和发展,讲解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3.示范并练习祁门傩舞的基本动作,如起舞、转身、扭腰等。
4.分组练习基本动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本动作。
2.介绍祁门傩舞的技巧要求,如舞姿、手势、脚步等。
3.示范并练习祁门傩舞的技巧,注重舞蹈的流畅性和协调性。
4.小组合作创编短舞蹈片段,展示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技巧要求。
2.引导学生观看祁门傩舞的精彩表演视频,分析其舞蹈特点和表达方式。
3.学生自主创编小舞蹈片段,注重情感表达和形体控制。
4.小组展示创编的舞蹈片段,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祁门傩舞的实地演出,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开展祁门傩舞比赛或展示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艺的平台。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在舞蹈表达、团队合作和形体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以上是针对祁门傩舞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戏腔的基本特点,掌握戏腔的唱法,能够模仿并演唱简单的戏腔歌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模仿、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戏腔的唱法,能够模仿并演唱简单的戏腔歌曲。
2. 难点:理解戏腔的韵律和节奏,将戏腔的唱法与实际演唱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戏腔音乐欣赏、戏腔演唱示范视频。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录音机、音响设备。
3. 学生准备:准备简单的戏腔歌曲。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戏腔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对戏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播放一段戏腔音乐,让学生感受戏腔的音乐魅力。
第二环节:学习戏腔唱法1. 教师讲解戏腔的基本特点,如: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优美等。
2. 教师示范戏腔唱法,强调咬字、气息、节奏等方面的技巧。
3.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戏腔唱法,教师个别指导。
第三环节:模仿演唱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简单的戏腔歌曲进行模仿演唱。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技巧。
第四环节:实践与应用1.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戏腔歌曲的即兴演唱。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个人风采。
第五环节: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戏腔唱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给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戏腔的基本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戏腔唱法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在模仿演唱和即兴演唱中的表现。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并尝试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戏腔歌曲。
2. 收集有关戏腔的资料,了解戏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艺术领域教案》
活动名称:《傩戏脸谱》——美术欣赏
活动目标:
1.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傩面具的美,激发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2.欣赏傩戏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
3.脸谱的基本特征。
活动重难点:
欣赏傩戏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脸谱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唱傩戏视频、有关傩面具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唱傩戏视频,发现和感受傩戏面具。
二、谈话讨论,引起幼儿欣赏傩面具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
教师出示傩面具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观察面具常试找出脸谱的五官。
引导幼儿发现面具中五官和我们的五官有哪些差别,并发现脸谱色彩的丰富及夸张的形象。
三、介绍傩面具的特征。
面具的眼睛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引人注意的,眼睛特别大,眉毛又粗又长,面具的鼻子也很大,两个鼻孔圆圆的,有点吓人,面具的嘴通常是张开的,有一排排牙齿,在牙齿的两边还有四颗撩牙很凶猛的,这样就可以达到赶走邪恶的效果。
四、介绍面具的象征意义。
1.教师出示面具,让幼儿观察。
2.介绍面具的意义:先锋小姐是傩堂戏中一位贤淑善良的女性,她善良温柔,为人们带来祝福和吉祥,保右人平安健康。
土地是驱逐损
坏禾苗的飞禽走兽,消灭虫害。
为人们带来五谷丰收。
地盘神,他为人们赶走黑暗,带来光朋。
灵官,为人们赶走灾火,带来平安。
【幼儿园音乐教案】美术欣赏《傩戏面具》活动名称:傩戏面具相关领域:社会美术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傩戏面具,引起幼儿对傩戏面具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测介绍傩戏面具的特征,尝试设计自己讨厌的傩戏面具。
活动准备:故事《傩戏的传说》傩戏面具(实物、图片)操作方式材料:绘画笔纸剪刀松紧带订书机活动过程:一:引入活动。
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苗寨里……(故事附后)二:老师:现在,我们贵州的少数民族还留存着演出傩戏的传统,老师增添了一些照片,恳请大家观赏。
(1)介绍表演傩戏的场景。
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身,注重人物性格。
无论是傩祭典活动还是傩戏表演,面具都被剥夺了谜样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现在傩戏已沦为当地农民闲暇季节钟爱的娱乐形式,除留存祭神驱鬼怱鬼神外,还充满著了对奈良大丰收的祷告,寓意坚强和胜利。
现已被列入旅游娱乐活动,傩戏的表演形式轻便、随意,通常于晒坝或村街便可以参演。
(2)介绍傩戏的各种角色。
傩戏里存有寓意土地、山林的神仙,存有寓意各种野兽的面具,存有寓意疾病的病魔,除了则表示神力无边的山寨的保护神。
(3)重点介绍傩戏面具的特征。
面具的眼睛就是最注重的,也就是最迎合人的,眼睛特别小,除了眉毛又细又短,也有的眼睛用很多锯齿线和花纹去装饰,看起来很迎合人。
面具的鼻子也很大,两个鼻孔圆圆的,有点吓人,还有的鼻子下面装有大胡子。
面具的嘴通常就是张开的,存有一排排白白的牙齿,在牙齿的两边除了四颗又细长又利的獠牙,很凶悍的。
面具的头上的装饰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用小鬼的脸来装饰,有的是有漂亮图案的帽子,还有一些用龙或动物的图案来装饰,这样就可以达到赶跑敌人的效果。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对傩戏面具的感受.你看见这些傩戏面具备什么体会?你最喜欢哪一种面具?为什么?三:鼓励幼儿设计自己讨厌的傩戏面具。
老师:“傩戏面具又神秘又有趣,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面具吗?快画出来吧!”(1)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挑选相同的材料展开制作。
一、教案名称:《京剧艺术鉴赏与体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行当划分等。
2. 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 通过欣赏和模仿,让学生初步掌握京剧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京剧的基本知识,欣赏经典京剧唱段。
2. 难点:模仿京剧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录音机、京剧片段(VCD)。
2. 教学材料:京剧相关书籍、图片、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京剧基础知识与欣赏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京剧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京剧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京剧基础知识讲解- 介绍京剧的行当划分:生、旦、净、末、丑。
- 介绍京剧的唱腔特点:西皮、二黄等。
- 介绍京剧的表演程式:唱、念、做、打。
3. 欣赏经典京剧唱段- 播放经典京剧唱段,如《贵妃醉酒》、《空城计》等。
- 教师讲解唱段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京剧的音乐美、唱腔美。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京剧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京剧,了解京剧的更多知识。
第二课时:京剧唱腔模仿与表演1.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京剧表演?-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会京剧唱腔模仿和表演。
2. 京剧唱腔模仿- 教师播放京剧唱段,引导学生跟随唱腔模仿。
- 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唱腔和表演动作。
3. 京剧表演技巧讲解- 介绍京剧表演的基本技巧:眼神、手势、身段等。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表演技巧进行京剧表演。
4. 课堂展示- 学生分组进行京剧表演,展示所学成果。
-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京剧唱腔模仿和表演技巧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京剧表演水平。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傩戏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面具制作技艺。
2. 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傩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
2. 面具的制作技艺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傩戏面具的夸张与变形技巧。
2. 学生对面具的个性化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傩戏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2. 学生准备橡皮泥、彩笔、剪刀等制作面具的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傩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傩戏面具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傩戏吗?傩戏面具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傩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
2. 介绍傩戏面具的制作材料、工艺流程。
3. 分析傩戏面具的夸张与变形技巧。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面具进行制作。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橡皮泥、彩笔等材料制作面具。
3.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尝试运用夸张与变形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面具。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心得。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评选出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傩戏面具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傩戏面具的制作,你们还记得制作过程吗?二、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傩戏面具在现代社会有何价值?2. 学生分组,讨论傩戏面具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选择一种创作方式,运用傩戏面具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傩戏面具元素融入到作品中,提高作品的创意性和艺术性。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评选出优秀作品。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看傩戏表演、讲解傩戏面具制作技艺、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傩戏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面具制作技艺。
中班音乐活动《傩堂戏》教案
设计意图:
傩戏,是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德江县是傩戏之乡,傩文化穿过千百年的岁月一路传承而来,我们有必要开展傩文化活动,让幼儿了解傩文化并感受傩文化的趣味,从而将傩文化传承下去。
活动目标:
1、能了解傩文化的表演形式。
2、感受傩戏戏曲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傩戏戏曲音乐、傩戏戏剧视频。
活动过程:
(一)、戏曲音乐欣赏,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提问:这首音乐和我们平时听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吗?
2、幼儿讨论感受。
(二)介绍傩文化。
1、老师出示面具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傩文化。
2、播放傩戏戏剧视频,让幼儿感受傩文化戏剧的表演形式。
(三)傩戏戏曲表演。
1、分段欣赏音乐并讲解各段相应的动作。
2、老师带着幼儿跟着音乐进行分段表演。
3、角色扮演:
老师发放面具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傩舞动作跟着音乐进行戏剧表演。
(四)活动结束。
老师带着幼儿跟着音乐跳傩舞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