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记金华的双龙洞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42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双龙洞。
四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和妈妈躺在船上,爸爸和船夫在外面拉绳子,小船慢慢地移动进洞。
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
幸好,一会儿就进了洞内。
洞内宽广而奇特,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我们沿着石阶慢慢走,欣赏着洞内的奇景。
洞内还有清澈的地下河,河水凉爽宜人。
最后,我们从另一个洞口出来,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赏析: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品,通过对双龙洞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首先,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如“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这些细节描绘出洞口的狭窄和进入洞内的惊险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紧张和惊奇。
其次,作者对洞内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内的奇异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旅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欣赏到自然景观的魅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名字叫《金华的双龙洞》。
哇,听得我眼睛都睁大了,原来双龙洞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呢!
课文里说,双龙洞的入口像一对龙的嘴巴,洞里有好多好多石头,有的像龙头,有的像龙尾,真是太像了!我忍不住在心里想,嘿,龙一定是在这里住过吧,嘻嘻!
老师还说,双龙洞里有一个大大滴溶洞,里面像是藏着宝贝似的,石笋石柱好多呢,哗啦啦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像下雨一样。
“滴答,滴答”,好好听哦。
老师还说,最神奇的是,双龙洞里面的空气特别清新,呼吸起来舒服极了,哼哼,真想去那里玩!
我想着,等长大了,得去看看那个双龙洞,亲眼看看那对龙,嘿嘿,说不定还能遇到小龙呢!
—— 1 —1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金华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风景优美,人文荟萃。
而我要介绍的双龙洞更是金华独具特色的景点之一。
双龙洞位于金华市东北约8公里的双峰山脚下,全长约600米,分上、中、下三层。
它是一座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洞内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地下世界。
洞内有大小不一的石笋、石柱、石幔等钟乳石,色彩斑斓,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壮观的要属双龙石柱了。
传说中,神龙在地底下休息时,不小心掉了两根龙骨,变成了双龙石柱,它们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真是瑰丽绝伦!当然,双龙洞独特的地质构造也是其独特景观的基础。
据地质专家介绍,双龙洞是在两亿年前的地质变动中形成的。
当时,地壳运动造成金华地区的原始山体塌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空洞。
后来,大气和地表水进入地下洞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酸性水的侵蚀下,形成了洞穴内独特的岩石景观。
这就是双龙洞的形成过程。
每年的春节期间,双龙洞还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庙会活动。
届时,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如龙舞、杂耍、大鼓、古乐器演奏等等,让人眼花缭乱,乐此不疲。
而且还有特色小吃摊位,有狗肉火锅、鸭血粉丝汤、烤鱼、汤圆等美味佳肴,让人口水直流。
不仅能欣赏到美景,还能品尝到美食,真是一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在双龙洞门前有一个小河,名叫鹤济河。
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河岸边的柳树婆娑起舞,给人一种恬静宜人的感觉。
河面上还有一座古桥,名为双龙桥,是连接双龙洞和山脚下的一座石拱桥。
桥身由青石砌成,看上去古朴典雅。
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整个洞口景区,美不胜收。
除了景区内的自然风光,双龙洞还有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
在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被用来隐匿地下党的人员和物资。
当时,中国正在进行解放战争,我们的先辈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为了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与敌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他们选择了这里作为他们的秘密基地,可见这里的地形优势及其重要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故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名胜古迹——双龙洞。
四月十六日,我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拉绳子,船就进去了,出来时也是这样。
进了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石厅,高高的石顶上垂挂着许多钟乳石和石笋,形状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莲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再往里走,就到了双龙洞的核心部分。
这里有两条巨大的石龙,一条仰头向上,一条低头向下,仿佛在守护着这个神秘的洞穴。
这两条石龙栩栩如生,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双龙洞深处还有许多其他的奇观,比如“仙女散花”、“猴子捞月”等,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参观完双龙洞,我深深被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所震撼。
我想,这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
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的一篇游记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双龙洞的独特风貌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兴奋和惊奇。
作者对双龙洞的描述既有宏观的全景展示,又有微观的细节刻画,使得双龙洞的形象鲜明而立体。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静态的石头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例如,将钟乳石和石笋比喻为狮子、大象和莲花,既形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此外,课文还融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如“仙女散花”、“猴子捞月”等,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也是一篇启发人们珍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性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能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记金华双龙洞(作文6篇)傅郑骁我听说金华双龙洞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了。
果然,耳闻不如眼见。
这个星期的周五,我跟着小桔灯一起去了金华双龙洞。
我们坐在旅游车上,行驶在盘山公路上,看着蜿蜒的公路,开过九九八十一弯,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来到双龙洞门口,“啊!这里是多少的壮观!”我们不停的赞叹道。
双龙洞口有两条威武的长龙守护,一条是黄龙,还有一条是青龙。
双龙洞因此得名。
宽广的洞口,冒出一股凉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的空气,我们站在洞口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进洞。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船入。
”我说道。
快轮到我的时候,我心里紧张的双手不听使唤地握紧拳头,等六人躺满的时候,船缓缓的向前行驶,在我眼睛一拳头的上面,有一块巨大的岩石。
我心里想难怪,毛主席来金华双龙洞的时候为什么不进去。
正当我想着的时候,船已经驶入洞内了。
进入洞内,光线幽暗,灯火微弱,地面潮湿,洞顶不停滴水,洞内的灯光五颜六色的,把双龙洞装扮成一个仙境。
洞内的钟乳石形态各异、奇形怪状。
一位导游姐姐带领我们去看双龙洞著名钟乳石。
我们看见了一块钟乳石,它像一个老寿星,那个老寿星披着一条斗篷,脸上满是皱纹,下吧上长着长胡子,就像真的一样!我们看见了金华的特产金华火腿,它在我的头顶上,有一只像吃完一半的人腿,有一只是完整的,看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们越往前面,气温就越低,水流声就越大,原来,我们已经到了冰壶洞。
突然,一个庞大的瀑布映入眼帘,空中溅起水花,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荷花……我们快出洞了,一缕缕阳光照进来。
金华双龙洞真是名不虚传,金华双龙洞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指导老师:周老师点评:哇塞,看到了小作者的文章令人有种身临其境,一同游览的感觉,文章按照游览顺序将双龙洞有名的地方都做了介绍,棒!记金华双龙洞应孜轩今天,我和小桔灯的同学们一起去了我梦寐以求的金华双龙洞,经过半小时的盘山公路,九九八十一弯,我们来到了金华双龙洞。
我一来到洞口,就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凉风,也看到了守护在洞口的两条龙,一条是青龙,一条是黄龙,所以双龙洞才因此得名。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精选18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篇1大家一定都听过双龙洞吧!对!就是那一条青龙,一条黄龙的洞穴。
而双龙洞就位于浙江金华。
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洞形成于约一亿年前,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
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
而今天,老师就带领我们一起去领略了一下双龙洞的美景。
整篇课文把双龙洞说得惟妙惟肖,从金华到罗店,再从罗店上山到外洞,然后从外洞找到流出泉水的孔隙,最后从孔隙进去就到了内洞。
这一路看过来,可真是饱满了眼福呢!而内洞更是美不胜收。
不仅形状变化多端,颜色还是各种各样的。
很值得我们去欣赏。
而在这个路程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寻找泉水流出孔隙的过程和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这整个过程都使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孔隙很小,但是还是可以让平躺着仰卧两个人宽度的小船自由进出。
再也无法容下第三个人了。
而且船的两头都会系着绳子。
工人随意拉动绳子,小船就可以自由地进进出出,不用担心。
不过在从外洞进入内洞或者是从内洞出去外洞的过程中你都会感觉到上下左右的山石朝你挤压过来。
还会感觉只要乱动,就会碰伤擦伤哪里。
不过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就抵达岸上了,就可以进入内洞了!这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片段。
相信你也和我有同感吧!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篇2一路郁郁葱葱,不时有几只鸟儿哼着欢快的曲调儿迎接我们的到来。
山上映山红都谢了,只留下几棵色彩各异的灌木丛。
沙土也不再是粉红色,而是棕色,我们大为失望,因为这和叶老作家写的路上的景色真是天差地别。
来到双龙风景区人口,迎面扑来的是一块大岩石,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字,仔细一看,哇!原来是叶老作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再往里走,气温越来越低,和外面艳阳高照比,里面像掉进了一个冰洞,似乎血液都要被凝固了。
这冷气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随着冷气,向前大约走了10来米,就来到双龙洞口,洞口有一左一右两条龙,导游说:“左手这条酷似龙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它还会不停的生长,还会不停地滴圣水,而右边的这条石龙,它已经死了,所以它不会再死滴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