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食物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3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1.1《多种多样的食物》教学设计中可以获得大量的糖来补充身体消耗的能力;而南方人则通过米饭获得大量的糖来补充身体消耗的能力。
下午或晚上时吃的食物记录为晚餐。
劳累一天给疲惫的身体适当的补充一些食物来增加身体的能量。
我的一天食物记录2、把自己一天吃的每种食物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写一种食物,重复吃的要分多次记录。
我们吃了几种食物(重复的算一种)?吃得比较多的是什么食物?二、食物的来源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食物都是来自农民伯伯在田间的辛苦劳作吗?2、这些食物是从哪里来的?米饭、酱牛肉、炒白菜3、能按食物的来源给它们分分类吗?米饭、酱牛肉、炒白菜明确:米饭、炒白菜是一类,都来自植物;酱牛肉是一类,来自动物。
4、你还知道哪些食物来自于植物或动物?5、小结食物按照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植物类的有蔬菜、水果、米饭等;动物类的有肉、蛋、水产品等。
三、食物到餐桌上的过程1、以米饭为例,它是怎样来到餐桌上的?明确:记录三餐食物制作卡片数卡片有的是,有的不是。
米饭——水稻酱牛肉——牛炒白菜——白菜分类并说明理由小组交流,填写表格和老师一起归纳阅读教材回答调查了解三餐食物,为食物分类做准备设计此项活动,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回答问题。
了解不同食物的来源食物按照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2、大米还可以加工成什么食物?3、其他食物又是怎样来的?如,四、食物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米粉、雪饼、米糕等互相补充交流了解食物的加工过程继续给食物分类,掌握分类方法课堂练习 1.食物按照来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下列食物属于动物类的是()A.豆腐B.牛奶C.苹果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番茄炒鸡蛋,记作一种食物。
B.大米来自水稻。
C.酱牛肉来自奶牛。
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测自己对于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内容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食物非常丰富,并且还知道食物来自于植物和动物。
多种多样的食物【学习目标】1.知道生活中的食品来源和物质构成。
2.了解食物的重要性,学会乐观主动地尝试不同的食物3.认识食物的重要性,树立珍惜粮食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了解食物的来源,认识食物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你常吃什么食物?你爱吃什么食物?1.昨天你的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吃过哪些食物?把它们记录下来。
2.包子铺里的包子含有哪些食物?这些食物分别来自哪里?3.你还知道什么其他食物分类的方法?举例说明四、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都学会了什么?【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们的食物丰富多彩,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
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食物。
所以我们要爱惜食物。
【精炼反馈】1.我来填一填(1)米饭是从________里来的,牛肉来自于________。
(2)依据食物的来源,可以把食物分为_____类食物和_____类食物两类。
(3)我们常吃的食物,有的来自,如、等;有的来自,如、等;还有的来自,如等。
食物虽然多种多样,但都直接或见接地来自。
(4)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2.推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按食物的生熟进行分类,苹果和米饭属于同一类食物。
(2)牛奶是植物类食物。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工厂可生产食品,所以人们的食物来源可脱离大自然。
()(4)我们把米、面制品称为主食,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膳食结构中占主要地位。
()(5)我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
()参考答案1.(1)稻谷牛(2)动物植物(3)陆地牛羊海洋带鱼对虾空中鸽子植物(4)大自然2.(1)×(2)×(3)×(4)√(5)√。
食物从哪里来-鄂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食物的来源。
2.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它们对人类的作用。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孩子了解植物与动物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
2.学习植物与动物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内容1.课前复习通过听音乐、玩游戏,回顾孩子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物,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今天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2.植物与动物的特征探究2.1 植物的特征让孩子们观察一株小的盆栽或在校园内寻找周围的植物,发现植物都有多个不同的部分,如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用图片、手绘等形式加深理解。
2.2 动物的特征再让孩子们观察周围的动物,探究它们的外貌、身体部位、活动方式等,并让孩子们描述它们的个性特征。
3.食物的来源带领孩子们搜索在超市或街市能买到的生鲜食品,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来源,梳理植物与动物对人类食品的贡献。
4.游戏环节4.1 听声音猜食物播放一段小视频或录音,孩子和老师闻声猜图,猜出音乐中播放的食物,相互分享。
4.2 食品分类游戏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将食品分成植物与动物两类。
首先,把食品放在桌子上(或老师示范),然后请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食品的来源,根据来源将它们分成两类。
例如:胡萝卜、苹果、西红柿属于植物,鸡蛋、猪肉、牛肉属于动物。
四、教学方法1.观察与描述观察植物与动物的外形、身体部分的变化,形成一个身体及知觉统一的总体印象。
2.分类整理通过识别植物与动物的不同特征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食品进行归类整理。
3.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猜食物和分类游戏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探究它们对人类食品的贡献。
通过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以互动的方式将观察到的知识加以巩固。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通过活动体验和互动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既能给大家带来愉悦的学习体验,又能将所学知识深化。
课时备课教学过程:(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含时间分配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一、提出和聚焦问题(3分钟)1看看小明一天的食谱,对这份食谱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交流预设:肉多、蔬菜少【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前概念。
二、展开探究活动(30分钟)1想一想:你平时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是不是喜欢吃什么,就多吃,不喜欢吃的就少吃或不吃?2 .这种挑食的饮食习惯会造成什么后果?讨论交流 预设:营养不均衡、肥胖型儿童、“豆芽菜”型儿童 【设计意图】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更有益于学生的理解。
让学生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3 .合理饮食营养全面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呢?要多吃什么少吃什么?讨论交流汇报预设:食物要多样,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要常吃奶类和豆类少吃肥肉和荤油要吃清淡少盐、清洁卫生的食物不吃过期食物教学过程小结:合理饮食营养全面原则食物要多样,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要常吃奶类和豆类少吃肥肉和荤油要吃清淡少盐、清洁卫生的食物【设计意图】学生将自己合理饮食的方法介绍给大家,集思广益,学生对大家的想法进行归纳和整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好的饮食结构。
4.那一天中我们所吃的食物应该如何搭配呢?教师讲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教师: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帮助小明修改食谱,使他的饮食合理营养全面。
学生看饮食金字塔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设计一份营养平衡的一日食谱,并说一说设计的理由【设计意图】帮助小明修改食谱这个活动,让学生站在营养师的角度进行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5.为了保护消化器官,我们应当养成哪些健康饮食习惯?讨论交流预设: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吃饭要定时,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三、课堂小结(7分钟)教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食物从哪里来 1教案鄂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
2.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3.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4.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二、教学准备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三、教学重点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四、教学过程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归纳,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1)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注意: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3)问: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动物类和植物类3.对食物进行分类(1)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2)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3)交流并修正(4)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既有动物性食物又有植物行食物:4. 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食物的变质 1教案鄂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2.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准备1.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2.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1.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要求:充分应用感觉器官来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3.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二)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1.猜测: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原因可能有那些?提示: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第1课时)单元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人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能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认识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消化器官,描述食物进入人体后经历了哪些消化器官能列举一些良好饮食习惯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2.能在教师引导下,对食物及消化问题作出假设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3.能在教师引导下,用恰当方法观察并描述食物的营养成分及消化的过程。
4.能在教师引导下,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5.能在教师引导下,就食物与消化问题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
6.知道保护人体消化器官的重要性二、单元主要内容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食物及消化问题进行研究。
学生对食物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食物的知识是零散的,甚至不能完全正确地说出食物的名称;学生对于食物的营养成分、饮食健康及消化过程的认识比较片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食物的营养物质进行初步的研究,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描述食物进入人体后是如何消化的;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发现食物的奥秘及食物与人类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
本单元设计了4课,包括第1课、第2课、第3课、第4课第1课是《多种多样的食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本课要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哪些食物,通过记录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并对食物及其来源进行讨论和分类,了解食物的来源及种类的多样性。
第2课是《食物的营养》。
食物的种类丰富多样,我们吃不同的食物是为了获取食物中同的营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使学生知道如何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认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并将食物与营养建立联系。
第3课是《食物的消化》。
本课引导学生认识人的消化器官,理解食物是在消化器官的作用下被吸收和利用的。
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器官,形态不同,作用也不同。
教师可以利用“食物的旅行”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拟人化情景引导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形认识功能进行科学的探究和第4课是《饮食与健康》。
食物从哪里来 - 鄂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描述植物、动物等食物的来源。
2.理解农民种植、养殖能够提供我们生活所需的食物。
3.能够了解食物与生命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麦克风、幻灯片。
2.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食物的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展示多幅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分辨食物的来源,然后组织学生分析图片中食物的来源及其差异。
3.利用丰富的实物来帮助学生对不同食物来源有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主要内容1.以植物食物为例,解释它们是如何生长的,需要哪些条件,如水、养分等。
2.通过展示各种蔬菜、水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它们的生长周期。
3.针对动物食物的来源,现场观察各种动物的特征,了解它们如何获得能量并得到生长发育的必要营养。
4.对于食品加工的过程,简要介绍各种食品的制作方法,突出它们的传统特色和独特文化,以便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所吃的食品往往是经过人工加工的产品。
实践操作1.利用学校食堂或者班级食品制作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团队合作、食品制作和试食等过程。
2.通过观察、探究食材与厨具的灵活搭配,来创造出不同的食品口味,进行尝试、比较和品尝等活动。
总结回顾1.针对本堂课程内容的总结,强化学生对食物来源认识的提取和归纳能力。
2.结合生活场景,让学生对于不同季节、气候和地域差异的食物提取思考和总结。
教学评估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课堂实践活动,将学生对于食物来源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
2.强化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知识,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3.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食品的发掘、创新和推广方面,多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分享。
1 多种多样的食物◆教学目标1.知道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2.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3.养成节约食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
【教学难点】1.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2.养成节约食物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常吃些什么食物呢?【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那关于食物,还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多种多样的食物”。
二、讲授新课(一)我们的食物有哪些?【教师】同学们,老师让你们记录了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现在谁能说说你吃了些什么?(建议使用资源:【活动设计】今天我吃了啥?)【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活动成果。
【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总结板书:馒头米饭面条……(面食)白菜豆角西红柿……(蔬菜)鸡肉鱼肉猪肉……(肉类)等。
【学生】简单汇报。
【教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看出大家很喜欢美食。
是啊,因为我们的食物丰富多彩。
那么,我们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二)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教师】同学们,当你在尽情地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制作它们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简单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植物、动物、微生物。
【教师】是的,我们的食物,不论是肉食、素食,还是一些新型食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
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食物。
(三)珍惜、节约粮食【教师】米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同学们知道米饭是怎样来到餐桌上的吗?【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展示米饭的制作流程图:育秧——插秧——稻谷成熟——收割稻谷——晒稻谷——加工成大米——做成米饭。
【学生】感叹米饭制作的艰辛历程。
【教师】展示馒头的制作过程、鸡从孵化到成为我们的食物的过程。
【学生】感叹每种食物的制作过程都有人们的辛苦付出。
【教师】每一种食物来到我们的饭桌上都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人们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各抒己见。
【小学科学】2019最新鄂教版小学科学三上《3食物从哪里来》word
教案
食物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
2.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3.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4.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二、教学准备
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三、教学重点
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
四、教学过程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
(1)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
注意: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3)问: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动物类和植物类
3.对食物进行分类
(1)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并修正
(4)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既有动物性食物又有植物行食物:
4. 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2、食物的色香味3、食物从哪里4、食物的营养、设计一日食谱6、食物的消化7、食物的变质8、水是什么样的9、怎样使水变清10、烧开水11、水位为什么会升高12、水是怎样变热的13、糖到哪里去了14、水与生命自由研究1 玩具大集合16 磁铁玩具17 玩小车18 小车的运动自由研究19、鸡20、鸭和鸡21、猫22、兔与猫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2、食物的色香味教学目标1 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
2 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3 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4 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观察物体?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辨别四、归纳总结1、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2、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3、食物从哪里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2、能按食物的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3、能按照食物的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4、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教学准备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教学重点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教学过程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
(2)、全班交流归纳,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于哪些动植物(1)分小组进行,将带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注意:A、食物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写。
(3)、问:根据食物的,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动物类和植物类3、对食物进行分类(1)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2)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3)交流并修正(4)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既有动物性食物又有植物行食物:4、全总结,拓展应用。
4、食物的营养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
3、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4、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概念。
教学准备1、酒精灯、镊子,碘酒、滴管、白纸等2、馒头、米饭、熟土豆、熟鸡蛋、肥肉、瘦肉、蔬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3、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学重点: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教学过程一、新引入:列举平时爱吃的食物1、在小组里面交流,对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
2、汇报统计情况,根据学生的有无偏食的情况引入对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研究。
3、揭示题二: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1、介绍酒精灯及用途,边介绍边演示酒精灯的用法,2、实验:(1)实验要求:将自己所带食物分成三分,分别放在火上烧、滴碘酒、放在纸上面按压,等方法进行实验。
(2)分组进行探究,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对食物进行按压时,许多食物会留下痕迹,肥肉留下的是油迹,蔬菜留下的是水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火烧的要尽量避免黑烟,要放在火的外焰烧,三、归纳实验现象问:你在研究食物营养的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瘦肉鸡蛋——在火上面烧了有臭气味。
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了变成蓝色肥肉、花生——在纸上按压有油迹蔬菜——有水分四、介绍食物的营养资料瘦肉、鸡蛋等在火上烧过有烧头发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里面主要含有蛋白质,它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材料,在食物上面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是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按压后有油迹,是因为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
五、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1、分小组完成,将分类的结果记载下。
2、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六、拓展、运用1、阅读书中的资料。
2、回家对自己吃的食物进行鉴别,有哪些营养成分。
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的图片资料进行展览。
、设计一日食谱教学过程1、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2、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3、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4、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教学过程一、新引入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学生反馈并揭示题:设计一日食谱二、学生设计一日食谱(1)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设计。
(2)出示: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
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
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1)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
(2)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
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五,总结6、食物的消化教学目标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4、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结果。
、意识到现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的资料教学重点: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一、新知引入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这节我们就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1)问: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我们用吞咽食物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阅读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看看它们是什么样?(3)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
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
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
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余大肠,大约——6米长,弯弯曲曲的。
大肠比较粗,下端余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1)在书中填写流程图。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述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1)问: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2)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出基本方法。
(3)小结: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这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写字,做剧烈的运动。
六、总结拓展7、食物的变质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2、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1、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2、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教学过程一、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1、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要求:充分应用感觉器官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2、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
食物名称外在的不同特点没有变质的食物以变质的食物米饭馒头肉水果3、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二、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1、猜测: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原因可能有那些?提示: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2、对猜测进行归纳;可能与食物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温度的高低、食物中的水分的多少、食物外表的损坏等等因素有关系。
3、出示香蕉变质过程的,观察香蕉逐渐变质的过程。
在让学生进行描述。
三、认识食物变质对人的危害1、讲述: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和我们刚才看的资料,说说你认为食物变质了会对我们的身体有那些危害呢?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归纳。